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891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docx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

让静止的画面里有灵动的生命

 唐冬平

让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谈语文教学中插图运用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插图非常的感兴趣,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

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词、乃至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

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

如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收到以外的惊喜。

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

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

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

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

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别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他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拼音教学时,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

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我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

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时,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

教学""e""时,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

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

课文讲的是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

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

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我在教学《画家乡》一文时,也试着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

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时体会。

有的说:

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结课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

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

比如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

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

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

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

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

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

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

如观察《风娃娃》“纤夫拉船”的画面时,从纤夫们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开得很慢,纤夫们都在使劲;而来了风娃娃会怎么样?

纤夫们又会怎么样?

由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风娃娃为人们做的好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幅“寒江独钓”的中国画,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感受,虽然画面上只有隐约的山和一叶小舟上坐着垂钓的老翁,但也正因为只有这简单事物使画面更具空间感,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因此,我引导学生借画面进行联想。

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感悟能力,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又如第九册《墩煌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粹——飞天。

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使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

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一下:

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千的壁画面前,你会怎么样?

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说:

“我会情不自禁为这瑰丽的飞天喝彩!

”有的说:

“我会不由自主地照着飞天,摆出种种造型!

”还有的说:

“我会幻想自己置身在仙境中,四周仙乐齐奏,仙女们舒展广袖,翩翩起舞!

”……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

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

“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

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

   生1写到:

“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   生2写到:

“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

”……   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

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从工作以来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

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必须充分发挥它潜在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师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一幅小小的插图,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插图,画面很简单,但如果只让学生一略而过,或者熟视无睹,恐怕就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和插图的观察点,发掘其深刻的内涵,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

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龙骨坡小学

 

教学工作总结

唐冬平

从我读书开始我都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为此我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终于在2007年,我踏入了报丰村校说我校门,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近工作以来的工作,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不容易。

这工作以来内,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

我也从对小学教育的陌生到现在已经能自主独立的驾驭小学生的课堂。

我担任的是小学工作以来级数学的教学,这群七、八岁的小孩子,又可爱,又活泼,又好动,又调皮。

对着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刚刚开始对我是个很大的挑战,直到现在我也还在一直摸索。

下面我把本年度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师德表现

    还记得去年7、8月份,县教委举办的对新一届的教师进行集体培训,讲的最多的也就是师德的养成。

那次的培训,也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工作以来内,依照者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在师德养成方面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不体罚学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名人民教师的爱。

2、作为一名教师,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

3、服从组织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对于教育局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没有半句怨言,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与学校教师相处和谐。

4、按时上下班,基本上不迟到,不早退,符合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堂课,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坚持手写详案。

备课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根据课程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争取做到练习有梯度,满足不同程度的需求。

每上完一课时,认真的进行教学反思,可能反思的内容不多也不是很精细,但都是自己平时上课问题的反应,对自己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2、认真学习新课标,争取在教授学生新知的基础上,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但也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给自己去实践学习。

3、坚持听课,认真的做好听课笔记,学习模仿各位老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从中去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也认真的备课,请学校领导及老师来听课,虚心的接受各位老师的点评。

虽然自己没有经验,课上完更多的是被批评指正,但是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步一步的在向前迈进。

4、校内开课是自己成长许多。

学校给了我们年轻教师很多的成长空间,工作以来间校内开课也好几回。

通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思考今后的前进方向。

5、认真批改作业,无一丝含糊。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每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缺漏,通过导优辅差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补缺补漏。

6、刚刚开始的学校组内的教研,自己没经验,从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经过工作以来的磨练,我已经慢慢的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很多时候见解还不是那么的成熟,有时还是不太正确的,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也是在不停的学习进步。

7、扎实自己的教师基本功。

两笔功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这工作以来中,我有空就会练粉笔字,甚至在家也买了块小黑板,争取使自己的基本功达到合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求更大的进步。

三、班主任工作情况

    我来到这所学校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副班主任的工作。

虽然压力没有班主任那么大,但是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自己没有任何的经验,所以刚刚开始也是虚心的向各位资历比我老的教师讨教学习。

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也渐渐的将副班的工作上手了,班级卫生的管理、班级氛围的布置、手抄报的排版布置等,做的工作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认真的跟着两个班的班主任学习班主任的工作,慢慢的接触了班主任的工作。

熟悉后,我也经常把班主任的工作拿来当成自己分内的事情,认真完成。

争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等各种手段,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有出现和家长的交流的情况,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认为自己做的是非常到位的,能过做到不卑不亢,笑脸面对每一位家长,也受到的大部分家长的好评。

遇到问题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也是不太清楚的,我能拉住老教师,应用他们的老道经验很好的处理各种突发的家长状况。

    当然,这只是我的第工作以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要我去学习,要我去成长。

现在还有很多不成熟与不懂的地方,非常感谢学校各位老师与领导的支持与帮助,没有给与我过多的批评。

当然,我也不能把自己年轻当成是一种借口,做错的事情我会大胆承担,在一次一次的犯错中去总结经验,去迅速成长。

    以上是我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及老师指正.我一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及更好的成绩。

2010年10月

 

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龙骨坡小学陈芳新

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

一篇文章,教师说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错误。

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在我近二十年的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

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

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

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

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

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

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

当然越多越好。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

”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

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

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

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

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牵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

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

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

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痛快抒发。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

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

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

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

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张扬个性“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

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

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

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

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

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说:

“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

”有的说: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有的说:

“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

”……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

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尝试评论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是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

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

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

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