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101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docx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案

第四章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主要是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因为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物质条件。

没有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生态旅游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被利用,才能产生效益。

本章着重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概念、内容、原则进行研究。

第一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旅游资源开发”一词,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建设活动。

一般是指人们对旅游资源及其相关方面进行综合开发的过程。

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一种经济技术活动,要有开发的主体,要投入一定的资本,要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活动,使之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能够吸引生态旅游者来旅游的一种过程。

或者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指把生态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生态旅游等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必要的。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

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看,旅游发达国家无不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支柱来开发利用,美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等国均是如此。

而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却保留了优美自然风光和原始人文文化的国家或地区,则依靠发展生态旅游赚取了巨额外汇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肯尼亚、哥斯达黎加、尼泊尔、卢旺达等国家都属此列。

总体来看,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根据本国的资源条件及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都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保护区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也都把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视为获取经济收益、发展当地经济和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手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统计,1991年4.5亿国际游客共带来2万亿美元的收入。

收入的约15%来自与自然区域有关的旅行,其中许多区域属世界保护组织(如WWF等)正设法努力保护的自然区域。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我国各类保护区已达1200多处,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近10%。

如果将这部分国土看成封闭的人类活动“禁区”,必将造成巨额的资源“闲置”;我国众多的自然美景与特殊的人文历史景观多集中分布在各类保护区中,如果不积极开发利用这些区域的旅游资源,必将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自然保护事业难以持续发展,这些区域人民脱贫致富也难以尽快实现。

在这种前提下,保护区开展一定程度的旅游业以完善其功能和促进其发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保护区发展旅游业,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形成了自然保护领域中的一种新趋势。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世界范围环境意识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到旅游场所去接受更为直观的环境教育。

这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国际生态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即生态旅游已不是少数旅游者特有的专项旅游活动形式,而是一种逐渐被主流市场接受并受到欢迎的大众旅游形式。

而且,从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不论是旅游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在世界旅游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要使中国国际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充分重视这个不断扩大、富有潜力的国际生态旅游市场,而要进入这个市场,其首要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生态旅游的开发对我国的旅游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巨大的意义:

1.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景点布局的合理化

我国地大物博,山川众多,且分布较广,每一省区都有尚待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

但由于经济发展原因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使旅游项目建设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广大西部地区众多的自然景观得不到应有的利用。

造成的结果是,中部、东部旅游区承受巨大压力,而西部优越的旅游资源很少有人问津。

开发生态旅游,可使目前的景点布局不合理状况有明显的改变,一方面使内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能缓解中部和东部的压力。

因为我国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那里是我国21世纪全面脱贫、实现小康、走向现代化的重点攻坚地区,也是中国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厚、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发地区。

旅游业是那些地区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优选产业之一,是中国旅游经济新的生长点。

中国大力开发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正在于此。

2.可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尚比较欠缺,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生态旅游,可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对全国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项目的推出,会吸引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必然带来地方旅游收入的增加。

同时,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也会促进区域内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随着旅游区条件的改善,旅游者需求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区也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必然会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旅游人数的增加、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旅游开发条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特种旅游形式,开发这样的旅游项目是有条件的,而且这种条件不仅仅指旅游供给方(旅游目的地),也包括需求方(旅游者);既包括旅游开发商和经营商,也包括旅游管理部门;既包括旅游业的相关行业,还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当地居民;既包括实体条件(即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也包括人员和管理条件(即软件环境)。

因此,并不是说在任何国家或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展生态旅游,也不是说,生态旅游和其他方式的旅游一样,只要通过促销把旅游者招揽来就可以了。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教训都说明,开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小心谨慎,应当先进行试点,从试点取得经验,在各种条件准备比较充分的时候再逐渐开展,走循序渐进的路,决不可以像发展一般大众旅游那样到处开花,更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工业的老路。

如果说有些由于工业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后果还可以治理或补偿的话,以“生态旅游”的名义开展的破坏生态的旅游活动所造成的后果,在治理中补偿起来代价可能更大,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办法治理或补救。

