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779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docx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

08年公考申论模拟题——保护传统文化

 

材料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转自学易网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

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转自学易网

第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当前,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

转自学易网

  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重点抓好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等重大项目。

转自学易网

  第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

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转自学易网

  材料2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

”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的是要在国内继续弘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

转自学易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产权涵盖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别人抢注的时候我们才去着急。

有专家呼吁,如果中国不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领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丰富,如果我们不及时注册“中国料理”。

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日本的中国料理,我国著名工艺品中的景泰蓝,就是一个文化产业保护上的教训,有数据显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蓝出口占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

转自学易网

  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

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抢救和保护。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

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

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同时也指文化事业。

转自学易网

  另外,还要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我国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

转自学易网

  当然,我们在开发文化产业时,最忌讳一边在拼命抢救文化遗产,一边在破坏、无视甚至是“恶搞”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博士说,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个文化层面、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小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大局。

但中国人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韩文化摩擦,并对韩国人的做法给予适当的包容。

此外,中国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作品本身也缺少严肃性,如“孔子就是丧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过人们广泛议论的新奇言论。

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之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

转自学易网

材料3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唐贞观元年,因邑人郑兴“割骨奉母”闻于朝,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亲封“孝义”县而得名,是我国民间文化保存和传承得很好的地区之一。

转自学易网

  孝义是一方文明故地,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孝河流域繁衍。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曾留下文明的佐证。

这里是北方民族聚融之地。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在这里始置瓜衍县,秦汉时期为兹氏县,三国曹魏设中阳县,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永安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封孝义县。

唐代以后,孝义成为“车骑缤纷、商贾云集”的重镇。

明清时期,又成为“汇通天下”的晋商故里之一。

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

转自学易网

  新中国成立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孝义撤县设市。

孝义境内,目前尚存古代建筑遗址七处,楼台亭台、庙宇寺院120多处,石碑152通。

孝义历史久远,民俗文化久兴不衰。

从2400多年前的孝义皮影戏、木偶戏,到后来兴起的民间神话传说、谣谚、谜语、童话、对歌,再到皮腔、碗碗腔、地秧歌、剪纸、吹打乐、背棍、旱船、迎花妆、悬空椅、竹马、赛锣鼓与明清时期出现的隐士诗词、龙山诗词等,构成了孝义千载民间文化的主体。

转自学易网

  这些带有孝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传至今日,绝大多数保存完好,这在我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2006年,历史稀有剧种“皮影戏”、“碗碗腔”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年孝义木偶戏、风俗礼仪等,也被列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到目前为止,孝义共有6项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正在申报和有待申报的还有多项。

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

  民间艺术——皮影、木偶戏

  皮影戏、木偶戏是我国本土特有戏种,孝义是发祥地之一。

据考证,孝义皮影戏已有2400多年历史。

据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门生子夏在孝义利用“影乐”聚众讲学,把传授内容变成“影、乐、教”合成的影戏形式。

后来,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成影戏,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

到汉代,皮影在孝义广泛传播。

宋元时期,孝义皮影发展成熟,成为广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

元明时期,孝义皮影戏到达鼎盛时期,最盛时境内有100多个皮影戏班,从业者数百人,并流传到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和内蒙古等地。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和纱窗皮影两种,以纸窗皮影为主。

孝义皮影是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等融于一炉的民间艺术,既可表演故事,也可当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孝义皮影别致夸张,地方特色浓郁。

孝义皮影与中国其他地区皮影艺术的不同之处,是皮影、木偶演艺人员相互依存,同为一个戏班,且半农半艺。

农闲时,这些艺人白天演木偶,夜晚唱皮影,冬去春来,年复一年。

转自学易网

转自学易网

  民间艺术——皮腔

  在孝义,皮影和皮腔相依相伴,皮腔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亦称“孝义吹腔”。

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和节拍和抢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中的古老唱腔之一,对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皮腔因其演出时以白纸糊窗借光显影,被当地人习称“纸窗腔”。

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

皮腔的传统剧目有50多个,现存30余个。

内容分为神话故事和道教传说两大类。

代表作品有《诛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

  民间艺术——碗碗腔

  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之一,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

在孝义戏曲中,最流行的是碗碗腔。

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

孝义碗碗腔形成晚于皮腔,源于清光绪年间。

由于陕西大荔三原一带连年旱情严重,大荔三原的皮影、碗碗腔艺人辗转流离到孝义,搭班组社,收徒传艺,又受晋剧、孝义干板腔秧歌、孝义皮腔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孝义特色的碗碗腔。

