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026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docx

河南特色农业汇总

河南各地市特色农业总结

许昌鄢陵——花卉

鄢陵县是闻名全国的腊梅之乡,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许昌市东部,311国道横穿东西,西距京广铁路2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余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美誉。

目前,全县花卉面积已发展到32万亩,品种2300多个,2002年花卉产值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30.2%来自花卉业,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基地和南北花卉交流中心。

花卉种植是鄢陵的特色优势产业,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这里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天然的驯化基地。

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把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抓规模、抓品牌、抓效益、抓景观,建成了“一区两带一长廊”,即以大马、柏梁、陈化店等乡镇为中心的花卉示范园区,以鄢望路和豫26省道为依托的花木生产带,311国道两侧为公司的花卉生产销售长廊。

涌现出了北方花卉集团、锦花花木有限公司、中国腊梅园、中国玫瑰园等龙头企业、实现了集团化经营、公司化运作。

如今,总面积10万亩的鄢陵花木园区已入驻花木企业161家,完成投资15亿元。

该县的花木生产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0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等4大品系2400多个品种,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万元。

随着在鄢陵举办的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上升到国家层面,鄢陵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中国花木之乡”。

为了提高鄢陵花卉的质量和档次,打响鄢陵花卉的品牌,近年来,该县先后引进了荷兰郁金香、巴西木、美国凌霄、日本樱花、墨西哥铁树、比利时杜鹃等近百种名花,使鄢陵的花卉品种达2300多种,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

腊梅盆景、桧柏造型、月季、桂花、玉兰、菊花等已成为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花卉。

鄢陵腊梅质厚、色泽艳、香味浓、花期长,寒冬腊月傲香怒放,虎蹄梅、素心梅等更是惹人喜爱。

鄢陵腊梅不仅走进了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还登上了美国林肯纪念馆。

鄢陵桧柏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我国园艺界独树一帜。

在昆明世博会上,鄢陵县参展的花卉夺得1金2银12铜的桂冠,为鄢陵、为河南赢得了荣誉。

在2002年举办的“中原花木园艺交易博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山西、陕西、甘肃、内蒙等地的近两千家花卉生产销售单位前来参展考察,洽淡业务,极大地提高了鄢陵花卉的知名度和销售区域。

2001年9月,国家科技部批准许昌市以鄢陵县为中心兴建“国家花卉产业示范园”,成为国家在花卉产业方面的第一个示范园。

以花为媒,打生态旅游牌,是鄢陵县借花生财的又一得力之作。

“花湖人影乱、香风满花城”。

近年来,依托花卉优势,鄢陵出现一股生态旅游热。

鄢陵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聘请国家、省级专家教授来鄢陵考察、论证、规划旅游工作,树立大旅游观念,沿311国道花卉长廊,使外地游客一进入鄢陵,就置身于花草的海洋之中。

10万亩花卉游览区,让游客感受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和恬淡。

春天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金秋硕果累累,冬日梅香诱人,让人尽享自然情趣。

独特的人文、自然禀赋使鄢陵生态旅游如虎添翼。

三门峡--苹果

地处豫西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紧紧抓住苹果资源优势,依托“灵宝苹果”这一国内知名产品,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已成为三门峡市农村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目前,全市果树面积197万亩,其中苹果面积118万亩,苹果产量13亿公斤,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7.5%,全市农村人均果品收入1744元。

2003年国家《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公布,灵宝、陕县均名列全国27个苹果最适宜区县和55个国家级苹果出口基地县范围。

按照《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在苹果生产最适宜区中,平均每个县栽培面积为26.9万亩,全市各县平均在40万亩,是全国水平的1.5倍,这个数字充分说明即使在全国最好的苹果生产区域中,我们的产业规模也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全国最适宜区中的优势规模"是以灵宝、陕县为代表的三门峡苹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定位。