具体地说,开展生态旅游应当做好下列条件的准备(张广瑞,1999)。

其一,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旅游者群体。

这些旅游者不仅仅是其本身热爱大自然,愿意返朴归真,而且应当具有很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保护自然、保护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还必须是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实施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人,即“负责任的旅游者”。

实际上,热爱大自然的人多,懂得保护环境、自觉地真心真意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人还相当有限,从实际出发,不要过高地估计目前这个市场的规模。

其二,需要有懂旅游而且更懂环境保护的开发商。

生态旅游的发展借助于生态资源,同时,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才能成为可以向市场销售的产品。

但是,和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是,生态旅游资源更加脆弱,对它的开发须讲究科学,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使生态平衡不遭破坏,无论何时都必须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

只追求经济利益、只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开发商是难以承担此任的。

有些开发商不懂得环境保护,缺乏知识和意识,有的是好心办坏事,建设性破坏的例子非常之多。

其三,需要有对环境保护抱有诚意的经营商。

一般地说,旅游经营商是在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而且,也会尽量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从事生态旅游的经营商,不仅应当是个懂经济的经营者,更重要的应当是个“虔诚”的环境保护者,保护环境应当是他们始终坚持的经营原则,甚至能够做到当其获取经济收益的手段、方式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保全环境和生态。

应当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目前一些专门经营生态旅游线路的旅行社,在组团出游时要对旅游者进行专门的培训,讲解注意事项,并印制有非常详细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还有的专门为当地人编写了生态旅游的宣传提纲和行动指南。

其四,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生态旅游有其特殊性,为保护生态旅游的正常进行,不仅需要开发商、经营商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这包括有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条件、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

这一切虽然在世界范围内难以做到,但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特别是自然和文化保护区内,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公众。

一些行业组织制定了本系统内的行为规范,一些国际组织正在制定或准备制定开展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

其五,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生态旅游除了要保护环境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使当地居民确定在经济上受益,决不可把当地人排斥在外,一定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在服务设施的建造、服务的提供等方面应当考虑当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

四、`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指的是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严肃的科学性,不合理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一时发展。

为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

近年来,生态旅游开发中重视数量规模而忽视质量、低水平规划等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赖以吸引游客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就必须首先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它的资源要想在不断的时光流逝中始终维持原有的魅力并为人们所赞美,要想在残酷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其关键就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利用”。

“永续利用”观念的产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开创了一条“以满足旅游资源开发需求为前提,既保持资源地原有风貌,又维护了资源地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

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万代。

“永续利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延续性”的原则之上。

“永续利用”不是一种流行时尚,而是一门凝聚着人类智慧面向21世纪的未来科学。

它必将取代陈旧、无序、传统非理智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观念,形成另一种健康有序,充满绿色生机的科学模式,推动整个旅游业向前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2.保护性开发原则

世界闻名的“绿色冠军”戴维·贝拉米教授认为:

旅游业不是远离我们而去,但驾驭它的惟一办法是使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一种看法:

旅游是依赖一种并非一成不变的资源而存在的,这一资源是由多种形式的遗产组成的,而一旦失去了这一美丽的环境和历史所造就的遗产,那么,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工的旅游业都将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下去了。

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提出来的。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没有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正确关系。

的确,开发旅游资源,要做到一锄不挖、一草不拔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某些旅游资源,特别是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往往开发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是不是说,为了保护旅游资源,就不对其进行开发了呢?

