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408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docx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分析

2010年中考答题方法指导

类型:

1、选择题解法2、常见非选择题错误答题方式3、问答题解法4、设问方式探讨5、情景题做法

1.选择题解法

(1)排谬法:

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2)排异法:

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必须予以排除;

(3)排重法:

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必须予以排

(4)排倒法:

如果题干与题肢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

无因果者排除,因果关系颠倒者也要排除。

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排倒法;

(5)题肢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予以排除:

(6)排乱法:

排除题肢的共性与个性同题干共性与个性逻辑混乱的题肢;

(7)如果题干的表述正误混杂,则一定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题肢本身表述是否正确,只要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就可入选。

作为选择题,同学们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吃透题干,紧扣中心词,细心思考,慎重取舍,切忌钻死胡同。

2。

主观题(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一)、题型特点

主观题是除选择题之外的考查学生的一种重要题型,它的类型多样,可以是辨析题、言行评析题、图表题、关系类题、活动探究题等,它的信息容量大、分值大,答案的组织综合性强,一般来说,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等。

(二)、一般的解题步骤

1、审题、破题:

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明确指向

2、看材料:

结合问题看材料,找出“有用”材料

3、寻找对应的书本知识(强调打草稿)(多角度/辩证分析)

4、表述答案(书写):

①分点②材料+书本知识有机结合③表达的完整性

例题A:

一群青年人形成了一个“新失业群体”,他们终日与麻将等为伴,不愿就业。

他们靠父母供养、被人们称为“啃老族”。

目前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

请你对“啃老族”年轻人的行为进行评析。

第一步:

审题、破题:

找出问的关键词,明确指向。

这一步是答题的重要前提。

我们先进行审题,找出问的关键词有三个,即1年轻人、2行为、3评析

根据关键词,我们知道这是一道辨析类的题型,它一般包括三步,即1判断、2分析、3下结论

第二步:

结合问看材料,找出“有用”材料

结合问的要求,我们必须找出并在材料中划出“有用”材料(见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即年轻人的行为。

他们分别是:

1终日与麻将为伴,不愿就业、2靠父母供养、3形成了新失业群体,在我国家庭比例很高。

按照问的要求,我们要对以上三种行为进行评析。

第三步:

寻找对应的书本知识

在“有用”的三个材料找出来以后,我们要对这三种行为进行评析。

即找出材料相对应的书本知识点。

在进行这一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应用多角度和辨证的思维分析和看待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倡大家可以使用打草稿的方法进行分析,准确和迅速找出我们需要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组织知识点:

按照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有用”材料

对应的书本知识

心理

道德

法律

国情

1终日与麻将为伴,不愿就业

不能抵制不良诱惑,缺乏坚强意志

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

缺乏理想和艰苦奋斗精神

2靠父母供养

不能走向自立自强

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

3形成了新失业群体,在我国家庭比例很高

没有尽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

第四步:

表述答案(书写)

依据解题第二步中所列表格,本题可分四点作答:

①分析“终日与麻将为伴,不愿就业”的行为②分析“靠父母供养”的行为③分析“形成新失业群体,在我国比例比较高”的现象④进行总结,表明态度,说明我们应该有的正确的做法。

在进行表述答案(书写)的时候,我们要想取得比较高的分数,就必须做到三个要求:

①对答案进行分点,以方便阅卷老师的批改和给分;②材料+书本知识有机的结合,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③表达的完整性,要使得老师能够看懂你写的答案。

切记:

你的答案是给老师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的。

例题A的答案如下:

①“啃老族”终日与麻将为伴,不愿就业,说明他们沉迷于娱乐,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强意志,同时还体现出他们缺乏理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②“啃老族”靠父母供养,说明他们还没有做到基本自立,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和履行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也是对父母不负责的行为。

③“啃老族”现象在我国家庭中占到很高比率,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

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啃老族”没有尽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④因而,“啃老族”的行为应受到社会的谴责,他们应当培养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赡养自己的父母,同时要树立为国家、社会尽责作贡献的意识。

