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352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x

7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孝感学院第九届科技文化节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本竞赛旨在鼓励同学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促进我校学生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活动内容

(一)举办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邀请学生科研论文优秀指导老师做关于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指导内容的讲座,由各学院安排学生参加。

(二)开展2009年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1、参赛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类。

2009年科研立项的结题作品可以参加评比。

所有参赛作品需填报《孝感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详见附件1),各学院将参赛作品和《孝感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详见附件2)于2009年10月15日前上交到化材学院团总支。

2、评审安排:

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二阶段进行。

终审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入围决赛的作品作者于2009年10月28日在教1楼报告厅进行现场答辩,专家评委现场评分,按照作品分类各自评出一、二、三等及优胜奖。

3、部分获奖作品将推荐参加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竞赛。

(三)科技沙龙

组织获奖同学交流开展科研活动的经验和体会。

三、活动要求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赛事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竞赛圆满成功;要结合实际搞好宣传工作,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动员,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群众基础,使其在同学们中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活动深入发展。

附件1:

孝感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附件2:

孝感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

 

附件1:

序号:

编码:

孝感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析与探讨

学院:

物电学院

个人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章金智、彭涛、刘驰、张艳珍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

□是否校级科研立项作品

 

共青团孝感学院委员会

 

第一完

成人

章金智

性别

学院

物电学院

专业

应用电子技术

年级

08级

主要合作者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级

学院专业

章金智

08级

应用电子技术

彭涛

08级

应用电子技术

刘驰

08级

应用电子技术

张艳珍

08级

应用电子技术

成果名称

何时何地出版(发表)或通过鉴定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析与探讨

成果内容简介

 

通过对我校随机调查的5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约占65%的学生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专业学习上,30%的学生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交际上如谈恋爱,约15%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其他娱乐活动上。

大学生中认为学习重要的占65%这个比例相对来说偏低。

有考研、出国计划的同学90%以上都在认真学习,据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①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生活观念发生改变,大学生中出现各种经济价值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读书无用论”对他们的影响,②自身原因,部分大学生自身的进取心不强,学习没有动力,过于自信,还有一部分人有自卑心理,对自己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③家庭影响。

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自己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也会有个工作的,父母会想办法的,

 

何时受何部门何种奖励

章金智获电子科学技术协会“活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彭涛、刘驰获校级“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专家推荐意见

 

专家签名:

1、    (技术职务:

2、(技术职务:

   )

年月日

学院推荐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附件目录

(发表论文复印件,科技制作作品获奖说明等)

附件2:

孝感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

报送学院:

报送时间:

序号

作品名称

类别

申报者

姓名

指导

老师

主要成员

 

 

 

 

 

 

 

 

 

 

 

 

 

 

 

 

 

 

 

 

 

 

 

 

 

 

 

 

 

 

 

 

 

 

 

 

 

 

 

 

 

 

 

 

 

 

 

 

 

 

 

 

 

 

 

 

 

 

 

 

 

 

 

 

 

 

 

 

 

 

 

 

 

 

 

 

 

 

 

 

 

 

 

 

注:

1.作品类别A.自然科学学术论文 B.社会调查报告与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  C.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析与探讨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当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知识的升值,文化能量不断释放和能力的认可,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开拓性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应试型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之中,第一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它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而素质教育则要求除了专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应该是整个人素质的提高,这不是第一课堂就可以实现的。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再忙什么?

他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与分配结构怎样?

这些指标是反映大学生课余生活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表征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应如何安排课余活动则因人而异,但要注意:

①课余活动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②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适合本人特点,③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遵守充实而适度的原则,不应和学业相冲突。

我们做这个调查只是想以我们的视角把本科生的课余时间利用状态如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们来共同思考如何充实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力求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敢闯敢拼的大学生,让大学的学习生活更精彩!

1、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总结

  第一,课余生活展现了多样性与丰富性。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课余生活内容广泛、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的扩大、校园文化活动、体育锻炼、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恋爱、上网及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等。

这种变化,仅从校园文化活动就得到了反映:

从传统的书画琴棋大赛、才艺展示、演讲辩论到具有现代气息的模拟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活已逐步改变了单调的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模式。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正迎来五彩斑斓的时代,体现了多元化、时代性的特色。

  第二,受自身发展志向的影响,在课余时间利用上呈两极分化之势。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与他们对自身的未来规划有很大关联。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出国的学生中,他们课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与外语的比例占了56%,远较其他类别的学生所占份额大;而在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学生中,他们比较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乐于参加各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团、学生工作、勤工俭学等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占到了43%的比例;但对于未来发展没有明确定位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课余时问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睡懒觉、参加各种娱乐消遣活动占用了50%的时间。

  第三,社会性和实用性的课余生活比重越来越大。

参加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的比例达20%,仅次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反映在学生课余时间分配上有了如下调整:

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参加各类活动,甚至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舞台中体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四,从整体来看,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喜忧掺半,不容乐观。

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充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合理利用好课余时间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

然而,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看法、利用上存在以下情况:

认为时间充裕的多,有效利用的少;认识到位的多,行动到位的少;发现自身问题的多,真正改变的少;希望自主安排的多,希望别人安排的少;得过且过随意挥霍的多,有目标导向充分利用的少。

