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947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 1.docx

法律职业资格司法卷四3191

司法卷四-319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

50,分数:

100.00)

1.秦汉时期的刑罚主要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等,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徒刑?

∙A.候

∙B.隶臣妾

∙C.弃市

∙D.鬼薪白粲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2.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渎职犯罪的内容。

关于秦朝司法官渎职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惩罚,属于“纵囚”

∙B.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由于过失未能揭发、检举,属于“见知不举”

∙C.对犯罪行为由于过失而轻判者,属于“失刑”

∙D.对犯罪行为故意重判者,属于“不直”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3.下列罪名中,属于秦朝司法官吏渎职方面的罪名是______。

∙A.不道罪

∙B.以古非今罪

∙C.见知不举罪

∙D.不直罪

(分数:

2.00)

 A.

 B.

 C. √

 D. √

解析:

4.秦始皇时期。

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

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

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

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A.死刑

∙B.迂刑

∙C.城旦春

∙D.笞一百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秦律规定,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

因此,本题的答案比较清楚,应为A项。

5.下列不属于秦代刑罚适用原则的是______。

∙A.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

∙B.罪疑从赦原则

∙C.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

∙D.诬告反坐原则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6.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白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主张亲属间首谋隐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其中,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

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的,可上请皇帝宽贷,而不是不负刑事责任。

故A项说法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

同时,“亲亲得相首匿”是法律儒家化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支持礼的“亲亲”,尊崇伦理。

对于有亲属关系的,可以宽宥。

故CD项说法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B项为应选项。

7.汉宣帝时期,一村民甲的儿子将邻居的女儿强奸,事发后,甲将儿子隐匿于山中,后被官府发现,两人一同被拘捕监禁,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哪些?

∙A.对甲的儿子应处以具亲刑

∙B.对甲处以与儿子同样的刑罚

∙C.对甲处以比其子稍低一等的刑罚

∙D.对甲不处以刑罚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具亲刑是肉刑的一种,汉宣帝时肉刑已被废除,因此A项不正确。

汉宣帝诏令“父子之亲,夫妻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也就是说,亲属间的卑幼首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亲属中的尊长首匿卑幼的犯罪,一般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则上请廷尉,即有条件地不负刑事责任。

因此,BC项错误,D项正确。

依题意,ABC项当选。

8.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

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

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

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9.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

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

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B.汉文帝废除肉刑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10.关于“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叙述正确的有______。

∙A.首先在《晋律》中确立

∙B.五服是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丧服

∙C.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

∙D.依五服制罪成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11.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改革的内容有______。

∙A.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

∙B.规定徒刑

∙C.规定鞭刑与杖刑

∙D.废除宫刑制度

(分数:

2.00)

 A. √

 B.

 C. √

 D. √

解析:

12.合“刑名”、“法例”为“名例”篇,置于律首的是______。

∙A.《魏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活动频繁。

下列有关法典内容发展变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______。

∙A.《魏律》首次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B.西魏、北齐分别下诏宣布废除宫刑,宫刑才从法律上正式废止

∙C.《北魏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D.《晋律》与《北齐律》相继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14.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

∙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

∙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15.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

依《永微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作何处置?

∙A.可适用“八议”免于死刑

∙B.应被判处死刑

∙C.可以赦免

∙D.不适用自首

(分数:

2.00)

 A.

 B. √

 C.

 D. √

解析:

对十恶犯罪不适用八议等规定,并且为常赦不原,所以A、C项错误。

谋反等重罪不适用自首,所以D项正确。

16.《唐律·名例律》规定: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

∙B.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重于同类案件

∙C.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轻于同类案件

∙D.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7.唐律规定,行为人在殴伤人后,由官府检验伤之轻重,规定一定的观察期限,以确定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是否负有直接的责任,这种制度叫______。

∙A.测囚

∙B.保辜

∙C.保释

∙D.验伤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18.根据唐律规定,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相犯,或外国人与中国人相犯,依______论处。

∙A.原告人国籍法

∙B.被告人国籍法

∙C.协商确定适用法律

∙D.唐律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9.唐代的“六赃罪”仅限于身份犯的有______。

∙A.坐赃罪

∙B.受所监临赃

∙C.不枉法赃

∙D.枉法赃

(分数:

2.00)

 A.

