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583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师范大学 曹胜高 国学基础课件.docx

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国学基础课件

第一讲何谓国学?

第一节国学的形成一、“国学”本义

“国学”,国立的学校。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章句: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学,国学也。

《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

《大戴礼·保傅篇》说: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汉书·食货志》: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庭君臣之礼。

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

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国学成为国立学术、教育机构。

《晋书·裴頠传》:

时天下暂宁,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

熹平石经拓片《后汉书·朱浮传》:

七年,转太仆。

浮又以国学既兴,宜广博士之选。

《晋书·万弟石传》于时学校陵迟,石上疏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班下州郡,普修乡校。

疏奏,孝武帝纳焉。

先秦诸子: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

两汉儒学:

阴阳、刑法、五行魏晋玄学:

三玄、儒与道隋唐佛学:

净土宗、禅宗、密宗等

宋明理学:

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清代朴学:

经学、诸子学、史学和文学

二、国学的演进先秦:

萌芽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

形成阶段唐宋以至明中叶:

成熟完善阶段明中叶以后:

转型阶段

中华文明的四个阶段:

明中叶至清中叶:

自我转型清中叶以后:

被动转型当前乃至以后:

自主转型

转型期的三个阶段:

1860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折》:

“两书院分习之大指,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康有为代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中学体也,西学用也。

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传统中学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在十九世纪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学说体系很难适应新的形势,而西学在制度、文化和技术上的优势迅速传播,许多青年转向西学。

1902年秋,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到:

“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

吾不此之惧也。

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

”1903年2月,《新民丛报》的《游学生与国学》呼吁设立“国学图书馆”。

1904年3月,邓实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学保存论》,提倡保存国学。

1905年初上海邓实等成立国学保存会,公开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

1906年9月,章太炎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成立了国学振起社。

魏源在《定庵文录叙》中说龚自珍,“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崖郭,以朝掌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

1910年章太炎着《国故论衡》,用国故一词概括语言学(文字、音韵、训诂)、文学(文学界说、历代散文、诗赋)和诸子学。

一、国故:

整理保存第二节国故、国粹与国学1919年初刘师培和黄侃等支持成立“国故社”。

并在创办的刊物《国故》第1期明确提出“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的口号,希望能够宣传国学。

钱玄同也在《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也说:

“欧学东渐,济济多士,悉舍国故而新是趋”,所创办的杂志“以保存国故,振兴学艺,提倡平民普及教育为宗旨。

一、国故:

整理保存傅斯年则提出“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来“整理国故”。

不久,胡适也在《新潮》上发表文章,支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做国故的研究”,并在《新青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系统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

1923年1月,胡适又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

“‘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

‘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

曹聚仁在《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

“‘国故’之‘国’,乃专指‘中国’而言,非泛称也。

‘故’之义为‘旧’;以今语释之,则与‘过去’二字相当。

”汪震、王正己《国学大纲》也说:

“‘国故’的意义是中国旧有的学问。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

“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

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也说: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国故”一词之提出,乃与西学之新相对而言,反映了当时学者在潜意识中认为中国传统的学术为古旧之学;特别是以“保存国故”为号召,又反映了他们既试图保有中国学术不使其断绝,但又无法寻找到国学自新的途径的一种矛盾心态。

国粹说的产生,是担心中国固有精神的消失,民间的很多国粹论者纷纷开展“发明国学,保存国粹”的学术救亡运动,如邓实主编的《国粹学报》等,章太炎的《新方言》、梁启超编着的《国文语原解》等。

他们认为中学的渊博高深,完全包含西学,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社会政治学说中国古已有之,“诸子之旧书所含之义理,于西人心理、伦理、名学、社会历史、政法,一切声化光电之学,无所不包。

”(《国粹学报》第9期) 。

二、国粹:

敝帚自珍邓实是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曾主编《国粹学报》等,

1906年撰文: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黄节在《国粹学报·序》中称:

“国固吾国也,学即吾学也。

海波沸腾,宇内士夫痛时事之日亟,以为中国之变,古未有其变,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相侔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慨为吾国固奴隶之国,而学固奴隶之学也。

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

”国粹派认为,西学淹没了中学,主张复兴中学,批判欧化主义。

留学生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人组织的《学衡》也阐述了他们“昌明国粹”的思想宗旨:

“本杂志于国学, 则主以切实之工夫, 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 明其源流,着其旨要,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而后来学者, 得有研究之津梁, 探索之正轨, 不至望洋兴叹, 劳而无功, 或盲肆攻击, 专图毁弃, 而自以为得也。

“国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国粹”则是一个文化概念。

言“国故”者,先定传统学问之“旧”;言“国粹”者,先定传统学术之“粹”。

其前提为“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其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虽有整理、保存、研究之力,于思想、方法上虽有创新,却仅为延续传统学术而努力。

汪震、王正己在《国学大纲》:

“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问,盖指我国欧学东来以前之学也。

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

“国学二字,作如何解释?

