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8674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docx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

专题09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

-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重点内容。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考查价值,仍然是今后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2.列强侵华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及与侵华特征的关系、列强侵华的双重性影响。

3.《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

4.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5.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6.明确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政权建设、军事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史实,归纳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线索和依据。

7.中国民主革命中呈现出的革命精神,包括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内涵。

8.结合近年来纪念抗日战争即反法西斯战争的一系列活动,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①19世纪40-60年代,为列强侵华开始阶段,英法美俄等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打开中国市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攫取各种侵略特权,进行商业输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广大爱国军民英勇反抗,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坚守广州,陈连升、关天培等在抗击侵略军的战争中壮烈牺牲。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将士共同抵抗。

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侵略加强阶段。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加强对华由“中外和好”到掀起瓜分狂潮,加紧资本输出。

美、德、日等新兴国家随着实力上升,对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抗战,甲午中日战争的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和威海大战中,广大官兵浴血奋战。

义和团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显示出了巨大的反侵略斗争精神。

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反侵略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方面的原因:

清政府当政,统治腐败;战前不做认真的准备;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打击、压制抗战派;一些将领贪生怕死。

这些都证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担当领导反侵略的重任。

②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侵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军事装备处于劣势。

③发动民众方面的原因:

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与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不可能也认识不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因而不可能发动人民全面参加反侵略战争。

④资本主义国家方面的原因:

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关系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共同侵略;20世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抗日战争中就利用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二、日本法西斯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

重点注意下列问题: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包括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致使东北三省沦陷,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七七事变:

日本大举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日军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血腥屠杀中国人民;推行以华治华政策,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等残暴的殖民统治手段;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对占领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等等,从经济上对占领区的经济实行野蛮的掠夺。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停止了内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大规模的会战,粉碎了日军灭亡中国的计划。

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开辟了国外战场。

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造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辉煌战绩,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是华北事变,误以为是九一八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开始下降,而中日民族矛盾的地位开始上升。

到华北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三、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重点把握两条线索:

一是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0——1900),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

 

(1)两次鸦片战争: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后,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争。

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至19世纪80年代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进行资本输出。

1883年至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一方面列强征象对中国提供政治性贷款,疯狂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修筑铁路,进行资本输出;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

义和团运动兴起。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

②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奥匈帝国)及西班牙、比利时、荷兰11国组成的公使团签订了《辛丑条约》。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和《辛丑条约》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期间:

①清朝爱国军兵的反侵略斗争;②人民群众自发抗英。

(2)甲午战争期间和战后:

①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抵抗。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是其根本原因。

其历史意义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巨大力量,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它的灭亡。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样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着他们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误以为只是由于敌强我弱。

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③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误以为是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显然,其危害比中日《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④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误以为其具有历史进步性。

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四、全民族的抗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1)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停止了内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

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人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它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主要区别:

①抗战路线不同;②抗战坚决程度不同;③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④战场范围不同;⑤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⑥战略地位不同。

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与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相互关系:

①他们相互依存,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②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扰乱了敌人后方,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加速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③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作战,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

但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封锁、进攻根据地,加重了敌后战场的困难。

中共则坚决回击,打退了敌人的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个战场既团结又斗争,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④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相互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①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政府军队消极抗战的含义是不主动收复失地、寻机歼敌,误以为是国民政府军队的将领和士兵不再英勇抗战。

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后,从尊重历史的态度出发,国民政府爱国官兵浴血抗战的人与事并不少见,如被誉为“全国军人楷模”的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三次长沙会战和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都可以说是气吞山河、彪炳史册。

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是消极应战而不是积极求战,是满足于守住现有控制区域而不去主动反攻收复失地,这些都是其消极抗日心态的真实反映。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维持八年之久,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野心,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共方针政策的正确。

长达八年的时间内,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始终不得消解,这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中始终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

五、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过程

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

前期:

从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1853年达到全盛时期;后期:

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防御战;洪仁王干主持朝政,发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

评价——革命性: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

评价:

进步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打上了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3)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前者主要反封建,后者主要反帝国主义。

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

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

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

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启示:

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把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尖锐,从而正确理解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对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领会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准:

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误以为它具有历史进步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农民知识分子,不代表当时的先进生产力。

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具有空想性的理想社会,违背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六、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背景: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新政失败。

孙中山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反清革命。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

1905年,孙中山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①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

“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武昌起义:

由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起义计划泄密的非常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由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③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④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成果:

①“三民主义”: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临时约法》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规定,体现了《临时约法》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原则。

《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误区警示】①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辛亥革命后,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

而君主专制在遭此致命一击后,倒是再也无法稳定地存在下去了。

其最大功绩是什么,应该不难看出。

②清帝被迫退位,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打击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袁世凯的逼宫。

七、如何认识《天朝田亩制度》

(1)产生根源:

①社会根源:

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斗争目标。

③阶级根源: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性质:

是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也是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的最主要标志。

 (3)认识评价:

①强烈的革命性。

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它所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反映出当时广大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实行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这种愿望用政权发布的文件系统地体现出来,是太平天国的伟大成就,也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为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空想性。

它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它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③落后性。

它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总之,《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误以为它具有历史进步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农民知识分子,不代表当时的先进生产力。

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具有空想性的理想社会,违背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八、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1)必要性: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可能性:

①物质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③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⑤客观条件:

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

(3)局限性:

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②辛亥革命引起的变化有限:

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初政治形同闹剧;

普通国民选举、监督之权并未兑现;各级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仍旧牢牢操控在旧官僚、士绅手里。

③相当多社会问题上,辛亥革命显得更为保守:

①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政策;②《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参政权做任何规定。

④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而道远。

【误区警示】①20世纪初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误以为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清政府的反动与腐朽则是促使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因素。

②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有政治经验的不足、未认清袁世凯本来面目的一面,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才使得它具有革命和妥协的双重特性。

九、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它既是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又是迈入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里所要求的“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本身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包括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等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第二,正确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因果关系,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因此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误区警示】①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误以为其彻底性的依据是斗争的结果。

一场短短数月的群众性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此其彻底性绝不可能是这一意义上的。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误以为中共主要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帮助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的必然产物,是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必然要求。

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仅仅是推动其破土而出的外在因素,最多是起了个“助产士”的作用。

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使中国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广大人民团结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缔造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人民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