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09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docx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岳麓版测试题综合模拟练

综合模拟练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康叔封于卫,周公特地关照他,周人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若殷人“乃湎于酒,勿庸杀之”。

由此可知,西周初年(  )

A.政治制度建设缺乏统一性

B.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森严

C.实行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

D.治国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初年对周人、殷人饮酒处罚不同,主要是对殷人采取怀柔政策,以便加以控制,体现了治国策略的灵活性,D项正确;周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政治制度具有统一性,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要体现因俗而治,不是民族分化政策,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

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

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画像砖内容是一家三口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一人挽犁,操作灵活,适应向个体化发展的趋势,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有利于装备小农户,A项正确;图中反映的是“一牛一人”犁耕法,B项错误;曲辕犁出现在唐代,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田庄规模巨大,D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

3.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

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牒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出(  )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

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中书令原来掌管决策,而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去管本该由尚书省分管的行政事务,这均反映出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故选A。

答案 A

4.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  )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

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及临安东门外“弥望皆菜园”,主要是满足城市蔬菜的需要,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D项正确;蔬菜主要是满足当地的需要,不体现跨区域贸易及农业生产区域化,A、B两项错误;C项与本题主旨无关。

故选D。

答案 D

5.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

这一变化源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

C.对外贸易的繁荣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方市镇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A项正确,D项错误;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康熙年间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并不繁荣,C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

6.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经济政策。

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船只减税,对运米船只免税,说明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B项正确;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A、C两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

7.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

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

这一变化说明(  )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说明近代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湖地区蚕桑业的新发展,A项错误;近代蚕桑业主要以出口为目的,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没有摆脱半殖民地的特征,B项错误;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解体,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

8.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

两)。

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  )

行业状况

企业数

创业资

本总数

企业平均资本

企业的地区分布

1885年后开办企业

船舶修造

16

10000

625

上海12,广东2,天津和汉口各1

8

缫丝

97

3723990

38392

上海8,广东88,烟台1

47

面粉

3

40000

13333

上海,天津,北京各1

1

火柴

11

415200

37445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9

造纸

2

237500

118750

汕头2

1

榨油

2

20000

10000

广东、杭州各1

1

印刷

8

100000

12500

上海6,广东、杭州各1

5

总计

139

4546690

32710

上海29,广东97,其余13

72

A.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

B.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

C.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以轻工业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说明其行业、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D项正确;仅凭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其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A项错误;表中面粉业排在第五位,地位尚不突出,B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

9.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

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及近代列强侵华。

惩罚性、预防性措施就是列强在国际法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要以华制华,不再主张瓜分中国,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

故选A。

答案 A

10.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  )

记述

出处

时间

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的”。

《中国国民党史略》等

1927~1949

“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知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

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

《武昌起义的因由》

1941

“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

”“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

《反清运动史》

1942

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

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

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与同盟会关系不大,材料中多次强调同盟会及日知会的作用,实际上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即国民党官方史学有意突出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A项正确,B项错误;武昌起义历史真相没有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与本题主旨无关。

故选A。

答案 A

11.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

“山东近年电话建设,颇有进步,而济南为电话线网之集中点。

但有商办、省办、部办三种。

商办者,成立最早,通话范围在济南市区,省办、部办电话,皆最近五年成立。

”此记载可以佐证近代山东(  )

A.通讯事业的起步早于其他省份

B.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

C.工商业的发展由分散趋向集中

D.经济重心从沿海转向内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山东的经济生活。

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山东的电话事业开始起步并获得了较大发展,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C、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故选B。

答案 B

12.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

这一现象(  )

A.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

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

D.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

解析 从1937年到1942年,西部人口剧增,主要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与发展,大量人口内迁造成的,C项正确;事件时间与内战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滇缅公路开通无法解释桂林、西安、兰州、重庆人口的剧增,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3.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

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

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目的一是为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分配人大代表名额,二是为国家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前者为政治目的,后者为经济目的,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全国人口普查,并非只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项错误;人口普查有加强户口管理之心,无扩大税源之意,D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

14.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实行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

这一政策在当时(  )

A.取消了农村的人民公社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C.清算了“左”倾错误影响

D.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

材料中的措施实际上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为扭转当时农村的严重形势起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人民公社一直存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性质,A、D两项错误;当时纠“左”仅停留经济层面,C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

15.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

这些变化说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B.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A项正确;财政部文件不是新闻立法,B项错误;经济特区出现于1980年,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D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

16.在克利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多于个人消费。

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

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富有的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格限制,表明雅典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B项正确;城邦公民拥有共同的信仰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限制富人进行奢侈的消费而不是禁止,C项错误;在古代雅典,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且D项表述与材料主题不符。

故选B。

答案 B

17.15世纪初,伦教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

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教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镑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教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D.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涌入,引发了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英荷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是在1674年;排除A、D两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命之后,B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8.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

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

“如果你给予(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入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

”此建议的目的是(  )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该主张意在通过同意国王课征3年关税,以确保议会的正常召开,对王权及政府进行限制,B项正确;该主张意在限制王权而不是剥夺国王的行政权,A项错误;重新分配议会席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D项内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19.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

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

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

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代议制。

1787年宪法调和了美国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形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相对平衡局面。

