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606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docx

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

2021年育婴员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及试题(附答案)

育婴员—婴幼儿情绪、情感的观察、记录、分析、指导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从出生起,婴幼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等。

育婴员应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1.最初的情绪反应

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哭、静止、四肢蹬动。

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有初步分化。

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

但是,婴儿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婴儿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仅是最初步的原始情绪反应。

随着婴幼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

2.婴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剌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

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1)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人生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

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

因此,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属反射性表情,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成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但是,从5周至3.5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婴JL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

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4个月龄前,婴儿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

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

5〜6个月时,婴幼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

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育婴员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的原因,这对有效地减弱婴幼儿的陌生人焦虑有益。

(3)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分离焦虑在婴幼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

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

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一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定要妈妈。

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幼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幼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

它包含了婴幼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约在婴儿七八个月时逐渐发生。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幼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幼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婴幼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幼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幼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

同时,婴幼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幼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

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幼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幼儿起作用,导致婴幼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幼儿的探索和操作,阻碍其智力发展。

3.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在婴幼儿同主要抚养者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幼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依恋对婴幼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婴幼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有所不同。

婴幼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这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为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第三阶段为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与此同时,婴幼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为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这时期婴幼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时,婴幼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

婴幼儿依恋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以及反抗型依恋。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

这类婴幼儿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如回避型:

这类婴幼儿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

这种婴幼儿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

这类婴幼儿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婴幼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婴幼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幼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幼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得到满足,婴幼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少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幼儿依恋的性质。

依恋是在婴幼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幼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幼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0〜3岁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里程碑请见表3-11。

表3-110~3岁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里程碑

月龄

情绪情感发展

0~3个月

1.感受和表达三种基本的情感:

兴趣、悲伤以及厌恶

2.把哭泣作为表达某种需要的信号

3.感受和表达快乐

4.发出社会性微笑

5.辨认和区别成人的面部表情

6.以情绪表达来调节自我

7.大声地笑

8.通过吮吸拇指或橡胶奶嘴等方式使自己平静下来

4~6个月

1.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2.对照料者的情绪有反应

3.开始区分熟悉和不熟悉的人

4.表现出喜欢让熟人抱着

5.能帮忙扶着奶瓶

6.有选择地表达快乐的情绪,对熟悉的人更多地大笑或微笑

7~9个月

1.脸部表情、凝视行为、声音和身体动作组成了协调的对社会事件的情绪反应模式

2.更经常性地表达害怕和愤怒

3.开始通过经验学习来调节情感

4.开始觉察他人情绪表达的含义

5.通过看着别人来获得如何作出回应的提示

6.对陌生人表现出害怕

10~12个月

1.不断地表达愉快、高兴、不舒服、愤怒和悲伤的情绪

2.因没有达到目的而表现出愤怒

3.对导致受挫的目标源表示愤怒

4.表示出对看护者要求的顺从

5.经常对游戏时间被中断表示抗议

6.开始用勺子吃东西

7.穿脱衣服的时候可以自己帮点儿忙

8.对玩偶或填充动物玩具表现出喜爱和照顾之情

9.用手拿食物,独立进餐

10.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会鼓掌

13~18个月

1.经常用“不”来表示自主性

2.对几种情绪命名

3.将感觉与社会性行为联系起来

4.开始了解复杂的行为模式

5.表现出要求交流的愿望

6.对自己需要的一些东西可能会说“不”

