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16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教学方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愀qiǎo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

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

如: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

泛舟:

荡舟,划着船。

泛,浮行,漂浮。

     

 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

横,横铺,覆盖,笼罩。

浩浩乎:

广阔的样子。

                     

饮酒乐甚:

喝着酒,快乐极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

挟,夹持。

以,连词,同“而”。

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洗盏更酌:

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五.完成基础知识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结构及鉴赏

(一)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二)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1.学习第一段:

思考:

(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

(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2.学习第二段

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

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1)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

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转折过渡

3.学习第三段

思考: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讨论:

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

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

“何以解忧?

(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

但苏轼不用此法。

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