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57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docx

社会学方法教案三

第三讲、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操作程序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

对社会调查研究进行分类的目的是:

(1)对各种调查研究的优缺点进程分析归纳,以便在社会调查研究实践中扬长避短;

(2)认识各种调查研究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指导实际的调查研究;(3)建立调查研究的系统理论,便于我们系统的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研究对象的范围)。

1、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进行同样的调查,通常称为普查。

普查一般用于行政统计工作中,比如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

普查具有以下特点:

(1)普查的范围较大,不可能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和项目一般较少,资料缺乏深度。

因此,普查一般是宏观调查,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比如,人口普查主要是掌握全国人口的总体情况,像人口总数、人口的变动、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等。

(2)普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经费。

因此,普查在学术研究中很少采用,即使政府实施的某项专项普查也不能随意实施,一般是由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的国力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实施。

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普查,国家有关部门在普查实施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制定统一的普查表格、培训调查人员、发动宣传、前期摸底等等。

在普查过程中要求普查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登记工作,在资料的整理分析中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和机器设备进行资料的汇总和分类,并且还要做抽样调查检验普查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准确性。

以我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为例,这次普查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准备,到二零零二年最后一批统计数据公布历时五年。

真正入户登记的时间是十一月一日到十一月十日。

动员的人力有五百万调查员,一百万普查指导员,还有其他的各级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有一百多万人。

这次普查总共国家需要支付费用现在还不能做一个最后的统计,但是,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花了3亿元,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花了12亿元,相当于全国人口每人一块钱。

这次调查的项目和人口更多,比上次费用可能还会多一些。

(3)普查的标准化程度高,对资料的准确性、精确性要求高。

普查资料的收集都是利用统一的结构式的统计报表和调查表格,每个调查对象都要求按统一的方式填写,调查的标准化程度在所有的社会调查中是最高的。

同时,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情,把握社会的总体面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为国家或政府部门制定制度、政策、法律法规、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因此普查对资料准确性和精确性也比其他的调查要高。

(4)普查的时间必须同一,即必须收集同一时间的调查资料,而不允许有不同时间的资料,否则就会造成调查误差。

以人口普查为例,相差一天,就会造成5万人的误差。

2、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包括:

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个案调查。

(1)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比如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等)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

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全面地、深入地调查研究个别典型,来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和规律,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毛泽东所倡导的“解剖麻雀”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调查研究方法。

典型调查的特点有:

第一、作为调查对象的典型是采取立意抽样发来选取的,典型就是有代表性的样本(被选定的调查对象)。

社会调查中的典型不是主观造就的,典型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选取典型不是指定典型,而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典型和确定典型的过程。

立意抽样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调查对象的初步考察所获得的认识,结合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目的有意识的在调查对象中发现和确定典型。

第二、典型调查的对象数量较少而内容较多,必须采取直接的深入的调查方式,即蹲点调查的方式。

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少数的几个典型,而在于借助典型认识它所代表的同类事物的共性。

这就要求对典型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认识,因此典型调查的内容比较广泛、全面。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调查者深入调查对象的实际生活,进行实地的、面对面的调查研究,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式(比如开座谈会、访谈、实地观察等),而不能采取间接的方式(比如电话询问或个别人的汇报等),不能搞官僚式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第三、典型调查比较节约时间、人力和经费。

典型调查的局限性:

第一、典型的选取容易受调查者主观意志所左右,很难完全避免主观随意性;第二、典型调查的对象只有少数几个,它们与调查对象总体之间总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它们的代表性总是不完全的;第三、典型调查主要是一种定性调查,很难对调查对象进行定量研究。

2、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少数的重点样本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重点样本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重点样本是指总体中那些在某一或某些指标上占有较大比重,在总体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总体具有决定意义的样本。

比如我国的几大钢铁企业可以作为我国所有钢铁企业的重点样本,几个主要的产棉区可以作为我国棉花生产的重点样本。

重点调查的特点有:

(1)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了解调查总体的数量状况(而典型调查主要是性质认识);

(2)调查对象不一定要有代表性或典型性,但必须在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或在总体的数量总值中周游较大的比重。

(3)重点调查的数量、调查内容(只限于几个统计指标)都比较少,调查缺乏深度,适用范围小;(4)重点调查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调查(比如电话访问、生产报表等)。

3、个案调查(也称个案研究)。

个案调查主要是对个别的调查对象(案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个案的发展过程、行为方式、生活环境和微观背景等方面的调查来解释个案的独特性。

个案调查和研究起源于医学和法学对病人和犯罪(称为“案主”)的案例分析,这种分析一般要详细了解案主个人的经历、家庭状况、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精神健康状况等,以探寻案主独特的病因或犯罪的动因。

