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622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docx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货币教案

课题: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间的关系,掌握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教学难点: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教学后记: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1.商品经济的概念

按生产的目的不同,经济形式可分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⑴自然经济

直接为满足生产者自身或其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状态相适应。

⑵商品经济

为交换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⑴社会分工

不同的生产者生产不同的产品产生了生产的单一性和需要的多样性的矛盾。

⑵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要取得对方产品的所有权,就必须让渡自己产品的所有权。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1.简单商品经济

以小私有制为基础,以手工技术和个体劳动为主,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又称小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经济皆属简单商品经济。

2.社会化商品经济

以机器技术和联合劳动(社会化生产)为主,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市场经济

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中,当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

⑴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后出现的,没有商品经济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

⑵区别

A概念不同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B划分依据不同

商品经济:

按生产目的不同,对应概念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

市场经济:

按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对应概念是计划经济。

C强调重点不同

商品经济,重在扩大商品生产和等价交换关系本身;

市场经济,重在强调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的调节。

第二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⑴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一是劳动产品,一是为交换的目的而生产。

人们之所以愿意与之进行交换,是因为有使用价值。

⑵使用价值

A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之所以愿意交换它,是因为它具有某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

商品这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物要成为商品,首先须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无用就没人买,就不成其为商品。

B使用价值的一般特征

a物的自然属性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千差万别

不同的物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有多种使用价值,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逐渐发现。

c质与量的统一

即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其质取决于物理的、化学的自然性质,其量的尺度是度量衡,因物、因时、因地而异,斤、件、磅、千克、尺、寸、米等。

C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a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非自然物品;

b社会的使用价值,是满足社会的、别人的需要,并非为自己的。

因使用价值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由商品学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涉及它是因为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⑴交换价值

A概念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如1只羊=2把斧子,2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但为什么是这样呢?

B交换价值的实质

不同物品为什么不仅能交换,而且能进行量的比较呢?

这不能由使用价值决定,因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不能比较,只有同质的或同名的东西才能相互比较,形成量的关系货币里。

但商品交换一般不发生在相同的使用价值之间,只能发生在不同的使用价值间。

而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相互交换,进行量的比较,就在于在不同的使用价值背后有一种同质的东西作为相通的基础,这就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商品价值

A概念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去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纯生理意义上的脑力与体力的生产性支出。

因此,价值在质上是一样的,只有量的差别。

各种不同的产品之所以能相互交换,就在于其是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具有价值。

B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a二者的统一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有交换价值是因为有内在价值;且价值量决定了交换价值量,无价值也就无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无法自我表现出来,需通过交换,在另外一个商品体上得到表现。

b二者的对立

价值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存在于商品体中,而交换价值是相对的,是通过与另一商品相交换而相对表现出来,离开了其他商品,就谈不上交换价值;且交换价值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并与价值相背离,如1只羊=2把斧子,也可1只羊=三把斧子。

C在交换价值决定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a效用价值论

即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违背了不同质的东西不能相比较,1件衣服=10斤大米,难道冻死、羞死必饿死差一些。

b供求决定轮

即交换价值由供求状态决定,供不应求就大,供过于求就小。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不能说明大多数情况,如,即使只有一辆自行车,也永远不能交换一架波音747。

⑶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A价值使商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区别

一般劳动产品只有经过交换,其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才能转换为价值。

一般人类劳动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则是社会属性,不仅交换,就无法形成。

B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交换体现的是生产者间互换劳动的关系。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二者统一于同一商品体中,缺一不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无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不成其为商品。

如废品,是劳动产品,但未形成使用价值,没有人愿与之交换,其中所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无法转换成价值(废品是无特定使用价值,因此收购废品,不是因其自身有用,而是制造它的原材料等可用)。

B价值使使用价值成为商品,无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

如阳光、空气等,虽有使用价值,但因非劳动产品,无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不具有价值,不成其为商品。

劳动者自产自用的产品,赠送的礼品等,虽为劳动产品,又有使用价值,但因未经交换,其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无法转换成价值,故也不成其为商品。

⑵二者的对立

A反映的关系不同

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

社会属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存在的时限不同

使用价值:

一切有用物品的自然属性,永恒的范畴;

价值:

商品特有属性,仅存于商品经济中,历史范畴;

