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773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docx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62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六)

——科学继承与发展:

《周易》可拓学研究(下-2)

蔡子微

牡丹江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57011)

其二,爻元、卦元与基元。

从可拓学角度分析,爻元与卦元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构成爻与卦的物元、事元和关系元的基本要素。

就是说,不同类型的爻元与卦元(见表4),与物元、事元、关系元和复合元可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

表5显示了卦元与爻元构成要素同基元要素的关系。

表5卦元与爻元要素同基元要素关系

基元

卦元与爻元

关系

物元

N

(c,v)

事元

d

(b,u)

关系元

s

(a,w)

表6和表7显示了对表2“九五爻”和表3“乾卦”进行的基元转换。

表6别卦中九五爻应同事件的基元转换

物元转换

事元转换①

关系元转换

注:

①此处“盛”为动词,为性之功用。

表7经卦中乾卦应同事件的基元转换

物元转换①

事元转换②

关系元转换③

注:

①“乾以君之”,“君”动词,作主宰解,故性之用为主宰。

②③乾卦的大象为天,此以天地万物论之。

现代可拓学建立了物元、事元和关系元为基元的形式化描述体系,它们构成了描述千变万化世界的基本元,可用以简洁地表示客观世界中的物、事和关系。

《周易》中亦存在着与基元形式化描述体系类似的“卦元”、“爻元”的形式化描述体系,它们同样构成了描述千变万化世界的基本元,同样用于简洁地表示客观世界中的物、事和关系。

其三,应同元及其可拓性。

从应同论角度讲,应同元也是“应同拓展元”,“爻元”和“卦元”既是应同元又是应同拓展元。

应同元是应同拓展的基本模型。

我们可以把基于应同元来表达信息、知识和问题的形式化体系称为应同模型。

关于应同元的理论可称为应同元理论。

《周易》关于爻与卦的名、位、象、性、用及关系理论就是应同元理论的重要部分。

《周易》中,可以作为应同元的主要有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上述爻元和卦元展示了应同元的基本形式和规范。

应同元可分为非系统应同元和系统应同元,单个的爻、经卦、别卦以及四象中的某一象都属于非系统应同元,而作为整体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则属于系统应同元。

另外,关于应同元的论述不仅见于《周易》,在其他著作中也是可以见到的。

如《尚书•洪范》关于五行的论述,就是关于五行应同元及其理论的论述。

与现代可拓学比较,《周易》应同元对应于现代可拓学的基元与复合元,应同元理论和应同模型对应于现代可拓学的基元理论和可拓模型。

应同元理论和应同模型也可称为应同可拓元理论与应同可拓模型。

现代可拓学认为,事物的可拓性主要包括发散性、可括性、相关性、蕴涵性以及共轭性等,事物的可拓性可以用基元和复合元的可拓性来表示。

就是说,现代可拓学把事物的可拓性转化为基元和复合元的可拓性。

因此,基元和复合元就有了发散性、可括性、相关性、蕴涵性以及共轭性等可拓性。

基元和复合元的可拓性反映并对应着事物的可拓性。

基元和复合元的提出使事物的可拓性以基元和复合元来形式化和规范化表达,方便了事物可拓性的研究。

在《周易》中,事物的可拓性是以事物的某些特征的应同性来反映,而事物的特征以诸如位、象、性、用及关系等要素来概括和规范,进而构建了模式应同元(如爻元和卦元等)形成了应同元理论。

