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84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docx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

 

 

———————————————————————————————— 作者:

————————————————————————————————日期:

 

第四章 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

教学时间安排:

10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爱情婚姻家庭美德。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掌握社会公德的建设;理解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了解爱情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把握爱情、婚姻道德的主要规范,从而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要求和建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确立依据

广义的社会公德:

凡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作风相对的反映阶级和民族共同利益的道德,通称为社会公德。

也可称共同道德,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狭义的社会公德: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的任务:

维系人们共同生活,抵制各种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使人们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

社会公德确立依据:

列宁说:

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为什么?

1、人们有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利益。

3、道德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1、范围上的全民性。

公德一般没有阶级性。

它反映全社会的利益,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2、操作的简易性。

公德规范调节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一般关系,大都规定明确,简单易行,易为群众接受和遵守。

3、继承性和通用性。

公德规范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许多规范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往往能够沿用,即使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公德也有许多相同、相近的内容。

4、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每个社会都会采取一些行政措施迫使那些不自觉的人遵守。

三、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范围广泛,要求具体,形式多样。

1、日常生活中处理私人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最起码包括以下方面:

(1)文明礼貌,互相尊重。

文明礼貌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基本准则,表现在人们活动的各个方面。

(2)互相关心,助人为乐。

(3)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

(1)遵守公共秩序。

(2)爱护公物。

3、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

(1)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利益兼顾,造福后代。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的有效性,必须考虑到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问题。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案例、讨论)

1、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1)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其中。

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是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

(2)社会公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的好坏。

良好的社会公德面貌使人温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现代公德观念的确立和公德行为的完善。

因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来越扩大,人际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

2、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

第一,社会公德建设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扬善抑恶、扶正祛邪的社会氛围。

第二,强化道德制裁的力度,扩大道德制裁的手段,并与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确保社会公德为人们所遵守。

第三,设立必要的基金组织,对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弘扬正气。

第四,加强社会救助的功能,设立适当的社会救助机构,解决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突发事故。

第五,加强社会公德的制度化建设。

公德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底线道德”,可以通过制度化、法律化增强其功效。

第二节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产生及特征: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正当社会职业的人在履行职责,进行本职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主要调节职业范围内的三种关系:

一是职业内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

三是调节职业与职业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职业道德产生有两个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出现,是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相对稳定的职业后才产生。

第二,职业生活实践是其产生的现实条件。

职业道德有以下特征:

1、在范围上,具有职业性和成人性。

2、内容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3、形式上,具体多样性。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

1、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领域的特殊要求。

2、内容具有人民性。

要求各行各业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点是解决劳动态度问题。

4、它不是自发形成和发展的,要重视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

1、职业理想:

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达到什么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2、职业态度:

实质即劳动态度。

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具体劳动环境和条件等。

主观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心理特点、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价值观念等。

3、职业责任:

包括企业责任和劳动者责任。

4、职业技能:

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5、职业纪律:

要求在职业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命令、履行职责。

6、职业良心:

对履行职业义务的职业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即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

7、职业荣誉:

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对履行职业义务和相应的职业行为具有的道德价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断和态度。

包含两种情形:

一是从客观方面看是社会表示的判断和态度。

二是从主观方面看,是行为当事人以自尊心、自爱心、知耻心等自赏性的心理形式对自身行为具有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肯定性判断,以及所表达的欣慰态度和尊严感。

常被看作良心的社会价值的尺度。

所以可以说职业荣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

8、职业作风:

指为劳动者在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这里包含了调节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共同道德要求。

1、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工作精益求精。

2、诚实守信:

在职业活动中要向社会提供真实信息,自觉尊重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在处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时,要以诚相待,信守承诺,严格按照合同办。

3、办事公道:

在日常工作中要公正处事,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要一视同仁。

尤其是党政干部和政府公务员,要公正地行使好手中的权利。

首先在处理事务和公务时在思想动机上要出于公心;其次要秉公处理,要以同一标准来对待不同的事和不同的人;最后,要对不公道不公正的现象展开斗争。

4、服务群众:

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在行动中为群众办实事

5、奉献社会:

要求从业人员把职业活动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进步联系起来。

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3、有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4、有助于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讨论)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量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要使各方面的制度能从总体上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保障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和惩罚谋求不义之财的反职业道德行为,保证合法经营、忠实履行职业道德者获得正当利益。

2、构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增强主体的自律意识。

在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选拔中要坚持德才兼备、德技并重的原则。

4、健全职业道德运行的制约机制。

(1)法律制约。

(2)加强管理。

(3)加强监督。

5、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经济行为的目的,对道德行为的激励应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这对普通人可起到激励示范作用。

6、抓好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关键。

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率先垂范”作用,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面貌,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消除道德特权。

第三节  爱情、婚姻家庭道德

一、爱情道德

(一)爱情的本质:

历史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观。

一是自然主义爱情本质观,认为爱情的全部内容就是性欲的满足。

否定爱情的社会属性。

二是超理性主义爱情本质论,认为性欲是低级的兽性,爱情是一种丝毫不带有兽性的高尚的精神生活。

它从某种程度上净化着人类的灵魂,滋养和培育出一种高尚的情操。

但它所造就的毕竟是不符合人性需求的残缺的爱。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爱情的本质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第一个对爱情作了系统正确论述的是恩格斯。

他认为爱情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

”现代性爱有三个特点:

(1)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的同意的。

(2)与性欲不同,这是精神上渴望与对方结合的强烈感情,为了取得爱情,可以不惜生命代价。

(3)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性关系才是道德的。

(《马恩选集》4卷73页)

爱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男女双方在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的基础上产生的真挚诚实的、相互爱悦的、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感情系统:

1、性爱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

2、理想是爱情的社会基础。

理想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是使刚萌芽的爱情上升到更高境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爱情中,共同的生活理想最重要。

3、义务是爱情的道德基础。

以上三者有机统一,各具功能,相互促进。

(二)爱情的产生和特征

1、产生:

人类社会初期,实行群婚制,谈不上爱情。

奴隶社会,奴隶的爱情不被承认,奴隶主把妇女当成淫乐和生育的工具。

中世纪,实行禁欲主义。

中国是“男女授受不亲”。

欧洲有“破晓歌式的骑士爱”,但却是破坏婚姻的爱。

真正的资产阶级爱情,以要求个性解放为前提,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主张男女平等,建立相互爱慕和自由结合的爱情,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性关系的男女平等并没有产生新的对男女都同等有效的行为规范,而是表现为承认妇女也有权象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男人们历来所做的那样放纵自己。

社会主义制度为爱情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改变了妇女对男子的依赖地位和婚姻中的财产地位等利己目的,使爱情获得坚实的新基础。

就个人而言,爱情一般从友谊开始。

分为朦胧期、热恋期、稳定期。

贯穿其中的是相互了解,了解越深,盲目性越小。

2、爱情的特征

爱情作为两性间的特殊关系,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义务的统一。

具有不同于其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

(1)对等性。

以互爱为前提。

(2)排他性。

(3)持久性。

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整个恋爱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

(4)热烈性。

(5)道德性。

爱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在爱情存续过程中,始终贯穿一定的道德标准,并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爱情关系。

另外,爱情关系本身不是依靠法律维护,而是依靠道德的力量。

(三)、爱情中的道德要求:

爱情要经历萌发、生长及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称为“恋爱”。

而恋爱的基础往往影响当事人双方的人格再造,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当事人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

所以在人们的整个爱情生活中都存在着道德调节问题,进而构成爱情道德。

1、理智地处理事业与爱情的关系。

2、确立合理的选择标准,注重双方品德、情操和志同道合。

个体爱的选择具有特殊性,但都受制于相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因而有一些共性。

正确对待容貌、经济条件和门当户对等问题。

3、尊重对方情感,平等履行义务。

首先,爱情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双方自愿。

其次,在对方中断恋爱关系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选择。

4、相互了解,经受考验,忠贞专一。

5、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

二、婚姻、家庭与道德

(一)婚姻家庭及属性:

婚姻是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其含义包括夫妻关系的缔结和存续状态。

家庭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广义的家庭泛指群婚制后的各种家庭形式,包括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

狭义的家庭仅指一夫一妻制婚姻产生以来的家庭。

婚姻家庭也和爱情一样,具有两重属性:

1、自然属性:

婚姻以两性的生理差别为基础,家庭以一定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2、社会属性:

它决定了婚姻家庭的本质,婚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但婚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两性的结合以及结合的方式,要由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决定。

(二)婚姻家庭的历史考察:

参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类婚姻经历了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

蒙昧时代——群婚制(血缘群婚和普那路亚家庭),野蛮时代——对偶婚制,文明时代——一夫一妻制。

原始社会初期,结群而居,两性关系杂乱。

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会影响后代素质,影响氏族繁荣,必须限制两性关系,于是,大约在170万年前,出现群婚制,摩尔根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血缘群婚,婚姻集团按辈数划分,直系或旁系兄弟姐妹互为夫妻,但排除不同辈数之间的夫妻关系。

第二阶段,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

夏威夷语,指亲密的同伴。

一群男子(可以是兄弟)同和这群男子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子(可以是姐妹)通婚。

进一步排除了兄弟和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关系。

由于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表现在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能创造出在体质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婚姻范围逐渐缩小,出现和形成对偶婚,男子在众多妻子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妻,女子也有主夫,一般排除了血缘亲属的婚姻,但夫妻关系不稳定,双方可随意离开而不受非难。

对偶婚是人类由群婚向专偶婚过渡的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一步积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促使一夫一妻制取代对偶婚制。

专偶婚的出现主要是经济原因,它的最后胜利是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虽然这是男子单方面对女子的专偶制,而不是两性平等的专偶制,但它是人类婚姻家庭制度的巨大进步,在人类对其性关系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爱情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

1、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仍有旧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残余和影响,但毕竟与私有制下的婚姻相比有了本质的变化。

(1)婚姻自主。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2、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1)婚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这是社会主义婚姻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巩固和睦家庭的重要基础。

包括:

第一,双方基于爱情而缔结婚姻。

第二,当事人双方有义务在婚后继续保持和不断发展爱情。

(2)互敬互爱,平等相待。

双方互相尊重人格和尊严,力求实现双方人格的同一化。

(3)诚实专一,同甘共苦。

(4)教育子女,培养后代。

(5)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

此外,婆媳相亲、邻里团结;坚持晚婚,计划生育;勤俭持家,先国后家等也是婚姻家庭美德。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公德?

它有哪些特征?

2、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3、什么是职业道德?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为什么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6、根据爱情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说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爱情。

7、试述婚姻家庭的基本道德要求。

阅读书目:

罗素:

《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陈少峰著《伦理与生命的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