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337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心理学重点.docx

新编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包括: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过程是意志、情感过程的基础。

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1(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

2(表现)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3(调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的任务:

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

2.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揭示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4.研究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5.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6.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哲学心理思想的创始人

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

1878培因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思辨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清代王清任1830《医林改错》脑髓说

心理学的分支:

1.研究人的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

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的分支

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

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论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一定要遵循)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地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长期观察法和定期观察法

全面观察法和单项观察法

(二)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

(三)其他方法

1.谈话法

2.问卷法

3.测验法

4.个案法

5.活动产品分析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

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覆盖整个大脑的表面的一层叫大脑皮层,是人类心理最直接、最高级的物质基础。

大脑皮层的分叶是额叶(动机、计划)、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颞叶(听嗅觉)。

罗杰·斯佩里左半球支配理解力,说、写、计算右半球支配想象力,音乐、绘画、知觉空间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全部反射活动都是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规律性活动的结果。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是引起或加强有机体的某些反应的过程。

它所带来的是细胞能量的消耗。

抑制过程是压抑或减弱有机体的某种活动,它所带来的是细胞能量的恢复。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

1.扩散和集中

2.相互诱导

负诱导(兴奋过程引起抑制过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正诱导(抑制过程引起兴奋过程):

安静的环境,思考时注意力就越集中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射分作两种:

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的具体食物引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人的全部心理所反应的都的是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管映像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

第一节注意概述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是指人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

表明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对象和X围。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表程度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永远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心理特征。

注意的三种功能:

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个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巨响、强光)

2刺激物的新异性(学校来个新老师)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万绿从中一点红、鹤立鸡群)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一闪一闪的救护车灯)

2.人的主观状态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饮料引起口渴人的注意)

2人已有知识经验(象棋残局)

3人对事物的期待(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人的精神状态(好身体心情容易对事物持久兴趣)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合理的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坚强的意志力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的,但不需要做更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X围

注意的X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X围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3.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一目十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力的稳定性又叫注意力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的保持在一定的事物或者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集中的持续越长,注意的稳定性愈长)

能否长久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对活动的态度

3.个体本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顺利分配的条件是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3.分配注意的技巧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如万事开头难)

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特点

3.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新颖丰富

2.教学方法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1)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规X化的板书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

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构成。

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其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对物的知觉: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对人的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2)自我知觉

3)人际知觉

4.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知觉分成正确的知觉与错觉。

1)对物的错觉(一日三秋、月动云静、视错觉)

2)对人的错觉: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最近错误,就对过去全盘否定)

3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4刻板印象(形成偏见)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规律

感受器是分析器对事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R。

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E。

E=1/R

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韦伯定律△I(差别阈限)/I(最初的刺激)=K(常数)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X围内才是正确的

 

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1.感觉的相互作用(礼堂看人感觉人发出声音,闭眼感觉喇叭发出声音)

2.感觉的适应(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3.感觉对比(肤色白的人穿黑色更白,糖后广柑觉广柑酸,药后开水觉开水甜)

4.联觉现象(红色喜庆,甜蜜的嗓音)

人的感受性的发展所依赖的条件:

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汽车司机可听到汽车异响)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音调的听觉训练)

3.感官的技能补偿作用(盲人读盲文)

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1)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民乐演奏中分辨出清脆的笛声,一目了然)

2)对象的活动性(黑夜里的流星,闪光的霓虹灯广告)

3)对象的特征(公鸡母鸡,个外国人)

(二)整体性

漫画识人。

国歌不同人唱,不同乐器演奏,都被人知觉是国歌。

“大12东去”

(三)理解性

熟练的工人从机器运转的声音里听出故障

(四)恒常性

强光照煤块亮度大于黄昏粉笔,可是我们还是觉得粉笔白。

第三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一)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1.实物直观

2.教具直观

3.语言直观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p83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也叫“思维的知觉”。

巴甫洛夫“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力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怎样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第五章记忆及知识巩固

第一节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功能。

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的特点:

1.形象性

1)表象没有感知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具有暗淡性、模糊性。

2)表象没有感知形象完整,具有片断性、零碎性

3)表象没有感知形象稳定,具有动摇性、可变性

2.概括性

表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其意义表现在:

记忆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记忆表象是人们认识发展链上的中间环节,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逻辑记忆

4.动作记忆

三种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存刺激信息0.25~2秒经过注意才能到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特点:

1)记忆容量有限2)以听觉编码为主,兼视觉编码3)复述→长时

3.长时记忆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过程的规律

识记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一)根据过程是否有目的。

识记分为两种:

1.无意识记

带有极大的选择性1)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大意义或引人注意。

如对新异事物过目不忘2)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及能产生较深刻情绪体验的内容。

如大学报到第一天

2.有意识记

(二)根据识记对材料是否理解: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理解识记)

保持是在头脑中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巩固的过程。

记忆内容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

质变:

1.内容简略、概括,不重要的细节逐渐趋于消失

2.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3.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X和突出。

量变:

记忆的回涨和保持内容减少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回忆或再认有错误的现象。

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

因为:

1.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全部记忆的必要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具有时效性

3.是人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遗忘的分类方法:

1.根据遗忘时间(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根据遗忘内容(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产生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

2.干扰说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痛苦不愉快的回忆会发生动机性遗忘)

4.同化说(新知识代替旧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以原有的为基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遗忘的进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学习材料

2.学习方法

3.个人因素

影响再认的因素:

1.原有经验的巩固程度

2.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

3.个性特征

根据有无目的性的回忆:

1.有意回忆(具有目的性。

对考试内容的回忆)

2.无意回忆(没有预定目的。

触景生情)

根据有无中介因素的回忆:

1.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的对旧经验的回忆)

2.间接回忆(借助中介因素而进行的回忆)

追忆是间接回忆的特殊形式,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较大的意志努力而进行的回忆。

(学生解难题时对有关知识的回忆)

第三节记忆的品质与知识的巩固

记忆的品质是鉴定一个人记忆好坏的指标:

1.敏捷性是指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

2.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

3.持久性是指识记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4.准备性是指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科学地识记:

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

2.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1正确、深刻的理解材料的内涵

2增加对识记材料的加工深度

3.重视识记方法在识记中的作用

4.学习程度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过度学习时应注意

1有选择的进行过度学习

2把握好过度学习的量(一般以150%为宜)

对知识的有效提取要做到:

1.防止或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2.重视对材料的复述。

善于运用回忆策略:

1.联想

接近联想:

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

对比联想:

高到矮小黑暗到光明

因果联想:

春天想到百花盛开

类似联系:

季节想到人情冷暖

2.心理放松

3.运用推理

科学地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多样化

1)多样化的复习形式可以有效地保持注意,避免复习兴趣的丧失。

2)多样化的复习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有助于把学习材料更好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

(语言具有概括性和物质性)

2.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1.本质属性不同

2.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并非一一对应

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分析和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第三节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知识的表征方式

2.迁移作用(数学好的物理好)

3.原型启发(茅草叶齿启发发明锯子)

4.定势的影响(类似的题做起来容易,差别大的不好做,死记硬背的同学更不会就是定势)

5.动机和情绪状态(根据动机的难易程度难动机应小,易动机应大)

6.个性特征

第四节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设,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按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孔乙己》

2.创造想象作家在头脑中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3.幻想。

幻想是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区别:

1)是个人所追求、向往、憧憬的事物2)不与当前创造性活动发生直接联系

第五节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灵活性与敏捷性

4.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滚你妹的神经病啊这么长)

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

特征:

1.新颖性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

3.创造想象和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137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4.陶冶创造型人格

第七章情感(不会考大题)

第一节情感概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类的表情具有先天性和社会性

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

第二节情感的分类

近代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一)按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心境具有弥漫性

“山笑水笑人欢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狂喜时眉开眼笑。

盛怒时横眉竖目。

恐惧时突然昏厥。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X的情绪状态。

4.热情

(二)按情感社会内容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第三节情感的应用和调控

情感的调控:

1.自我意识调控

2.理智调控

3.转移调控

4.激励调控

5.合理宣泄调控

第八章意志

第一节意志概述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的目的性

主要特征。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核心。

困难:

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意志的强弱以克服困难的大小来衡量。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随意动作:

由意识指引的、具有一定方向、目的性的动作,是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

如穿衣、打球、上课记笔记、操作仪器

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

意志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是意志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1.动机斗争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的行动的内在原因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P192

从形式上看:

双趋势动机斗争(两个都想要)

双避式动机斗争(两个偶都不想要拉~)

趋避式动机斗争(一个想要一个不想要~)

从内容上看:

非原则性动机斗争(我是要去麦当劳还是KFC呢?

原则性动机斗争(我是要看电影呢还是专升本类?

2.确定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行动方法的选择受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所制约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是实施所做出的决定,实际去完成意志行动阶段。

意志行动只有经过执行决定阶段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意志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坚强与否的尺度。

主要分为:

1.自觉性

好:

决心大不避艰险

坏: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果断性

好:

当机立断、随机应变

坏: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自制性

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坏:

任性和怯懦

4.坚持性

好: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坏:

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意志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

2.组织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5.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别,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个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

2.个性的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个性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