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320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docx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组织: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所构成。

2.间质:

组织内非细胞形态的物质。

3.器官系统: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连个组成的更大功能单位。

若干种器官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4.个体发育:

个体发育的全过程可概括为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5.系统发育:

广义系统发育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狭义系统发育是生物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相互协同作用,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的发育过程

6.原口: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

7.原口动物:

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时期的原口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动物。

8.后口:

原口封闭或形成肛门,从对面或侧面形成的口为后口。

9.后口动物:

原肠胚时期的原口或者封闭,或者称为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是后来产生的一类动物

10.卵生:

受精卵在亲本体外发育成幼体,卵发育的营养来自于受精卵细胞质和卵黄,排泄物排到卵内。

11.卵胎生:

受精卵在母体内只接受母体保护,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分别由受精卵提供和收集

12.胎生:

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幼体,由母体提供营养物质,排泄物排到母体内,由母体循环系统排出

13.直接发育:

或称无变态发育,即幼体出生后,其形态结构与成体大致相似,只是大小不同。

幼体不经过明显变化,直接成长为成熟的个体。

例如某些低等昆虫和高等动物。

14.间接发育:

或称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之间,除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差异以外,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

15.原生动物:

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身体微小,形态多样;没有组织各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靠细胞器完成。

具有生物界的所有营养方式;主要以体表来进行呼吸和排泄;生殖方式多样,包囊形成很普遍并以此来度过不良环境;除包囊外,均生活在含水或潮湿的环境中。

包括眼虫,草履虫等。

16.后生动物:

动物界除原生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动物门类的总称。

其特征是体躯由大量形态有分化、机能有分工的细胞构成;其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有明显的分化。

17.包囊:

低等动物在环境恶劣时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薄膜包围于体外。

18.中生动物:

构造十分简单的小型多细胞动物。

中生动物仅具一层表皮细胞和若干轴细胞。

营寄生生活,寄生于扁虫、纽虫、多毛类、双壳类、蛇尾类及其他动物体内。

仅中生动物一门。

19.辐射对称:

通过身体纵轴(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对等的两部分,如大多腔肠动物。

20.两侧对称:

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

21.两囊幼虫:

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

22.芽球:

芽球的形成是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住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

当成体死亡后,无数的芽球可以生存下来,渡过严冬或干旱,当条件适合时,芽球内的细胞从芽数上的一个开口出来,发育成新个体。

在淡水海绵和四轴海绵的一部分海绵(软海绵亚目)和穿贝海绵中存在芽球。

23.逆转现象:

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

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或"胚层逆转"。

24.浮浪幼虫:

海产腔肠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幼虫时期,即浮浪幼虫。

其有内外两胚层,表面有纤毛。

腔肠动物在有性生殖形成合子后,先发育的浮浪幼虫沉入海底,附着在固体物上,在发育为新个体。

25.寄生虫:

自然界中的生物(低等生物)在自然界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必须依靠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生活,被寄生生物对寄生虫起保护作用,并为寄生虫提供营养。

寄生虫会对被寄生生物造成危害。

26.宿主:

被寄生虫寄生的生物称为宿主;有中间宿主,终宿主两种。

27.中间宿主:

寄生虫的幼虫所寄生的宿主,或寄生虫在宿主主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

28.终宿主:

寄生虫成虫寄生的宿主或在宿主内完成有性生殖的宿主称为终宿主。

29.皮肌囊:

扁形动物中胚层细胞形成的肌肉层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紧贴起来形成的体壁,又称为皮肌囊。

有保护和加强运动机能的作用。

30.原肾管:

由扁形动物身体两侧的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许多小分支的排泄管构成。

有排泄孔通体外。

每一分支小管最末端为一焰细胞组成盲管状。

(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纽形动物、内肛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成对出现。

它是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

原肾管由胚胎的外胚层内陷形成。

而且是细胞内管。

原肾管主要起到排泄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

扁形动物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原肾管就要产生低渗液体并排出体外。

而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因为宿主与之是等渗,所以原肾管在此则承担排泄废物的任务。