实际上,根据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人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完善的设计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护。

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原则是:

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

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因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旅游资源才能发展旅游业。

同样,有了生态旅游资源才能发展生态旅游业。

再从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来看,某些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由可再生资源组成,如植被和水体,如破坏不严重,有可能通过自然调节和人为努力得以恢复,但旷日持久,耗资也巨大;然而,更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属于非再生性资源,如山岩、溶洞等,一旦被破坏便有可能从此而从地球上消失。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多是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一旦毁灭便不能再生,即使进行仿造,意义也断不相同。

生态旅游资源的这一特性,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拿现在时兴的小岛屿旅游来说,现在世界上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的小岛屿都成了人们向往的生态旅游圣地: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韩国的济州道、日本的冲绳岛、中国的海南岛、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夏威夷以及澳大利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很多岛屿无不因发展生态旅游而驰名世界。

然而,随着岛屿旅游的日益兴盛,岛屿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发现,岛屿是美丽的生态脆弱地,岛屿相对于大陆地区来讲,总体上更易受到冲击,原因是:

岛屿较小,生物多样性少,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强。

这意味着某一要素受到消极影响时,很容易且很快地遍及整个岛屿。

岛屿通常缺乏新鲜的水资源,所以通常依赖于外来较贵的水源,或者适当的蓄备他们的自然水源。

岛屿较大陆更易受到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受面积局限,岛屿处理废物时不似那些面积大的内陆领土,会出现额外的环境困难。

岛屿人口较少,历史文化单一,比较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42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实际上包括了亚太地区的所有岛屿,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旅游业增加他们的外汇收入、就业机会和国内生产总值。

其他隶属于部分大国的小岛屿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其他岛屿。

在全世界许多岛屿中均出现了旅游业不能持续发展的例子。

有些岛屿对游客不再有天堂般吸引力。

有些岛屿成为了其他地方的翻版,而它们与这些地方并无相同的文化特色。

有些岛屿不能保存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建筑。

有些岛屿的酒店及其款待方式均采用西洋化发展模式,配以西方音乐和西式食物。

所以,对岛屿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更应体现保护性开发原则,以实现岛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生态旅游资源地处偏僻的山区,却能吸引城市的旅游者不辞劳苦从远处来到此地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体现出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稀有性。

海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净土之一和热带生物物种较丰富的地区,所以,不仅能吸引中国大陆各省的游客,而且对外国旅游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特色原则,努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发建设中,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原始性和自然性

生态旅游资源区别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

在开发后不仅要使它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应该使其更加鲜明和有所发展,绝不能在开发后,使其原有的特色遭受破坏。

对于自然生态景观区,必须突出和保持自然特色,保留其原有风貌,体现其原始特色,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力量。

对于文化生态旅游区,要尽量体现其文化的原始底蕴,展示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不宜过分修饰,更不能毁旧翻新,甚至大搞现代建筑。

如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风景优美,自然朴实,诗情画意,意境深邃,它的鲜明特色是体现和充满着大自然的原有面貌和特色。

经过多年的开发,九寨沟原有的特色更加真实和鲜明地表现出来。

在景区中,虽有一些设施和点缀,它们也都能与整体环境相融合,不觉是多余,也没有画蛇添足之感,这样的开发就较好地体现了保持旅游资源特色的原则。

但是,在

旅游开发中,也有不成功和失败的教训。

例如,某森林公园,在一条重要的道路上,修建了一座鲜艳夺目的大体量的牌楼,并在林中显眼处修建了几栋现代式的楼房。

这些建筑物与周围茂密的森林形成巨大反差,与森林公园的特色格格不入,名为开发,实则破坏了整个森林公园的特色。

牌楼不是不可以修,房屋也不是不可以盖,如果用石料或木料做材料,体量小一些,式样更朴实些,地域上更分散些,颜色更素雅些,牌楼和房屋的效果会更佳。

像这样不成功的、有损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实不少见。

(2)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观新赏异,体验异域风情。

不难想像,如果开发后的旅游地环境同客源地的情况无大差别,那么游客就不会被吸引来了。

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样如此。

所以,在生态旅游开发和项目设置上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对外国旅游者有吸引力,就必须具有民族性,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

正如鲁迅所说的:

“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为别国所注意”。

如果全世界的生态旅游区都千篇一律,那各国就没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了。

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美国的国家公园就各有自己的特色。

泰国开发的佛教旅游、泰拳、刀棍对打、“人妖”表演、象会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保加利亚人的融舞蹈、杂技、魔术为一体的“火舞”也极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将我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活动

项目汇聚到一起,游客可以看到各民族独有的建筑、服饰,欣赏各种风情歌舞,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民族节日的气氛,这些都会使旅游者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4.协调性原则.

