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储层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825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储层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下储层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下储层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下储层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下储层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储层研究.docx

《地下储层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储层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储层研究.docx

地下储层研究

第五章地下储层研究

(Chapter5reservoirdescription)

学时:

16学时,讲授10学时,实验4学时,练习2学时

基本内容:

①储层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②储层格架(沉积相研究),包括沉积相研究依据、流程、岩心观察及微相分析、测相分析、平面相编制方法等

③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非均质性概念、分类、表征方法和内容

④储层裂缝研究,裂缝识别方法、表征内容

⑤储层敏感性研究,敏感性性的概念、含义、水敏、速敏、酸敏、盐敏、碱敏、对开发影响、测量

⑥储层评价,评价目的、意义、方法流程

⑦储层地质模型,概念、分类、建模方法、建模流程

教学重点:

沉积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把握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油气储层研究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储层沉积相研究(本章重点)

一、概述

1沉积相

⑴概念

地貌单元:

沉积环境:

沉积相:

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相模式:

相模式是指对某一类或某一沉积相组合的全面概括。

目前较为典型的相模式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岸沉积、风暴沉积、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等。

⑵原理

两个基本原理,Walther相序、沉积过程与沉积响应原理

Walther相序:

只有哪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上叠加在一起。

2沉积相研究的意义

砂体分布

储层物性

储层非均质性

3地下沉积相研究的特点

资料种类:

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其它资料

工作特点:

(1)区域地质资料

类型:

研究报告、背景图件

解决问题:

构造背景、物源、大致相带、相类型

(2)地震资料

类型:

地震剖面、地震数据体、地震地层解释结果

解决问题:

地层格架、沉积体系、储层分析、非均质性表征

(3)录井资料

类型:

岩心、岩屑、岩心录井综合柱状图、岩屑录井综合图

解决问题:

沉积体系、沉积微相

(4)测井资料

类型:

测井组合图、数字化测井数据文件

解决问题:

相类型、相分布

(5)露头(现代沉积)

(6)其它资料(分析化验)

古生物、地球化学、水介质、粒度、分选

二、沉积相研究的资料基础

1直接资料:

岩心、岩屑录井、井壁录井、分析化验资料

2间接资料:

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动态资料

三、沉积相研究的流程及关键技术(本节重点)

1研究流程

2关键技术

1岩心观察及单井相分析技术

①岩心观察

观察内容:

岩相、岩序、

观察方法:

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

观察流程:

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

②单井相分析:

岩心观察与描述、照相

垂向相序列(沉积层序)分析

适应的相模式对比

其它资料验证

单井相剖面

相模式总结

编制单井综合柱状图

2测井相分析技术

测井相:

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曲线段或曲线组合,包括测井曲线的形态、顶底接触关系、包络线形态、齿化程度及组合特征等,反映特定的岩石组合、岩石序列和沉积环境。

地质特征响应分析:

岩性标志、沉积构造、古水流与搬运方向

测井沉积相分析:

砂岩测井相分析、梯形图或星形图、碳酸盐岩相分析

分析流程:

选井、定相、曲线特征、岩电响应关系、测井相模式

选井

选线

常用的测井资料:

自然电位;电阻率;地层倾角;体积密度;中子孔隙度;声波时差等。

岩电关系研究

搜集岩屑资料→总结测井资料划分岩性规律→定性判断岩性。

选择一组测井曲线(如自然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密度、中子等)

然后在放射状或平行状坐标上,标上任一层的各种测井参数数据;将这些值顶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星形图或梯形图

将具有相同或很相近的图形归为同一测井相,用岩心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标定,确定相应的岩相。

确定响应特点

建立岩电图版

由于碳酸盐岩没有明显的层理,而且往往呈块状连续沉积,因而其沉积相不能根据地层倾角测井研究古水流的砂岩沉积相模式来研究,它主要是根据岩性、岩相等岩石矿物组成及物理性质差别来判断,所以它的测井沉积相模式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建立。

3平面相分析技术

4地震相分析技术

①地震相概念:

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单元,由参数上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代表了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地层结构等沉积特征,主要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反射振幅、频率、边续性和层速度等。

②地震沉积相分析方法

③地震相类型

平行地震相: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

反射层平行或微微起伏(波状),往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中,反映均速低能沉积环境。

前积相:

内部发育一组相互叠置的反S形反射同相轴:

上端为近水平的顶积层,中部为倾斜的前积层,顺同相轴向下到了底部,同相轴逐渐变得平缓,形成底积层。

断陷盆地三角洲相。

相对较低的沉积物供应(保留顶积层)和相对快的盆地沉降速度。

相对陡倾、顶超、下超。

意味着相对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和缓慢变动的相对海平面。

从而造成盆地被迅速地充填,后来的沉积水流冲刷上部的沉积表面,无顶积层存在。

代表一种高能三角洲环境,在它的前积段内发育大量前积砂体。

前积层和顶积层发育,缺失底积层。

其顶积层发育表明是在水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

一般在浊积扇或扇三角洲上容易发育

丘状相:

大多数丘状相与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有关。

丘状相作为一种高能沉积作用的产物,代表了一种沉积物搬运过程中快速卸载的过程,因此它主要发育在深海(或深湖)浊积扇环境。

另外,滑塌块体、三角洲朵叶体和礁体以及火山堆也都可以表现为丘状相。

透镜状相:

透镜状相可以产生于多种沉积环境中,它的双向外凸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成岩过程中差异压实造成的。

大型透镜状相一般与河道下切和三角洲前积作用有关,一般,大型透镜体都是有利储集体勘探目标。

充填相:

开阔充填指在一个盆地的某个负向单元如洼槽中充填的地层单元,一般为上超充填,为低能环境。

局部充填是指在河道下切后形成的较小的冲沟内形成的充填,代表较高能量的环境.局部充填相与储层关系密切,诸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等都是储集体发育的有利部位。

杂乱—空白相:

杂乱相代表能量相对较高但不稳定环境下的地层。

杂乱相经常发育在冲积扇和近岸水下扇环境。

空白相实为杂乱相的反射能量变低后的产物,它代表能量稳定环境,可以是厚层细粒沉积,也可以是厚层粗粒沉积。

空白相成因与单元顶部的波阻抗差也有关系,当顶界面反射系数很大时,透射能量较低,变成空白相。

3关键图件

⑴岩心综合柱状图

⑵测井相图版

⑶剖面相

⑷平面相

⑸地震相图

第二节储层非均质性(本章重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简单介绍Petition分类、Weber分类、Ealdormen分类、裘亦楠分类(本教材)。

1、Pettijohn分类

油藏规模:

1→10km×100m,层规模:

100m×10m,砂体规模:

(1→10)m

层理规模:

(10→100)mm,孔隙规模:

(10→100)um

2、Weber分类:

7个层次的分类,

3、Ealdormen分类,分为微观、宏观、大型、巨型

4、裘亦楠分类(本教材)

(1)层间非均质性:

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布。

(2)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成因单元的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的方向性。

(3)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其它的渗透隔层、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

(4)孔隙非均质性:

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

三、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本节重点)

1、层内非均质性

⑴粒度旋律(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均质韵律)

⑵沉积构造(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

⑶渗透率韵律(正、反、复合韵律)

⑷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e/KL)

⑸渗透率非均质程度表征参数

①变异系数:

②突进系数:

③级差:

④均质系数:

⑹夹层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

①分布频率:

Pk=N/H

②分布密度:

Dk=Hsh/H

⑺微裂缝发育

在很致密的储层中常分布大量的微裂缝。

微裂缝的存在,可以改变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能形成串层。

⑻夹层

①分布特征:

夹层指储层中不连续的非渗透层或低渗出层,在流体渗流中起都局部的屏障作用,岩性有泥岩、粉砂岩及致密的砂岩,有沉积成因和成岩成因两种成因。

②夹层岩性-电性-物性:

物性特征:

夹层的识别是以油田夹层的物性标准为基础的,不同储层类型的油田,夹层物性标准有所不同;

岩性特征:

泥岩类、泥质粉砂岩类和胶结致密砂岩类,前两种为沉积成因,后一种为成岩作用形成;

电性特征:

具体通过交会图或相关分析可以建立定量识别标准

2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是指砂层组内或油层组内各砂层之间的差异,为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和井网的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包括:

层系旋回性、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层间隔层、层间断层、裂缝特征。

砂层间差异→划分开发层系、决定开采工艺的依据→注水开发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

⑴层系旋回性(沉积旋回性)

陆相盆地沉积旋回一般可分为五级:

一、二级旋回:

标志层―古生物层;三级旋回:

标准层―稳定泥岩隔层(10m±);四级旋回:

视标准层―较稳定泥岩隔层;五级旋回:

隔层分布面积大于小层连通面积。

⑵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①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

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层开采效果↓

②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⑶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①层间渗透率分布形式:

主要描述不同单层砂体的渗透率差异

②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③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④层间渗透率级差

⑷层间隔层

隔层是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作用是将相邻两套层系的油层完全隔开,使层系之间不发生油、气、水窜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开发单元。

阻止层间垂向渗流→独立开发单元

隔层具有层次性:

油组间隔层、砂组间隔层、单层间隔层

描述内容:

隔层岩石类型:

泥岩、蒸发岩、其它岩性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隔层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

⑸构造裂缝

裂缝穿层→层间流体窜流→对注水开发影响极大

描述内容:

产状:

裂缝走向、倾向和倾角

性质:

裂缝张开与闭合性、裂缝充填情况和裂缝壁特性等。

密度:

线密度、面密度、体密度

穿层程度:

一级裂缝:

切穿若干岩层;二级裂缝:

单层内

3、平面非均质性

(1)砂体的几何形态:

①席状砂:

长/宽比=1,分布范围大;②“土豆状”砂体:

分布范围小;③带状砂体:

长/宽比>2;④不规则状砂体

(2)按砂体的宽度可将砂体的展布分为四类:

一类:

砂体宽度>1600m;二类:

砂体宽度1600~1100m;三类:

砂体宽度1100~600m;四类;砂体宽度<600m

4、微观非均质性

直接影响注入剂的微观驱替效率,包括:

孔隙非均质、颗粒非均质、填隙物非均质[岩心规模]

(1)孔隙非均质

①孔隙、喉道大小:

孔隙、喉道类型、大小、分布状态、分选程度,可用各种孔喉半径参数定量描述

润湿相流体存在时:

有效孔喉半径=实际孔喉半径―液膜厚度

②孔、喉大小分布

孔间干扰:

流体沿大孔道渗流,而小孔喉水驱不到

可用:

分选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均质系数、孔隙结构系数、孔喉歪度、孔喉峰态等参数定量描述

③孔隙连通性

可用孔喉配位数、孔喉直径比、孔喉体积比表征,孔隙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油气采出

④孔隙形状复杂性

5、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1)沉积:

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水盆的深浅,碎屑物质供应的差异,造成了碎屑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和砂体几何形态的差异;

(2)成岩:

压实、压溶、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改变了原始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状态,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3)构造:

构造裂缝改变储层的渗透性的方向,造成储层的渗透性在纵、横向上有很大的差异。

四、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响应

A.层内非均质性

1、层理的影响

斜层理的渗透率高,水淹快,采收率低。

交错层理砂岩的渗透率低,水淹均匀,因此采收率高。

平行层理砂岩渗透率虽高,但水淹均匀,因此采收率较高。

对于斜层理砂岩,平行于纹层走向注水,其采收率最高。

对于河道砂岩来讲,斜层理的倾向指向下游。

一般采取河道中央注水,两侧采油,其效果最佳。

2、砂体连通性与夹层的作用

(1)稳定夹层对流体的分隔作用。

减弱了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对正韵律、块状厚油层来说,夹层有利于提高注水波及体积,而对于反韵律油层则不利于下部油层的动用

(2)不稳定夹层对流动的遮挡作用。

对流体局部起作用,减弱了注入水沿前进方向的下沉速度,同样对正韵律块状油层有利扩大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而反韵律油层不利