C二者不能共主

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对其生产者只有价值,而非使用价值,占有价值,须让渡使用价值(生产者,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一般并不在意产品质量,因为不是他自己消费、使用);对消费者而言,仅是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要占有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手中的价值。

只能执其一端,这一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要自用就不能卖钱,要卖钱就不能自用。

服务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源于生产商品劳动劳动的二重性

二、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

⑴概念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

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制作方法、成果等都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如木匠制桌子、石匠制磨子、教师教书等)。

⑵作用

形成使用价值,正是因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⑶特点

A形式的多样性。

因目的、对象、工具、工艺、成果等而不同。

B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向失踪,有人就要消费,就需使用价值,就需具体劳动。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

2.抽象劳动

⑴含义

抽去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等的生产性耗费,是人的脑力、体力的耗费。

⑵作用

形成商品的价值

⑶抽象劳动与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A区别

反映的劳动形态不同,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支出的劳动,是活劳动,或流动形态的劳动。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结果,是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结晶,是物化劳动,或凝固形态的劳动。

B联系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内容,是形成价值的唯一实体,只有当抽象劳动凝结于商品中后,才叫价值。

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以抽象劳动的形式出现,以作为交换比例确定的基础。

在没有商品关系的社会中,就没有必要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而相互比长论短。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⑴差别

A反映的关系不同

具体劳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

人与人的关系,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B反映劳动内容的角度不同

a具体劳动:

劳动的形式,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抽象劳动:

劳动的实质和内容,共性,无差别;

b具体劳动:

怎样劳动、什么劳动,注重劳动的质、效果;

抽象劳动:

多少劳动,劳动时间长短,注重劳动的量;

C作用

具体劳动:

形成使用价值,单非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

抽象劳动:

形成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⑵对立统一性

统一: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并非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寓于具体劳动中的,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可分割。

对立: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有赖于商品交换的成功,若商品卖不出去,具体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决定

⑴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既然价值是劳动形成的,价值的量就必然由劳动的量决定,劳动的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计量的,故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其大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

⑵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非个别劳动时间

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并不是说劳动生产条件越差、技能越低、耗时越长,价值量就越大。

因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各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的差异,即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否则,同一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那应决定于什么呢?

B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正常的”、“平均的”指的是中等的、大多数生产者以达到的;“生产条件”指某一部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生产工具;熟练程度主要取决于经验、技术,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是非熟练劳动,经验较多、技术纯熟的劳动是熟练劳动;劳动强度,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强度大,意味着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相符,关系到他们在竞争中的成败得失。

如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符,其劳动耗费就能得到完全补偿;如个别劳动时间大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部分劳动耗费就得不到补偿,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⑴概念

简单劳动是指因工艺、技术要求简单,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⑵区分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因素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不相同。

以前的复杂劳动,现在可能只是简单劳动;一国的简单劳动,在另一国是复杂劳动;但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里,其区分是确定的,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我国:

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学习就会的,就是简单劳动,否则就是复杂劳动)。

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可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

⑷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是在交换中自发完成的

A确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标准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需还原为简单劳动,以确定其价值量;

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交换比例的确定是在交换中,在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中自发完成的(复杂劳动须经培训,供给较少,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价格较高)。

3.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不同,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使用价值量不同,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就可能发生变化。

⑴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产出量/投入的劳动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费的劳动时间,即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产品数量=投入的劳动量/产出量。

⑵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A劳动者平均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的形式;

D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等

⑶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因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但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大,因同一时间内的价值量不变,分摊到单位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少;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少,而单位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多。

因此,劳动生产率同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而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生产它所费的劳动量成正比。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中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私有制,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支配。

因此,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是私人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是为了交换,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为社会而生产的,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实际上都是社会中劳动的一部分,因此其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其劳动的社会性能否实现,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卖出去;若生产的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卖不出去,其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

因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交换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商品生产的其他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社会主义公有制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内在矛盾

⑴矛盾内容

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⑵矛盾的统一

商品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缺一不可;商品既是具体劳动的产品,同时又是抽象劳动的产品;商品既是个别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劳动量的产品;商品既是私人劳动的产品,又是社会劳动的产品。

⑶矛盾的对立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则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社会的实际需要,商品的价值就没有实现;商品作为具体劳动的产品,未能通过交换,无法证明它同时又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物;生产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能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未能通过交换,无法证明它同时也是社会实际需要的劳动,即未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基本矛盾