19世纪,这种个案调查研究被社会学研究广泛地借鉴。

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不同,个案调查研究不要求由个体推论和代表总体状况,不需要通过个案调查研究得出普遍性的、推断性的命题,因此个案的选择并不需要代表性和典型性,但是要求有独特性。

个案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认识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寻求导致个案独特性的原因、作用方式和发展的逻辑过程。

早期的个案调查研究像医学和法学中的个案研究一样只是以独特的原因解释独特的现象,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20世纪以后,社会学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一是增加个案的数量,二是结合社会背景分析。

比如我国社会学家严景耀所做的中国犯罪问题研究,就调查了400个个案,每一个个案的生活史和犯罪经过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对每一种类型都通过十几个或几十个案例的分析来概括各种犯罪类型的主要特点,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4、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对象做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抽样调查中样本的抽取一般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随机抽样的代表性是由随机抽样的科学程序来保证的,因此与典型调查相比,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很少受调查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统计科学和随机抽样方法水平的日益发展,人们对随机样本的代表性、精确性和抽样误差大小的估计越来越精确,从而提高了抽样调查的整体水平,拓展了抽样调查的运用范围,抽样调查也因此成为社会调查研究中最普遍的方法。

抽样调查的目的不是仅仅认识样本情况,而是通过对样本的调查来认识总体的情况,因此抽样调查有严格的要求:

(1)根据调查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总体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抽样的范围,如果不能明确抽样的具体范围,就不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

(2)根据调查所要求的精确度(允许的误差范围、置信度或显著性水平等)选择抽样方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3)采用标准化或结构式的收集资料方法(问卷、表格等);(4)对样本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并结合理论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二)、统计调查和实地研究。

依据调查方法、资料分析手段和调查资料的特点,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可分为统计调查和实地研究两种类型。

着两种方式的差别反映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

1、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特点。

统计调查是一种利用结构化或标准式的调查表格、问卷和量表收集较大样本的数据资料,并对之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认识总体一般状况的调查研究方式。

统计调查的特点有:

A利用标准化、结构式的方法收集资料,统计调查都是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格或调查问卷,问卷中规定了要询问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以及备选答案,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用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B调查资料可以精确地分类或转换成数据资料;C可以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

统计调查举例:

为了调查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并解释为什么民众会有不同的态度。

调查人员采用统计调查的方法,在全国抽取了一定数量的个人作为调查样本,假设样本的选取是随机抽样。

问卷设计了两组问题,第一组是关于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问题,属于问卷的自变量体系,主要包括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二组问题用来测量调查对象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属于因变量体系,比如“你是否认为应当改革当前的政治体制?

”,“有人认为应当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激进),有人认为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稳健),还有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与自己无关(消极),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等等。

对于不同的回答可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比如70%的人认为应当改革,30%的人认为不应当改革;50%的人持激进的政治态度,40%的人持稳健的政治态度,10%的人持消极的政治态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自变量进行分类的统计分析,比如性别(也可以是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与政治态度进行交互分类如表1:

表1:

性别和政治态度交互分类表

激进

稳健

消极

合计

男性

300(60%)

165(41.25%)

85(85%)

550

女性

200(40%)

235(58.75%)

15(15%)

450

合计

500

400

100

1000

通过交互分类,发现政治态度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总体上男性比女性的政治态度要激进一些,在结合理论分析,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比如男性的政治参与程度高于女性,因而更有可能了解当前政治体制的弊病以及其负功能)。

(2)统计调查的局限性。

A、由于它是对大量样本的调查,因此很难获得深入、详细的信息,一般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对象的意见和态度;B、无法了解调查对象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环境对意见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或行为过程,统计调查不是现场观察,只是通过问卷了解现场情况;C、统计调查虽然标准化程度高、资料的数量化程度高,但资料的准确程度却受到影响,一方面有些现象很难进行量化,另一方面调查对象是否认真配合也将影响资料的有效性。

2、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与统计调查相区别的一种调查研究方式,指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综合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做深入解剖的调查研究方式。

这种调查方式的主要特点有:

(1)调查对象的数量较少,并且是采用立意抽样法选取的,调查对象要么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要么是具有独特性的个案,因此实地研究是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的基本调查方式。

(2)实地研究采取直接深入的调查方式获得资料。

实地研究的类型包括参与观察、个案调查和蹲点调查等,实地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直接性和深入性,要求调查者参与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行为过程,参与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参与的目的是接触调查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搜集到调查对象真实的和全面的资料(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

