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述题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228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论述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毛概论述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毛概论述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毛概论述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毛概论述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论述题集.docx

《毛概论述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论述题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论述题集.docx

毛概论述题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2009.3—2009.7学期期末考试主观题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1)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①科发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发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可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科发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可法官是对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三代”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发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局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发管事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主义关于发展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29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把这“三个一”同“四个坚定不移”,即:

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统一起来,共同纳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这样,就把新时期29年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所要坚持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都提炼和揭示出来了。

“三个一”同“四个坚定不移”是有深刻内在联系的:

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一”,“四个坚定不移”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只有全面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三个方面的新的伟大觉醒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就表明,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通过思想理论上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

第一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是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并且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伟大觉醒。

在这个过程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同样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这就反映了我们党更加自觉地进入了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己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伟大觉醒,则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直到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连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党在这三个方面新的伟大觉醒,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三是要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以贯之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又说: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这就告诉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既是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个角度来说的,又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这个角度来说的,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新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巨大威力这个角度来说的。

因此,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5、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具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具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归于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第三章

6、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答: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压迫和剥削都是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进行的。

一方面。

帝国主义企图通过保持中国的封建秩序,保持中国的封建剥削关系在社会经济社会中的优势,以作为它们生存的基础;另—方面,腐朽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也企图以帝国主义为其支持、鼓动、栽培和保存封建残余及其全部官僚军阀上层建筑的力量,以作为它们维持统治的靠山。

第四章

8、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正如邓小平所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五章

9、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

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

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

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第三,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11.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3)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5)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第六章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答:

(1)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其主要内容: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四,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

第五,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第七章

1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

(2)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

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

①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

②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

③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④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①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

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

③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

④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

⑤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5.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主要是:

第一,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006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第四位,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