 B. √

 C. √

 D. √

解析:

唐朝把侵夺官、私财物的行为归为六类,定名为“六赃罪”,即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赃,此三者皆职务犯罪,必须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此类犯罪,故称身份犯;其他三赃分别是坐赃、强盗赃、窃盗赃。

20.宋初旨在减轻刑罚、改变“五刑之苛”的刑罚是______。

∙A.折杖法

∙B.刺配法

∙C.重法地法

∙D.凌迟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21.宋代刑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______。

∙A.充军

∙B.折杖法

∙C.配役

∙D.凌迟

(分数:

2.00)

 A.

 B. √

 C. √

 D. √

解析:

2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反映到刑罚制度上就是刑罚曰趋加重,其中恢复了一些残酷的身体刑,并将其法定化。

下列属于此类的是______。

∙A.折杖法

∙B.刺配法

∙C.重法地法

∙D.凌迟

(分数:

2.00)

 A.

 B. √

 C.

 D. √

解析:

23.关于元代法律,叙述正确的有______。

∙A.法律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

∙B.法律规定宗室及蒙古人案件,在中央由大宗正府专门负责

∙C.法律上明定蒙古人犯罪与汉人犯罪同罪异罚

∙D.依据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24.元代专门审理宗室及蒙古人案件的中央司法机关是______。

∙A.大理寺

∙B.刑部

∙C.宣政院

∙D.大宗正府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5.乾隆五十一年,四川发生一起杀人案:

唐达根与宋万田本不相识,因赴集市买苞谷遂结伴同行。

途中山洞避雨,宋万田提议二人赌钱。

后宋万田得赢,唐达根将钱如数送上。

归途,宋万田再次提议赌钱,唐达根得赢。

宋万田声称唐达根耍骗不肯给钱,唐达根与之争吵进而双方互殴,争斗中唐达根将宋万田打死。

依据《大清律例》及《大清律辑注》,你认为唐达根有可能被官府认定犯下列哪些罪行?

∙A.唐达根系没有预谋、临时起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故杀”

∙B.唐达根系恼羞成怒,欲夺赌钱故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谋杀”

∙C.唐达根系无心之下,斗殴中不期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斗殴杀”

∙D.唐达根系无怨恨杀人动机,“以力共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戏杀”

(分数:

2.00)

 A. √

 B.

 C. √

 D.

解析:

《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

“谋杀”是指预谋杀人;“故杀”是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

“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该原则被后来的法律继承,包括《大清律例》。

从本题中可以看出,唐达根并无事先预谋,而是情急时杀人,故A项正确,B项错误,唐达根和宋万田属于斗殴而非嬉戏中产生了杀人的后果,应当定“斗杀”,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综上,应选AC。

26.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

①“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②“谋杀则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或以金刃,或以毒药,或以他物,或驱赴水火,或伺于隐蔽处所,即时致死,并无争斗情形,方为谋杀。

③“故杀乃因斗殴、谋殴而起,或因忆及夙嫌,或因畏其报复,或虑其控官难制,或恶其无耻滋事,或恐其遗祸受害。

在兄弟,或利其赀财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逊。

临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处所而死者是也。

据此,下列最可能被认定为谋杀者的是哪一选项?

∙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

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

∙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

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

∙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

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揢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

∙D.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

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按照题目所给的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论述,B项,“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

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这立志复仇“蓄念于未杀之先”:

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为“伺于隐蔽处所”,“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

因此最可能被认定为谋杀,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为本题的参考答案。

而A项“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

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中的情形“乃因斗殴、谋殴而起”,应属故杀。

C项“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

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揢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所描述的情况,显系“起意于殴杀之时”,也属故杀。

D项“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

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刘某“临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处所而死者”,也非谋杀而为故杀。

这三项均于题意不合。

27.明初为了防止臣下朋比结党、上下内外勾结,朱元璋在中国法制史上首创了______。

∙A.奸党罪

∙B.腹诽罪

∙C.凌迟刑

∙D.六赃罪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28.与唐律相比较,明律中对下列______犯罪行为的处罚会加重。

∙A.不孝罪

∙B.谋反

∙C.谋大逆

∙D.强盗罪

(分数:

2.00)

 A.