7.有可能情绪失控和发脾气

8.表现出自我意识的情绪,如惭愧、内疚和害羞

9.易受挫

19~24个月

1.主动对他人表达喜欢之情

2.在他人悲伤时会出现安慰的行为

3.能表达自豪和尴尬的情绪

4.在对话或游戏中主动使用情绪词语

5.开始对他人表现出同情

6.很容易因受到批评而受伤

7.当没有达到目的的时候,偶尔会发脾气

8.将面部表情和简单的情绪词语联系起来

25~36个月

1.关于各种各样害怕的经验增多了

2.开始了解基本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

3.学习孔子强烈情绪的技巧

4.学习用特别的词汇表达更多的感觉

5.表现出移情和有同情心

6.建立起对情绪的疏松管理,较少发脾气

7.能够从愤怒中恢复过来

8.愿意帮忙干家务活,如擦洗玩具、帮忙提购物袋

9.开始用某种信号表达自己要上厕所的愿望

10.希望例行的事情能够像前一天发生的那样去做

二、观察、记录、分析婴幼儿情绪、情感

育婴员应重视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满足婴幼儿成长的需求。

在《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保证每曰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如目光注视、肌肤接触、亲子对话等。

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到及时回应,适时引导,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

而观察、倾听、记录和分析婴幼儿情绪、情感,对育婴员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出正确的应对行动很有用处。

基于婴幼儿发展而进行的观察、记录、分析不同于基于评估而进行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前者是育婴员应适时进行的,应善于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观察、记录、分析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并及时予以回应。

根据婴幼儿月龄,设计一日活动中情绪、情感观察记录表。

这份表单应包含观察曰期、观察人、被观察者姓名、月龄等基本信息;同时,这份表单需将此阶段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特征列出来,便于育婴员记录与对照分析。

例如,为16个月婴幼儿设计的观察表。

便携、全面、持续地进行观察、记录。

为便于随时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表单可设计成便携卡片形式,但育婴员应该注意在一日生活各个活动中进行观察记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醒育婴员随时注意孩子的情绪、情感,及时回应;另一方面也方便育婴员分析孩子积极或负面情绪在什么样的活动中易发生,从而进一步分析该类活动的特性或育婴员者在活动中应做什么。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一阶段持续观察几日,方便育婴员分析、查找诱发婴幼儿积极或负面情绪的诱因,以便改善教养方法。

三、促进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良好环境刺激婴幼儿的舒适情绪

育婴员应积极为婴幼儿提供卫生、安全、舒适、充满亲情的曰常护理环境和充足的活动空间与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

这样的养护环境不仅提供了婴幼儿舒适成长的必须条件,帮助婴幼儿逐渐形成有规律的睡眠、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同时,也是对小婴幼儿舒适情绪的有效刺激。

2.积极回应、满足婴幼儿的信任需要

育婴员为婴幼儿提供的各种经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情感、智力上如何面对世界,所以,育婴员应积极回应并满足婴幼儿的信任需要。

(1)学着去理解婴幼儿所发出的信息

了解婴幼儿哭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咿咿呀呀”分别意味着什么,这将有助于育婴员尽量满足婴幼儿的身心需要。

(2)安慰

在婴幼儿需要生理关注时与紧张不安时给予他安慰。

通过这种方法,育婴员可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并使其意识到他的需要是能够被满足的。

(3)改进养育技巧

婴幼儿在不断的成长中,育婴员满足其需要的方法也应该随之改进。

比如,摇晃和哼唱快乐的歌曲或许能安慰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但是给10个月左右的婴儿一种新玩具或者玩新游戏对他调整情绪或许更加有效。

(4)把活动与情感联系起来

育婴员应尽可能为婴幼儿创造探索世界的机会,在过程中不断积极鼓励,这将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快乐、富有好奇心的孩子。

(5)形成习惯

有规律的活动、一日生活是令婴幼儿舒适的事情,而且还将有助于孩子认识到对什么样的事情可以有所期望。

3.亲子游戏丰富婴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照顾者(特别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

亲子游戏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自由游戏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什么是自由游戏呢?

