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842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法医病理学(forensicpathology)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及死后变化的发生开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目的是为案件的侦查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

法医病理学是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性和非暴力性死亡的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的推断和确定的法医学分支学科

第一节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科研模式

(一)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暴力性死亡②非暴力性死亡③涉及医疗纠纷的死亡④工、农业生产中因事故造成的中毒死或其他伤亡⑤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员死亡⑥危害公共平安的烈性传染病的死亡⑦吸毒死亡⑧实施人工流产或非法堕胎的死亡⑨其他可能涉及法律问题的死亡。

二、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及其相关法律制度

(一)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

1.确定死亡原因死因是指导致死亡的某种具体外部因素或自然性疾病。

确定死因的一个重要前置规程是区别暴力性死亡与非暴力性死亡

2.判断死亡方式是指导致死亡的暴力行为方式。

3.推断死亡时间死亡时间是指人体死亡后经历的时间,即自人体死亡到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也称为死后经过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

4.推断损伤时间法医病理学上的损伤时间是指从受伤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5.推断和认定致伤物6.损伤和疾病的关系7.个人识别

8.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9.其他问题由于案件的需要,有时需根据尸检所见结合现场勘查和案情调查,重建案发当情况,即现场重建

三、法医病理学检验鉴定考前须知

(一)系统全面尸体剖验

作出客观、正确、科学的鉴定意见之关键,系统解剖应要求坚持剖开三腔〔颅、胸、腹腔)

(二)详尽肉眼观察〔三〕准确判断病变

(四)正确提取检材法医病理学的检材,不仅取内脏组织器官需做组织学检查,而且还需要提取供毒物分析和各类物证检验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检材

五、法医病理学档案及标本管理

(一)档案管理包括法医病理学鉴定书、委托合同、案情记录、现场勘验记录、尸体解剖记录、照片、声像材料等。

(二)标本管理在尸体解剖时提取的血液、尿液、胃内容物、毛发、精斑等,应分别妥善保管,一般应保存三个月至半年:

保存的内脏器官标本一般保存半年:

死亡第一节生命与死亡的根本埋论一、生命的本质、生命器官与生命体征

第二章死亡

(一)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通过生物体自主活动为表现形式,机体自主活动程度反映生命质量。

(二)人体的生命器官和生命活动

(三)生命体征的意义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判断个体生命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正常的具体指标。

二、死亡的相关概念

死亡〔death〕是一个过程,指个体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二)衰老衰老具有如下特征。

1,累积性2.普遍性3.渐进性4.内生性5.危害性

(三)人体死亡

1.整体死亡也称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死亡。

2.分子死亡又称细胞性死亡,是死亡的一个必然过程。

第二节死亡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一、死亡的分类

(一)自然死亡又称非暴力性死亡.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开展的规律,没有暴力因素干预时发生的死亡,理论上又可以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1.生理性死亡也称衰老死,指由于机体自然衰老,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直至衰竭,尤其是脑、心、肺功能的自然衰竭以至不能维持生命功能而导致的死亡。

2.病理性死亡指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习惯上称为病死。

(二)非自然死亡又称暴力性死亡是由某种或几种外来的作用力或有害因素导致的非病理性死亡。

二、死亡的诊断标准

(一)心性死亡心性死亡是指源于心脏疾病或损伤而致其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所引起的死亡,包括心外膜、心肌、心内膜、心冠状动脉系统和传导系统的各种病变、损伤以及离子通道功能及构造异常等。

原发性心跳停顿是指源于心脏的有效搏动的突然停顿,主要表现为心搏骤停,包括心室颤抖、心脏无收缩、室性濒死节律等。

心室其发生机制颇为复杂,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低温、心脏本身的严重损伤或病变有关。

(二)肺性死亡

肺性死亡是指源于呼吸系统,尤其是肺的疾病或损伤而致其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所引起的死亡,也有人称为呼吸性死亡。

第三节脑死亡

一、脑死亡的定义及分类

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丧失,此时,无论心跳、脑外体循环、呼吸以及脊髓等脑外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均可宣告人的个体死亡。

三、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1)中枢性永久性自主呼吸停顿:

(2)脑干反射完全消失:

(3)持续性深昏迷:

(4)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呈脑死亡图形,且观察12小时无变化。

五、脑死亡与持续性植物状态

持续性植物状态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的高级部位大脑皮质功能丧失,使患者呈意识障碍或昏迷状态。

第四节死亡的发生经过与假死

一、死亡发生的一般经过

(一)濒死期

濒死期又称临终期,是临床死亡前期,此期主要生命器官功能极度衰弱,逐渐趋向停顿。

1.意识障碍

2.呼吸障碍呼吸不规那么或各呼吸肌同时收缩而出现僵直性呼吸。

脑干网状构造受刺激,向其他横纹肌群发出冲动,全身性肌肉痉挛。

3.心跳和血压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跳减弱和血压下降。

4.代谢障碍酸中毒及水盐代谢障碍。

(二)临床死亡期

临床死亡是指人的躯体或个体死亡,是与细胞性死亡相对而言的。

〔三〕生物学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也称细胞性死亡。

二、假死

(一)假死的原因

假死是脑缺血、缺氧和高度抑制的结果,中枢神经抑制性药物中毒,身体降温

(二)假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眼底检查2.线结扎指头3.荧光色素钠试验4.X线透视

5.瞳孔变形试验6.心电图检查7.检查微弱呼吸

第五节死因分析

一、法医学死亡原因分析

(一〕根本死因:

或称为原发性死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疾病或致死性暴力。

(二)直接死因

(三)辅助死因:

是根本死因之外的自然性疾病或损伤,它们本身不会致命,但在死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四)死亡诱因:

即诱发身体原有潜在疾病急性发作或迅速恶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

(五)联合死因

2.致死的共同因素分析

(1)疾病与疾病联合〔2〕疾病与暴力联合(3)暴力与暴力联合:

 

二、死亡机制

死亡机制是指由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最终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各种不同的死因通向死亡终点的几条共同通道。

常见的死亡机制有心脏停搏、心室纤颤、反射性心脏抑制、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呼吸抑制或麻痹、心肺功能衰竭、肝肾衰竭、延髓生命中枢麻痹等。

(一)即时死亡及其常见机制

1.整个机体的毁损

2.全脑或心脏组织构造的严重破坏导致的功能立即丧失

3.脑干功能的急性麻痹或重度抑制

4.反射性心搏骤停或心室纤颤

(二)急性死亡及其常见机制

急性死亡指损伤或疾病发作后几小时到24小时内发生的死亡,其机制主要是心、肺或脑功能的急性衰竭。

1.急性心力衰竭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急性循环衰竭

4.急性呼吸衰竭5.重度日射病6.急性中毒

(三)亚急性死亡及其常见机制

亚急性死亡指损伤或疾病发生24小时后第2~3周内发生的死亡。

1.损伤引起器官的迟发性破裂出血2.外伤后继发感染

3.外伤后非感染性并发症

4.缺氧、中毒、损伤或某些疾病等致水电解质紊乱、酸或碱中毒。

〔四〕慢性死亡及其常见机制

慢性死亡指损伤或疾病发生3周以后发生的死亡,有的可能在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死亡,与法医学鉴定有关且较常见的情况如下。

1.外伤性癫痫大发作2.迟发性脑出血3.代谢紊乱性疾病

4.心包腔或胸腔闭塞5.水、电解质紊乱6.中毒

(五)应激性死亡

1.分析应激原作用强度及应激反响程度要明确应激源在损伤〔疾病,死亡〕的发生开展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如何,需要详细了解案情。

2.应激与损伤〔疾病,死亡〕的关联性需要注意的是,应激在损伤〔疾病,死亡〕的发生开展过程中的参与度问题。

3.机械性损伤的应激反响上述损伤、死亡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机械性损伤本身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的异稳态负荷过重:

二、是受害人因受到伤害或合法权益得不到正当维护而引发的心理不良反响,出现心理应激,也可引起异稳态负荷过重。

死后变化

第一节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分类及法医学意义

人体死后因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各种变化称为死后变化。

这些变化使尸体外表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故亦称尸表达象。

一、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外界环境因素

1.自然气候2.尸体所处的环境地点3.尸体上的衣着服饰等

(二)尸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1.年龄、性别、体型2.疾病和死因

(三)其他因素

1.尸体被冷藏或冷冻2.停尸载体及尸体的体位3.搬运尸体

4.医源性因素

二、死后变化的分类

(一)按死后经过时间分类

1.早期死后变化:

包括超生反响、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内自溶、

2.晚期死后变化:

腐败霉尸、白骨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浸软

(三)根据尸体是否完整分类

1.毁坏型死后变化2.保存型死后变化

人死后,尸体各种组织、细胞和体液因持续分解而发生的一些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称为死后化学变化。

三、死后变化的法医学意义

1.确证死亡2.将死后变化与疾病、生前和死后损伤相鉴别

3.推测死亡原因4.分析死亡方式5.推断死亡时间

6.分析是否死后移尸

第二节早期死后变化

一、超生反响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或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响的能力称为超生反响。

2常见的超生反响和表现

(1)瞳孔反响:

人死后约4小时内

(2)断头后反响:

十余分钟内

(3)骨骼肌反响:

一般在死后2小时内

(4)肠蠕动:

死后数小时内

(5)发汗反响:

死后约30分钟内

(6)纤毛运动:

死后10小时

(7)精细胞活动:

死后30小时

3.法医学意义

(1)将人死后发生的超生反响与活体的正常反响相鉴别。

(2)各器官组织超生反响持续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据此有助于推测死亡时间。

二、肌肉松弛人死后肌X力消失,肌肉变软,称为肌肉松弛。

2.肌肉松弛的表现呈缓和状态。

表现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面部表情消失、沟纹变浅,肢体变软、关节易屈曲,括约肌松弛使大、小便和精液外溢。

3..法医学意义可推测人死后尸体的停放地点、姿势和是否被移尸。

三、皮革样化

1.定义尸表皮肤较薄的局部区域因水分迅速蒸发,枯燥变硬,而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纸样变化称为皮革样化。

眼未闭者球结膜外侧和巩膜的暴露部位,由于水分丧失而变薄,使巩膜下面脉络膜层的色素显现而出现的三角形或椭圆形的枯燥斑称为巩膜黑斑(tachenoire)或称Larecher斑。

2.常见部位

(1)皮肤较薄的部位。

〔2〕皮肤皱褶处。

(3)损伤部位。

3.法医学意义

(1)易被误认为挫伤或腐蚀性霉物所致:

方法是切开皮肤检查有无皮下出血。

(2〕皮革样化可保存某些损伤的形态

(3)使擦伤更明显:

(4〕有助于推测案件的性质和作案人的意图:

(5〕皮革样斑:

四、角膜混浊

1.定义角膜的透明度减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视瞳孔,呈灰白色样外观,称角膜混浊。

人死后不久,黏多糖和水的含量几乎未变化时,角膜清晰透明:

随后因黏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增加,角膜开场混浊,并随水分的增多而加重,直至完全不透明。

眼睑遮盖的角膜易出现混浊。

2.形态变化镜检可见外表的鳞状上皮细胞层厚薄不均,有的脱落。

3.法医学意义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

轻度浑浊:

死后5~6小时,可出现白色小斑点:

中度混浊:

至10~12小时开展成云片状,15~24小时呈云雾状、半透明.

高度混浊:

48小时以后或更长时间,不能透视瞳孔。

五、尸冷

1.定义人死后,因新陈代谢停顿、不再产生热量,尸体原有热量不断散发,使尸温逐渐下降至环境温度,或低于环境温度,称尸冷

2.影响尸冷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春秋季室温到24小时,尸温与室温相等。

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降1℃:

此后下每小时下降0.5℃。

(2)尸体本身的因素:

与死者的年龄、体形胖瘦和死因等有关。

通常以测直肠温度〔肛温〕或肝外表温度代表尸体体内温度

3.法医学意义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尸斑

1.定义:

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并在该处皮肤呈现有色斑片,称为尸斑

2.形成机制: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顿,血液因重力作用顺着血管流向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网内,并使之扩X,红细胞沉积于最低部位,透过皮肤呈现出紫红色或暗红色的尸斑

