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docx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
1、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
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在我们中国,普遍认为:
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一是一定的地域范围。
显然是把区域规划作狭义理解,是指区域内部的总体部署。
二是国民经济建设部署。
区域规划着重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而不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单纯是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编制区域规划,必须描绘区域未来的建设蓝图。
三是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不仅要进行区域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还要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安排,包括生产性的建设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都要作出规划。
区域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不是某一单项的建设规划。
(PPT上还有区域规划在国际文献上的定义,自己看)
3、区域规划的类型(重点看其中的名词解释)
1)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区域规划
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两者性质相同,在区域里有一个以上的城市为其核心,周围有若干中小城市或城镇,核心城市有发达的工业、商业,具有高度的行政或金融势力影响周围的城镇和郊区继续扩大与发展。
如我国的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辽宁中部地区、四川盆地等。
由于城镇聚集,人口稠密,环境污染较重,生活不便,从而对该地区进行统一规划。
2)工业区区域规划
在大工业区,如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晋中、鲁西南工业区,工业企业集中,为了保证居民劳动、生活的最佳条件,规划中需要解决工业枢纽、工业点的配置,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系统、城镇和人口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另外,还要注重环境问题。
3)资源区的区域规划
为水、水力、土地、森林、矿产、牧草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及保育等多目标而划定的区域进行规划。
如流域规划
4)农村发展区的区域规划
实质上是属于乡村型的区域规划。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企业和原料加工企业以及居民点的安排是规划的重要任务。
5)风景游憩区区域规划
风景游憩区是指以自然风景为资源,供人们疗养、健身修养和旅游活动为主的区域。
规划注重从游憩系统组成要素,如游憩中心、游憩分布区、游览路线、交通线路、游憩活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的规划,并注意自然风景的保护。
6)经济特区区域规划
是指在国家领土上划出一部分地方,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设备或原料,进行加工和制造,产品向外销
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未决定之前,对若干方案比较、选择进行评估。
第二阶段是方案确定后,请当地政府的负责人、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专业部门,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再根据评估和论证意见,审慎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区域规划方案。
六、报批定案
规划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机构或政府权力部门审批,方具有实施的权威。
七、实施阶段
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调整、补充或修改规划方案,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7、区域规划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
地形图
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2、地貌3、气候4、水文5、地质、地震)
主要的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和利用状况2、水资源:
资源状况和利用状况3、矿产资源4、生物资源5、游憩资源)
人口资源(1、历年人口总量,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变化2、人口增长情况: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迁入与迁出3、人口分布4、人口结构5、计划生育状况)
经济状况(1、经济特征2、经济综合发展水平3、地位和结构4、农业5、工业6、建筑业与房地产业7、商业与贸易8、旅游业
基础设施(1、交通运输与仓储2、电力3、邮电、通讯4、供水
城镇与农村居民点(1、城镇的等级2、农村居民点的等级3、城镇人口4、城镇用地5、城镇经济6、城镇基础设施7、城镇公共建筑)
公共服务设施(1、科技2、教育3、医疗卫生4、文化体育)
环境(1、居住环境2、环境质量监测成果资料3、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主要污染源的分布、数量、危害程度及范围4、地方病及各种危害居民健康的要素5、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案)
历史资料(1、政区沿革2、各时期发展过程及开发范围3、行政体制与行政区界限的变迁4、各时期的重要建设,交通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5、各时期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
)
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计划和规划(1、当地有关的发展政策和计划,如产业政策、投资倾斜政策、优惠政策;有关人口的迁移、户口变化、生育政策等;五年计划、十年经济发展计划2、上一层次区域的有关经济区划、国土规划、专项规划、经济计划、城镇体系规划、农业区划等资料)
其他资料
8、社会调查中一些常用指标的解释(其中的名词解释)
一、社会总产值
又称社会总产品,是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五个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指标。
二、国民收入
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
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四、基本建设投资额
是以货币表现的基本建设完成的工作量。
基本建设是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工作。
五、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家通过财政各个环节筹集的财政资金的总称。
如税收、企业及事业单位上交国家的利润和事业收入、国外借款、国内公债收入等。
六、农村社会总产值
指一定时期内农村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产量。
七、社会商品零售额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饮食业、工业和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金额,以及售给农村和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金额,还包括农民直接售给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
9、区域发展战略(重要)
第一节发展战略的内容
发展战略是指重大的、决定全局的谋划。
他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发展战略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一、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统一的。
发展方向通常是定性描述,发展目标除定性描述外,还应有量的概念,有量的规定。
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的目标和总方向,应相对稳定,并且目标不能偏低也不能拔高。
二、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对区域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
为了要达到战略目标,必须明确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通常表现在:
1、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2、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3、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4、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
战略重点具有阶段性。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随着区域内外条件的变化,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重点也就会发生变化。
三、战略方针
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策略,总原则,是规范人们行动的指南。
战略方针要服务于战略目标,必须简单、扼要,使人们容易掌握要领。