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之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

”郑奠《国学研究方法总论》:

“愚谓国学之范至广,凡域内固有之学,无间于心与物皆隶焉。

”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

“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

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

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

既然无所不包,那就无所偏畸了。

……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

三、国学:

允厥执中章太炎日本主持国学讲习会:

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

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和中国历史六种

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专论文字声韵之要义。

中卷论文学,共七篇。

讨论文学之界域及历代散文诗赋之得失。

下卷论诸子学,以原学、原儒、原道、原名、明见、辨性等九篇,通论诸子哲学之流衍嬗变。

《国故论衡》,分上中下三卷。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

“凡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之一种专门知识者属之。

”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院章程》:

“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

”吴宓:

“今宓晓以本院所谓国学,乃取广义,举凡科学之方法,西人治汉学之成绩,亦皆在国学正当之范围以内,故如方言学、人种学、梵文等,悉国学也。

”除章太炎的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其弟子马裕藻等人发起的北京、杭州国学会。

谢无量、廖平、刘师培、宋育仁等人执掌的成都国学馆;罗振玉、王国维的《国学丛刊》(1911年北京、1914年日本);

唐文治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吴仲、沈宗畸等人的《国学萃编》;陈尔锡、吕学沅等人的国学扶危社及《国学》杂志(1914年东京、北京);倪羲抱等人的国学昌明社与《国学杂志》(1915年上海);

南社姚光等人的《国学丛选》。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文科研究所国学门之后,清华、厦门、燕京、齐鲁和东南大学等校相继组建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厦门、东北、西北、中国、齐鲁等大专院校成立或改建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

北大国学门分设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考古学等5个研究室,并相继创立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整理档案会、古迹古物调查会(后改名考古学会)、方言调查会。

清华研究院于1925年9月成立,于1929年撤销。

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教授,另有讲师李济和助教赵万里、浦江清等人。

国学研究院开办四年中,毕业生共有四届总计70人,王力、刘盼遂、刘节、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姚名达、朱芳圃、徐中舒、姜亮夫等。

从晚清到民国,无论是维新派如梁启超,革命派如章太炎;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胡适、钱玄同等,还是相对保守的刘师培、黄节、黄侃等,甚至留学生大家普遍意识到:

无论西学如何传播,中国传统的学术、学问仍需要整理、研究。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学研究,开始了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

一是确立了现代学术分类,将传统经、史、子、集分为语言、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

二为打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诸多学问。

三为开辟了新研究领域如边疆史地、考古学、风俗调查、方言研究、音韵分析等;

四为革新研究方法:

如二重证据法、文史互证法、调查比较等。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一、国学的定义第三节国学的价值1、国学研究是揭示中华文明演进及其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手段。

刘复《〈敦煌掇琐叙目〉叙》:

“我们‘新国学’的目的,乃是要依据了事实,就中国全民族各方面加以精详的观察与推断,而找出个五千年来文明进化的总端与分绪来。

二、国学研究的必要性经历了19-20世纪的探索和吸收,中国人文界在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西方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理论不断浸入,中国学者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也逐渐意识到了西方学者在分析中国问题时存在的一些盲区和误区,尤其在中国古典人文传统的研究中。

21世纪的学者,应当有勇气也要有责任建立适用于中国自身学术体系解析的理论架构。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真正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新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

2、国学研究是保持中国学术独立和思想体系完善的重要方式。

陈寅恪认为“中国学术独立”,“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

梁启超说: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王国维说:

“无论古今东西,其国民之文化苟达一定程度者,无不有一种之哲学。

而所谓哲学家者,亦无不受到国民之尊敬,而国民亦以是为轻重。

”并强调:

“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中国的经学,两汉之弊在拘。

魏晋至唐之弊在杂,宋庆历至南宋之弊在悍,宋末至元之弊在“党”。

明末之弊在肆,清朝之弊在琐。

侯外庐概括汉学方法论:

一是蔽于古而不知世。

二是蔽于词而不知人。

三是有见于实、无见于行,四是有见于阙、无见于信。

当今的学术,既不能重复乾嘉之老路,也不能照搬二十世纪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借鉴既往的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

要有文献基础,要有怀疑的精神,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一代学者的必由之路。

我们现在的学术,必然要与二十世纪不同。

将来的学者也给出我们一个评价的,因为二十世纪的学术是转型期,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很多问题,接下来就是把传统的重视起来,西方的借鉴过来,既不迷信,也不虚无,方能成就一代新学术。

3、国学研究是中国学术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重在“合”,即将诸学科融通,聚拢不同学科的方法与知识,将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在规律、相关思想认识剖析清楚。

总结中国学术的特质,建立中华学术的理论体系,以参与世界人文学术体系的建构中,使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成果,卓立于世。