31.牟勒氏幼虫:

系纽形动物之帽状幼虫的一种特殊类型。

异纽目的栖息于干潮线往上的地方,是卵露出水面时间较长的一个种类,故无水中自由游泳的帽状幼虫。

在卵壳内形成蠕虫形的幼虫,基本完成变态后,即孵化而转入匍伏生活。

这种壳内的幼虫称为德沙氏幼虫。

另属涡虫纲多肠目无吸盘亚目的平角涡虫亦有类似的现象,其幼虫称为壳内牟勒氏幼虫。

32.焰细胞:

由管细胞和帽细胞组成,帽细胞位于分支小管顶端,盖在细胞管上。

帽细胞有纤毛伸入管细胞中央,不断摆动如火焰一般,所以称焰细胞。

33.螺旋卵裂:

卵子受精后,8细胞期分裂球的排列为上、下两层,上层的四个细胞较小,而下层的四个细胞较大,上层细胞与下层细胞成相互交错排列,因此称为螺旋型卵裂。

34.幼体生殖:

幼体生殖是指昆虫还在幼体阶段就能产生后代。

某些寄生吸虫和昆虫的幼虫体内的某些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而能独立长成新的幼虫后产出体外的现象。

幼体生殖的昆虫都属于全变态类,但它在幼体生殖阶段无卵期和成虫期,有的甚至无蛹期,所以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很短。

幼体生殖同时也是孤雌生殖,所以有利于扩大分布和在不良环境下保持种群生存。

既幼体生殖兼有胎生与孤雌生殖的优点。

35.原体腔(假体腔):

也叫初生体腔。

胚胎发育时囊胚腔遗留的空腔,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肠壁上一般缺少肌肉层,如线形动物门动物如蛔虫和轮虫等属此类。

36.真体腔:

真体腔亦称真正体腔、次生体腔、后体腔。

是动物体腔之中在原肠胚期以后所形成的与囊胚腔(卵裂泡、卵裂腔)完全不同的腔。

真体腔在体壁层和脏壁层上都有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和体腔膜,而原体腔既无体腔膜,在脏壁上也无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层。

真体腔的出现促进了体节、后肾管、血液循环系统和肠道肌肉层的发生,并使生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37.疣足:

疣足是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动物中。

在每个体节的两侧各有成对的疣状体壁突起,称为疣足。

它是动物的运动器官。

疣足扁平,可分背肢和腹肢,各肢具有1根粗的针毛和1束刚毛。

适于游泳和爬行。

最常见的动物为沙蚕

38.担轮幼虫:

环节动物中的陆生和淡水种类为直接发育,不经过幼虫期;海产种类则存在幼虫阶段,经变态发育为成虫,即担轮幼虫。

39.后肾管:

后肾管是环节动物等真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较原肾管高级。

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后肾管系统不需要额外的系统就可以将一切在血液中的废物和有毒物质会排出体外。

40.闭管式循环: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系统。

41.开管式循环:

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的循环方式,叫"开管式(血液)循环"。

42.血窦:

软体动物的动脉也直接开口于体腔,但体腔中有许多实质组织,血液所占的空隙较小,特称为"血窦"。

是动物在进化中从真体腔进化到有血管的中间过程。

43.血腔:

节肢动物的动脉末端直接开口于体腔,因此,体腔充满了血液,故称为血腔。

44.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45.书鳃:

书鳃水生节肢动物鲎所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位于腹部6对附肢中后5对的后面,由多数小叶组成,呈书页状,故称书鳃。

46.书肺:

也叫"肺囊",蜘蛛,蝎一类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

在蜘蛛腹部前方两侧,有一对或多对囊状结构,叫气室,气室中有15~20个薄片,由体壁褶皱重叠而成,像书的书页,因而叫"书肺"。

当血液流过书肺时,与这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过程。

47.基节腺(绿腺):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

和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这些腺体一般为囊状结构,一端是排泄孔,开口在体表与外界相通(如虾的排泄孔开口在大触角的基部),另一端是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