四、战略措施
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基本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布局的改变、区域开发的顺序、重大工程项目安排等。
第二节战略目标的抉择
一、目标系统
在区域规划的编制中,战略目标的拟订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二是选择能充分反映总体目标要求的各种具体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即确定具体的发展指标。
按照区域规划的要求,有关发展指标大致可分为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建设目标三大类系统
1、经济目标指标
1)经济总量指标,如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等。
2)经济效益指标,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主要物耗定额等
3)经济结构指标,如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工农业生产产值比例,工农业生产内部行业构成指标等
2、社会目标指标
1)人口总量指标,指人口发展规模,总人口的控制数量
2)人口构成指标,如城乡人口比例,人口性别构成、文化构成、就业构成等
3)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食物消费量,人均寿命,婴儿成活率等
4)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如人均受教育的程度,每万人拥有各类学校数量,每万人拥有各类文化设施等
3、建设目标指标
1)空间规模指标,如建设用地总面积,建设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等
2)空间结构指标,主要指各类建设的用地比例
3)环境质量指标,如建筑密度、人口毛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及大气质量标准、水质指标等
二、目标抉择的依据
1、社会需求
1)审时度势,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2)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上一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约束。
3)了解世界面临的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当地取得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
4)了解市场变化动态,掌握社会消费的发展趋向。
2、区域地位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处的阶段;二是区域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任务。
3、区域优势
1)区内比较。
对区域内的各种生产发展条件、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确定他对区域发展的优势所在。
2)横向的区际比较。
把本区域可能成为优势的有利条件,同邻近的或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条件进行比较。
4、发展的潜力
区域发展中的存在问题、薄弱环节,常常是潜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都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二是节约生产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三、战略目标的设计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主要用于确定规划目标的基本方向和性质。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经验判断方法。
集思广益的方法、正反对比方法、借鉴比较方法、领导决断等。
一般是组织有经验的部门领导、业务骨干和熟练预测目标的选定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和讨论,利用既有资料和初步预测结果,确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目标的定性分析方法是:
市场需求——区域机遇——区域的资源和条件——区域的生产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看区域发展的机遇和真正的需求,再研究区域的资源和条件,如何扬长补短,弥补资源和条件中的不足,最后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目标。
2、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规划中发展目标定量分析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法
2)资源法
3)部门法
4)最终消费法
5)模型法
常用简单又比较实用的模型法有:
(1)最小二乘法
假定区域经济呈稳定增长趋势,那么在数序图形上,期望的趋势线是一条直线。
(2)指数函数法
假设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为常数,可用指数函数表达。
(3)逻辑函数法
在现实社会中,区域经济增长会呈平滑曲线增长,常用逻辑函数模式来预测。
(4)推导法
此法在区域经济增长预测中的应用,常常是根据大区域范围的经济增长预测来推导下一级区域的增长趋势
(5)投资收益率法
生产的投入与产值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增加单位投资可以获得一定倍数的产值。
预测投资规模,就能够大致预计新增加的产值总额。
(6)投入产出法,又称部门联系法
(7)增长速度法
经济增长速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通常以经济增长速度来预测经济发展的未来状况。
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率和经济效率是呈正比关系。
投资包括国家对区域的投资、区域自身的投资和私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部分。
经济效率指单位投入带来的收入。
第三节几种发展战略模式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谋求较高速度增长,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但,高速度的增长必须以资金、资源、技术、设备为基础,要有丰富的资源,大量的投入,有良好的技术设备,低廉的产品价值,使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才能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
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
这种战略并不否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但强调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来自人民大众基本需求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他们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福利“滞后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二是生产、福利“同步型”,二者提高速度大体平衡
三是福利“超前型”,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
三、自主发展的战略
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
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要取得进口所需外汇,以满足国内的需要和促进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往往是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出口农产品或矿产品。
这是低层次发展模式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
为克服不平等交换,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担同时需要用外汇引进设备和技术,或者进口零部件,并且需要用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工业产品。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
七、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础思想是,面对新技术发展的势态,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
信息化需要知识。
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结果,就是智力产业部门的发展。
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就是要发展智力产业部门,要收集、获取、发现新的信息,并使先进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方法
一、区域规划方法及其演变趋势
传统的、早期的区域规划,区域的发展主要依赖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存条件的开发,形成相关的产业,一方面满足本区域的需要,另一方面参与社会大分工。
随着区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规划的主流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为导向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规划必须立足于全球整体发展的潮流和未来的趋势,以开放竞争的理念,建立本区域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任务,新的区域规划必须是目标需求型的规划
二、传统区域规划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区域规划这类以空间优化配置为特点的规划,通过对规划区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空间布局规划