 B. √

 C. √

 D. √

解析:

29.与唐律相比较,明律中对下列______犯罪行为的处罚会减轻处罚。

∙A.良民养杂户子女

∙B.盗窃罪

∙C.六赃罪

∙D.闻父母丧匿不举哀

(分数:

2.00)

 A. √

 B.

 C.

 D. √

解析:

30.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B.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

∙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A项: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对“春秋决狱”做了解说,其要旨是:

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所以,A项正确。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对“春秋决狱”做了解说,对首恶者从重惩治:

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这里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为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所以,B项正确。

《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事处罚。

这里强调的是可以减免刑事处罚而不是免除刑事处罚。

所以,C项错误。

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

但是,如果专以主观动机“心”、“志”的“善恶”,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行轻重,也往住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在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所以,D项正确。

31.关于春秋决狱,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

∙B.《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

∙C.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D.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32.将廷尉改大理寺作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的是______。

∙A.晋朝

∙B.曹魏

∙C.北齐

∙D.北魏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33.唐朝对大案、疑案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长官会同审理,称______。

∙A.三司会审

∙B.会审

∙C.小三司

∙D.三司推事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4.宋初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的直接控制,在中央设立了______。

∙A.审刑院

∙B.都察院

∙C.刑部

∙D.提点刑狱司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35.宋初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的直接控制,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设立______。

∙A.审刑院

∙B.大理寺

∙C.刑部

∙D.提点刑狱司

(分数:

2.00)

 A. √

 B.

 C.

 D. √

解析:

36.明代的“三法司”是指______。

∙A.刑部、大理寺、御史台

∙B.台院、御史台、察院

∙C.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D.刑部、御史台、宣政院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37.按照明代的诉讼审级管辖原则,省一级的提刑按察使可以审理______以下的案件。

∙A.死刑

∙B.流刑

∙C.杖刑

∙D.徒刑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8.明清时期的“三法司”是指______。

∙A.刑部

∙B.大理寺

∙C.御史台

∙D.都察院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39.关于清代地方司法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地方司法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及巡抚)四级

∙B.州或县为第一审级,有权决定笞杖刑,徒刑以上案件上报

∙C.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

∙D.总督(或巡抚)为第四审级,有权批复徒刑案件,复核军流案件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40.按照明代的诉讼审级管辖原则,地方司法机构可以审理______的案件。

∙A.死刑

∙B.流刑

∙C.杖刑

∙D.徒刑

(分数:

2.00)

 A.

 B.

 C. √

 D. √

解析:

41.明代厂、卫特务组织是明朝的一大弊政。

厂、卫组织参与司法是明代强化皇帝对国家司法权控制的一个主要措施,这些组织包括______。

∙A.东厂

∙B.西厂

∙C.内行厂

∙D.锦衣卫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42.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

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北魏自太武帝明确规定:

各地死刑案件,一律先上报谳奏,由皇帝亲自临问,无疑辞怨言方可执行。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法制史上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最早规定。

故A项正确。

唐朝规定在对死囚执行死刑之前,必须奏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

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改在京死刑复奏为五复奏,但各州的死刑案件仍三复奏。

故B项正确。

朝审是明朝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的重要制度。

清朝的朝审、秋审制度皆源于此。

清朝朝审复核的案件,是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监候、斩监候的案件。

由此可知,朝审是明清时期死刑案件的复核制度,并不是复奏制度,在明清时期朝审这一死刑复核制度和复奏制度是并存的,朝审并没有替代死刑复奏制度。

故C项错误。

死刑复奏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恤刑慎杀,先教后刑”思想,是慎刑思想在死刑问题上的直接体现。

死刑复奏制度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护专制,强化皇权,是皇帝加强司法控制权的重要举措。

故D项正确。

43.《折狱龟鉴》载一案例:

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

云:

“夫暴卒。

”乃付吏穷治。

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

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

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

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

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

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

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

∙A.《春秋》决狱

∙B.“听讼”、“断狱”

∙C.“据状断之”

∙D.九卿会审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44.唐律中有关刑讯的限制,正确的是______。

∙A.依法享有议、请、减等特权的不得刑讯

∙B.老小废疾不得刑讯

∙C.女犯不得刑讯

∙D.拷囚不得超过三次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45.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

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刑讯,只得招认“杀妻事实”。

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提刑司对本案可能作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

∙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46.关于中国古代诉讼、审判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