(三)近几年中考中主观题答题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答题时没有思维的过程,拿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思考步骤:

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既能保证阅读材料的针对时,实效性,又节省了考试时有限的宝贵时间。

建议:

打草稿。

2、不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建议:

认真审题、审问

设问举例:

①“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审题思路:

抓住关键词:

材料/这一观点

3、不能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分析材料。

例题:

观点从材料中来

材料:

据调查不良口袋书流行的原因主要有:

1吸引学生的优秀读物少;2学习枯燥压力大,口袋书让中学生觉得轻松;3内容刺激,满足中学生好奇心;4正规出版物价格昂贵,非法出版的口袋书便宜等;

结合材料,请谈谈为了抵制不良口袋书对中学生的侵蚀,国家、社会、学校、自己应采取哪些正确的做法?

结合材料思路:

在分析正确做法的时候要求能够结合材料中的“原因”

4、角度单一,重复,不能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例题:

案例一:

初中生小明家境比较贫寒,父母长期卧病在床。

小明不想给父母再增加过多的负担,他认为自己已经15岁了,可以为父母分担家庭重担。

于是,他放弃学业,到建筑工地上去搬砖挣钱以补贴家用。

案例二:

男青年杨某在街头上看见有人卖黄碟,于是经不住卖碟人的游说,花钱买了两盒并随卖黄碟人到其居住的小旅馆去取碟,结果遭到了卖黄碟人及同伙的殴打抢劫。

杨某被劫后愤然报警,随后,警方根据杨某提供的线索将这个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对小明的分析:

学会应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小明的行为

对扬某的分析:

学会应用辨证的观点分析扬某的行为

5、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学科术语缺乏。

如:

1“不道德行为”“严厉打击”“加强教育”等;

2不好,不象话等。

对策:

表达要具有完整性

(四)、主观题常见题型及解题指导

1.图表漫画类题:

解题思路:

(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意思。

对于图表漫画类的题目的审题,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审标题(图表和漫画的题目)

②审主体画面或者数据,准确把握图表和漫画的主题

③审题注和画注,题注和画注往往是对图表和漫画的特别提示,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图表和漫画的主题思想。

(2)“审”结束后,至少要弄明白两个问题:

一是图表或漫画直接说明了什么,即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或漫画直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二是图表或漫画间接说明了什么,即图表中数据变化或漫画内容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或原因是什么,这需要根据书本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一:

(3)例题:

▪材料一:

我国东西两地居民收入变化情况(单位:

元/年);

▪材料一中的图表说明了什么?

解析:

一审标题:

我国东西两地居民收入变化情况

二审列表项目:

列项目:

年代变化;行项目:

人均收入变化

三审数据变化:

总的看来,我国东西两地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

直接说明了:

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东西两地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间接说明了:

1成就和优越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

①从图表中看出两地居民收入自2002年起逐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表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东西两地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

说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关系类题

(1)题型特点:

关系类题是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考察学生在透彻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否梳通知识之间关联。

这一类试题有一定的深度。

(2)设问及答题思路:

设问:

此类设问一般是“谈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

“,或”这两者(三者)有什么关系?

“或“A对B有什么作用影响?

如:

A“国家统一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B谈谈实施科教兴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

答题思路:

两者关系一般包括: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其中两者的联系又包括两者的相同点及相互的作用影响。

通常考试中考察较多的是两者的联系,重点在于考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结合考试中经常考查的两者关系的答题思路图示如下:

答题思路:

总-------分——总

1总述A与B的关系:

促进关系、因果关系等

2分述:

A——B的关系/B——A的关系

3总述:

因此我们应该——

(3)例题:

(中考题)材料一:

1999—2005年,我国累计引进技术50000项;截止2004年,我国12个重大科技专项已经申请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500多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1000多项,形成国家标准624项。

“十五”期间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材料二:

2006年5月17日,由中国中信——中铁建组成的联合体以技术、商务综合评分第一中标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获得的单项合同额最大的项目。