2、综合平衡法
处理好各种用地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类土地在空间分布上的平衡。
(1)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2)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用地关系
(3)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3、区域分析法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的一种综合性的方法。
4、数学模拟法
在收集有关量化指标或对有关指标量化后,根据事物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模拟,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合格后,运用模型对区域事物进行预测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区域规划方法的新发展
1、SWOT-PEST分析法该法源于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判别机会与威胁的战略分析法。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PoliticalEconomicalSocialTechnical
2、Scenario分析法又称为情景分析和方案分析法。
对系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导致系统从现状向未来发展的一系列事件、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该法不是试图对未来的情况做一个准确的预测,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尽可能寻找适应未来不确定环境下更好的解决方案,减少对未来把握不确定而造成的损失。
3、VisioningSession方法是一种公众参与规划的技术方法
4、生态分析法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法
10、产业空心化
概念:
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资本大量地迅速转到国外,使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造成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产业空心化产生的原因:
一是随着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直接把资金、技术、设备及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生产经营外流,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二是跨国公司的建立,企业公司管理机关与生产地分离,企业公司在资本输出国家,企业生产地点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国家,产品由生产地点返回资本输出国,资本国便以发展服务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
11、区位商数
区位商数=
12
区域空间结构概念: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首位度是指区域内最大的节点与第二节点的人口比值。
增长极概念: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3、点—轴扩散理论与开发方式
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城镇的确定
•重点开发轴的确定
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分布状况
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地带
•重点发展城镇的确定
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城镇的发展规模
现状城镇空间分布状况
14、区域分工与商品生产基地的选建
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推广,有利于管理和开展社会化服务,有利于生产、加工和流通一体化。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选建的基本原则:
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全国和本区消费的需要
2、自然生态适宜,光、温、水、土条件好,生产潜力高
3、生产基础好,经济效益高
4、连片分布,商品率高
5、与区域经济发展远景相一致
一些农业生产基地的选建:
1、粮食生产基地
1)可靠的灌溉条件
2)中等以上的土壤肥力
3)有一定的自我投资力量
4)技术装备基础较好
5)农民素质相对较高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生产资料,该建设的标准是:
1)土地平整,灌排设施配套
2)土壤肥沃,结构良好,具有调节水、肥、气、热的良好综合肥力
3)土地连片,规划整齐,路网配套,便于机械耕作和田间运输
4)有护田林带,能改善农田小气候
15、给水与排水
一、区域用水需求预测
用水有生活用水、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用水和农业用水。
用水需求预测,分别进行预测。
二、水源
水源选用符合下列要求:
1、水量充沛可靠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
3、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宜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4、多目标、综合性的开发利用水资源
5、取水、输水、净化设施的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
水源设置卫生防护带
•地面水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
•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置有害化学物品仓库,或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有毒物品的码头
•以地下水为水源,控制范围30米内,不能有污染源
水厂
•给水系统布局合理
•不受洪水威胁
•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
•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并便于设立卫生防护地带
•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
•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居民点供水系统
•居民点供水系统由水源、取水构筑物、泵站、输水管道和净水构筑物组成。
•供水系统有三种形式:
联合供水系统
分立供水系统
半分立供水系统
居民点排水系统
•排水量
城镇生活污水排水量,与生活用水量大体相当,通常按用水的80%—100%计算。
农村居民点的生活污水排放按用水的60%—80%计算
生产污水排放量按企业设计排水量或单位产品的废水量计算
总排水量为生活污水、生产污水排放量和地面雨水三项之和
•排水体制
分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
•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
在城镇水体的下游
在城镇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在城市低处
尽可能少占或不占农田
考虑到远近期结合,使厂址近期离城镇不太远,远期又有扩建的可能
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16、动力供应(负荷预测方法)
单耗法:
根据产品用电单耗和产品数量来推算电量
综合用电水平法:
根据人口及每人平均用电量来推算区域总用电量
外推法:
运用历年的用电资料数据加以延伸
弹性系数法:
地区总用电量平均年增长速度与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的比值
17、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重点,中有名词解释和简答,城镇布局最重要)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个概念有以下几层含义:
•1.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
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
•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城镇的发展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析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目的是在城镇及其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探索其成因、演变的动因和某些规律性,这对总结归纳现状特点,规划未来的城镇体系有重要作用。
•城镇体系的现状,包括:
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和分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
•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的生态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
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过程体现如下方面:
城镇数量的增加
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
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
城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乡村扩散
城镇地域在空间上的扩展
影响人口预测的因素:
•现状人口因素
•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