3.尸斑的开展:

通常自死后1~2小时开场

(1)沉降期尸斑:

死后12小时用手指按压尸斑可以暂时褪色,切开尸斑处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约6小时内,改变尸体的位置,那么可逐渐消失,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尸斑,这种现象称为尸斑的转移。

在死亡6小时以后再再改变尸体的体位时,那么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此称两侧性尸斑。

光镜下,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X,充满红细胞:

大局部红细胞外形完整,并黏着成团,少数红细胞可破坏,其外形不完整。

(2)扩散期尸斑:

死后12~24小时且织液渗透入血管内促进红细胞溶血,血浆渗出即为扩散期。

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

改变尸体的体位后,原有尸斑不会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

切开尸斑处皮肤,血滴缓慢流出,自组织间隙中有浅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

光镜的红细胞仅残存外围的一圈脂膜

(3)浸润期尸斑:

死亡24小时以后此期尸斑完全固定,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红色。

光镜下,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充满均质淡染的粉红色液体。

有时可见残存的红细胞轮廓及蓝染的细菌菌落。

5.尸斑的颜色:

冻死者因尸体在寒冷情况下组织内氧耗量减少,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故尸斑呈氧合血红蛋白的鲜红色。

如氰化物中毒死者的尸体,由于血中氰化血红蛋自形成,尸斑也可呈鲜红色。

一氧化碳中毒死者的尸体,因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尸斑呈较特殊的樱桃红色氯酸钾和亚硝酸盐等中毒死者,因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以尸斑呈灰褐色。

硝基苯中毒尸体的尸斑为蓝绿色。

6.影响尸斑的因素

(1)尸体内在因素:

(2)外界环境因素:

尸斑在低温情况下比高温时开展晚、慢而弱。

8.法医学意义

(1)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

(2)大致推测死亡时间。

(3〕提示某些死因。

(4〕尸体位置是否被移动。

(5〕提示停尸环境对尸体的影响。

(6)与生前皮下出血相混淆,必须注意鉴别。

七、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1.定义:

人死后,内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坠积于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内,称为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2.各器官的血液坠积

(1)颅脑:

开颅时可见上矢状窦和横窦的前方充满血液或凝血块。

(2)肺:

靠脊柱的背侧肺组织

(4)胃:

胃后壁和胃大弯处的黏膜下血管扩X

(5)肠:

各肠曲的下垂部

八、尸僵

1.定义:

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的现象称为尸僵2.尸僵发生和缓解的时间:

死后1~3小时开场,4~6小时开展到全身,12~15小时到达顶峰,24~48小时开场缓解,3~7天完全缓解。

在尸僵的开展过程中,在死后4~6小时内,如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很快又可重新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较原尸僵为弱。

在死后6~8小时以后破坏尸僵,那么不易形成新的尸僵。

3.尸僵形成的顺序:

小肌群出现早、大肌群出现较迟。

(1)上行型:

〔2〕下行型:

4.心肌和平滑肌尸僵:

死后1~2小时,心尖部心肌开场出现尸僵,7~8小时累及全心,持续1天左右。

5.影响尸僵的因素

(1)个体因素:

年龄、体形和死亡原因等。

(2〕外界因素。

6.法医学意义

(1)尸僵是死亡确实证。

(2)助于推测死亡原因。

(3)分析死亡时的状态和有无移尸。

九、尸体痉挛

1.定义:

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立即发生僵硬,使尸体保持着死时的动作和姿态,称为尸体痉挛。

分有局部和全身性尸体痉挛两种。

2.法医学意义:

由于尸体痉挛可保持着死者生前最后时刻全身或身体局部某些肌群的收缩状态,故对分析案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十、自溶和自家消化

1.定义:

人死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自身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构造破坏、溶解,使组织变软、甚至液化,称为自溶

2.自溶的机制:

胞浆中的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所含的各种水解酶类,细菌可参与作用

3.自溶的形态变化:

一般肉眼观自溶的器官组织变软、失去正常光泽:

切面观组织构造不清。

光镜下组织构造模糊:

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核染色质凝聚、核碎裂、溶解消失:

细胞轻度自溶时,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疏松、断裂,粗面内质网肿胀

4.不同器官组织的自溶及其顺序:

含消化酶类的器官较其他器官自溶快,与外界相通的器自溶早:

实质细胞的自溶较间质细胞早而重。

(1)胰:

是最早也最容易发生自溶的器官之一。

饱餐后的猝死者自溶发生更快,多从腺上皮细胞开场,开场呈局灶性、多中心性,胰小灶性自溶多呈散在分布,境界较清楚。

胰腺细胞内DNA含量一般在死后6小时尚无明显改变,至36~48小时后根本消失。

有无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肪坏死,以资鉴别。

(2)肾: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最先发生自溶,表现24小时,核染色质凝聚成小颗粒状,48小时后,核消失。

肾小球发生自溶的时间与远曲小管相当,表现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和肾球囊上皮细胞的胞浆着色淡,局部细胞核周围出现空隙

(3)肝、胆:

死后12小时,红细胞开场溶解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自溶发生较快,36~48小时后,肝细胞索和肝小叶构造逐渐不清。

胆囊组织的自溶发生较早,早期表现为上皮细胞肿胀、淡染,核固缩、溶解或消失

(4)脾:

脾自脾中间开场,红髓和白髓的界限模糊不清,患有瘀血和炎症病变的脾自溶较快。

(5)肺: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最早发生自溶,肺泡上皮细胞约在24小时开场肿胀,36~48小时,核溶解:

48小时后,肺泡构造可消失,可见一些蓝染的球菌或杆菌菌落,实际上已是腐败的开场。

(6)脑:

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自溶较早

(7)肌肉:

心肌自溶较骨骼肌早。

骨骼肌自死后l8小时开场

5.自家消化:

人死后,胃、肠壁组织因受消化液的作用而溶解液化,称为自家消化

表现为黏膜膨胀、松软、皱襞消失,颜色污垢,有的显示胃底部血管网。

穿孔处的胃、肠壁形状不规那么、边缘薄、无出血等生活反响:

而溃疡病变形状规那么,有明显的炎症反响

7法医学意义

(1)测死后经过时间。

(2〕与变性、坏死等生前病变相鉴别。

(3)人死后应尽早进展尸检

第三节晚期死后变化

一、毁坏型晚期死后变化

尸体因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软组织和内部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晚期死后变化,使尸体可局部或完全破坏,这些变化称为毁坏型死后变化

(一)腐败

1.定义:

蛋白质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腐败。

包括酸败和酵解

2.腐败的开展和形态变化

(1)尸臭:

人死后3-6小时,肠管内的腐败细菌开场产生以硫化氢和氨为主的腐败气体,并从口、鼻和肛门排出,具有特殊的腐败气味,称为尸臭

(2)腐败气体、气泡和腐败水泡:

Welchii梭形芽孢杆菌,窜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腐败气体,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称为皮下腐败气泡。

气泡最初是孤立和散在的,以后融合生成大的腐败气泡。

当气泡内含有腐败液体时,称为腐败水泡。

(3)尸绿:

腐败气体中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生成硫化血红蛋白,透过皮肤呈绿色,称为尸绿。

在死后24小时开场出现,最初多见于右下腹部

(4)腐败静脉网:

尸体内部器官及血管中的血液受腐败气体的压迫,流向体表,使皮下静脉扩X,充满腐败血液,在体表呈现暗红色或污绿色树枝状血管网,称为腐败静脉网。

一般在死后2~4天出现,早期多见于腹部和上胸部

(5)泡沫器官:

因腐败气体使尸体发生腐败的器官形成大小不等的海绵样空泡,称为泡沫器官

(6)巨人观:

尸体腐败扩展到全身时,尸体软组织内充满腐败气体使整个尸体膨胀,体积变大,面目全非,称为巨人观。

有的手和足的皮肤可呈手套和袜套状脱落

(7)死后呕吐和口、鼻血性液体流出:

死后胃内容物因受腐败气体的压迫,从食管经口、鼻排出,称为死后呕吐

(8)肛门、子宫.阴道脱垂和死后分娩:

孕妇死后,胎儿因受腹腔内腐败气体压迫而被压出尸体外称为死后分娩

4.腐败的顺序:

各器官腐败的顺序大致为肠、胃、胆囊、气管、肺、脾、肝、脑、心肌、肾、胰腺、膀胱、骨骼肌、子宫和前列腺。

5.影响腐败的因素

(1)外界环境:

大局部腐败细菌是需氧菌,在空气中放置1周相当于冷水中2周、土内8周。

(2)尸体内在因素:

吗啡和氰化物中毒的死者腐败快,而砷、汞等金属毒物中毒死者腐败较慢。

6.法医学意义

(1)推测死后经过的大致时间。

(2)防止将其误诊为生前疾病和损伤。

(二)霉尸

1.定义:

尸体处于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在裸露的局部或全身外表滋生出白色或灰绿色霉斑或霉丝,称为霉尸

2.形态表现:

多见于颜面部的眼、光镜下可见大量霉菌孢子。

3.法医学意义

(1)推测尸体所处的环境条件(2〕注意与某些损伤和疾病相鉴别。

〔三〕白骨化

1.定义:

尸体的软组织经腐败后完全溶解消失,毛发、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称为白骨化

2.影响因素:

在夏季需2~4周或以上,春秋季为5~6周,埋于泥土一般3~4年发生白骨化。

3.法医学意义

(1)致伤工具推断。

(2)毒物中毒的化验检材。

(3)可用于硅藻检查。

(4〕个人识别

二、保存型尸体

(一)干尸〔木乃伊〕

1.定义:

尸体处在千热或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发生腐败,以千枯状态保存下来,称为干尸或称木乃伊

2.形成机制和条件:

当尸体处于通风、枯燥、温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或是周围有吸水物或去水土壤存在时,体内水分易于蒸发而迅速减少,不适于腐败细菌滋长繁殖,变得干瘪、细小,形成干尸。

3.形成时间和征象:

需2~3个月,仅2周

4.法医学意义:

〔1〕探持生前的某些损伤

(2)保持某些个人特征〔3〕保持生前的某些病变

〔二〕尸蜡

1.定义:

埋于湿土或浸于水中的尸体,皮下及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蜡样物质而被保存,称为尸蜡

2.形成机制和条件:

形成尸蜡的特定环境条件是尸体处于水或湿土中,腐败变慢或停顿。

皮下脂肪组织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因溶于水中而流失,局部溶于水的不饱和脂肪酸与水中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发生皂化作用形成皂化物。

其余不饱和脂肪酸经氢化作用形成饱和脂肪酸,不溶于水的饱和脂肪酸沉积下来,共同形成尸蜡。

局部3~4个月,全身需1~1.5年。

3.尸蜡的尸体征象:

镜检见皮下脂肪组织中有脂肪酸结晶。

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

4.法医学意义

(1〕保存某些生前损伤痕迹。

(2〕个人识别、查找尸源。

〔三〕泥炭鞣尸

1.定义:

处于酸性土壤或泥炭沼泽中的尸体,因鞣酸和多种腐植酸等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顿开展,皮肤鞣化,骨骼脱钙,变成体积小、重量轻、易弯曲的软尸,称为泥炭鞣尸

2.法医学意义:

保持某些生前损伤的痕迹

〔五〕浸软

1.定义:

妊娠8周以上的死胎,滞留于宫内不能完全被溶解吸收,而浸泡于无菌的羊水中,变得小而软,称为浸软

2.浸软程度:

根据浸软的部位和X围分为三度。

第一度浸软:

浸软仅见于表皮层内,皮肤表层有黄色或黄褐色水疱形成。

第二度浸软:

浸软累及真皮层,表皮层的水疱破裂、或表皮剥脱,露出红棕色真皮。

第三度浸软:

浸软到达深部组织,呈血性胎儿外观:

真皮呈暗红褐色,胸、腹腔含血性浆液,内部器官膨胀、软化,关节肌肉缓和,胎盘肿胀、质软。

第四节死后化学变化和分子变化

人死后,尸体各种组织、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因持续分解而发生的一些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称为死后化学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