模式应同元以其构成要素(如名、位、象、性、用及关系等)来概括和规范事物的可拓性要素,而这些要素作为应同拓展的基点。

在《周易》中,事物的可拓性同样可以用应同元的可拓性来表示。

应同元的提出使事物的可拓性以应同元来形式化、要素化和规范化表达。

应同元被用于研究和解决问题、拓展规律、认识事物。

其四,应同元的名称与类型。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应同元进行分类和命名。

一是以其代表的事物分类和命名。

当应同元表示爻、卦、阴阳、四象和三才元时,可按其表示事物的名称分类,相应地就可用爻元、卦元、阴阳元、四象元和三才元来分类和命名。

二是以其代表的事物的系统性进行分类和命名。

这时就有系统应同元与非系统应同元之分。

系统应同元表示应同元所表示的事物是一个系统事物,非系统应同元表示应同元所表示的事物是一个非系统事物。

如果应同元表示的是以乾、坤等八个元素构成八卦整体时,该应同元就是系统应同元,可称八卦应同元,而构成八卦应同元的八个元素则是其元素应同元。

乾、坤等八个经卦也可单独形成各自的应同元,如乾元、坤元、艮元等,此时,该应同元则是非系统应同元。

三是以应同元的原型与拓展特征来分类。

可分模式应同元(原型应同元)和拓展应同元。

如八卦应同元是模式应同元,由八卦应同元拓展的应同元则是其拓展应同元。

再如,五行应同元是模式应同元,由五行应同元拓展的五脏(六腑)应同元则是其拓展应同元。

模式应同元相当于公式,拓展应同元则是该公式的应用。

4.2.3《周易》的应同集合一般地讲,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集合是人们进行分类和识别的一种方法。

应同集合是《周易》应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应同标识。

标识是表明特征的记号,人们通常根据标识来区别异同、进行分类,事物通过标识来聚集。

《周易》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这是在讲应同论同类相应、异类相距的基本思想。

水乃湿之源,水与湿同类,故水流湿;火乃燥之烈,火与燥同类,故火就燥;天位在上,天与上同位,故本乎天者亲上;地位在下,地与下同位,故本乎地者亲下。

这里,湿、燥、上、下就是事物相互作用的标识,事物通过这种标识相应和相距。

使同类相应的标识可称为“同类标识”,使异类相距的标识可称为“异类标识”。

需要指出,同类标识与异类标识是相对于同类和异类而言的。

同类标识和异类标识可统称为应同标识。

应同论正是以应同标识的异同来划分同类和异类。

同类之所以相应,异类之所以相距亦是靠应同标识来实现的。

对于爻元和卦元而论,其构成要素(如名、位、象、性、用、关系等)就是其应同标识。

(2)应同分类。

应同分类是应同论对事物分类的核心问题。

“类”是应同论的重要概念,对事物的分类是应同论的重要内容,对《周易》应同论而言亦是如此。

《周易》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就是在讲类和分类。

同类相应、异类相距是应同论分类的基本原则。

应同分类是以对象的应同标识进行的分类,其所分之类可称为“应同类”。

从系统的角度和系统构成要素(或称元素)的角度而论,应同类又有系统应同类和元素应同类区分。

(见表8、表9)

表8《周易•说卦传》中事物的系统应同类和要素(元素)应同类

应同类

要素(元素)应同类

同系统要素(元素)

乾类

坤类

震类

巽类

坎类

离类

艮类

兑类

名称

数目

八卦系统应同类

八卦系统

八卦同系元素

8个

动物系统

动物同系元素

8个

身体系统

身体同系元素

8个

家庭系统

长男

长女

中男

中女

少男

少女

家庭同系元素

8个

方位系统

西北

西南

东南

东北

西

方位同系元素

8个

表9《周易•说卦传》中八卦系统的要素(元素)应同类

八卦系统

应同事件

要素应同类(应同集合)

天,阛,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马、老马、瘠马、驳马,木果;

地,母,布,吝啬,均,子母牛,大舆,文,众,柄,黑(地);

雷,龙,玄黄,大旉涂,长子,决躁,苍莨竹,(马)善鸣、作足、的颡,(稼)反生;

木,风,长女,绳直,工,白,长,高,进退,不果,臭,(人)寡发、广颡、多白眼,…,躁卦;

水,沟渎,隐伏,矫輮,弓轮,(人)加忧、心病、耳痛,血卦,赤,(马)美脊、亟心,…,(木)坚多心;

火,日,电,中女,甲胄,戈兵,(人)大腹,乾卦,鳖,蟹,蠃,蚌,龟,(木)科上槁;

山,径路,小石,门,果蓏,阍寺,指,狗,鼠,黔哕之属,(木)坚多节;

泽,少女,巫,口舌,毁拆,附决,(地)刚卤,妾,羊;

在应同分类中,选择与确定分类标识是《周易》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以应同标识的选择与确定为核心。

本文认为,以应同论和标识为基础有助于认识《周易》对事物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这里简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天地之道与应同标识。

《周易》以天地之大道为其道,其言“《易》与天地准,”故基于天地之道的应同标识就是《周易》分类的最大和最基本的标识,阴阳、八卦、三才、气等应同标识就来于其相应的天地理论。

二是应同标识的符号化、模型化与规范化。

《周易》讲“《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周易》以爻与卦符号体系将其天地之道体系实施了符号化、模型化与规范化。