(3)主要依靠无结构的、非标准化的观察记录和访问记录搜集资料,这种资料无法进行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只能依靠主观的、洞察性的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因此实地研究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

3、统计调查和实地研究的比较。

如表2:

表2:

统计调查和实地研究的特点

统计调查

实地研究

调查方法

问卷法、结构化观察与访问、量表及测验法、统计报表

无结构式的观察与访谈、座谈会、个人文献与生活史研究

资料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定性分析、主观理解法

资料特点

数据资料

文字资料

调查对象

大量样本

个案或少数单位

主要类型

问卷调查、民意测验

参与观察、蹲点调查、个案研究

(三)应用性调查研究和理论性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任务的性质)。

1、应用性调查研究。

应用性调查研究是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各个实际工作部门、各个社会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运用社会学理论最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建议。

因此,应用性调查研究以政策性研究为主,比如社会福利研究、社会保障研究、青少年问题研究等等。

应用性调查研究的特点有:

(1)应用性调查研究主要是为社会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提供信息以促进社会制度和政策的改进;

(2)调查的内容以实际的社会问题为主,调查的目的是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3)应用性调查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把社会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因而它也是一种检验理论的方式。

2、理论性调查研究。

理论性调查研究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来发展和丰富社会理论,它的主要任务在于解答社会科学领域和实践领域面临的理论课题。

※理论性调查研究不同与纯理论研究:

理论性调查研究采用经验的方式研究理论问题,纯理论研究则是用哲学的或思辨的方式研究理论问题。

因此理论性调查研究的认识层次要低于纯理论研究,前者更具体、更接近于社会现实生活,后者更抽象、更具有普遍性。

※理论性调查研究的特点在于:

(1)理论性调查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经验式的。

(四)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作用和目的)。

1、探索性调查研究。

探索性调查研究是一项完整调查研究的先导性工作和前期准备,即通过大致的调查研究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考察,主要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正式调查研究的展开确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案,选择适当的调查研究方法,准备必要的技术手段。

探索性调查研究的途径一般有:

调查现场的实地考察,专家(以前从事过类似研究的科研人员、熟悉情况的“知情人”、相关部门的人员等)讨论,查阅以往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等

2、描述性调查研究。

描述性调查研究是指系统的了解某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现状、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准确全面的描述,解答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什么”的问题。

描述性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要求是:

(1)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准确性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力求客观、具体和精确,力戒主观抽象和粗糙。

概括性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力求全面,能够反映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不能仅仅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部分进行描述。

(2)描述性调查研究一般从观察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和假设入手,避免对调查对象先入为主的看法。

3、解释性调查研究。

解释性调查研究是通过调查研究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发展的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解释性调查研究实际上是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解释性调查研究一般的程序是:

(1)提出假设,即对现象的原因、后果以及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有待检验的或尝试性的假设说明;

(2)通过调查来系统的检验假设。

因此解释性调查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不同于描述性调查研究)。

提出假设的方式有三种:

(1)列出现象的原因和后果,建立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假设。

比如:

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率在明显地增加,为了寻求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根据日常经验和前人的研究结论,列出导致离婚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建立多因一果的假设。

如找出的主要原因有:

A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增加;B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C传统道德的束缚减弱。

分别以X1、X2、X3表示,离婚率增加用Y表示。

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如下的假设:

X1、X2、X3是导致Y的原因。

如图1:

 

图1:

多因一果假设

(2)提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假设。

即对造成某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进行假设性的陈述,也就是提出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的假设。

然后通过调查加以检验。

如图2: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图2: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假设

  (3)建立因果模型。

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在两种现象之间即使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也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些中间机制或因素起作用。

解释性研究必须说明这种现象间的作用机制。

建立因果模型就是要通过模型对现象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假设性陈述或说明。

然后通过经验调查进行检验。

如图3:

 

图3离婚率增加的外部作用机制和内部作用机制

(五)横剖调查研究和纵贯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时间维度)。

1、横剖调查研究是在某一时点上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调查研究。

时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在人口普查和企业产值普查中有严格的时点规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点是2000年11月1日0点之前),除此之外普通的社会调查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一个与“时期”相对而言的具体时间,可能1天或几天,也有可能是几个月。

横断面是指调查对象在某一时点上具有的综合特征(具体的内容要视不同的对象而定)。

横剖调查研究的特点是:

(1)面广、信息多;

(2)时间要求严格,资料未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3)主要是做静态研究,但也可做动态分析(比如要了解人们结婚前后的政治态度的变化,不需要对同一批人的结婚前后进行跟踪调查,这样需要的时间太长,只需要在同一时期调查未婚群体与已婚群体的政治态度,即可得知结婚前后的政治态度。

