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213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

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2010-2015)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已逐渐从价格竞争上升为质量、品牌和科技的竞争,质量振兴已成为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地区综合实力的关键。

充分发挥质监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增强检测平台的能力建设,是实现‘莱芜制造’向‘莱芜创造’转变的关键。

为更好地服务莱芜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在总结“十一五”期间莱芜质量技术监督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

  第一章、莱芜市“十一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十一五”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莱芜市质监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为总抓手,大力推行以质取胜、名牌、标准化、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强素质、建平台、抓服务、促发展,提高全市质量总体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效果显著。

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了各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领导体系、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在大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同时,在莱城区和钢城区开展了质量兴区活动。

全市共获得各类知识品牌60余个,其中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山东名牌等省级名牌41个,莱钢集团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质量奖等荣誉称号,名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大力加强了实验室建设。

目前,质量检验能力达到398个产品、132个产品的1325个参数和525个方法,实验室认可检测范围达7个产品、31种产品的487个参数、21个产品方法;具备了对光学、时间频率等十大类62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检定能力;特种设备检验在重点项目上达到先进水平。

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规范化管理,2009年市计量所民用四表检定中心被评为全省“十佳规范化实验室”。

质检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申请筹建的山东省金属材料质检中心已经省局批准成立。

以山东省金属材料质检中心为主的莱芜市质监局综合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与莱城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莱芜市质监局综合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合作协议》,由莱城区人民政府无偿(零地价)划拨质检中心项目土地43.5亩,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也承诺给予支持,目前,土地平整已经完成,即将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国家特种钢产品质检中心筹建工作取得进展,2009年12月22日,国家质检中心筹建工作调研组就我市申请筹建国家特种钢产品质检中心事宜进行现场调研,对筹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市委市政府已承诺在土地、金融、人才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

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增强执法有效性。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全市共有100家生产企业取得103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114家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取得12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

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规范与提高并举,突出抓好食品、桶装水、建材、3C认证产品等关系群众健康安全产品的治理整顿,初步构建了以区域监管为基础、分类监管为核心、风险监管为重点、综合监管为抓手的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机制,实现主体单位由“要我担责”向“我要担责”,由“要我整改”向“我要整改”的转变。

获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定期监督检查的覆盖率达到100%,省监督抽查后处理完成率达到98%。

着力保障两个安全,促进“平安莱芜”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和特种设备预警机制,制定了食品和特种设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举行了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组织开展了桶装水、纯净水、压力管道、压力容器、气瓶充装、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

2009年食品定检合格率达到95.7%,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100%。

实施特种设备动态监管,设备使用登记率100%、定检率98.5%、持证上岗率达到100%、重点监控设备检验率100%。

十一五期间没有出现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事故。

标准、计量、认证工作扎实推进,夯实企业技术基础。

出台了《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标准化提升工作机制。

31个产品获得国际先进标准采标证书,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86%。

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标准化试点,农业标准化步伐加快,服务标准化取得进展。

以能源计量为抓手,以用能大户企业为重点,开展了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

加强3C认证、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计量认证的执法检查和管理工作,目前,全市311家企业通过质量、安全、环境等体系认证,有39家企业取得82张3C认证证书。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名。

有1人获市局中青年科技专家任职资格,有6人获市局技术能手任职资格。

人才引进和培养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点突出,人才梯队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风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始终高度重视质监法制、依法监督、行风廉政工作,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社会公信力,提升工作水平。

把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程度进行了细化和规范,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服务水平。

二、莱芜市质量技术监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竞争档次较低,大部分企业的质量意识、质量主体意识较淡薄。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已逐渐从价格竞争上升为质量、品牌和科技的竞争。

俗话说,“三流的企业卖苦力,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技术,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

2、我市技术检测平台检测水平普遍较低,检测设备财政投入不足,仅靠各检测机构自行投入,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检测需求。

质量振兴已成为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地区综合实力的关键。

质量源于标准,标准源于检测,没有检测就无法验证标准。

技术检测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代表了地区质量的水平。

我市是“工业立市”,工业占主导,钢铁是龙头。

我市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促进工业的发展。

而工业经济的发展,首要条件是有相应的检测平台。

有什么水平的工业,就须有什么水平的检测平台,“没有金刚钻,无法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建立国家级钢铁检测中心迫在眉睫。

山东省的钢铁政策已向“临港钢铁产业”方向发展,如果莱芜再失去了建立国家级钢铁检测中心的机会,则会对莱芜的经济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钢铁产业招商引资数量的减少,其次是原有的钢铁产业下游企业必将逐步转移。