其结果不仅使其天地之道的应同标识符号化、模型化与规范化,而且还使同标识有所发展,如在爻与卦的名、位、象、性、德、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三是拓展性应同标识。

拓展性应同标识是在爻与卦体系规范性基本应同标识基础上拓展的应同标识,如卦的本象、逸象等,其属基本象“大象”的拓展之象。

四是标识有系统标识与非系统标识之别。

能够反映系统性的标识为系统标识,不反映和不能够反映系统性的标识为非系统标识。

能够反映系统应同元的标识为系统标识,不能够反映系统应同元的标识和反映非系统应同元的标识为非系统标识。

(3)应同集合。

由应同分类所形成的应同类实际上是一种集合,这种集合可称为应同集合(见表8和表9)。

同一应同集合中的所有元素(或称事物)都是以同类应同标识,即同类标识聚集成类的。

本文将以同类标识而聚集的元素的集合,称为应同集合。

《周易》中的集合(应同集合与非应同集合)能够用Cantor集合、Fuzzy集合及可拓集合表达,如对“应中”的表达。

(见表10)

表10Cantor集合、Fuzzy集合及可拓集合对六十四卦“应中”集合的表达

集合论

集合准则

示例①

Cantor

集合

只允许考虑如下两个命题:

(1)元素u(uU)具有性质P,

(2)元素u(uU)不具有性质P。

对于每个uU,这两个命题有且仅有一个成立。

使命题

(1)成立的集合(A)的元素共有16个;使命题

(2)成立的集合(B)的元素共有48个。

Card(U)=Card(A∪B)=64。

Fuzzy

集合

只允许考虑如下三个命题:

(1)元素u(uU)具有性质P,

(2)元素u(uU)不具有性质P,

(3)允许存在中介元素uU,它使前两个命题各在一定程度上成立。

对每个元素uU,这三个命题中的某一个成立。

使命题

(1)成立的集合(A)的元素共有16个;使命题

(2)成立的集合(B)的元素共有48个;使命题(3)成立的集合(C)的元素共有32个。

因为Card(B∩C)=32,所以Card(U)=Card(A∪B∪C)-Card(B∩C)=(16+48+32)-32=64。

可拓

集合

只允许考虑如下四个命题:

(1)元素u(uU)具有性质P,

(2)元素u(uU)不具有性质P,

(3)可使原来不具有性质P的元素变为具有性质P,

(4)元素uU具有性质P,又不具有性质P。

对每个元素uU,这四个命题中的某一个成立。

使命题

(1)成立的集合(A)的元素共有16个;使命题

(2)成立的集合(B)的元素共有48个;使命题(3)成立②的集合(C)的元素共有48个;使命题(4)成立的集合(D)的元素共有32个。

因为CB,且B=C,DB,所以Card(U)=Card(A∪B∪C∪D)-Card(B∩C+B∩D)=(16+48+48+32)-(48+32)=64。

注:

①论域为六十四卦,其全集(U)中的元素(即别卦)共有64个,Card(U)=64。

性质P为内外卦均“应中”。

②通过“变卦”可使命题(3)成立。

除“应中”集合外,《周易》中的其它形式的集合也可以用表10中三种集合来表达。

我们知道,应同论的核心问题是“同类相应”。

同类事物间的“相应”包括相召、相求、相从、相感、相动、相合、相益等。

而“同类相应是对同类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反应关系的高度概括。

”[1]因此,应同集合的关键问题就“相应”。

虽然上述三种集合可解决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模糊性和可拓性问题,但是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则是应同集合的关键和特征。

本文认为,“相应”的关键在于“标识”问题。

这里,标识不仅是集合中元素“身份”的表示,而且还是集合中元素聚集与相互作用的机制。

认识标识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对于理解和认识应同集合是非常重要的。

《周易》把事物的变换问题引入到应同集合中,使应同集合把事物的分类、识别与变换联系起来,这为人们对事物进行应同识别和应同变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应同集合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应同集合的分类、应同元集合以及应同集合运算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3《周易》的应同方法

4.3.1基本应同方法

(1)应同观察。

《易传》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讲的就是观察方法。

在此就《周易》的应同观察谈以下几点。

其一,观察的对象。

观察的对象就是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当然也包括人类自身。

其二,观察的内容。

观察的基本内容是天地万物的存在方式、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等,观察的重点是侧重应同性,即《易传》所强调的“观其所感”、“观其所聚”,并且要“观其所恒”、观其“正大”。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其三,观察的目的。