(3)随机夹层对流体有一定影响。

但对河道型条带状砂体来讲,砂层规模的夹层研究困难,连通性更主要是取决于河道砂体的垂向和横向的堆积方式,而不是夹层

3、颗粒的排列方向

古水流的方向造成了颗粒的排列呈一定的方式。

沿古水流方向注水对水流的阻力最小。

对于河道砂体来讲,注入水沿古河道下游方向推进速度快,向上游方向推进速度慢且驱油效果也有差异。

4、泛滥河道砂岩体的开发特征

点坝砂底部滞流层连通很好成为高渗透通道,上部泥质层形成层内遮挡,形成层内差异。

平面上顺曲流主流线形成明显的方向性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也比较严重。

纵向上多个时间单元的冲刷叠加形成大厚砂层、由于接触关系的不同,其层内非均质性更趋复杂。

开发特点:

(1)平面上注入水优先沿河床凹槽主流线快速突进

(2)同一注水井排的注入水向下游方向快于向上游方向

(3)注入水沿砂层底部高渗透段快速突进,层内水淹厚度小

(4)时间单元间可分性较差

(5)高产、含水上升快

5、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体的开发特征

(1)平面上,顺直型分流河道砂,注入水也是明显的沿主体带快速舌进,砂体渗透率方向性明显。

(2)层内纵向上水淹厚度较河道砂大。

水洗驱油效率相对也较均匀。

(3)时间单元之间可分性较好,分流河道的冲刷切割能力远较泛滥平原河道差,因而时间单元之间的薄泥质夹层相对稳定,砂体之间可分性较好。

6、河口砂坝在注水开发持点

(1)注入水仍然有沿砂体轴部突进的现象,逐渐向两侧扩展,但总体来说,比前述二种砂体均匀得多。

(2)层内水淹厚区较大,驱油效率较均匀。

(3)位于河口砂坝主体部位油井仍然可以形成高产井,而且含水上升较慢,一般是高产稳产井。

大庆油田实践表明,河口砂坝是开发效果最好的油砂体,既能高产又有较长时间的稳产。

B.层间非均质性

C.平面非均质性

(1)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A、透镜状、条带状砂体:

侧向连续性差;无井钻达:

油层保持原始状态→未动用剩余油区;仅注水井:

注水→憋高压未动用油层;仅采油井:

仅靠天然能量采出少量油,低压基本未动用油层

B、“迷宫状”砂体:

注采井网常不完善,注、采井间不连通,可导致“注不进,采不出”现象。

(2)渗透率方向性的影响

水道:

水窜部位经长期水洗之后而形成。

高渗条带方向:

剩余油―低渗区

古水流主流线方向:

剩余油―主流线两侧

延伸较远的大裂缝方向:

剩余油―远离裂缝原始孔隙区

D.微观非均质性

第三节储层裂缝

一、裂缝与断层

裂缝对油气开发的影响:

加快其渗流、阻碍渗流、方向性渗流

二、裂缝的形成机理

1地质成因类型

(1)构造裂缝:

岩石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形变、破裂而形成的裂缝。

裂缝多成组出现,延伸范围较大,多为穿层裂缝,对储层的储渗条件有重要影响。

(2)沉积—构造裂缝:

主要指在构造力作用下形成的层理缝(层间缝)和因岩石结构不均形成的各种层内缝。

(3)非构造裂缝:

由于干缩、风化、崩塌(滑坡)、压实、压溶等作用形成的裂缝,又称岩性缝。

其特点是局部发育,方向不定,规模较小,很少穿层。

2应力力学性质

(1)张性裂缝,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形成的裂缝。

这种缝往往是张开的,缝面粗糙不平,其上没有擦痕。

张性缝对储层的储渗条件有很大影响。

(2)剪切裂缝,又称扭裂缝,是剪应力(扭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形成的缝,一般呈共轭缝组出现。

这种缝经改造可成为张扭性和压扭性缝,前者使储层有良好的渗透性。

3裂缝发育规律

薄层比厚层的裂缝要发育。

裂缝密度顺序:

白云岩—石灰岩—砂岩—膏盐类岩石

直接位于刚性岩层之上或之下的塑性岩层裂缝不发育;位于塑性地层上、下的刚性岩层则裂缝较发育。

在单一岩性剖面中,裂缝穿层较多见;

岩性为互层状时,刚性地层中裂缝往往不穿入柔性地层。

构造因素对裂缝分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裂缝总是发育在地层受力强、变形大,亦即地层具有最大曲率的地方,如构造轴部、端部、翼部挠曲处等,断层附近通常也发育裂缝。

4对流体渗流影响

①闭合缝不能给流体的流动提供通道;

②开启缝:

裂缝是开启的,未被充填,可以作为流体储存和流动的通道;

③局部开启缝:

裂缝只在局部开启,其它部位闭合。

④高压开启缝:

有些裂缝是闭合的,但在一定的注水压差下,裂缝由闭合变为开启,而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

三、裂缝识别(本节重点)

1、岩心识别

直接观察和测量岩心,或通过岩心薄片观测,或用CT扫描技术,求出有关的裂缝参数,可对地下裂缝进行分析。

可观测的内容有裂缝组系、裂缝宽度、裂缝密度、裂缝产状、裂缝性质(如充填情况、溶蚀情况)、裂缝的连续性等。

通过用全岩心实验测试或求取的裂缝参数可求取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等。

可作出裂缝方位玫瑰图,得出该井点处的优势裂缝方向。

2测井识别

地层倾角测井、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等。

利用地层倾角测井,可以直接检测出裂缝的存在、裂缝产状(如水平缝、斜交缝、垂直缝),并用探测极板求知裂缝发育的具体方向。

裂缝的测井响应主要表现为密度减小、声波增大、电阻率低异常显示等。

具体的测井解释裂缝方法请参阅有关测井地质学专著。

3现代试井分析法

压力导数曲线在过渡阶段驼峰之后出现一个下凹,然后又表现为水平直线段的形态变化特征是这类储层的典型显示。

可通过对压力恢复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解释,求得裂缝部分参数。

也可根据脉冲试井中产生脉冲(激动)的井与观察接收井的方位及反应信号,确定裂缝的方向性及其发育程度。

5裂缝地震识别

四、裂缝表征内容

1、裂缝发育程度:

一般用裂缝密度或裂缝间距来描述裂缝的发育程度。

(1)线性裂缝密度(LfD):

指在某一方向上(如垂直裂缝走向)单位距离中发育的裂缝条数,单位为条/m。

线性裂缝密度也称为裂缝频率。

(2)面积裂缝密度(AfD):

指在某一横截面上所统计的裂缝累积长度与该横截面积之比,单位为1/m。

(3)体积裂缝密度(VfD):

指单位岩石体积中所含裂缝的总表面积。

(4)裂缝间距:

指在垂直于一组裂缝方向上所测量的各裂缝之间的平均距离,单位为m。

(5)宽度:

又称张开度,是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

裂缝宽度是定量评价裂缝性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对裂缝系统的孔隙度,特别是对渗透率有很大影响。

裂缝的宽度与岩石的岩性、应力性质、形成的温压条件等有关。

(6)产状:

指裂缝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其中裂缝的走向方位尤为重要。

裂缝的走向表示了裂缝的延伸方向,同时也反映了储层储渗条件的各向异性,并直接影响着油水运动轨迹。

(7)裂缝孔隙度:

裂缝孔隙度定义为裂缝容积与裂缝性岩石体积之比。

裂缝孔隙度一般都很小(<3%),因此,当基块的孔隙度较大时,评价裂缝孔隙度就显得不很重要了。

但据研究,裂缝孔隙空间中储藏可采石油的能力并不低,1%的裂缝孔隙所储藏的可采油量相当于5%~8%的岩块孔隙中所储藏的可采油量。

裂缝性岩石的总孔隙度为裂缝孔隙度与岩块孔隙度之和。

(8)裂缝渗透率:

裂缝性储层具有岩块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

裂缝系统、岩块基质系统含流体饱和度。

对裂缝系统而言,毛细管压力很小,其束缚水饱和度极低,一般不超过5%,所以,可以认为相应层位的流体(水层中的水、油层中的油等)在裂缝中的饱和度是100%。

而对岩块系统来说,毛细管压力是不能忽略不计的,其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一般都超过30%。

相应的,岩块中所含油(气)的饱和度就较低。

在裂缝性油气层中,每一小岩块的尺寸大小不同,其中的孔隙结构不同,毛细管压力大小不同,所以总的岩块系统中含油(气)饱和度变化很大。

2、裂缝—孔隙系统之间的相通性和采收率

(1)连通性评价:

在具有裂缝和孔隙的储层中,两种系统是相互连通的,因而储于其中的流体就会发生交换性流动,称为交叉流动。

在不少情况下,二者相通性很差,即使裂缝系统的渗透性很高,岩块系统中含有大量可动油气也难以开采出来。

如果裂缝被成岩矿物或次生矿物所充填,不完全充填时,填充物就会在裂缝与岩块之间阻碍储存于岩块中的流体向裂缝流动。

颗粒细小、分选性差的物质充填在裂缝中,将严重影响裂缝—岩块之间的相通性。

(2)采收率评价:

裂缝系统含油饱和度很高,而且自身的驱油条件要比岩块系统好的多。

它对引起流体流动的压力梯度的反映远超过岩块系统。

从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两方面来看,也都高于岩块系统。

所以一般裂缝系统的采收率都很高,可达90%左右。

相比之下,岩块系统的采收率要低的多,一般<30%。

但裂缝—孔隙性油藏总的采收率比一般的常规孔隙性油藏要高些。

五、裂缝预测方法

1.岩心观察法

(1).直接观察和测量岩心,或通过岩心薄片观测,或用CT扫描技术,求出有关的裂缝参数,可对地下裂缝进行分析。

(2).可观测的内容有裂缝组系、裂缝宽度、裂缝密度、裂缝产状、裂缝性质(如充填情况、溶蚀情况)、裂缝的连续性等。

通过用全岩心实验测试或求取的裂缝参数可求取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等。

(3).可作出裂缝方位玫瑰图,得出该井点处的优势裂缝方向。

2.地应力分析法

根据地质力学原理,从构造与裂缝的生成关系、主应力的方向等,可以预测主要裂缝的分布方向。

如国外某油田研究,呈伸长穹隆构造的储层所受的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呈放射状,并发现裂缝分布及其导致的渗透率分布同样呈放射状。

这一研究结果对选择注水方式和进行压裂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现代试井分析法

(1).压力导数曲线在过渡阶段驼峰之后出现一个下凹,然后又表现为水平直线段的形态变化特征是这类储层的典型显示。

(2).可通过对压力恢复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解释,求得裂缝部分参数。

也可根据脉冲试井中产生脉冲(激动)的井与观察接收井的方位及反应信号,确定裂缝的方向性及其发育程度。

4.测井解释法

(1).地层倾角测井、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等。

(2).利用地层倾角测井,可以直接检测出裂缝的存在、裂缝产状(如水平缝、斜交缝、垂直缝),并用探测极板求知裂缝发育的具体方向。

(3).裂缝的测井响应主要表现为密度减小、声波增大、电阻率低异常显示等。

具体的测井解释裂缝方法请参阅有关测井地质学专著。

5.生产动态分析法

(1).根据钻井过程中钻具放空长度、泥浆漏失量可定性判断缝洞大小和发育情况。

(2).考察油井的来水方向和水淹特征可判断裂缝的方向性和发育程度。

在注水井中加入示踪剂,而在水井周围的各井中检测示踪剂到达的时间,由不同方向上注入水的推进速度差异,可分析在不同方向上裂缝的发育与分布状况。

第四节储层敏感性

一、概念及开发影响(本节重点)

1、概念

储层敏感性:

是指储集层受敏感性矿物的影响而发生物理、化学以及物理化学反应导致渗透率变化(主要是下降)的性质。

敏感性矿物:

是指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