它是一种没有目的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除了照顾者给婴幼儿换洗、穿衣、喂东西以外,成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些纯粹为了娱乐的活动。

比如哼哼歌曲、挠挠痒痒、躲猫猫,以及其他各种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乐趣的活动。

婴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积极主动地活动,没有强制的目标,没有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产生的紧张,满足需要和愿望,婴幼儿便产生快乐、欢笑、自信、满足等积极的情绪;婴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也可以宣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婴幼儿也可以在这样的游戏中获得和照顾者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它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

在具有动作、认知或其他方面发展目标的亲子游戏活动中,育婴员要追随婴幼儿的发展脚步,理解他们的游戏是自发的、充满实验性和趣味的,特别是出生头一年的婴幼儿,他们的游戏方式就是操纵周围世界的事物。

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婴幼儿产生好奇心。

育婴员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可看、可听、可触摸,能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为婴幼儿设置一个专门的游戏角落。

在亲子游戏的互动过程中,育婴员应该不断有意识地制造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科学地陪伴婴幼儿做亲子游戏。

在这样的游戏中,同样能够激发婴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

【技能要求】为1岁婴儿选择自发性情绪、情感类游戏:

找妈妈

“找妈妈”游戏中的观察、记录、分析

—、操作准备

编制观察记录表。

二、游戏适宜月龄

12个月。

三、游戏价值

1.提供寻找与发现的成功体验、促进愉快、自信情绪。

2.促进婴儿观察与记忆。

3.提供分离、再聚经验,缓减"分离焦虑"。

四、操作步骤

1.游戏玩法

【玩法一】婴儿坐在地毯上,妈妈藏到窗帘后或沙发后,问:

“妈妈呢,妈妈呢?

”等待婴儿找一会儿(但不要让他因为找不到而着急哭泣),然后妈妈站出来:

“妈妈在这儿呢!

刚才妈妈躲到沙发后面啦!

"

【玩法二】妈妈躲到另一间房间里,问:

“妈妈呢,妈妈呢?

”育婴员抱着宝宝去找,发现了就欣喜地说:

"宝宝找到妈妈了!

妈妈在这里呢!

2.举一反三巧迁移

婴儿大一点了,可以把爸爸、妈妈藏在一块大布的后面,让婴幼儿找妈妈的手或爸爸的手,找到了,妈妈或爸爸就出来。

促进婴儿观察、联系、记忆亲人的特征。

3.观察、记录、分析

每种玩法可玩3〜5次,育婴员观察并记录婴儿出现频次较高的情绪反应。

整理、归纳与分析见下表。

育婴员——针对家长的指导

一、不同类型家庭的教养特点与教养行为

任何事物都有其结构功能,即在一定结构上发挥出来的功能,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例如金刚石和碳,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结构的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性质,一个坚硬无比,一个柔软似泥。

家庭的结构不同,佳通教育表现也不同。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由哪些成员构成。

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其他家庭等。

其他家庭即以上类型以外的家庭,如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

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由于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不同,在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上,自然表现出不同的教养特点和教养行为。

依据我国当今家庭结构及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实,在此着重分析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教养特点与教养行为。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指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如果一夫一妻而没有子女,也可称为核心家庭,因为这种家庭是以夫妻为核心的。

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09年《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

有50.4%的0〜6岁儿童生活在核心家庭中。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

规模小,人口少,序列简单。

(1)核心家庭对家庭教养的有利因素

1)关系容易协调。

鉴于我国"计划生育”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以来,未成年人赖以生存的核心家庭多为父母和一个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由于现在该项国策有所变化,也出现了父母和两个子女组成的四口之家,代际层次单一。

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家庭中只有一个核心,具有较强的内聚力,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家庭机制运转容易协调,冲突较少,为子女成长创造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物质投入方面,核心家庭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夫妻靠自身的收入而不再依靠自

己父母维持家庭生活,因此对家庭支出有绝对支配权。

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肯于并且能够在生活上、智力和特长培养等方面进行投资,而不受或少受父母之外其他人的干扰。

在家长的教养态度方面,核心家庭的教育者一般只是父母二人。

他们之间不存在代际差异,而且一般情况下夫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差别不大,加之在共同生活的相互影响与磨合,因此,对孩子在教育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认识比较容易统一,即使出现矛盾,由于是发生在夫妻之间,也比较容易协调处理,进而达到对孩子教养态度的一致性。

