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307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0道小题)

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2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B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15

/1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

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中所有生物对应种群的集合,称为该生态系统的群落A.食草昆虫的锐减对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没有影响B10.该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狐处于两条食物链中CD.该食物网中,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不仅仅是青蛙和蜘蛛

10、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15

/2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

C.该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鹰的数量可能达到K值

12、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13、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K/2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14、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5

/3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21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kJ/(m·a)]。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从甲到乙的传递效率为16%

B.甲、乙、丙之间只进行能量流动而不存在信息传递

C.甲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就输入了第一营养级

D.丙摄入的能量大于同化的能量,多出部分的主要去向是被分解者利用

16、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1

ABCABC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2121212DW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AB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C(++22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y)]单位为10kJ/(m。

下列说法[17、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错误的是()

15

/4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42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kJ/(m·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1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19、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15

/5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大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2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为初级消费者,Q为次级消费者。

现对图中的21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

图乙中a、a、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21量,e、e、e表示呼吸消耗量)()

21

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c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B.1b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C.c中.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D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

22、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15

/6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C.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

24、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5

/7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25、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近40年每月平均CO浓度图,图二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2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CO浓度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使CO的消耗减少22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代表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6、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过程能量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碳元素的流动在①⑦⑧过程以CO的形式进行,在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2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27、生命系统中存在各种类型的信息传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不存在信息传递

B.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来实现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28、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15

/8

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生物必修解析)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29、下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高低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②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③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内斗争b最激烈

④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右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二、填空题(共4道小题)

31、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2表,单位是J/(hm·a)。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呼吸量同化量摄入量太阳能2.18×7.15×2.25×2.44×1.05×7.50×112.45×10787978101010101010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

2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2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15

/9

解析)3生物必修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如图所示为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再添加其他饲料养猪,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是一()

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1)构成此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粪中的氨经过作用,可被农作物再利用;________________(

(2)猪粪经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农作物吸收。

若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沼气池,该池中要接种的菌种的新陈代谢的作用,形成NO和NO23。

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人(10g体重,需要消耗农作物________g。

(3)人在该食物网中位于多个营养级,请计算:

人每增加计算1/2来自动物,能量流动效率按10%)的食物来源中,1/2来自植物,。

(4)图中农民笼养蝇蛆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233、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3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1)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2)图。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kg。

(5)图3中的C和B+C+D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的能量。

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111同化的能量属于第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问题:

15

/10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1)图中丁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调节来完成。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3)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画出的食物链(网),若D种群要同化100kJ的能量,生产者至少需要同化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及解析

1、C图中1与4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而1与2均指向3,1有3个箭头指出,4有3个箭头指入,可以判断出1、2、3、4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与2所包含的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还缺乏分解者3,3(分解者)中既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4可以代表大气中的CO,2那么③过程可为光合作用,②过程代表细胞呼吸,而①表示捕食关系。

2、B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如寄生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是分解者,不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为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有色素;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秃鹫、蜣螂、蚯蚓等动物也是分解者,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蓝藻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结核杆菌是消费者。

3、D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残骸(包括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这些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重新回到生物群落,因此土壤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

4、B乙是消费者,包括大部分的动物、寄生细菌等。

一部分动物属于分解者。

5、C此食物网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6、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藻类和水草,终点是不被其他营养级捕食的生物朱鹮,则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四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7、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15

/11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8、D由上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9、D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食草昆虫的锐减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化,致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弱;该生态系统中共有9条食物链;吃虫的鸟和蜘蛛之间、猫头鹰与蛇之间也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10、A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

11、C该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除了分解者之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2、D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K值,C错误;B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一般处于13、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14、B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不呈现正金字塔形;松毛虫的同化量是A,杜鹃的同化量是E,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若迁走全部杜鹃,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曲线。

15、B能量从甲到乙的传递效率为200/(875+175+200)×100%=16%;甲、乙、丙之间不仅进行能量流动,还进行信息传递;甲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就输入了第一营养级;丙的摄入能量减去同化的能量,多出部分为丙的粪便量,主要去向是被分解者利用。

ABCDABC表示流+,+表示未被利用,+表示呼吸作用消耗,16、C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1111111DABCD,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向分解者,而=++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22122DABCDDWDABCD),+C=/+,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错误;传递效率为/(=++(++)21112111121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正确。

17、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三个途径。

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323=5.1+2.1+0.25+0.05-5=2.5×10kJ/(m·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

2kJ/(m·y),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42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kJ/(m·y)+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

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18、DCO的释放量相对值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a曲线CO释放量为正值且不变,表明不22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