三门峡苹果先后获得全国各种奖杯数十个。

全市现有苹果116万亩,2003年总产量7.74亿公斤,近年来,苹果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水果总量的84%以上,产值所占比例则更高,以苹果为主的水果产值2003年达8.68亿元,比2002年7.63亿元增长13.8%,在同期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率为18.3%。

苹果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市农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

随着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果品加工体系发展良好,2003年,全市果品加工企业消化果品3亿公斤。

湖滨果汁、灵宝阿姆斯两个果品加工企业浓缩果汁年加工能力达16.3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和西欧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占据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半左右,其中湖滨果汁技术设施综合排名世界第三,浓缩果汁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作为河南省农业龙头50强企业,今年年初已获准在新加坡上市,其果汁2003年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食品工业第一品牌"等称号。

近年来,全市通过品种改良、树形改造、果实套袋、标准化管理等措施,果品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果树工作开始全面迈入历史性发展新阶段。

1996年"卖果难"以来,经过连续8年卓有成效的努力,全市改良杂劣苹果品种44.65万亩,把苹果良种率从59%提高到90%以上,有2/3的果园树形郁闭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果实套袋数量连年实现新突破,苹果标准化管理工作迈上正轨,灵宝苹果顺利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和"河南省名牌产品","优质果品信息网开通并成长为全国农业网站知名品牌,全市果业发展整体实现了质的飞跃,具备跳跃式发展潜力。

南阳西峡县

一特色农业--食用菌

西峡县位于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是豫西南边陲的一个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76.8%,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是河南第二区域大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之一,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气候宜人,昼夜温差大,适立各种菌类发展。

2007年全县生产袋料香菇3000万袋、草腐菌5000万袋,年产鲜香菇17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

种植食用菌的农户达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额的比例为5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来自食用菌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32%以上。

2008年初,西峡县被评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十快县”,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29位,较五年前上升了6个位次。

全县26万农民中有10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双龙镇香菇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丁河镇香菇市场年交易额在7亿元左右。

“西峡香菇”成为河南省名牌产品,西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

二猕猴桃特色产业

西峡人在沟河两岸适生地块建立示范基地,对野生植株进行嫁接改良,发展成为一条百公里猕猴桃绿色长廊。

目前,全县猕猴桃面积已达9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大猕猴桃生产县。

西峡猕猴桃产业“名片”。

西峡猕猴桃先后获得全国优质农产品金奖;全国猕猴桃优良品种奖;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全国猕猴桃十大优良品种奖;河南省“名牌农产品; 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县;36万亩野生基地已先后通过OFDC(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美国OCIA(美国有机作物改良协会)、日本JAS(日本有机作物标准法规)、欧盟ECOECRT(欧盟有机认证协会)和NOP(美国有机认证协会)等认证机构的有机认证。

 西峡荣获“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 。

西峡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西峡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

表现为种质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适合人工栽培,抗冻害、日灼和病虫害能力强,内在品质优良,口感好,维生素C含量高。

野生猕猴桃在西峡已有千年生长历史,人工栽培也有40多年历史。

全县拥有野生猕猴桃资源40万亩,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面积就有15.4万亩,年可利用产量1000万公斤,居全国县级之首,以分布集中、品质优良、种类多驰名中外,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交叉分布区域。

西峡是全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全国第一个大面积人工育苗成功,建立全国第一个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

到2009年底,全县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0万亩,2009年挂果面积达到3.5万亩,产量3600万公斤,基地规模和产量在全国仅次于陕西周至县,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畅销世界的“海沃德”面积达5万多亩,占全国“海沃德”基地总面积的40%。

三山茱萸

  该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生产的山茱萸具有色红、肉厚、个大、柔软、油润和药味浓等特点,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

该县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山茱萸生产基地,素有“山茱萸之乡”的美称。

西峡“伏牛山牌”山茱萸在“99北京国际农博会”上,被评为优质名牌产品。

西峡县生产的山茱萸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栽种山茱萸,而且形成了山茱萸交易市场。