⑴其它几对矛盾由它所引起

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生产什么、多少、如何生产等,是私人的事情。

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生产的产品是为了社会的需要。

由于私人劳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导致产品卖不出去,从而产生了其它几对矛盾。

⑵其它几对矛盾由它的解决而解决

如果生产的产品成功的卖出去了,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中劳动的一部分,则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3.特殊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服务商品的价值等于维持服务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那些商品的价值。

技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而生产技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其特定的含义

第三节货币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掌握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了解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认识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学习这一节要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把握货币的各种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概念,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认清价值规律在不同性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二者的表现不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看得见、摸得着(一个物品的长短、方圆及用途等是可见的);而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相交换的商品表现出来。

这种商品与商品相交换的关系和比例,就是价值形式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的关系和比例,即交换价值,叫做商品的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

⑴含义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的(不经常的,因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很少有剩余)、简单的(唯一的,分工不发达,产品差别不大)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和简单的、偶然的物物交换相适应的。

公式:

1只羊=2把斧子,羊的价值通过斧子表现出来。

⑵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含义

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1只羊=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叫相对价值形式,即价值在别的商品上相对地得到表现。

如到超市买糖,唐的重量不由唐本身得到表现,而只能由砝码相对的表现出来一样。

相对价值形式处于等式的左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的作用,是主动地在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

表现价值的商品叫等价形式,处于等式右端;处于等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一个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往往不能明确地、完全地在相对价值量上如实反映出来。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这个商品的相对价值的变化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⑶简单价值形式的贡献和不足

贡献:

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两个商品间的对立;

局限:

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相等,看不到它与其它商品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价值是同一的人类劳动的本质,必然过渡到新的价值形式。

⑷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扩大的价值形式

⑴概念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简单的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就叫做扩大的价值形式。

又称总和的价值形式,一系列简单价值形式之和。

2把石斧

5斤盐

1只羊=1斤茶叶

2克黄金

……

⑵积极作用

扩大的价值形式和简单的价值形式相比,因为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在一系列商品上得到表现,商品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得更加充分,彼此比例关系较稳定,而且更接近商品自身价值,因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同时,因为存在一系列等价物,商品价值与其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已没有关系。

但是,由于扩大的价值形式仍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上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扩大,它仍有缺点和局限性。

⑶局限性

因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独特的等价物系列,而这些等价物的自然形式又有差别,这就使这些商品的价值无一个统一的等价物,使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不完全、不充分,交换经常发生困难,交换须满足双重需要才能进行。

因此,扩大价值形式须向更完全的价值形式过渡。

3.一般等价形式

⑴概念

2把石斧

5斤盐

1斤茶叶=1只羊

2克黄金

…………

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商品,它可以直接交换其它各种商品,其它商品的价值通过它来表现。

即商品价值表现是简单的(指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商品价值表现又是统一的(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

⑵积极意义

一般价值形式是适应解决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不是扩大价值形式的简单颠倒,它是价值形式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表现出来,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性质便完全、充分表现出来。

由于出现了同质的东西,各种商品的价值量都可以通过与一般等价物的比较而相互比较,每种商品只要换成一般等价物,其包含的劳动就得到了社会承认,生产者可以用它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因为一般等价物是人人都想要的。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在交换中的缺点和局限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他商品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叫做一般等价物。

⑶局限

一般价值形式的产生,克服了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

但是,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因时、因地而不同,给扩大交换带来了新困难。

我国古代在较长时期与较多地方是使用贝壳,故我国汉字中与货币有关的字都从“贝”。

4.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⑴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固定地(所有的时候、所有的地方)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阶段。

1只羊

2把石斧

1斤茶叶=2克黄金

5斤盐

⑵与一般价值形式的区别

无质的不同,仅在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

⑶黄金、白银成为货币材料的原因

A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

B不易损坏,便于长期保存;

C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是从价值形式发展来说的。

金银是自然物,是天然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金银先于货币,在货币出现前就存在了,故“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等自身的优点,货币最终必然固定在金银上,故“货币天然是金银”。

⑷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商品,它们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而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一极是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化身,随时可转化为任何一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于是,原来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变成了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换成货币,矛盾才能解决。

⑸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⑹货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作为商品,货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较普通商品有所不同。

A价值的特殊性

普通商品的价值需要通过与其它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货币则是以直接的价值物出现,是价值的一般代表。

B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