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919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7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补充

教学提纲

第一部分: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第1节古诗文默写

第2节字词的识记、理解及运用

第3节名著阅读

第4节修辞与仿写

第5节病句修改

第6节句式变换

第7节句子的衔接与补写

第8节活动策划

第9节材料的搜集与探究

第10节口语交际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节说明文阅读

第2节议论文阅读

第3节记叙文阅读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1节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2节文言文比较阅读

第3节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第四部分:

写作

教学内容

第1节《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课文关键词】: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补充

 

原文译注

七上:

《论语》十则

1、子曰【子:

先生,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时习:

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

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朋:

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亦乐乎?

【亦:

也】人不知而不愠【愠:

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

【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学而》)

2、曾子曰:

“吾【吾:

我】日三省【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吾身:

为人谋【为:

替,给。

谋:

谋划,指办事】而不忠乎?

【忠:

尽心竭力】与朋友交【交:

结交,交往】而不信乎?

【信:

真诚,诚实】传不习乎?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而》)

3、子曰:

“温故【故:

指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

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以:

凭借】为师矣。

”(《为政》)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罔: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殆(dài):

有害】。

”(《为政》)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诲(huì):

教,教导】知之为【为:

就是】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

此,这。

知:

通“智”,聪明、智慧】”(《为政》)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贤:

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

看齐。

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

指内心】”(《里仁》)

7、子曰:

“三人行【三:

几个】,必有我师焉【必:

一定】。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者:

指优点、长处。

善,好。

从:

跟从,这里指学习。

】”(《述而》)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

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毅:

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任:

责任、职责。

重:

重大】。

仁以为己任【以为:

把……作为】,不亦重乎?

【乎:

语气词,吗】死而后已【已:

停止】,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

“岁寒【岁寒:

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

这样之后。

凋:

凋谢】”(《子罕》)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一言:

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

奉行】”

子曰:

“其恕乎!

【其:

大概。

恕: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想,希望。

勿(wù):

不要。

施:

施加。

于:

给】”(《卫灵公》)

 

一、

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被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他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二、

词语总结

1、【通假字】

(1)说:

“悦”的古字,愉快。

(2)女:

同“汝”,你。

(3)(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2、【一词多义】

(1)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给)

②知之为知之(判断动词,就是)

③仁以为己任(动词,作为)

(2)自①有朋自远方来(介词,从)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自己、自我)

3、【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

志同道合的人今义:

朋友、伙伴

(2)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指多数或多次今义:

数词,三

(3)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可能,表示许可

(4)是知也古义:

代词、这今义:

动词,表判断

4、【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

形作名,学过的知识;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

(2)见贤思齐焉贤:

形作名,贤能的人

(3)五日三省吾身日:

名作状,每天

(4)学而时习之时:

名作状,时常地

(5)传不习乎传:

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5、【积累成语】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一日三省

 

三、

课文分析

【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问题探究: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

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第二则】

属于个人品德修养,启发人们加强自律,多做自我反省。

问题探究: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第三则】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问题探究: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第四则】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第五则】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要谦虚诚恳,实事求是。

强调不要不懂装懂。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第七则】

第六则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优点,反省自身不足。

问题探究: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则】

第八则是品德修养,鼓励树立远大目标,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为理想而奋斗。

问题探究:

(1)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第九则】

第九则是品德修养,借松柏比喻社会现象,比喻仁人志士。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深刻含义)

【第十则】

第十则是品德修养,讲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问题探究: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四、

迁移运用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以正确的学习态度、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补充课本中提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五、

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京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补充:

⑧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注释:

敏,天资聪颖/好,喜好/耻,以……为耻/问,请教)

⑨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逝者,流逝的时光/斯,指河流/不舍,不停/译文:

时光如水流,一去不回头;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⑩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

知,懂得/之,指学问和事业/乐,以……为乐趣/好,喜好、爱好/理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效率,加深理解)

 

教学内容

第2节桃花源记(陶渊明)

教学目标

【课文关键词】:

世外桃源;理想社会;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补充

 