2003年,西峡山茱萸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西峡县山茱萸总面积达1.47万公顷,挂果8700公顷,年产量180万公斤,占全国山茱萸年总产量的1/2、占河南山茱萸年总产量的2/3;西峡山茱萸的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并且山茱萸的材质和药效都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千百年来,西峡发展山茱萸的生产历史久盛不衰。

如今,经过更新换代,在种类上已发展到石磙枣、珍珠红、黑老红、青头郎等近10个品种,基地面积达到20多万亩。

山茱萸的加工也获得快速发展。

位于西峡县境内的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地道的西峡山茱萸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六味地黄丸,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

西峡养生殿酒业有限公司以山茱萸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中国养生系列保健酒,走俏日本市场。

南阳方城--裕丹参

古裕州者,亦即今之南阳市方城县也。

方城县地处南亚热带与北温暖带分界线上和800里伏牛山与500里桐柏山交汇之处,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使盛产的植物药材丹参茎细皮厚、色泽紫红、品质优良,早在汉代就被医圣张仲景誉为“丹参之首”,后被人们冠名为“裕丹参”,以此昭示裕州丹参之地道。

该县裕丹参种植基地分别建在符合丹参适生条件的12个乡镇,其中拐河、四里店基地建设规模最大。

将裕丹参作为重要的特色农业品牌进行培育和打造,加大对裕丹参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研究出“无公害仿野生丹参良种繁育技术”、“无公害仿野生丹参栽培技术”等5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技术,使方城裕丹参一举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南省无公害产品和名牌产品,利用丹参根开发生产出“八味丹参茶”、“菩达茶”等丹参保健品,利用丹参花、叶、茎杆生产出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畜禽功能性饲料等。

全县目前发展裕丹参3万亩,亩效益达5500多元,深加工企业4家,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

邓州朝天椒

河南省邓州市紧紧抓住当地盛产优质小辣椒的特色优势,壮大规模,提高品质,拓宽销路,今年,全市种椒面积达60万亩,在全国已是“十分天下有其一”。

小辣椒其实是辣椒中簇生椒的俗称,因其植株低矮,果实簇生,果角小且朝天生长,嫩果绿色,成熟时变成鲜红色,故又称朝天椒或朝天红。

又因其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生产技术较简单,投资小,效益高,且可出口创汇而成为豫西南特别是南阳盆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位于豫西南边陲的邓州市,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土质富含适宜小辣椒生长的矿质元素。

当地产的小辣椒,具有红果率高、色泽好、肉厚、辣度高、油分大、营养丰富等优点,在市场上销路一直很好。

邓州市近三年来增强对这个特色产业的经营意识,使之成为全市发展经济的优势。

强化基地建设,推动种植上规模。

眼下,该市已形成着想专业村116个,种植大户5000多户,椒农达30万人,规模效益日渐明显。

 据厦门大学化验中心化验,辣度为18900~22800°,是各地产的辣椒中辣度最高的样品,深受中外客商的青睐。

新乡封丘县--金银花

封丘县地处河南省豫北平原黄河滩区,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和水资源充足。

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非常适宜金银花的生长,金银花作为封丘县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作物,有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优异的地理环境和成功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封丘金银花独特的性能。

目前,全县辖19个乡(镇),区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耕地面积130万亩,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20万亩,是国家金银花生产基地、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生产基地、无公害金银花标准化示范基地。

2003年3月,封丘金银花荣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原产地标记注册证,自此,封丘金银花在世贸组织成员国内受到了等同于知识产权级的保护。

几年来,封丘金银花曾三次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2005年被批准为河南省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金银花生产基地;2007年被授予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金银花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俏销,而且在国外市场上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东南亚各国的华裔华人,更是把金银花视为家家必备之上品。

许多亚洲人还把中国的金银花看作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把金银花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河南封丘出产的金银花,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封丘金银花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如今,封丘金银花产业已实现了五大突破:

种植面积达30万亩,总产550万公斤;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培植和烘干技术及产品品质均居全国前列;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0%;已成功出口国外1000吨。