随后还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对莱芜钢铁工业的发展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章、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经济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为主线,以质量兴市战略、实施标准化战略和争创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为抓手,认真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和检测平台建设,全面优化政务环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追求卓越,勇创一流,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三章、莱芜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标准化战略为手段,以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保障,加强能源计量,促进节能减排,不断提高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依次达到质量兴企、质量兴业、质量兴市的目的,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到2015年,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至少有1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争创2-3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2个企业获省长质量奖,5-10个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争取建立2个国家级、3个省级质检中心。

二、重点发展规划

1、加强技术检测平台能力建设

我市发展工业经济,必须加大对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定、特种设备检验等检测平台的投资力度,提高检测能力。

争取建立两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是争取“国家特种钢检测中心”落户莱芜,该计划投资3965万元。

同时筹备“立体车库实验室建设”,开展立体车库实验室调研和实施工作。

配合计量、质量、标准等部门,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课题研究,推动立体车库监督检验和科研工作,争取成为国家级实验室。

争取建立三个省级质检中心。

一是建立“山东省冶金起重机检验研究与救援中心”,由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莱芜分院承建。

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的批准立项、主体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购置与调试、实验室运行等工作。

二是建立“山东省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莱芜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承建。

占地30亩,建筑实验室面积10000平方米,投入设备购置资金1165万元。

三是积极申请筹建“山东省危害气体测报仪计量检测中心”,由莱芜市计量测试所承办。

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特色明显的质检人才队伍,各级各类专业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中,技术人员比例要占机构人员比例的80%以上;具有国民教育本科及以上专业学历的技术人才比例达到60%以上。

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至少具有一个博士级的技术带头人。

2、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建设

认真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从人员、机构、经费等方面强化基层安全监察基础,落实基层安全监察责任。

认真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完善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

A、完善监控系统。

完善对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确定监控目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市、区分级负责、归口综合的方式进行,逐级分类汇总,建立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储气罐、气瓶)、流动式起重机械和电梯维保系统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监控系统。

对车用气瓶加挂电子标签,实施充装站充装前检测。

投资160万元对危化品罐车实施运行检测,投资120万元对电梯维护保养进行维保动态监管,投资150万元对流动式起重机械进行动态监管。

 B、健全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12365中心和110报警中心网络,建设应急服务平台。

成立110电梯应急救援抢救队,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接警,做到快速处置。

投资1000万元建立完善信息指挥系统。

  C、建立科技支撑系统。

加强特种设备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能力,完善事故调查专家队伍,成立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开展事故调查处理人员培训,执行好事故调查处理导则,提高事故调查处理能力。

D、完善检验检测能力。

为优化检验环境,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莱芜分院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山东省冶金起重机检验研究与救援中心”的建设工作。

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的批准立项、主体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购置与调试、实验室运行等工作。

结合“山东省冶金起重机检验研究与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实验室建设,拟购入研究仪器设备80万元,开展研究工作。

为适应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检测,拟购进检测设备60万元,用于节能检测。

F、建立应急培训与演练系统。

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旅游、安监、卫生等部门的协作,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实战处置能力。

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现有的资源,构建社会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深入贯彻《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三方责任,重点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以监督企业生产行为是否违法、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为重点,监督企业建立并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产品出厂检验和记录制度、不安全产品召回制度。

加大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重点抓好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与整治,着力整治一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

严格实施生产许可制度,严禁无证生产行为,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生产秩序。

4、提高计量管理和服务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山东省节能条例》,加强能源计量基础工作,推动耗能企业加强能源计量数据化管理,服务低碳经济发展。

加强计量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能效标识和过度包装监督检查,加强对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完善量值传递系统,保证量值传递工作规范有序。

A、能源计量方面:

首先计划投资约15万元对现有的气体流量计标准装置进行改造,增加其测量范围。

其次计划投资约200万元购置液体流量计标准装置并完成计量标准建设工作,实现对各种流量计的检定。

通过检定能力的提升,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更强有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使企业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合理用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切实帮助我市解决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能源瓶颈问题,不断开创节能减排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B、民生计量方面:

(1)、计划投资70余万元对计量所“民用四表”(水表、电能表、燃气表、热能表)四表检测中心的计量标准进行完善。

水表标准装置:

计划投资约15万元把原有装置改造为10表位、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标准装置。

电能表标准装置:

计划投资约25万元购置10表位全自动三相电能表标准装置。

燃气表标准装置:

计划投资约30万元购置12表位全自动音速喷嘴式燃气表校验装置。

“水、电、煤、热”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上述标准的建立完善,可为广大居民用户提供准确高效的量值服务,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2)投资20万元,新建诊断X射线辐射源检定装置、电子血压计检定装置以及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检定装置,更新超声功率计标准,完善心电监护仪计量标准。

上述标准建立后,与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协作搞好大型医用CT机、核磁共振机、直线加速器、钴放射治疗源、血氧饱和、呼吸机等设备的检定、校准,量值传递工作基本上能覆盖医疗卫生用计量器具。

开展好医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将在民生计量中使健康计量真正进入各级医疗机构。

(3)、食品安全领域检测标准规划:

根据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规则要求,所有食品企业应根据审查细则要求配备相应的出厂检测设备,目前计量所已建立气相色谱仪、电子天平、分析天平、玻璃量器、干燥箱、恒温箱、生物培养箱、电子秤、指示秤、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灭菌锅压力表、温度计、马弗炉等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装置,下一步还需新增旋光仪、浊度计、罗维朋比色计、原子吸收光度计、液相色谱仪等计量器具的检定标准,需投资20万元。

建立相应计量标准后能够为本市广大食品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过程检验用计量器具提供量值传递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其他发展规划

1、加快质量兴市步伐

加强对质量兴市工作的组织协调,深入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健全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质量兴市工作任务目标落实。

要加强质量政策研究、规划,加强质量状况调查分析,完善质量信息发布制度。

加大卓越绩效国家标准的宣贯力度,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积极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2、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充分发挥名牌战略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引领企业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鼓励优势龙头企业以品牌、资产、资源为纽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

以钢铁、纺织、化工、新材料、塑料机械、电子、农产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创建产品名牌、服务名牌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活动,提升名牌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力争每年培育2-4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着力打造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特色品牌,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认真组织落实市长质量奖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

3、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的汇集、交换、分析和发布的工作机制。

督促企业认真履行“三包”和缺陷产品召回等质量责任,落实主体责任。

研究制定我市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标准,参与诚信示范企业评价活动。

4、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认真落实《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加快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大标准的制定实施力度,每年重点抓好2-3个企业的采标工作,抓好1个以上的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和1个以上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领更多的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进程,增强我市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工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节能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的普及与提高。

5、提高认证工作有效性

积极落实“一个监管系统、两类工作手册、四个信息平台、八项管理制度”,做好认证监管试点工作。

贯彻国家新颁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组织企业开展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继续做好我市实验室资质认定后的监管工作。

6、建立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全市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改进监督抽查方式,加大对生产加工环节重点工业产品的专项抽查和联动抽查力度,严格后处理工作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进一步完善生产许可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证后监管规定。

探讨并逐步健全与法律法规和我市监管资源相适应的质量监督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逐步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的工作闭环。

积极开展食品、装饰装修材料、儿童用品等社会关注的日用消费品的安全风险监控。

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建立莱芜市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中心和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7、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以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和建筑钢材、电线电缆、人造板、家庭装饰材料等建材产品为重点,突出抓好食品、食品添加剂、农资、建材、“家电下乡”相关产品、高耗能产品、能源计量产品、特种设备等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治理整顿,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加强12365质监热线建设,全面提高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为执法打假和综合管理服务的能力水平。

8、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

按照“双基主导、三级联动、全员参与、重在落实”的思路,以基础建设和基层建设为依托,以推广应用“山东金质县级局综合管理系统”为手段,全面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行风廉政建设,推动基层基础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第四章、莱芜市质监局“十二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多方协调,形成社会齐抓共管格局

努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检验把关、企业负责、行业自律、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格局。

积极争取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强与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安监、建设、消防、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多元共同抓质量的良好局面。

二、夯实基础,重视各项业务工作

扎实开展标准、监督、认证等业务工作,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质量监督抽查等执法监督工作;强化对检测机构认证认可的监督和管理。

三、依法履职,建立健全相关行政法规

依据《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行政问责制度、主体责任意识,同时完善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使质监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四、加强法制建设

认真做好行政审批改革和完善工作,加快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及推广应用。

深入开展“和谐执法,阳光办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好法制培训和普法宣传工作。

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工作。

五、加强财务管理

进一步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大财务监督力度,规范执收执罚、基建项目立项支出。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财务管理责任。

细化预算编制,强化执行考核,提高预算的刚性约束。

严格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发放,规范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支出,加大行政、稽查人员基本支出的经费保障力度。

六、实施“人才强检”战略

增强忧患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积极推进岗位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工作的实施;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深化考核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为质监事业“十二五”期间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