原文译注

八上: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

作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顺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夹岸:

指(桃花林)夹在溪流两岸。

数:

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

(花草等)鲜艳美丽】,落英缤纷【落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

【异:

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

穷尽,指走到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得:

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放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便舍船,从口入【舍:

丢下、弃置】。

初极狭,才通人【狭:

窄。

才:

仅仅、刚刚】。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

土地平旷【平旷:

平坦空旷】,屋舍俨然【俨然:

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类】。

阡陌交通【阡陌:

田间小路。

交通:

交错相通】,鸡犬相闻【相闻:

可以相互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并:

全、都。

怡然自乐:

怡然:

喜悦的样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乃:

竟然】,问所从来。

具答之【具:

详细、详尽】。

便要还家【要:

通“邀”,邀请】,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闻:

听说】,咸来问讯。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

说。

乱:

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的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复:

再】,遂与外人间隔【遂:

于是。

间隔:

断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世:

朝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

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

详细地说出】,皆叹惋【叹惋:

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辞:

告辞。

去:

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

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为:

对、向】”

既出【既:

已经】,得其船【得:

找到】,便扶向路【扶:

沿着、顺着。

向:

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志:

做记号。

】。

及郡下【及:

到】,诣太守【诣:

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说如此【说:

禀告、报告】。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

派】,寻向所志【志:

所做的标记】,遂迷【遂:

终于】,不复得路。

【得:

找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高尚士:

德高望重的名士】,闻之【之:

这件事】,欣然规往【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

未果【未果:

没有实现】,寻病终【寻:

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

于是、就。

问津: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一、

文学常识

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他的《桃花源诗》的序言。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

词语总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一词多义】

(1)舍①便舍船(动词,丢下、弃置)

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2)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3)复①复前行(副词,又)

②不复出焉(副词,再)

(4)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名词,所做的标记)

3、【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

(花草等)鲜艳美丽今义: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欲穷其林古义:

穷尽,走到尽头今义:

生活穷困,缺少钱财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5)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事业

4、【词类活用】

(1)复前行前:

名作状,向前

(2)欲穷其林穷:

形作动,穷尽

(3)渔人甚异之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4)未果,寻病终果:

名作动,实现

5、【积累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

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三、

课文分析

1、【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

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小结: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2、【内容概述(主题)】

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

内容探究

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了描写?

从居住环境、活动、穿戴、精神状态等方面。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让人向往的原因)?

(1)环境方面(优美);

(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3、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未果,寻病终。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一方面,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试分析: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8、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答:

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五、

写作特色

1、层层设疑的写法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是主人公也只是一个无从查考其姓名的“渔人”;

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确切地点;

写通往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

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

渔人出而复寻,做好标记却又找不到,桃花源似乎又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说当时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未果”而“病终”,又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2、成功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感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实中又有虚。

桃花源人的叮嘱以及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虚实结合,微妙暗示,使桃花源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3、准确精炼、朴素自然的语言特色

如“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炼简洁。

此外,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琢,接近口语,与当时魏晋风行的骈俪文风有很大的区别。

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文章仅用300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清新如画,诗意盎然,内涵丰富。

 

教学内容

第3节陋室铭(刘禹锡)

教学目标

【课文关键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补充

 

原文译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变得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

这。

惟:

只。

德馨:

美好的品德。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长上。

入:

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鸿:

大。

儒:

旧指读书人。

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

弹奏。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

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扰乱。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劳累。

形:

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何:

什么。

】?

一、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

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写的。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通常用韵文写成。

二、

词语总结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形状

(2)无丝竹之乱耳古义:

泛指管弦乐器今义:

指丝绸和竹子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名作动,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形作动,灵验、变得灵异

(3)无丝竹之乱耳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

(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局(倒装句)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倒装句

 

三、

课文分析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比兴手法),自然引出正题:

颂扬陋室。

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葛、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

内容探究

1、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日常生活)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补充:

①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示例:

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

示例:

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

4、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5、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五、

理解背诵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类比手法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