正如《易传》所言,其观察是要“作八卦”,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因此,观察的目的就是要为“作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提供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真实情况的原始信息。

其四,应同观察方法的性质和特征。

应同观察属于自然观察方法,当然还可能借助某些器物。

由于应同观察是以事件间的应同关系为特征的,所以,在某个事件不宜观察的信息,可以拓展到与其有应同联系的其他事件中容易地获得。

因此,观察的可拓性就是其方法的特征。

无疑,这增强了人的自然观察的观察能力,此也谓其高明之处。

(2)应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分析的对象。

可以是具体事件(物、事、关系及其特征等),如自然和人类社会事件,还可以是某种理论和规则、集合与元素、应同元及其构成等。

其二,分析的内容。

应同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

应同形式分析,如应事、应象等;异同分析,即区分同类与异类及其关系;拓展分析,涉及应同拓展的对象及其属性和特征等,拓展的形式,如发散、置换、增减以及共轭等。

其三,分析的目的。

明确应同对象及其特点,应同关系及其形式,应同拓展的对象和形式。

(3)应同集合。

应同集合是应同论对事物进行应同分类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造集。

就是构建应同集合。

造集可以分为原始造集和应同造集。

《周易》中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及三才等集合的造集就是原始造集,这些原始集合还代表着相应的理论,并且常被符号化、模型化和规范化了。

参照原始集合模型而造集则是应同造集,是应同拓展造集。

其二,集合分类。

可根据某特征、标识、应同元、模型等对集合进行分类。

其三,集合关系。

是对集合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如应同集、非应同集、全集、子集、交集以及并集等。

其四,集合的运算。

其它集合论(如Cantor集合、Fuzzy集合、可拓集合等)所建立的某些集合运算原理和方法可以用于应同集合中。

(4)应同变换。

应同变换是应同方法的重要组成。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其一,变换的对象。

事物、特征、集合及其元素、应同元及其元素都可以是应同变换的对象。

其二,变换的形式。

有增减变换、扩缩变换、分解变换、复制变换、置换变换以及共轭变换等。

(5)应同推理。

应同推理是应同逻辑方法,同类相应、异类相距就是其逻辑基础。

应同推理是应同分析、应同集合以及应同变换的逻辑基础。

应同推理包括应同分析推理、应同集合推理以及应同变换推理等。

4.3.2模式应同方法由于应同论与《周易》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别卦以及三才等理论的结合,不仅使应同方法发展成为有实用意义的方法,而且还使应同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规范,形成了模式应同方法。

所谓模式应同方法,就是以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别卦以及三才等理论规范了的应同方法。

其方法有如下特征:

一是这些方法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别卦以及三才等理论结合,代表了各自的理论;二是这些方法都形成了各自的“模式应同元”的表达形式。

《周易》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功能特征的应同元,并将其作为表达事物、知识,特别是表达《易》理的基本单位和工具,用于运用、拓展天地之道,用于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因此,应同元可作为一种方法,可称为“应同元方法”。

《周易》应同元方法的特点在于:

当应同元受到特定的规律或理论规范而构成一体时,这一体系的形式是应同元,内容则是规范它的规律或理论。

这就便于天地之道的拓展。

此外,应同元方法中还有造元方法,即构建应同元的方法。

4.4《周易》的可拓学逻辑一般说来,《周易》应同逻辑就是其可拓学逻辑。

《周易》的应同逻辑主要有同类相应逻辑、应同变换逻辑与应同推理逻辑等。

这不仅是《周易》应同论的应同逻辑,亦是应同论的基本应同逻辑。

由于同类相应在秦汉哲学中被作为一条定律,所以,同类相应逻辑就是《周易》应同逻辑的基础,应同变换逻辑和应同推理逻辑则是在同类相应逻辑基础是建立的。

应同逻辑是《周易》应同论的逻辑基础。

5《周易》对传统可拓学发展的贡献

我们曾经谈到可以应同论的出现作为传统可拓学产生的重要标志。

[2]就对传统可拓学发展的贡献而论,当以《周易》贡献最大。

在《周易》中,应同论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并成为孕育和联结中国古代诸家学说的理论。

我们知道,应同论的立论基础是同类相应理论,虽然同类相应在秦汉哲学中被各家哲学所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同类相应主要是作为一条定律而尚未有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如何发展应同论寓意深刻的应同思想,这显然摆在了各学派面前。