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就会导致南方新增两个参议员,为保持南北双方在参议院席位的平衡,从北方的马萨诸塞州划出个缅因州,也增加两个参议员,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 B

20.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1882~1907年)。

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三大产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1882年

1907年

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42%

35%

工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39%

42%

服务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19%

23%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表格数据显示德国工业、服务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下降,表明其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完善,C项正确;表格内容能体现农业人口的流失,但不能得出农业衰退的结论,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及材料所提供数据均不符合;表格没有英国数据,得不出与英国比较的结论,且当时德国服务业远远落后于英国,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21.1922年10月,列宁强调:

我们一直力求划清界限:

搞明白什么是从法律上满足任何公民与目前经济流转有关的要求,什么是滥用新经济政策。

这表明列宁(  )

A.创造出新的国家资本主义呈现形式

B.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重视法制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作用

D.主张严厉打击新经济政策的反对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

列宁只是强调运用法律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探索,依法落实新经济政策,反对滥用新经济政策,不是严厉打击新经济政策的反对者,C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呈现形式,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之说。

故选C。

答案 C

22.威廉·艾伦·怀特在1933年对胡佛如是评价:

“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中的第一人,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第一人”的是(  )

A.号召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互助

B.推动生产者联合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C.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扩大政府公共工程

D.通过”关税法令”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

解析 胡佛政府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扩大政府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表明胡佛政策已与彻底的经济自由放任政策有所不同,所以“胡佛是新时代总统中的第一人”,C项正确;号召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互助、推动生产者联合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表明胡佛没有摆脱单纯自由放任的旧模式,A、B两项错误;通过“关税法令”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表明胡佛沿袭了美国历史上的提高关税政策,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23.有学者认为: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

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

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

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

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

该学者强调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各自的反应,苏联大力发展核力量与美国竞争,美国更多地干预他国或地区的事务,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美苏对抗加剧,A项正确;冷战期间,美国战略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与本题主旨不符,可排除;揭开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的是“铁幕演说”,排除D项。

故选A。

答案 A

24.下表为《主要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进出口占全球比重变化》。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出口(占全球出口的%)

进口(占全球进口的%)

国家年份

1963年

2019年

国家年份

1963年

2019年

美国

17.4

12.4

美国

8.6

16.0

联邦德国/德国

15.6

12.3

联邦德国/德国

6.2

8.5

日本

6.1

11.6

日本

4.6

5.6

法国

7.0

6.0

法国

4.7

5.5

意大利

4.7

5.6

意大利

1.9

4.7

英国

11.4

5.4

英国

4.1

3.5

加拿大

2.6

3.3

加拿大

5.0

3.6

合计

64.8

56.6

合计

35.0

47.4

A.西方七国集团的工业优势不复存在

B.全球工业化的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

C.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了显著成就

D.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

通过表格内容可知,主要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下降,进口上升,表明全球工业化的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B项正确;西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仍占全球的56.6%,说明其工业仍有相当大的优势,A项错误;C项内容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2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载:

“建初中,人有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贯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

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

陈留李充“遭母丧,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不仅没有被治罪,竟以“高行”被征为博士。

由于以“孝”“义”复仇不罪,连锁复仇自然也增多起来,至和帝时,已增至“四五百科”。

对于强宗豪右来说,亲族是显示力量、谋求经济、政治利益的工具,而对于一般族员来讲,虽要忍受各种族规的约束,但毕竟是获得了重要的保护者和代言人,血亲复仇的盛行成了维系宗族团结的重要凝固剂。

复仇风也直接引向了统治阶级上层,如窦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明帝时,韩纤曾经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永元九年,尚书张敏上书力陈《轻侮法》的种种危害,和帝下令废止《轻侮法》。

——摘编自曹金华《〈轻侮法〉与东汉的血亲复仇风》

材料二 为适应“新政”需要,清政府任命沈家本和伍廷芳为修律大臣,对旧律进行大规模的变通修订。

1911年1月,《大清新刑律》正式颁布,体现了近代刑法的精神。

传统刑法中礼是刑法的重要原则,《大清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八议”、“十恶”、请、减、赎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与此同时,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

《大清新刑律》还规定:

“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

在清律中,君臣、官民、士庶、良贱、男女、旗人及汉人之间犯罪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都有着极大区别。

《大清新刑律》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

《大清新刑律》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确立了文明的刑罚体系。

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废除,对于丑辱刑刺字全面取消。

——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轻侮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轻侮法》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法制建设。

(1)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的发展、统治者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消极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社会风气、各种政治力量等角度作答。

(2)问,第一小问“进步之处”,对比两则材料,从法礼关系、定罪原则、等级关系变化、刑罚体系四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时代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原因:

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统治者注重以礼入法,宽缓刑罚。

(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2分)

消极影响:

助长了杀人和复仇风气,加深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秩序的动荡;助长了世家豪族的势力,对集权政治造成威胁;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每点1分,共3分)

(2)进步之处:

确立礼法分离原则;实行罪行法定原则;取消等级特权,确立平等原则;确立文明的刑罚体系。

(每点1分,共4分)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的影响;进步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推动。

(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4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乾盛世”以来,汉口既聚集各路商帮,又中转各色货物,商业繁荣。

据清代学者记述,当时汉口主要商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