参与这一项目投标的都是世界顶尖工程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这个项目的获得是里程碑式的,标志着中国公司已跻身世界顶级工程承包商队伍。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科教兴国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解析:

1拿到此题后,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的中心意思,材料一说明我国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材料二说明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

2再仔细分析问,找出问的关键词是科教兴国与对外开放;

3结合关系题的答题思路我们应该先回答再分析;最后

答案:

①科教兴国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材料一中我国引进50000项技术,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说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提高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水平。

③材料二中我国中信——中铁建组成的联合体以技术、商务综合评分第一中标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分析、说明类题

(1)题型特点:

分析说明题有两类:

一类是“材料说明了什么”;一类是“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去说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即“怎么说明”。

(2)设问及答题思路:

①第一类设问一般用“上述材料说明/表明/反映/体现了什么?

答题思路:

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

一定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②第二类设问一般是“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材料?

”b运用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分析小明感到惭愧的原因。

答题思路:

一是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结合,二是要多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3)例题:

今天是小明15岁生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小明期盼着父亲把切好的第一块蛋糕给自己,他认为自己是今天的主角,不料父亲却把第一块蛋糕递给了请来的张阿姨,小明为此很不高兴。

这时猛然听见父亲说:

“小明,站起来,给张阿姨行礼。

”小明有点茫然,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两眼斜视,望着墙角。

父亲接着说:

“十五年前,生你的那天,是张阿姨送你妈妈去医院的。

”张阿姨忙阻拦说:

“孩子,你应该给你妈妈行礼,你出生那天,她还坚持上班,一下子就晕过去了。

你要为妈妈自豪,她很坚强,让你来到了世上。

”母亲有些激动,站起来,双眼含泪目不转睛地望着小明,看了十五年,好像仍没看够小明望着母亲眼角日益加深的皱纹,脑海中浮现出父母为自己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场景,而自己却常埋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想到这些,小明感到非常惭愧。

……

运用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的知识,分析小明感到惭愧的原因。

解析:

①拿到此题后,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问题,找出问的关键词有2个,分别是和

②进一步明确本题要求我们应用的知识来分析;

③结合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思路,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答案。

答案:

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小明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他过去没有认识到父母为抚养、教育和保护自己所作的巨大付出,而自己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却没有自觉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

(4)练习:

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休息了,陈皓同学还在大声的朗读英语。

室友多次提醒,他却说:

“学习是我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不能干涉。

运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陈皓同学的行为。

4、理解、认识、看法类

设问:

此类设问一般是①“对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认识”?

②“谈谈对某某问题的认识/理解”?

③“谈谈为什么要怎样”?

如:

A请从下列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谈谈对零花钱问题的认识。

B大家就材料一中留学生行为的意义展开了交流,我认为:

(2)答题思路:

①先对材料概括出中心意思,明确它属于哪个问题(即“是什么”)

②然后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回答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

③“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即“怎么做”)。

(3)例题:

2006年8月8日,西安市文艺路临时劳务市场内,有几名男子正在盗窃电动自行车,这时,河南人郑卫东挺身而出,他抽出一把菜刀,把其中的一名盗车贼砍成重伤。

当警察来带他的时候,他说:

“我没有做错,我不后悔!

”围观的市民也纷纷对他说:

“你做得对,我们支持你!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

解析:

①分析本题,可以看出,“这件事”关系到三个方面的人物,即、和

②对每一个人物,我们可以从“是什么”(对/错/片面);“为什么”(依据或者理由);“怎么样”(正确的做法)

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分析和的时候,一定要使用辨证思维的方法,即

答案:

(1)郑卫东具有正义感,他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手段是错误的。

因为他对别人构成了伤害,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围观的市民支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是应该肯定的,说明他们具有正义感,敢于弘扬正气。

但是这些市民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3)郑卫东在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时候,应该注意手段和方式的合法性,不能“以暴治暴”,作出违法的事情。

一方面要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自己。

 

(五)主观题(非选择题)训练:

1、市民秦某有一笔定期存款到期,当他到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按照国家规定,要扣除100多元利息税。

他顿时来火了,说:

“存款拿利息是我的权利,凭什么要交税!