新乡原阳--大米

原阳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顶部,是历史上有名的受灾县。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946年至解放前的1000多年内,黄河在原阳县境内溢洪决口泛滥57次。

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阳人民,饱受了洪涝和盐碱的侵扰。

1968年,该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如今的原阳,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45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年产稻谷2.5亿公斤以上,原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米之乡。

原阳大米是种在了经过黄河水淤平改良后的土地上,并经过了有机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黄河水的浇灌,在加上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从而造就了原阳大米的一流品质。

有趣的是,该县盐碱地又赋予了大米先天的碱性,使原阳大米煮饭时不需加碱就香味十足。

所产大米独具特色,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适口性强,经国家权威部门化验对比,原阳大米的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国际有名的泰国大米。

据悉,自1991年以来,原阳大米先后获得国家“七五”星火科技博览会金奖、两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等各种国家级和国际级金奖。

“原阳大米”使原阳声名远播,原阳已建成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米市场,这里的米价甚至可以“左右”全国米市的价格,“原阳大米”成了原阳人的自豪。

近年来,原阳县积极强化原阳大米种植和经营者的产业化意识。

目前,该县的一些公司开始进一步拉长大米的产业化链条,米酒、米粉、黑米醋、方便碗米等大米深加工产品在原阳相继问世。

如今,全县农民来自大米及大米深加工产品的人均年收入在千元以上。

信阳--毛尖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秦岭至淮河地理分界线以南,这里山势起伏,云雾迷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信阳毛尖嫩香鲜爽、甘醇浓郁的优良品质,素来以“细、园、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其产茶历史可追溯到东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陆羽《茶经》称其在唐代即为贡品。

苏东坡曾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色香味俱佳”。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上经过千年演变而形成的独特采制工艺,孕育出了名门之秀—信阳毛尖百年名牌。

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是信阳的“金名片”,屡获国内外殊荣。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120万亩,开采面积75万亩;2008年茶叶产量2200万公斤,总产值16.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22.6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300余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50多户,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全市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茶叶集贸市场10馆茶楼近200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1家;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

1992年以来,信阳市以饮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为载体,连续成功举办了16届信阳文化节,每届茶文化节都力求创新办节理念,改革办节形式,拓展办节领域。

据统计,前16届茶文化节期间实现现货交易金额近百亿元,签约经贸项目1013项,项目投资总额492.44亿元。

这些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和丰富"信阳毛尖"绿茶金字招牌的同时,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生产具有信阳特色品质风味的"信阳红"红茶,掀起了夏秋茶叶生产加工的新高潮,全面提升信阳市茶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增效,茶农增收。

目前,信阳市已形成绿茶、红茶比翼齐飞、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

洛阳--牡丹

牡丹是洛阳市的市花,也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品牌和对外交往的城市名片,以牡丹为龙头的花卉苗木产业还是洛阳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洛阳市牡丹面积已达2万亩,形成了邙山、洛南两大牡丹产业基地,基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生产单位68个,催花牡丹基地30余个,催花牡丹种苗面积达6000余亩,牡丹品种达到1200个,种苗达6000余万株。

洛阳牡丹产值达到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法国、美国、荷兰、新西兰、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年销售量达到1000万株。

洛阳牡丹商品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科学化种植,公司化、市场化经营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生产中心之一。

从1999年洛阳市明确提出牡丹产业发展战略以来,洛阳市即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动作、市场经营的发展模式,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申请了“洛阳牡丹原产地标志”,同年制定了河南省洛阳牡丹系列标准,并通过市场和政府监督,实行产品市场准入制,以此催生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洛阳培育的10万盆容器栽培牡丹种苗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随时移栽,彻底打破秋天栽植的传统方法,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种苗和盆栽基地。

