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964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docx

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整体设计111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注重品味语言,披文入情。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四季如歌》

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设计六个环节,共10课时。

其中第一环节是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另外五个环节中,每个环节精读一篇课内文章,拓展链接主题学习从书中的内容。

《春》

——缤纷的春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篇目:

1、《春》(朱自清)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春之声》(陈志宏)《春》(丰子恺)《春风》(林近澜)

《春之怀古》(张晓风)《故园春》柯灵《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

深情朗诵。

生:

深情朗诵。

师生齐诵。

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

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

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

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春天究竟在哪里?

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

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口头作文)

四、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⑵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从书中“缤纷的春”11篇文章,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

朱自清简介、语文主题学习从书“缤纷的春”中11篇文章诵读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课后记: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

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济南的冬天

——圣洁的冬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3、培养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篇目:

1、《济南的冬天》(老舍)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季如歌”

《冬日絮语》冯骥才《冬天》朱自清《冬日香山》梁衡

《凋零之美》林清玄《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

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填入词语)?

(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

(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3、重点研读:

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

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4、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季如歌”中的五篇文章:

《冬日絮语》冯骥才、《冬天》朱自清、《冬日香山》梁衡、《凋零之美》林清玄、《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

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2、比较语文主题学习从书中的五篇文章,试分析一下它们的异同。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

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

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

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幅“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

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

“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八、课后反思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亦真亦幻话风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篇目

1、《雨的四季》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季如歌”

《雷雨前》茅盾《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朱自清的《春》中的春风图。

我们都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春风的呢?

(引用、调动各种感官——听觉、触觉、视觉)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轻柔、温暖、清新、有生命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贾平凹的《风雨》,学习他怎样通过视觉角度去写风雨的。

2、简介作者,落实字词

二、静静地听:

(播放朗读录音)

1、听一听,感受雨。

2、画一画,了解内容。

课文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雨的?

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三、美美地读

1、正确流利(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展现文章的情感的起伏)。

3、视觉再现(朗读时要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明确:

文章描写狂风暴雨,情景趋“急”,要读出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应该读得急促些。

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得舒缓些。

一段内描写不同景物的转换出处,应稍停顿。

四、细细地品

1、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用这两个句式来表达:

A、我喜欢“”这一句(段),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B、我喜欢“”这一句(段),作者用等动词,写出了。

2、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3、小结: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动词的使用。

五、深深地悟

作者写这篇写景散文,要表达什么?

明确:

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和狂暴,肆虐;展现生命在大自然暴力面前的柔弱与无助;

表达对大自然狂风暴雨景象的惊奇与赞叹;文末含蓄地表达了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六、轻松练笔:

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来描绘一下夏天的太阳或者冬天的风,100字左右。

交流展示后将习作整理到日记本上。

七、推荐阅读

●1.《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2.《雷雨前》茅盾

《古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一、导入新课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

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

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

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

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

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

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

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

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 :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学习目标:

1.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学会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

2.从寻常小事入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学习,能在作文中叙写自己的真实经历,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时:

2课时

一、导入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学就感到头痛,提起笔望着题目发呆,总觉得无话可说。

有一副对联就生动地描写出了同学们面对作文题时的痛苦情形。

上联:

苦坐苦想苦不堪言  下联:

愁事愁情愁眉苦脸 横批:

写不出来

但是班里一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拿到作文题目总是思如泉涌,有写不完的新鲜事。

文章生动有趣能吸引别人,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

他们的作文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

我想,首先一定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并从中选择贴切的材料,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

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二、课文回顾

问题一:

请从你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篇,说说最打动你的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写的素材。

师生活动:

学生发言。

三、触动与分享(例文赏析)

问题二: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为什么能打动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引导学生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感动点。

师生活动:

师生交流互动。

作文:

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

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

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

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

今年是高三下学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地回来。

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满足我一次。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

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

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突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

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

“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不发出声音,泪水却一行一行地滑落。

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枕头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

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