清光绪末年,孝义碗碗腔板社多达70余个,演出足迹遍及山西全省,远涉宁夏、辽宁,上演移植剧目,并出现较有影响的艺人,如王宝栋、张立广、井润元、李付德等。

新中国成立后,碗碗腔在当地依然如旧,后来又出现《赤冶河》、《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酸枣坡》和《孝河新曲》等一批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奖。

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现在能提名的有120本,孝义博物馆已收集整理100本,其中包括《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等。

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

  民间艺术——剪纸转自学易网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孝义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

孝义剪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独特,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也有南方的纤秀细腻。

在孝义,人们每逢春节、结婚等喜庆日子,都会自己动手剪出各式内容窗花、剪纸,主要有人物、走兽、花鸟、阁楼、吉祥图案、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皮影模仿等,许多作品仍保留着传统的线条和结构手法。

  民间艺术——地秧歌转自学易网

  地秧歌原是流行于孝义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的娱神舞蹈。

清朝末年,这种舞蹈形式不再是专为祭祀表演,开始与跑旱船、推车、竹马等民间广场演艺为伴,巡回出演。

民国初年,地秧歌开始出村送唱,举办集会赛歌,在每年元宵节举行地秧歌传统比赛。

因在演唱时不用管弦伴奏,俗称“干板秧歌”或“磕板秧歌”。

自演小戏,杂以舞蹈、曲艺、杂说等,古时又称“混秧歌”。

近年来,地秧歌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晋剧、碗碗腔等艺术形式,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成为山西53个小剧种之一,定名为汾孝秧歌。

转自学易网

  材料4“允许有争议,但标志城肯定要建”,山东省济宁市市长张振川这句话,颇具一锤定音的“威力”,但也由此引来一轮对济宁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最为激烈的批评声音。

目前,对“标志城”的讨论已经进入了舆论冷冻期,各种媒体鲜见最新的进展信息。

但按下了葫芦不等于瓢不起来,甘肃省永靖、华亭、临洮三县将筹集巨资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三期工程和老子文化园的消息,又引来一片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以“标志城”争议为标志到达了一个沸点,舆论的冷水兜头浇下之后,一地的鸡毛还要相关的地方政府硬着头皮收拾。

恐怕坚持如张振川者也要困惑,国家提倡复兴传统、繁荣文化,一些民众也热衷把这股潮流当做时尚来追赶,为什么本该赢取热烈掌声的“大项目”,却遭到一片倒彩的打击?

而一贯处于被遵从地位的政府,现在在舆论危机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姿态越强硬,未来所面临的结果就会越尴尬。

转自学易网

  由各地政府担任主角引发的这场“伪文化高烧”,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火急火燎,而是有着一个多点开花、四处蔓延的过程。

它有着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争故里,争完老子争孙子,争完大禹争诸葛亮,发展到连西门庆和潘金莲也不放过的时候,已经成为闹剧了;第二个层面是搞公祭,自恢复公祭孔子以来,祭伏羲、祭曾子、祭三苏……各地凡是能挖出来祭奠一番的先人都祭了一个遍,直到公祭轩辕黄帝发生鲜花遭数千人哄抢事件之后,愈演愈烈的公祭活动到了有必要喊停的时候;第三个层面便是所谓的“文化大项目”了,与前两者相比,建项目在地方政府看来,这是唯一能扛得起来服务于民、发展经济的大旗,而且与政府“办实事”的角色定位颇为符合,济宁市市长的底气恐怕就是由此而来。

转自学易网

  事实上,建“标志城”也好,建其他文化建筑也好,激愤的多还是属于媒体圈内的知识分子以及精英阶层,他们的炮火,除了猛攻那些尚处在立项或设想阶段的“虚拟城池”外,还用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责任担当,来要求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为代表的“拥建派”,别为政府一时的头脑发热,让老百姓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反建派”在这场舆论监督战中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却不是胜利者,在刚硬的行政命令面前,所有的批评箭簇显得软弱无力。

老百姓对于这场争论,态度是漠然的,建或者不建,和他们并没有多大干系,他们不仅没有决策的权利,甚至连表态的机会也不存在。

话说过来,如果当地政府真的去征求老百姓意见的话,也许人们并不会反对平地多出这么一堆庭院高楼和人物塑像——如果在拆迁、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方面,更能让老百姓有看得见的利益的话,说不定政绩工程还真的能顺利完成,让当地官员的官帽再升一级。