这一结构在甲壳类动物(如虾、蟹、水蚤等)中被称为绿腺;在蛛形纲中被称为基节腺

48.马氏管:

昆虫、蜘蛛等以马氏管为排泄器官。

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

它直接浸浴在血液中,能大量尿酸等含氮废物,送入后肠后,经肛门排出体外。

49.短腕幼虫:

棘皮动物中海参的幼体。

海星羽腕幼虫后期在包围口前纤毛环部分的前方着生的纤毛带上不镶边的3个突起,称为短腕幼虫腕。

50.面盘幼虫:

是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继担轮幼虫后的幼虫,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环部分突出成为左右对称的翼状薄膜,即面盘靠其表面的纤毛运动,而在水中游泳。

从面盘后的体背的壳腺分泌贝壳,随着幼虫生长面盘退化,沉于海底变态而成为成体。

51.孤雌生殖:

又叫单性生殖,即雌性所产的卵,不受精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52.刺细胞:

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刺细胞向外一端有一刺针,每有一个细胞核和刺丝囊,刺丝囊内有细长而中空的刺丝。

53.变态:

受精卵不直接发育成成虫,而是先发育成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幼虫,由幼虫再发育成成虫

54.半变态:

孵化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不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

这种幼虫特称为稚虫。

如蜻蜓。

55.渐变态:

孵化后的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环境和习性相同,只是翅和生殖腺未发育。

这种变态是逐渐进行的,蜕皮几次,翅生成。

其幼虫特称为若虫。

如蝗虫,椿象等。

56.完全变态:

卵孵化后,经历幼虫,蛹,成虫三个时期。

其幼虫的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

57.羽腕幼虫:

棘皮动物门的幼虫,使两侧对称,体表有两侧对称的纤毛带,使幼虫能在海水中游泳。

58.半索动物:

分类地位仅次于脊索动物门。

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因口腔背侧向前方吻部突出一个小盲管,有些学者称它为口索,认为相当于脊索构造,因而得名。

均为海生,营底栖生活。

59.口索:

原始的脊索,口腔背侧向前方吻部突出一个小盲管,形成口索。

60.脊索:

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

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

61.咽鳃裂:

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具有呼吸功能。

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62.尾索动物:

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

身体表面披有一层棕褐色植物性纤维质的囊包,也称被囊动物。

全部是海洋动物。

63.头索动物:

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

头索动物的脊索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故名。

又名狭心纲。

因无真正的头部,又称为无头类。

如白氏文昌鱼

64.无颌类: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没有颔,没有成对的鳍,体表覆盖着股质外壳,没有鳞片,脊椎骨以软骨形成。

盲鳗、八目鳗。

65.颌口类:

出现了上下颌。

有了能活动的上颌和下颌。

66.逆行变态:

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如海鞘。

67.内柱:

文昌鱼、海鞘及圆口类(幼体)的鳃囊腹面正中线走行的鳃下沟壁上的发达的腺性组织,是由厚的腺性上皮形成的沟,有纤毛。

有捕捉食物的功能。

砂土鳃鳗幼体的内柱能收集碘,与变态同时移于甲状腺。

海鞘和文昌鱼的内柱不能收集碘,可能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起源。

68.脊板线:

69.前肾:

肾脏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前肾,中肾和后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时期,前肾才有作用。

圆口纲中的盲鳗仍用此种肾脏作为排泄器官。

70.中肾:

中肾是鱼类和两栖类成体阶段执行排泄机能的器官,位于前肾的后方。

71.后肾:

后肾是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成体的排泄器官,其位置靠近体腔的后段。

72.鳃弓:

支持鱼鳃的骨性支架。

因呈半环弓状弯曲,故称鳃弓,或称"鳃弧"。

73.初生颌:

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形成

74.次生颌:

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失去颌的机能后,由其前方重新形成的前颌骨、上颌骨代替腭方软骨成为上颌,由齿骨、隅骨等.这些膜性骨组成的颌,因演化上晚于初生颌,故称次生颌。

硬骨鱼及其以上的脊椎动物的颌均属次生颌。

75.动脉球:

亦称大动脉球。

指硬骨鱼类的心脏从心室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起始处的球状肥厚部,是心脏的辅助器官。

76.动脉圆锥:

亦称心脏球。

从软骨鱼类、鲨、等板鳃类、鲟类以及两栖类的心室向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是心脏的一部分。

77.骨鳞:

脊椎动物硬骨鱼类的一种鱼鳞,由真皮性骨板形成,故称骨鳞。

78.生殖洄游:

指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要进行由越冬场或肥育场向产卵场的集群移动。

又称产卵洄游。

79.索饵洄游:

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0.变温动物:

又叫冷血动物。

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81.恒温动物:

俗称温血动物。

具有与外界温度或自身活动无关而保持一定体温特征的动物,亦即为恒温性发达的动物。

82.羊膜卵:

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83.愈合荐骨:

鸟类脊椎最后一个胸椎,腰椎,荐椎和前面积各尾椎愈合为鸟类特有的结构,成为愈合荐骨

84.双重呼吸: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

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微气管总是有多氧的气体进入交换和少氧的气体排出,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85.双重调节(三重调节):

鸟类眼内肌为横纹肌,反应敏捷,能同时改变角膜和水晶体的凸度(双重调节)。

鸟类的睫状肌分为前部的角膜调节肌和后部的睫状肌,除上述的双重调节外,还能改变角膜的凸度,可以称为是三重调节。

这种完善的视觉调节使鸟眼可以迅速地由远视到近视。

86.原脑皮:

大脑半球顶壁出现零散神经细胞,称为原脑皮。

两栖纲开始出现

87.新脑皮:

从爬行动物开始,在大脑表层出现由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

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88.留鸟:

即某地一年四季皆可见的鸟类。

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鸟叫留鸟。

89.迁移:

指某些无脊椎动物季节性的长距离更换住处的行为。

90.候鸟:

随著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称之为候鸟。

91.早成鸟:

出壳后的雏鸟,眼睛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

这样的雏鸟,叫做早成鸟。

92.晚成鸟:

出雏后到能飞行前近段时间里一直靠双亲喂养的鸟。

93.胎盘:

胎盘是后兽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胎儿在子宫中发育,依靠胎盘从母体取得营养,而双方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胎盘还产生多种维持妊娠的激素,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94.子宫:

人和动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人和动物胎儿或幼体发育生长的场所。

95.洞角:

由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如牛羊角。

96.实角:

为真皮骨质角,分叉,多数为雄性具有,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

97.角质纤维角:

系表皮角,由角质纤维凝合而成,无角心,终生不脱换,如犀角。

98.次生腭:

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等骨的腭突共同形成。

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而且当动物吞食大型食物时仍得以正常呼吸。

99.飞羽:

指鸟翼区后缘所着生的一列坚韧强大的羽毛,其牢固地"锚定"在骨骼后缘。

在振翅时整体挥动,拍击空气。

飞羽的数目和形态是鸟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100.分生组织:

分生组织具有持续的或周期性的分裂能力,细胞群限制在成熟的植物体的某些部位,它们一生都保持着强烈的分裂能力,产生新细胞,从而形成新的组织。

多数分生组织产生的细胞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其他植物组织。

根据分生组织在主物体中的分布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

顶端、侧生、和居间分生组织。

101.永久组织:

分生组织分裂后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后逐渐转变为成熟组织。

通常成熟组织不再分裂,因此成熟组织又称为永久组织。

102.花序:

花在花轴上由规律的排列方式,称为花序。

103.干果:

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的果实

104.坚果:

外果皮坚硬木质,含1粒种子的果实。

105.浆果:

由一至数枚心皮形成的果实,果皮除表面几层细胞外,一般柔软,肉质多汁,含多粒种子。

106.种子:

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完成后,由胚珠发育而来的称为种子。

107.果实:

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完成后,由子房发育而来的部分成为果实。

108.原叶体: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特称为原叶体。

109.韧皮部:

位于周皮内侧,筛管存在的位置,由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组成,是维管植物运输光合作用产物的通道。

