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8702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docx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

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普惠制的视角

余丹

2013-05-0810:

05:

18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1期

  

  摘要:

基于普惠制金融体系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的评估标准,村镇银行不仅需要扩大覆盖面以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弱势群体服务,同时还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要达到社会绩效与机构绩效的统一。

针对现阶段在协调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村镇银行应重点从恢复合理的市场定位、创新贷款技术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更快地实现扶贫和金融可持续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村镇银行,覆盖面,可持续发展,普惠制

  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我国在农村地区广泛开设了从事小额信贷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

基于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普惠金融体系框架和Yaron(1992)评估农村金融机构绩效的双重标准,村镇银行的发展有两点至关重要:

一是将过去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于服务体系之外的农村弱势群体涵盖进来,即覆盖面问题;二是解决其自身的可持续性问题。

如何使我国村镇银行实现预期目标,一方面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村镇银行扩大覆盖面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普惠金融体系是指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制金融的目标是在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更多的穷人、更贫困的穷人提供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普惠制下的村镇银行进行支农能力建设,其目的是需要同时实现机构绩效和社会绩效,并达到两者动态协调发展,其中,机构绩效是指村镇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社会绩效主要包括服务广度、服务深度、农户满意程度及农户受益情况。

  目前,国内大多数村镇银行认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覆盖面、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之间存在冲突,两者是此消彼涨的关系,难以同时实现,而相比于扶贫,我国村镇银行更注重追求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贷款对象定位于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主体而非贫困农户,并对他们发放大额贷款,以获取稳定的利润。

但国际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扩大覆盖面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并非是对立关系,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农村城镇化加速以及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利润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两者是可以同时达到的,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典范。

  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是世界金融史上第一个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它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为贷款对象,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及贷款技术与业务流程方面的创新,不但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为穷人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而且达到了有效降低业务成本、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实现了扶贫和金融可持续的双重目标。

  印尼人民银行曾经是一家需要大量国家补贴、亏损累累的银行,1984年印尼财政部对其进行改革后,它被认为是小额信贷向农村金融领域提供金融服务的典型代表,因为它有效地向印尼农村的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信贷服务,同时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已成为全球商业可持续性微型金融的样板之一。

  美国的社区银行最早来自于1867年成立的LykensValley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社区银行经过并购浪潮之后,不仅在数量上发展迅速,而且从贷款质量来看也表现突出,鲜有倒闭问题发生。

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各大银行业巨头都遭受重创,唯独社区银行却显现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有调查显示,世界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10个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机构,其回报率远高于全球最好的商业银行。

此外,还有以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等为代表的一批组织和机构,尽管它们设立在本国的贫困地区,目标客户为低收入者,但是它们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张,且盈利水平甚至不逊色于国际大银行,由小额信贷项目成功地覆盖了大量贫困客户,发展到机构逐步实现制度化并实现自身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证明了覆盖面与可持续发展完全可以成为互补性目标。

  从这些机构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一方面,提高村镇银行支农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能够为更多的、更贫困的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从长期来看可以获得规模效应,有利于村镇银行降低服务的成本,使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驱使机构不断挖掘农户的需要,在服务产品、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继续为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的动力,实现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的扩张。

这两方面相络合,便是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和机构绩效的均衡协同发展。

  2我国村镇银行在协调覆盖面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市场定位偏离政策初衷,影响了村镇银行覆盖面的扩大

  我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帮助,为农村中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极大地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但现实显示,出于盈利目的,当前许多村镇银行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了农村金融的高端客户,即贷款金额较大的农业出口企业和种养大户身上,甚至通过向一些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曲线进军制造业、城市公共事业、批发零售等工商业领域,而真正投放到农业领域、用于支持普通农户和贫困农户的贷款较少,机构网点设置也偏好县城远离农村,这显然有悖于“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为更多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政策初衷。

  2.2贷款技术落后,使大量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2.2.1现有的贷款技术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农户的收入往往依赖于家庭经营,而家庭经营一般规模较小且不正规,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和经营记录,没有信用记录,加上农村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使得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远比城市工商贷款的信息不对称突出,常常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借贷双方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交易费用。

由此,部分村镇银行因在农村经营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盈利要求而退出农村信贷市场,继续经营的村镇银行则选择了信贷配给,大量农户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2.2.2现有的贷款技术难以解决抵押物缺乏问题。

农户通常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其能够提供的房屋、土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工具,是最基本的生活工具或生产资料,这些东西一旦丧失,农户的再生产将无法进行,而且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一个处理抵押物的市场,也很难建立这样一个市场,对于土地经营等权利难以确权和登记。

金融机构处理这些抵押物的执行成本太高,或者近乎不可执行。

在没有统一市场前提下,贷款者和借款者对于抵押品的估价难以达成一致。

  2.2.3现有的贷款技术难以解决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村镇银行面对的是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且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给农户融资的交易费用相对较高;农村经济的独有特点,也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城市工商信贷。

由于农村低收入阶层和微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数额小,在农户居住分散、贷款监测困难、收贷难、管理费用高等情况下,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单笔贷款的成本也很高,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成为小部分群体享用的“奢侈品”,从而导致了供给抑制,阻碍了村镇银行覆盖面的扩大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3外部环境约束,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3.1政策环境约束。