但问题是“标志城”的投资太大了,而且300亿全部来自于纳税人,这意味着一旦这项投资占用过多资金,或者投资失败留下一座废墟,那么其他和当地百姓利益切身相关的公共建设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

而与此同时,济宁市并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收回投资的计划,赢利的想法更接近于痴人说梦。

所以,舆论的监督有利于清醒当地政府的头脑。

同样是耗资巨大的工程,浙江农民企业家徐文荣投资200亿元重建圆明园,反对的声音与“标志城”相比弱了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标志城”的政府行为色彩浓厚,而“圆明新园”则披上了民营企业经济行为的外衣——虽然它的建设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但很显然,徐文荣还是承担了主要的风险。

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

  通过这些事件所散发的文化浮夸风,却更值得担忧。

作家冯骥才在肯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顶峰”的同时,也对“争着把钱贴到‘塔尖’上”进行了批评。

而目前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复古和仿制建筑的建设行为,就是争相地往“塔尖”上堆钱,一同被堆起来的,还有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虚荣心,而这,却是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也和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精神背道而驰。

传统文化是否得到弘扬,不在于建设了多少“大项目”,而应多考量与之相关的民族精神气质,融入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底蕴。

国家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做青团等消失已久的文化活动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回归传统,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百姓没有感受和参与的机会,政府花再多的钱也白搭。

民间和政府虽然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达成了共识,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政府往往还是为自己的越俎代庖而陷于尴尬境地。

转自学易网

  材料5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2007年底,媒体又传出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的消息,如何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焦点话题。

转自学易网

  2007年年底,《新快报》刊登出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的消息称,韩国《朝鲜日报》曾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

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转自学易网

  随后《北京青年报》称,韩国联合通讯社已发表文章澄清汉字“申遗”并无根据,纯属“误传”。

韩联社表示,据调查,首尔大学的韩国历史系和东方历史系里并没有朴正秀其人,韩国政府也没有把汉字作为韩国文化单独申遗的打算。

紧接着《环球时报》公布了有关调查,称中国有些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但少数韩国人确有主张“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朴文基2001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为《汉字是我们的文字》的书;韩国还有一个大钟语言研究所声称:

“创造汉字的民族并不是汉族,而是我们的民族(东夷族)。

”),但他们的主张在韩国并非主流。

调查称,类似的奇谈怪论,在韩国一些学者和网络作品中还屡见不鲜,涉及中韩两个民族的文明发源、历史和神话人物、传统医药等等。

两国专家认为,中韩近来不时擦出“文化火花”,双方今后都应多些宽容和克制,少传播民族主义情绪。

在“汉字申遗”风波被澄清的同时,人们注意到,汉字在韩国确实很受重视:

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用繁体汉字题名,不少著名企业在招聘时,也要考虑应聘者的汉字能力。

不仅如此,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态度和行为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思考。

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转自学易网

  材料6在审视韩国对中华文化关注和重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反观韩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

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发展起来,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

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地大兴土木建馆保护。

紧贴汉城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

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首尔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

转自学易网

  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也很出色。

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览。

在首尔,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

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

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

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现场演示。

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相当考究。

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

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

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

另一种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中的一些传统习俗,过春节时穿上韩服、祭祀活动、给长辈拜年、吃传统的年糕汤、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等……在端午节时都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用菖蒲液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举行摔跤比赛。

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也备受重视。

一位中国游客对笔者说,他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韩国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远道而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

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和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转自学易网

  材料7日本的博物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

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

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博物馆,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转自学易网

  日本博物馆大都馆藏丰富,但也有特立独行的,比如宇治市的源氏物语博物馆,就是为一本书而建的。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巅峰之作,1000年来始终以各种形式伴随一代代日本人成长,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珍宝。

因书中大量篇幅均以宇治为舞台,于是,博物馆便建在了宇治市的青山绿水之间。

博物馆并不大,古朴大方的日本庭院中,展示的虽是古典内容,却巧借现代形式。

特别是环绕展厅的32面巨大电视屏幕,变换着四季风情,和《源氏物语》中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文片断很相称。

小电影院上映的是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凄婉爱情悲剧。

也许为使传统文化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电影居然是动画片。

转自学易网

  介绍主要人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