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744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docx

KKR并购领袖相关文件

 

⏹更多资料请访问.(.....)

 

KKR:

并购首领

来源:

新财宝

公布时刻:

2007年09月15日09:

27

作者:

盛希泰

关键词:

新财宝;KKR;并购

通过将杠杆收购和治理层收购巧妙结合,KKR成为私募基金的并购首领一手打造了“天价恶意收购”范例—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案、“与企业治理层共谋”范例——劲霸电池收购案、“担任白武士”范例——西夫纬收购案等经典之作。

KKR坚守自己的收购原则,在多年的并购时刻中制造出一套独特的获利方式。

  KohlbergKravisRoberts&Co 1976年成立

  公司总部:

纽约 治理规模:

270亿美元

  并购领域:

消费品、销售连锁、娱乐、IT服务、电信通讯、半导体芯片

  创始人:

科尔伯格(JeromeKohlberg)、罗伯茨(GeorgeRoberts)、克拉维斯(HenryKravis)

  科尔伯格和罗伯茨是好朋友,而罗伯茨与克拉维斯是表兄弟。

科尔伯格在三人中资格最老,既是后两者的导师,也是KKR成立之初的主导者。

1976年,科尔伯格、罗伯茨和克拉维斯三人离开了贝尔公司,自己组建了KKR公司。

科尔伯格于1987年离开KKR。

克拉维斯则因为成就了KKR在华尔街杠杆收购中的大佬位置而被人们尊称为“亨利王”(亨利是克拉维斯的名)。

  “LBO+MBO”模式

  KohlbergKravisRoberts&Co(KKR)是私募股权基金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

在公司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战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专门用小钞票并购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然后通过与治理层合作,通过重组捞取令人咋舌的丰厚利润。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KKR不仅将LBO发扬光大,更成为治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或MBO)的创始人。

  在KKR成立后的前三年交易记录中,一共实现了六次收购。

KKR喜爱标榜这些交易是MBO,以此打响自己的“金字招牌”,使公司区不于其他精通LBO的同行。

只是,KKR的确十分在意目标公司的治理团队作用。

例如1977年4月收购的A.J.Industries是一家摇摇欲坠的联合型大企业,但它有一个特不突出的核心业务,更有一位精明执著的首席执行官雷蒙·欧可费(RaymondO'Keefe)。

欧可费抓住了KKR给予他的自主权,舍命工作,仅用了两年的时刻就重整了公司,赚下了足够多的资金偿还债务。

  KKR的成功正是顺应了大势,制造了潮流,因为在1981年,美国出现了近100起的杠杆交易。

到了1982年,美国经济严峻衰退,但LBO交易上升到164起。

1983年,美国又发生了230起杠杆收购,总融资达45亿美元。

从那时开始直至第一次大收购浪潮结束(80年代末),年平均杠杆收购数量为300起左右。

KKR更是因为这些交易名利双收,公司声称给他们的投资者赢得平均每年62.7%的利润,为此,KKR被视作华尔街杠杆购并首领。

  KKR采纳“LBO+MBO”的方法,从1977年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了140多次收购,累计总交易额达到了1929.65亿美元。

而MBO在KKR发迹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通观20世纪80年代,MBO一般都发生在相对成熟的产业,例如零售业、食品加工业、服装业等。

因为这些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正是拥有大量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时候。

KKR联合治理层收购,能够凭借这几类公司稳定的现金流增强举债能力。

而那些新兴行业或者高科技企业,由于风险较大、现金流较少,一般可不能成为私募基金收购的目标。

低成本进行天价恶意收购

  —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案

  尽管KKR的辉煌记录数不胜数,但让KKR公司真正变得大名鼎鼎的当属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收购额至今排名第一)—对食品和烟草大王雷诺兹·纳贝斯克(RJRNabisco)的收购。

KKR在1988-1989年以310亿美元,杠杆收购RJR.Nabisco(当时美国的巨型公司之一,业务范围为烟草和食品),是其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该收购完成后,KKR的资产池有近590亿美元的资产组合,而监督这些资产的仅有6位一般合伙人和11位专业投资合伙人,加上一个47人的职员班子;而同期,只有4家美国公司——通用汽车、福特、埃克森、和IBM公司比它大,但在这些公司的治理总部,职员数以千计。

这起被称为“世纪大收购”的恶意杠杆收购,令盛极一时的RJRNabisco元气大伤,至今仍难以复原。

  作为当时美国仅次于菲利普·莫里斯的烟草生产企业,雷诺兹每年仍能产生10亿美元现金利润。

但是公司的CEO罗斯·约翰逊(RossJohnson)拿着巨额的经理津贴,却毫不重视股东利益。

1988年10月19日,约翰逊在美国运通公司、希尔森—莱曼—赫顿公司、所罗门兄弟公司等投资银行的支持下,提出以每股75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的方案(约170亿美元。

身为RJR纳贝斯克(Nabisco)的行政总裁,他白费了四亿美元在无烟香烟之上。

现任加拿大空气过滤器公司Bionaire的主席。

公司的股东正埋怨公司在治理及行政方面花了过多的费用。

)。

但由于代表纳贝斯克方面利益的股东与约翰逊不和,对他提出的收购方案迟迟不表决。

  不久,听到风声的华尔街“杠杆收购之王”KKR加入了雷诺兹公司的收购战。

1989年2月9日,KKR以250亿美元的天价完成了对雷诺兹的收购,超过200名律师和银行家与会签署了收购合同,华尔街的大牌投行美林、摩根士丹利,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Milken)和德崇(DrexelBurnhamLambert,德雷克斯、德莱克赛尔)均参与其中。