出于对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支持和保护,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针对农村金融出台了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并将其制度化、长期化。

村镇银行作为一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这既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保证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的客观要求。

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等要么是政策真空,要么是政策不到位,导致在现实中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优惠扶持措施无法落实,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仍亟待加强。

  2.3.2保障环境约束。

为减轻金融风险对存款者、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许多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目前虽然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从实践来看,政府事实上成为了银行存款的最后担保人,也就是隐性存款保险。

存款者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

大中型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有地方政府信用作支撑。

但是,村镇银行由谁来做最后的信誉支持如果村镇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存款者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现行制度安排里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2.3.3信用环境约束。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村镇银行要在贫困农村地区生存、发展和壮大,同样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

当前,中国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不佳,能有效监督和约束交易主体信用行为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缺失,征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滞后,村镇银行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系统支持。

由于农户的信用信息资源格式不够规范统一,难以采集,而已有信用信息的入库和流通状况也较差,农户赖债、逃债等失信行为屡屡发生,使得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遇到较大困难,严重挫伤了村镇银行的借贷意愿。

  3实现我国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途径

  3.1恢复合理的市场定位,建立和完善支农考核体系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因此,村镇银行的主要市场应是农村而不是县城,必须将自身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草根银行”。

在与农业银行、信用社等农村原有金融机构竞争时,村镇银行应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细分金融市场,采用和其他机构不同的策略,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挖掘与培育自己的优质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

同时,需对村镇银行加强后期监管,特别是要建立起支农考核体系,比如为“三农”服务表现优秀的村镇银行可享受税收优惠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申请优惠利率再贷款、更宽的利率浮动范围等。

对村镇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拒农、弃农”做法,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以此诱导村镇银行坚守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3.2创新贷款技术

  3.2.1创新风险评估技术。

为了克服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世界上许多机构开发了专门针对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的新技术,其核心就是凭借信贷员的经验来编制财务报表,分析客户的现金流。

这种技术与金融机构平常应用的对大企业的信贷技术是不一样的,对大企业而言一般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信用评级、模型测算,寻找风险点。

但对于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则是信贷员走街串巷,深入客户之中,对客户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不但调查其业务量、存货量、原始单据等信息,还对客户家庭的成员状况、财产状况、日常支出等信息进行调查,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防范信贷风险。

  3.2.2创新担保方式。

担保方式的科学性是保持较高信贷还款率的前提条件,村镇银行应积极探索新型担保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

一方面,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村镇银行要积极支持配合当地政府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相应的抵押贷款试点,丰富“三农”贷款担保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比如可以拓宽至水域经营权(包括内陆水面经营权和海域经营权)、牧场经营权、动产抵押权(包括存货抵押、订单质押及应收帐款质押)等。

  3.2.3创新贷款业务流程。

传统的小额信贷一般要求履行一整套与工商企业贷款相同的繁杂的借款手续,这种运作模式极大程度地制约了村镇银行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法人”机制优势和“多样化”优势,缩短流程环节,做到贷款程序简单化、贷款审批分级化、贷款流程标准化,从而建立一个与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农民自身素质相适应的贷款操作及管理模式,切实方便农户贷款并降低小额贷款的操作成本与风险,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效率,凸显村镇银行的竞争力。

  3.3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国外一些成功的村镇银行能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自主定价权,以差别化的利率来服务于普惠金融需求群体中的不同类型,从而实现他们在财务上的独立性,达到商业化可持续之目的。

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防范风险机制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因此,要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还需要一定的缓冲期。

在这个缓冲期内,我国应该加快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允许部分村镇银行通过差别定价来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其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3.3.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良好的社会信用也有利于增加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扩大其业务的覆盖面。

因此,应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营造出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要加强农户信用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具体到每个借款农户的还款记录,并让各村镇银行共同分享。

同时,还要加快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步伐,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风险分摊补偿体系,包括完善相关保险立法、健全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的县域担保体系等。

  3.3.3提高中低收入农户创业经营能力和受教育水平。

中低收入农户是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主体目标客户,这类群体的创业经营能力越强,说明农户利用支农贷款资金进行生产投资的成功机率越大,因而村镇银行为其提供服务动力也越大,这有利于村镇银行扩展服务对象和覆盖面。

另外,当前我国大部分中低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很低,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贷款程序等知识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镇银行给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的阻碍因素,因此,还应当加强农户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中低收入农户受教育水平。

  总之,既要村镇银行能够更好地“支农贷小”、扩大覆盖面、为更多穷人服务,又要达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这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帮助村镇银行掌握优秀的商业化小额贷款技术,更要明确村镇银行长期发展思路,恢复合理的市场定位,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实现社会绩效和机构绩效的协调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普惠金融体系的中国村镇银行绩效研究”(编号:

70873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2]褚保金,中国农村信用社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7,

(1):

11-23.

  [3]李鸿建,村镇银行:

生存困境和制度重构[J].西南金融,2010,

(1):

54-56.

  [4]秦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0,(10):

65-68

  [5]杨成月、何光辉,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

33-37.

  [6]王曙光,民间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要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8,

(1):

79-85.

  [7]谢平,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

(1):

23-39

  作者简介:

余丹(1981—),女,汉族,湖北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讲师,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

金融机构管理。

  (作者单位: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