※※※但要求两个群体在其他方面的特征比较相同)。

2、纵贯调查研究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收集资料,了解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状,通过纵向的比较来说明社会现象发展的全过程。

比如,费孝通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不同时期对江苏的一个村庄进行3次实地调查,通过纵向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和农村发展的途径。

纵贯调查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

(1)趋势研究。

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调查研究。

不同时点的人口普查就是一种趋势研究。

(2)同期群研究。

在不同的时点对具有同一特征的群体(并非是同一群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调查研究。

比如对“文革”期间出生的群体的政治态度的变化研究就可以采用同期群研究,在不同的时期(80年、85年、90年、95年、00年)选取同一特征的群体(群体构成可以不同)进行政治态度调查,就可以发现其政治态度的变化。

(3)追踪研究。

对同一批人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比如,对吸毒者戒毒以后心理状态的研究,先选择若干个吸毒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访问一次,追踪观察和了解其心理状态。

追踪研究与同期群研究的差别在于,追踪研究的每一次调查都是针对同一批人,而同期群研究的每一次调查的对象可以不同。

(4)回溯研究。

回溯研究与追踪研究相似,也是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变化,不同的是,回溯研究只做一次调查,在这一次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回忆他们过去的行为和态度是怎样的,现在又有了那些变化。

比如对吸毒原因和吸毒以后生活方式变化的研究就可以采用回溯研究。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

社会调查研究是系统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的,这个步骤就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

社会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包括:

选题、提出研究假设、调查对象和内容的确定、假设和概念的操作化、变量的测量、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实施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选题。

选题就是要解决“调查什么、研究什么”课题,也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过程。

社会调查研究不是盲无目的地调查,总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展开,因此选题既是调查研究的开始,同时也为调查研究确定了目的、任务、方向、对象和范围。

(1)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题要考虑多种因素,但一般要考虑课题的必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适当性。

A、必要性,即课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的意义既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实践上的,或者兼而有之。

理论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课题对学科的发展,对某中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比如“社会转型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可以认识社会转型和职业流动的关系,以及社会转型背景下职业流动的规律、趋势,因而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实践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调查研究能否对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和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比如“当前我国的吸毒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B、创造性,指课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要能够提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和新思想,或这能够解答“空白”领域的问题,而不能总是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重复别人的研究,重提已有的结论。

最具创新性的课题是那种全新的、前人从未作过的研究,但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找到这样的“空白领域”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的研究来说,课题的创新性更多的是指在研究思路、研究视角、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体现独特性和创新性。

C、可行性,即调查研究完成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主观条件包括:

研究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水平、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以及个人生理方面的应具备的条件;客观条件包括:

时间、经费、所须的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对象的支持与合作。

D、合适性,是指课题是否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个人的特点包括:

研究者对课题的兴趣、研究者对与课题相关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的熟悉程度、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亲和性等。

(2)课题的来源。

尽管在社会学领域存在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要选择一个具有明显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和途径去寻找一个合适的问题。

A、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是社会调查研究最主要、最丰富和最经常的课题来源,各种现象、问题和事件总是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之所以难以被发现,是由于我们时刻都生活在它们中间,以至于“熟视无睹”。

因此,要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中提炼调查研究课题,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比如,我们发现“城里人家家户户都装有防盗门,而农村人则很少装防盗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城乡居民的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的比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B、个人的生活检验。

个人经验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特定的记录,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受的积累和沉淀。

因此,个人的经验是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重要素材和出发点。

对于一个社会学研究人员来说,将其特有的理论和学术视角与个人的某种经验的结合起来是一个选择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在每个人的经验中都会发现“离婚”是一个很普遍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并不希奇,也不值得认真思考,最多把这种现象理解一个“围城”。

但对于一个社会学的研究人员来说,他所特有的理论视角和这种经验的结合就可能产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例如“哪些人最容易离婚,为什么知识分子的离婚率比较高?

”等)。

C、相关文献。

选题的想法和灵感常常可以从我们阅读的各种相关的文献中获得。

从阅读文献中提取研究课题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阅读文献是始终带着审视的、批判的眼光,不要过于崇拜、盲目地接受书上、文章中所说的一切;二是在阅读文献时进行广泛的联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的方法、不同对象、不同的空间和维度展开广泛的联想。

2、提出研究假设。

课题确定之后,调查研究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要针对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对调查研究的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关系所做是一种尝试性解释和陈述。

比如,在“影响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的因素研究”课题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子女的志愿”。

由于研究假设还没有获得充分的证据,因此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加以检验和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