在收购投入的资金中,辛迪加银团贷款145亿美元;德崇和美林提供了5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KKR本身提供了20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作为股本),另外提供41亿美元作优先股,18亿美元作可转债券,同时接收了RJR所欠的48亿美元外债。

  在整个收购案中,KKR付出的代价微小。

由于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以后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方法来偿还债务,因此这次收购资金的规模尽管超过250亿美元,但其中KKR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

只是,高成交额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收购结果。

雷诺兹公司在收购完成后并没有重整旗鼓,而是一蹶不振。

2003年上半年,雷诺兹的销售额比前一年下降了18%,仅为26亿美元,而营业利润下降了59%,为2.75亿美元。

2005年KKR出售了所持有的RJRNabisco的所有股权,收益率平平。

  联手治理层共同获益

  —劲霸电池收购案

  与轰轰烈烈开始,最终却成绩平平的RJR世纪大收购相比,仅比它早半年发生的劲霸电池(Duracell)收购尽管过程平淡,却是KKR完成的最完美案例。

  早在收购前,劲霸电池的业务特不突出,治理层也十分不错。

公司唯一进展瓶颈是规模太小—它仅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下属的一个事业部,而且与总公司的业务风马牛不相及。

  1987年末,劲霸电池的总裁鲍伯·坎德得知克拉福特要将公司卖给柯达和吉列等战略性买主,为了掌握自己企业的命运,他向KKR等潜在金融买家咨询MBO的可能性。

通过与众多买家长达5个月的角逐,KKR在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

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的总值超只是12亿美元,但KKR出价18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

KKR的收购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电池的治理层。

公司的35位高级治理人员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其中鲍伯·坎德投入100万美元),而KKR给每一股股份分配五份股票期权,如此,治理层总共拥有公司9.85%的股权。

  劲霸电池的治理层果然没有辜负KKR的期望。

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一年,公司的现金流就提高了50%,并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如此高速增长的现金流让公司专门快偿还了收购产生的债务。

KKR还果断支持了经理层扩张企业的愿望,把总裁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的水平,并把治理下级经理酬劳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

  1991年5月,劲霸电池发行3450万股票,IPO的价格是15美元。

上市之后,KKR通过出售部分股份,成功收回了它投在公司的3.5亿美元资本金。

1993年和1995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并进行了两次分红。

到1996年,KKR在劲霸电池的投资收益达到13亿美元,偿清了收购劲霸时借贷的6亿美元债务。

  1996年9月,KKR通过换股把劲霸电池卖给了吉列公司,到2000年9月为止,KKR及周围的投资商总共从劲霸电池的收购交易中得到了23亿美元现金和价值15亿美元股票。

  劲霸的治理层也赚了大钞票,到1996年劲霸再出售时,当年的35名经理的持股价值翻了11倍。

劲霸的坎德早在1994年底就自动退休了,靠着丰厚的回报,到酿酒业去进行第二次创业了。

充当“白武士”—西夫纬收购案

  收购西夫纬连锁超市也是KKR历史上一个阻碍力巨大的案子。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连锁店成为大企业兼并的受宠对象,缘故是收购者从连锁店高额的人力资本和经常资本的投入中看到大幅削减成本的机会;连锁店又专门容易被分割出售,必要的时候能够用来偿债。

  西夫纬确实是一个理想的猎物。

它拥有遍及美国本土29个州以及欧洲、中美洲和中东等地的2300多家连锁店。

1986年,由哈福特家族操纵的达特集团,提出以每股64美元购买公司的6110万股股票,而西夫纬深知哈福特家族并非善辈(以恶意收购出名),抓紧请KKR作为“白武士”(WhiteKnight)救助。

  1986年7月下旬,KKR以每股69美元的价格买下整个公司,交易额达到41亿美元。

其中,西夫纬的治理人员只筹集了150万美元,却按他们与KKR达成的协议,拥有了被杠杆收购公司20%的股权。

  随后,在KKR和治理人员的操刀下,通过销售不属于西夫纬连锁店主营的资产以及在欧洲的业务部门共得到了24亿美元,超过估价的40%。

接下来,公司大幅裁员,约有45%的职员被“炒鱿鱼”;留下的职员在福利和工资方面遭遇了“宰割”,薪水只是原来水平的70%,医疗保险大大折扣。

通过在人力资本和经常性资本方面的削减,公司变得“经济而高效”。

西夫纬在1990年重新上市,但KKR公司并没有出售其股票。

  KKR的耐心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了回报。

他们在1996年至1999年二级市场销售中,出售了50亿美元的西夫纬股票,但仍然持有20亿美元的股票(截至2000年8月,西夫纬总资产超过了240亿美元)。

  剥离资产清偿债务—旗星收购案

  尽管KKR被公认为当代美国大宗购并交易的头牌,但也并非全赚大钞票,收购的公司甚至还有在破产法庭上终结的,1992年以3亿美元重组旗星公司(Flagstar)确实是一例。

  这次KKR没有按照自己以往成功的模式—收购开销巨大的公司,卖出值钞票的资产,以便能够使自己偿还交易产生的债务,而是找了家需要巨额资本投入的旗星公司。

  旗星公司的核心资产是邓尼连锁餐厅,尽管专门出名,但并不是特不赚钞票。

公司下属的其他餐厅也都不是饮食业中的龙头企业。

关键问题是,大部分的餐厅都需要资金投入来进行改造和重新装修,KKR无法售出这些“鸡肋”资产。

事实证明,这次KKR是“头脑发热”,拣了个“烫手山芋”回来。

1994年1月,旗星公司宣布亏损17亿美元,另外还有债务24亿美元。

1997年末,旗星公司提出破产申请,KKR丧失了全部3亿美元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