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393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docx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

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控制考核知识——专家提问要点

1、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2、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

二前三后:

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后

3、哪些情况必须洗手不能卫生手消毒?

手部有明显污染时

接触可形成孢子的微生物之后

4、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先洗手,后消毒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5、对医务人员手有哪些特殊要求?

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

6、何谓标准预防?

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7、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什么?

(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传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8、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2)佩戴时应注意防水层朝外,有鼻甲的一侧在上,将鼻甲压紧至鼻梁。

(3)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

(4)口罩应保持清洁,当口罩潮湿及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

(5)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时,应进行密合性测试。

9、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为经空气成本的传染病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10、什么情况下应使用隔离衣、防护服?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

②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1、标准预防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遵守手卫生规范。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面部时,要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皮肤或衣服时,要穿防护服。

每一个都要遵守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收治患者时要根据感染源的可能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仪器/设施和环境怀疑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污染后应清洁消毒。

收集患者使用过的织物时应避免抖动,以防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

遵守安全注射的原则。

12、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原则是什么?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4)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6)医用建筑布局、流程合理。

1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1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包括哪几类?

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15、什么是感染性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意外地被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或被患者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的针头、手术刀等锐利器械刺破自己的皮肤,而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一类职业暴露,即为医院感染性职业暴露。

16、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7、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预防措施?

(1)乙型肝炎病毒:

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

①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②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

③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保护性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④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确认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

(2)丙型肝炎病毒:

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

18、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19、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哪三级?

⑴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⑵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⑶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以上所指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20、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21、医院感染暴发时该如何处置?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控制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22、医院感染暴发时如何报告?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3例及以上相同症状(如发热)或同种疾病(如肺炎)或同种病原体(如MRSA)应高度重视,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室确认后及时向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报告。

由感染管理科、医务部向主管领导汇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予以确认。

确认后由感染管理按相关规定逐级报告。

2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抵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和咨询

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25、什么叫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6、什么是泛耐药(XDR)?

对除了1-2类抗菌药物之外的所有其他抗菌药物种类(每类中至少有一种)不敏感,也就是只对1-2类抗菌药物敏感。

27、什么是全耐药(PDR)?

对所有抗菌药物种类中的所有药物均不敏感。

28、常见多重耐药有哪些?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9、多部门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分工职责是什么?

(1)临床医疗组:

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住院病人要及时告知护理组采取隔离措施。

属于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则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

(2)临床护理组:

按规范要求采集检验标本。

落实对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消毒隔离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

(3)微生物实验室:

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

(4)感染管理科:

利用院感软件及时搜索微生物室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标本,用电话或院内办公平台及时提醒临床落实隔离制度,定期对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5)医务部、药学部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根据微生物室细菌药敏检验报告结果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

30、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有哪些?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等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手卫生制度》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

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

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1、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2)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32、2012年我院微生物室分离菌株(97%为住院患者标本)排名前五的细菌是?

依次是大肠埃希菌31.7%、铜绿假单胞菌15.3%、肺炎克雷伯菌12.4%、金黄色葡萄球菌0.6%、鲍曼不动杆菌4.2%

33、2012年我院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排名前五位的是?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

34、2012年我院医院感染病例按系统分类排名前五位的是?

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其他系统感染、腹泻、切口感染

35、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3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37、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39、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

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

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40、医院内肺炎(HAP/VAP)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无菌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