请对秦某的言行进行评析。

2、材料一:

部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表

国家

分数

名次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美国

100

1

1

1

日本

89.3

2

2

2

德国

72.12

3

3

3

法国

69.35

5

4

4

中国

58.57

23

18

11

印度

49.82

33

30

29

材料二:

我国科技部宣布:

“十一五”期间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总投入近800亿元,从2000年开始,我国设立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已经有袁隆平等七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我国到2007年将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的图表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正积极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及人均GDP比较(2006年)

 

GDP(单位:

亿元)

人均GDP(单位:

元)

东部地区

70350

13095

中部地区

31096

7076

西部地区

15882

5540

注: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比较(2005年)

 

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单位:

年)

东部地区

10.16

中部地区

9.87

西部地区

8.12

请你将这两张表格联系起来,谈谈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4、分析漫画,回答问题:

(1)图A:

对策:

理由:

图B:

对策:

理由:

图C:

对策:

理由:

(2)结合三幅漫画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4.设问方式探讨

一、直接式设问: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怎么办?

设问直接,回答也直接,一般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典型题例:

(2006年扬州市)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朵朵鲜花争艳,才有春天的美丽”。

由此可见,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请问:

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如何关爱集体?

(1)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2分)

(2)①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二、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

(体现了哪些观点?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等,多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类试题的

解答对策:

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

基本思路:

现象+本质

即:

①材料本身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②透过材料的现象揭示的本质问题或观点是什么?

——直接对应+适度发散(视分值而定组织答案时往往是这种现象或行为的意义+怎样做)

典型题例:

某校初三

(1)班同学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采取访谈、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手机问题作专项调查。

下面是他们整理出来的材料。

近来我国手机发展的现状及影响现状:

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变为老百姓普通的通讯工具,2003年新增用户6269万,总用户接近27亿,平均5人—部手机,超过固定电话的拥有量。

某中学有1/3以上的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

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变为老百姓普通的通讯工具,说明了什么?

答案:

“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到变为老百姓的普通的通讯工具”说明了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②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当代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使我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启示(告诉…道理)、警示等

基本思路: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或“谈谈你的体会”,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这类问题的

解答对策:

启示是从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警示则侧重于从反方面行为中认识其危害并应吸取的教训,其语言表述多为“应该……”,有部分题目需要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习好的或摒弃坏的(对材料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应怎么做?

)。

典型题例:

(海南中考)据报道,今年4月初,由于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导致海口美兰机场数十个航班延误。

请简要说说这一报道对生活在蓝天碧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之中的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自然环境恶劣和破坏会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不便和危害;(材料反映了什么)我们们应十分珍惜优良的自然环境,努力保护自然环境。

(应怎么做)

四、结合材料,谈理解、认识、感悟、感想、体会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对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认识)”,或“谈谈你对某某问题的认识(理解)”,或“谈谈为什么要怎样”等,重点是考查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这类题目的

解答对策:

先对材料进行分层并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明确它属于哪个问题(即“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即“怎么做”)。

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充分联系教材,思维要发散,角度要多样。

基本思路: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以下思路具体怎么展开,应以教材知识为依据,不宜生搬硬套。

①    是什么—现象+本质(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②为什么—原因+意义

③怎样做--分清角度;国家、社会、公民、经济活动参与者、青少年……(要点的组织视分值的多少而定)

典型题例:

材料一:

我国教育投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增长情况表

项目

年份

投入(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

教育

1995

1197

2.41%

2001

3051

3.19%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1990

125

0.68%

2001

1000

1.1%

材料二:

2001年、2002年、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向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颁奖。

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答案:

党和国家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反映了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强决心。

(说明了什么)国家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奖励科技工作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为什么))青少年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立志成才。

(青少年怎么办)

五、谈作用、影响、意义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解题方法: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

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这类题目可以套用“有利于……”“体现了……”“是……的需要”“促进……”“推动……”“保护……”等。

典型题例: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为1:

3.22;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不到40%,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低于924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7500万人……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1)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