而不是以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来诠释西方学说,成为西方学术体系之附庸。

更不是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审视自己的学术思路,使中国学术隐没于西方学术话语之中。

我们衡量一个学术研究有无生命力,要看他

有无丰富的研究对象有无系统的研究方法有无开阔的研究前景。

学问之事,本非利禄之学,乃清心寡欲之业,本三五世外人,素心以求,方能洞悉真知,窥于天机。

凡为利禄之学者,必丛添流弊,环生枝节,沿津溯源,不知归途。

学问之初,多宗道而行,及其嚣嚣,人人自矜,高下难辨,长短非一,常流于繁琐无聊。

一、国学研究的旨趣第四节国学的研究学术非一人之专利,必待百家争鸣方可知其深;学问非一时之喧嚣,必待千载沉淀方能辨其高。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乃我华夏人文之传统,岂为一人之专利?

一家之独享?

一时之操持?

故凡有志者,皆可立言,无论门户,不分类别,能持论中肯者,虽非流波所喜,必能烛照后学。

时有因革,代有转移。

学问因时而变,学术因人而异。

故今日之学问,非可蹈袭,非可因循,非可自封,非可固守。

能预流者,方能成其格局,若因感而续叶,则易成流绪。

今日之研究,须先抛弃成见,深入至学术内部,窥其门径,一一理清。

先以史学判断故说、以审美领悟文学、以逻辑明辨哲学、以考据审定是非,尔后方成价值判断。

故今日之国学,需正方法与态度,惟深入传统文化之本根,有鞭辟入里之见解,有深沉剀切之态度,有稳重中和之结论,方得国学研究之门径。

而向壁空凿,临风长谈者,以洋名词迷惑国人,以假传统取悦西方者,虽能滔滔,恐非国学研究之正途。

(一)文献根底:

由书名作者看性质由序跋目录知大要由提要评论明优劣由附录注释看专博

二、国学研究的素养

(二)小学基础:

明训诂(音韵、文字、名物)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

(三)实证为法二重证据法与三重证据法理强证强、理强证弱、理弱证强、理弱证弱

归纳、演绎、比较、分类、宗派(四)纵横兼通历史时空(时代法、空间法)坐标体系范文澜、钱穆、吕思勉、陈寅恪、钱钟书入门途径一般适宜从读原著入手。

古代的学者,常常是以诵经开始,而我们现在不必从读经开始,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善思考者可读诸子,喜渊博者可读类书,喜欢制度者可读政书、会要,喜欢逸闻趣事的可读诗话、笔记等。

《大学》与发展之道一、何为大学?

程颐: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戴礼·保傅篇》: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汉书·食货志》: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庭君臣之礼。

大学:

博学、大道之学博学、大学之道:

知识:

合格的管理者能力:

优秀的管理者修养:

卓越的管理者

二、大学之道,在于修身1、儒家治国《管子·五辅》: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

见微知著是有心,经天纬地是才学,安危定变是能力,吞吐宇宙是气度,万物齐观是仁爱。

君子之道从作用上说:

君子修己在于利他、安他、乐他。

从态度上说:

君子务本,在于孝顺、自信、自重,讷言,敏行。

从修养上说,君子重仁德:

行为庄重,处事恭敬,治民恩惠,用民有度,文质彬彬,礼乐并重。

从胸怀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怀德不怀土,怀刑不怀惠。

求己不求人。

2、道教养生老子、庄子、列子《黄帝内经》、《抱朴子》、《神农本草经》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心神欲静,骨力欲动,胸怀欲开,筋骸欲硬,脊梁欲直,肠胃欲净,舌端欲卷,脚跟欲定,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少思虑以养心气。

寡色欲以养肾气。

常运动以养骨气。

戒嗔怒以养肝气。

薄滋味以养胃气。

省言语以养神气。

多读书以养胆气。

顺时令以养元气。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气,静字以可益寿。

3、佛教养心禅定、养德、看破、淡然、从容宽心以容物,虚心以受善,平心以论事,潜心以观理,定心以应变。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

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

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处逆境,心须开拓,处顺境,心要收敛。

闹时炼心。

静时养心。

坐时守心。

行时验心。

言时省心。

动时制心。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二、儒学三纲,在于知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康诰曰:

“克明德。

”大甲曰:

“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经·小雅·绵蛮》: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大雅·文玉》: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经·周颂·烈文》: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求学要知其根,凡事要守其本。

要成就大事业、勇于大担当者,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儒学八目,内圣外王外王必内圣明诚:

由本知末,由里及表,由外及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格物:

意在明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2、致知:

意在通理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3、诚意:

意在知己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4、正心:

意在明己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5、修身:

意在正己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6、齐家:

意在睦族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经·周南·桃夭》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经·小雅·蓼萧》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经·曹风·鸤鸠》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7、治国:

是为小成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经·大雅·文王》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经,大雅·文王》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悻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