近两年来,洛阳先后建成了洛阳牡丹研究院、牡丹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相继开发出了牡丹精油、牡丹酒、牡丹干花等10余类深加工产品,提交专利申请300多件,制定了《洛阳牡丹种苗质量标准》、《洛阳牡丹盆花质量标准》等4项标准,申请了洛阳牡丹原产地保护;牡丹剪纸、牡丹刺绣、牡丹三彩、牡丹瓷、牡丹玉石等工艺品也开始推向市场,初步形成了从牡丹种植到牡丹系列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洛阳洛宁烟叶

洛宁县地处崤山腹地,土壤以红黏土为主,且昼夜温差大,种烟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务院区划办划定的烟叶最佳适宜区之一。

洛宁县注重科技兴烟,加大烟田物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烟农种烟积极性持续高涨,烟叶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连续几年来,洛宁县烟叶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年收购烟叶20万担以上,烟叶已经成为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洛宁是洛阳市烟叶生产第一大县,河南省烟叶生产第二大县,全国烟叶生产十强县。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烟叶生产作为富民增效的支柱产业,着万亩烟力抓好“三园一点一带”精品示范工程,即河底乡、东宋乡、小界乡三个千亩高科技烟叶生产示范园区,东宋乡王岭现代农业示范点以及河底、东宋连片开发区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的“百里叶产业带”工程,强力推进烟叶产业化发展。

洛阳市烟草公司拿出1290万元,将洛宁定为全市唯一试点县。

洛宁县的烟叶生产,向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烟叶产业化迈进。

洛宁按照创建“河南精品、全国一流”的标准建设了河底乡、东宋乡两个生态型科技示范园,形成了路成网、渠配套、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的烟叶生产格局。

新郑--大枣

“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

新郑是大枣的故乡,大枣是新郑的象征。

新郑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1978年,在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说明当时在新郑一带,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大枣。

春秋名相子产执政时,郑国都城内外街道两旁已是枣树成荫。

在汉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大枣的药用价值,新郑民间发现的汉代铜镜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的诗句。

到了明代,新郑枣树种植已形成相当规模,明代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启留下了“霜天有枣收几斛,剥食可当江南粳”的诗句。

改革开放以来,新郑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大枣产业尤为重视,发展更趋区域化、规模化、科学化,枣树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品种达30余个,除灰枣和鸡心枣这两个优良品种外,还有六月鲜、九月青、结不俗、酥枣以及反季节的雪枣、冬枣等优良品种,并且体型逐渐增大,平均果重50克,最大80克。

年产红枣3000万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是财政部扶持的“大枣保护基地”。

新郑大枣以其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备受人们青睐,它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和磷、钙、铁及维生素B、C、P等物质,是天然的维生素果实,营养价值极高。

邓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时,曾专门将鸡心枣馈赠日本天皇。

在新疆举办的全国枣类评比中,新郑枣品质名列千枣类第一名。

全市年产鲜枣1500万公斤(历史最高年产达2100万公斤),产值6000余万元,占八个枣区乡镇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重点产区孟庄镇则达60%以上。

大枣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枣加工企业众多。

1994年,原国家林业部,财政部将新郑定为“全国大枣基地县(市)”,1998年,成功策划举办了“98首届枣乡风情游”,开发了“古枣园”、“玉皇观枣台”等著名景点,制订了新郑大枣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全国最大的枣产品集产地“中华红枣商贸城”和集一流的红枣新技术示范围园区“红枣大观园”也正在建设中,所有这些都将有力推动新郑红枣产业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焦作--怀山药

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

这里的气候环境被专家总结为“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

此处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地黄、牛膝等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

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怀山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中中药材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宝之药”,怀山药具列其中。

在国家公布的地道药材名录中,怀山药名列河南地道药材之首。

2006年12月,在由中国食品烹饪协会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推荐食谱菜品展上,焦作的怀山药入选2008奥运会食谱。

2007年,焦作怀山药种植基地被评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焦作市山药种植主要分布在温县、武陟、孟州、沁阳、博爱等地。

温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温泉镇、岳村乡、祥云镇、南张羌镇为重点的新洛路两侧铁棍山药连片种植区和以赵堡镇、祥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