这些,从数据中66%的同学对课余时间的重要性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需要改进”的人数也占到了81%,但实际上“有详细计划并很好实施”的人数只有18%得到了体现,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2、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是决定课余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作为身心已渐趋成熟的大学生,如何选择自身的课余生活样式是其自身的事情,有接近80%的学生认为应该自主--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生活在同一所高校,拥有大致同一的环境,甚至生活于同一年级或班级,专业课程设置相同,因而拥有相同的课余时间的学生,其课余生活质量却大相径庭,这也说明了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学生自身。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是否成熟、自身发展定位是否明确以及对于从高中升入大学角色转化是否到位成为影响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

心理上欠成熟的学生,往往缺乏自律自控能力,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一旦无人管就恣意而行,全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对于外界诱惑也不具备应有的抵抗能力,容易盲从,行为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

但对于心理上较为成熟,角色转换到位的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效果明显趋好,课余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反映,将大学只是作为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阶梯的学生,不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他们又会为重新树立的考研、出国深造乃至为找一份好工作等目标所牵引,争分抢秒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课余生活是充实而紧张的。

  

(2)学校的重视与引导是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因素学校是集体活动平台的提供者,也是集体活动的重要规划者和组织者,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好与坏,与学校的重视与否密切相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学校的学生,其发展抱负水平是不同的,对待课余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反映在相关数据上也迥然相异。

例如,复旦大学与湖南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的学生就认为本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种科技发明创作和比赛较多,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群体中吸引力大、凝聚力强,学生对学校的课余生活持认可态度,并认为生活于其间给自身以良性的耳濡目染的影响。

该类型学校的学生往往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标准也相对较高,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相对较好,反映在对“课余时间利用有详细计划并落实良好”以及在课余活动内容选择上集中于学习与从事学校社团活动等的人数比例较其他学校高。

相反,有的高校的学生却认为所在学校对课余生活不重视,认为学校的软、硬环境均存在问题,表现在硬件建设上文体活动场地缺乏,在软件上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得课余生活没有特色、缺乏情趣、格调不高。

学校的软、硬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育人成效,从客观上也就制约了学生课余时问的发挥和课余生活水平的提升。

  (3)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间接因素在信息时代,开放的学校环境正日益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被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所包围和左右。

无论是作为主动还是被动的受众,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对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已成为必然。

借助于互联网、大众传媒、频繁的人际互动,学校、学生正受到来自社会各方位的冲击,曾经超凡脱俗追求高雅知识的“象牙之塔”正受到“看不见的手”的牵制和左右,大学生课余生活也体现了社会作用的影子。

社会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既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态度行为的变化方面,也体现在学生课余活动内容和形式选择上,而且,这种影响也有正向与负向之分。

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为学生课余生活重要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也融入了许多社会“情结”,无论是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都日益注重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与交际能力。

大学生群体也有意识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参加社团提高能力、扩大求知、广交朋友的学生比例达到50%。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关系认识的务实态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但社会的影响是两面的,它给学生课余生活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校园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文化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

网吧、娱乐场所充斥学校周围,其内部管理混乱、活动内容低俗等诸多问题,必然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社会秩序状况欠佳,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时有发生,使得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事与愿违;社会舆论中某些对时尚潮流、享乐浮华的过度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是一种诱惑,造成一种不健康的、与大学校园不协调的风气。

这些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课余活动所需的优良环境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课余生活的质量。

就大学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个人是课余时间的消费和享用主体,也自然是提高课余生活质量的责任主体。

我们发现学生课余生活闲散、虚掷光阴的现象与学生没有人生追求、缺乏有效的目标牵引有关。

因此,改善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成长经历、志趣爱好、性格特征千差万别的成长中的人呢?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也有不同于他人的人生发展志向,所以切忌用单一的模式去要求和规范学生的课余生活,而重在引导学生找准定位,树立目标。

美国大学生问题专家纳尔德·科瑞曾把人才分为六种类型如下图:

  研究型人才要求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熟悉,知识结构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对学术研究的高度热爱;艺术型人才要求对大自然极度的热爱与对世界万物的高度敏感性,对所涉及之艺术领域的精准把握;社交型人才要求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能力,较好的人格修养与形象气质;商务型人才要求较强的领导能力、适应能力、意志力以及判断力,对商业领域的敏感性;守规型人才是由一个人性格、自身智商所决定,适合于特定领域与特定工作环境的人才;务实型人才要求对专业知识的较好掌握,良好的性格,勤奋务实的态度。

学生可以参照以上六种人才模式,认真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利用课余时间塑造自我,发展自我。

  

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主动克服外界的不良诱惑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人的一生中有三少三多:

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运用的多。

”从他的话中我们明白了在学校和老师直接关照下成长的时间是很少的,大多数时间得靠自己所掌握,人的发展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自由时间的有效运用。

因此,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在调查中我门可以看到,来自于同一个班级和专业的学生,他们所处的发展环境大致上是相同的,在大学毕业时素质和能力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课余时闻利用态度的不同所带来的发展上的变化。

因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成熟,是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克服外界不良诱惑,提升课余时间利用水平的重要条件。

正如必理学家勒温所指出的:

一个人怎样认识它的环境,取决于他的成熟度、知识和目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也把环境、事物对不同人或同一个人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涵义称为“个性化涵义”。

这说明了“环境”受人的选择所制约,环境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意志色彩的世界,从而使每个人真实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同于全部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

成熟的大学生应该是在自身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对生活中的不良影响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从周遭环境中寻求或者积极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并坚定地朝自身的目标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