保护旅游景观、景点的自然形态和野趣,这是生态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

所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

旅游资源开发若能与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为此,旅游线路和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

要本着“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不在风景旅游区内修建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

要严格管理,把旅游活动限制在指定区域内。

在景区内,不要建人文景观、人工景点,更不能新修寺庙,索道缆车也应尽量少搞。

不得不动工的工程,也要尽可能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协调。

福建省武夷山是以优雅秀丽的自然风景取胜。

该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协调性。

他们也修筑了一些必要的设施,也做了一些人工点缀,但看起来很协调自然。

在修建设施时,他们的作法是:

“宜小不宜大,宜土不宜洋,宜低不宜高,宜隐不宜显,宜淡不宜艳”。

“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是指建筑物体量要小,不搞庞然大物,不与自然物夺空间;“宜隐不宜显”,是要使建筑物尽量不要直人游客眼帘,游客远处眺望,虚虚实实,时隐时现,不破坏景区的原有风貌;“宜土不宜洋”,是指建筑物的风格,不要搞洋式建筑,而是搞篱笆环绕的草房和竹楼,具有山间野趣情景。

当然,草房、竹楼不一定真的用草用竹修造,而是形似草房和竹楼,同时,在草房竹楼内部也不排除搞“洋”的现代化设施,可设卫生间,可装暖气和空调等;“宜淡不宜艳”,是指建筑物的颜色。

淡,观后使人觉得柔和,艳则夺人眼目,有喧宾夺主之嫌。

总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上述作法是很有见地的,其经验值得借鉴。

但是,也有不少风景区、景点开发后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观后觉得很不舒服。

例如,在某地有一座唐代时修筑的寺院,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维修中,维修人员将破损的砖地地面铲除,更换为水泥地面,维修者用心很好,但是,光光的水泥地面却与寺院的古朴形成极大的反差。

这种例子,只要留心,是常常会发现的。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讲究这三大效益,但意思可理解为:

经济目标是主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是辅助的。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但意思与前述已有所不同:

虽然经济效益也是追求的目的之一,但经济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高于经济效益,三者必须获得高度的协调统一。

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

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这是由于:

首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注意生态效益,要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山体、水体等更加优美,使植被覆盖率更高,使一些花木得到保护,使水质变得更加清洁,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等,以此吸引来大量游客,从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要注意社会效益,即对社会进步能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对人类的智力开发、知识的普及、思想教育、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等。

合理开发的生态旅游应当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增长生态科学知识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再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也应注意经济效益,既包括开发者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保护区收益,当地居民利益。

通过征收和提高入场费来增加保护区的资金积累,以及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或者是直接把生态旅游收人的一部分用作回馈金,反馈给当地居民,作为其牺牲传统生活方式的补偿。

第二节生态旅游规划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实行严格管理,以确保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不被破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绿色旅游活动”。

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者来说,可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品德,对当地居民来说,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利用生态旅游搞一些纯粹的商业活动,惟利是图,放弃了以保护大自然特有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旅游前提。

如旅游者与日俱增,生态旅游目的地因人满为患,难以承受;生态旅游目的地遥远,价格昂贵,每天人均消费约100美元—500美元,但有的旅游企业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推出价格低廉的“背包”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要抑制人患,消除不利影响,其关键是要搞好规划,以规划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

正如中科院植物所王献溥研究员所讲的:

“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并不是必须相互排斥的,协调得好,完全能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不要一言保护就是一草一木不能动,开展生态旅游不能因噎废食,而要精心地搞好规划,保证环境保护与旅游活动同步健康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各区域发展规划的确势在必行。

我国现在虽然自然保护区数量有了较大增加,但由于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不长、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边界不清,缺乏总体发展规划,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发展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等,为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带来一定困难。

有关方面对82个进行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4%有垃圾公害,12%有水污染,11%有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