2)亲子关系密切。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有条件、有时间与子女经常发生高频率的面对面的互动,比多代际的大家庭更容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权威,子女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家长责任心很强。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其子女组成的,父母与子女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关系非常密切,根本利益一致,子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父母的切身利益。

因此,家长和孩子这种直接血脉关系使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达到最高点,肯于物质投资、智力投资。

家长往往能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家长这种责任心是教养好孩子的重要条件。

(2)核心家庭对家庭教养的不利因素

核心家庭对家庭教养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难以实施个性化教养。

目前我国的核心家庭很多是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紧张,很多孩子由保姆带养。

一些父母难以全面了解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情况,许多家长是“本本族”,从书本杂志以及网络上获得一些普适性教养方法,然后按此方法要求保姆实施,难以开展适合自己孩子个性化的教养,对于孩子的身心变化难以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教养方法,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引起注意,那时要纠正过来就比较困难。

2)孩子较孤独。

核心家庭人际关系简单,孩子在家接触他人机会比较少,容易产生孤独感。

如果父母与亲戚朋友接触少,到老人那去的次数少,孩子就会怕生,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较弱。

(3)核心家庭中家庭教养问题的对策

核心家庭要注意发挥自己家庭的优势,也要尽力克服不利因素。

应该多带孩子到社区与同龄孩子交往、玩耍,多与亲朋好友来往,让孩子不感到孤独,学会人际交往。

特别要注意的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加强与孩子交流、互动,加强自理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的家庭。

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09年《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

有42.8%的0〜6岁儿童生活在主干家庭中。

该项调查报告还显示:

在未参加托幼机构的0〜3岁的儿童中,72.6%的儿童白天由祖辈家长带养,25.5%的儿童白天由父辈带养。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在城市有87.6%的0〜3岁儿童白天由祖辈家长带养,9.1%的0〜3岁儿童白天由父辈家长带养;在农村有62.8%的0〜3岁儿童白天由祖辈家长带养,36.3%的0〜3岁儿童白天由父辈家长带养。

主干家庭的特点是人口多,层次关系较之核心家庭复杂得多。

孩子在家庭中一般要与包括同代人的至少三代人打交道。

而作为孩子的教养人,至少是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这种情况在家庭教养中的利与弊兼而有之。

(1)主干家庭对家庭教养的有利因素

1)教养力量大。

主干家庭可以弥补双职工家庭中父母在教养孩子上时间精力的不足。

主干家庭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许多是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工作负担、社会活动和外界交往明显减少,有足够的时间由自己随意支配,可以帮助子女抚育下一代,并能在家中充分接触和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2)两代人可以取长补短。

在主干家庭中,两代教养者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

年轻一代有知识有文化,重视书本的经验,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方法,但在教养孩子方面没有过实际体验;而老一辈在带养孩子上是“过来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有许多得天独厚的长处。

3)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

主干家庭多数是三代人生活在一起,家庭规模大,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要与至少两代人交往,有利于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发展。

4)除了母亲精心照顾以外,有长辈参与照顾的孩子智力发肓的各个方面都要优于仅由母亲照顾的孩子。

因为,虽然年轻母亲照顾孩子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观念较新等,但有长辈参与照料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人,并且老人有更丰富的看护孩子的经验,对待孩子也更有耐心,这些因素都对孩子的体格和智能发育有着较好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在语言发育和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方面。

因为长辈带的婴幼儿除了睡眠以外很少独处,有很多机会与多人交流,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宝贝的语言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并且他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爱抚。

要知道,爱抚犹如精神养分,有助于孩子智商与情商更好地发展。

5)祖辈家长带养对祖辈们自身也有利,不仅可以缓解老人的孤寂,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与孙辈玩耍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心和心态也大有裨益。

(2)主干家庭对家庭教养的不利因素

祖辈家长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家庭教养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方式受到自身学历、经历等影响,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对孙辈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1)思想观念陈旧。

祖辈家长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由于当时受教育程度低,知识面窄,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