唯有《易传》从方法论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对《易经》进行了阐发。

本文认为,《易传》阐发《易经》的基本思路可能是:

以应同论的思想和规则来建立卦象卦理与自然哲理的应同联系。

实现这种思路的基础主要是找到关于自然和自然哲理的概念和理论与卦象卦理之间存在的对应性,并在应同论的思想和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联系。

《易传》的著成就是其成功的标志。

《易传》将卦象卦理与自然哲理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方面,将卦象卦理拓展到了天地之道,成为天地之道的符号体系和符号推理逻辑体系;另一方面,又把天地之道拓展到了卦象卦理,赋予了卦象卦理承载着天地之道的职能。

而这一切的实现,则有赖于《易传》对应同论的发展。

随着《易传》的著成,应同论也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周易》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应同论的理论和方法,从可拓学角度讲,可称其为传统可拓学理论和方法。

传统可拓学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建立和拓展天地之道的需要,也是《周易》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体系来发展需要,它已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不仅发展和完善了应同论,而且在《周易》建立和拓展天地之道的过程中实际运用了这一理论和方法,可谓演示了这一体系的运用。

作为方法论体系,《周易》所发展的传统可拓学体系对中国传统思维、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认为,就历代对应同论的发展而论,无论是从深度、广度、系统性以及应用上来讲,当以《易传》贡献最大。

虽然在《易传》之后许多学者对应同论也有所论述和发挥,但都远不及《易传》的贡献。

6《周易》的可拓学应用

《周易》应同论,或者说《周易》可拓学,其应用非常广泛。

而其最初的应用就是对《易经》的阐释和发展。

这里仅就医易关系问题简作探讨。

医易关系问题由来已久。

一般认为,问题的焦点是医易同源和医易相通。

关于医易同源和医易相通多有论述,可参见有关文献[6]。

表12从应同论的角度归纳了应同论与《内经》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的关系。

我们认为,应同论为《内经》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的取向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而唯有《周易》应同论才能为其提供如此成熟的方法论。

文献[1]中的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应同论在《内经》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其论述颇有见地。

表12应同论与《内经》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

医道构建

天道

应同之道(中医学理论)

应同事例

正常

疾病

防治

药物

天道医道应同示例

气论

医学气论,人体之气,病气,药气…

阴阳论

医学阴阳论,人体、疾病、诊治、药物阴阳…

四时论

四气调神,藏气法时,合人形于阴阳四时…

五行论

五脏六腑,五方病因,五味,五气,五体,五液…

阴阳五行论

藏象理论,四时五藏,四气五味,阴阳五行体质…

天地论

人与天地相应,人参天地…

取象

天地

医事、人事、天地事物…

人体、健康、疾病、医事、天文、地理、万物…

构建原则

法则天地,观常、观过与不及…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构建方法

应同方法(比类,类推…)

援物比类,别异比类,比类奇恒,比类形名…

注:

①②天道为《内经》所引用,故不列其构建原则和方法。

③《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语。

可拓学于1983年由蔡文教授创立,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可拓论的框架。

[3]本文将可拓学引入中医文化基础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问题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存在着与可拓学思想、原理、方法和应用类似的体系,本文将这个体系称为传统可拓学。

为了区别,本文将蔡文教授创立可拓学称为现代可拓学。

现代可拓学的研究成果为传统可拓学假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至此,我们就传统可拓学问题研究的文章已连载了3篇。

探讨和阐明传统可拓学研究思想、理论、方法和应用对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的研究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阐明我们提出的中医学可拓构建这一假说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

[7-11]传统可拓学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生态学、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以及中医学(我们也曾称其为中国古代生态医学[7-8])之间的理论联系、逻辑关系及渊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前文[2]曾提出传统复杂系统理论问题,笔者拟在后续文章中进行探讨。

(待续)

参考文献

1李经伟,鄢良,朱建平编著.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3-94.

2蔡子微.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四)——中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继承与发展的可拓学研究.牡丹江医学院学报[J],2005,26(3):

31-39.

3杨春燕,张拥军著.可拓策划[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23.

4蔡文,杨春燕,何斌著.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20-198.

5蔡子微.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五)——科学继承与发展:

《周易》可拓学研究(上).牡丹江医学院学报[J],2005,26(4):

36-42.

6张其成.“象”模型:

易医会通的焦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周易研究[J],2002,25

(2):

71-80.

7蔡子微.中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医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