110.木质部:

位于形成层内侧,导管存在的位置,由初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组成,是维管植物从根系运输水分和水溶小分子物质的通道。

111.中柱鞘:

根和茎的中柱外围的组织。

它紧接内皮层,通常由1~2层或多层薄壁细胞组成。

也有的含有厚壁组织。

中柱鞘仍保留有分生能力,由这些细胞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以及一部分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故中柱鞘又名"周围形成层"。

但大多数的种子植物茎中缺少这一结构。

112.导管:

存在于木质部,使被子植物普遍具有的。

它们都是由许多长管状、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管内穿孔,是植物体运输水分及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的通道。

113.筛管:

存在于韧皮部,使被子植物长途运输叶光合作用产物的一种输导组织,是由一些特化的,管状活细胞组成。

管内有筛板。

114.伴胞:

筛管细胞侧面常有一个或一纵列小型细胞向毗邻,成为伴胞,伴胞与筛管同源。

筛管的个体发育表明,筛管母细胞在形成筛管细胞是,进行一次不均等的纵分裂,大的子细胞形成筛管细胞,小的子细胞形成伴胞。

有时伴胞还能进行多次纵横分裂,伴胞是特化的薄壁细胞。

115.表皮组织:

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分化而来,通常为单细胞厚度,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细胞,如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表皮毛及气孔等。

116.薄壁组织:

有薄壁细胞组成,在器官中形成连续组织。

薄壁细胞是分化程度较低的成熟组织。

有较大的可塑性。

根据薄壁组织功能不同,分为同化、储藏、储水、通气组织和传递细胞。

117.机械组织:

由细胞壁不同程度加厚的细胞构成,增强组织的坚固性各韧性,机械组织功能是支持植物体,根据组成机械组织的细胞结构的不同,机械组织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118.厚角组织:

是支持力量较弱的机械组织,常见于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的幼嫩部分,如花柄,叶柄,茎,叶等,是活细胞。

通常分布在器官的外围或表皮层的下面或与表皮层相隔几层薄壁细胞,含有叶绿体。

119.厚壁组织:

是细胞壁的全面木质化,次生增厚,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解体,成为只有细胞壁的死细胞,常成群或束状分部,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分局细胞形态可分为石细胞和纤维两类。

120.维管组织:

存在于维管植物中,称为维管组织系统。

其他植物中是输导组织。

维管组织系统包括疏导水分的木质部(由导管和管胞组成)和输导有机物质的韧皮部(由筛管,伴胞和筛胞组成),他们连续地贯穿在整个植物体内,把生长区,发育区与有机养料制造区和储藏区连接起来

121.柱头:

位于雌蕊的顶端,一般膨大,扩展或具有各种形状,是接受花粉的部位。

122.花柱:

是柱头与子房之间的连接部分,是花粉进入子房的通道。

123.子房:

是雌蕊局部的膨大部分,有柄或无柄,着生在花托上。

124.胚珠:

是着生在子房室内腹缝侧或中轴处的球形小体,是种子的前身。

125.胎座:

胚珠通常沿心皮腹缝着生在子房上,着生的肉质突起称胎座。

126.穗状花序:

花轴直立,较长,上面着生许多无柄的两性花,如车前,马鞭草等

127.总状花序:

花序具一长花轴,上面着生花柄近于等长的两性花,开花顺序由下而上。

如紫藤,油菜等

128.圆锥花序:

在花轴上分有许多小枝,每一小枝自成一总状花序。

如水稻,丝兰等

129.伞形花序:

花轴短缩,大多数花着生在花轴顶端,每朵花具有近于等长的花柄,因此各花在花轴顶端排列成圆顶形或近于球形,开花顺序是由外向内。

如葱,人参,樱桃等。

130.伞房花序:

花轴直立,其上着生了许多花柄不等长的两性花,下部的花柄较长,越向顶端花柄越短,因此各花几乎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如苹果,绣线菊,梨等。

131.头状花序:

花轴极度缩短,且膨大扁平,各苞叶长密集形成总苞。

如向日葵,菊,蒲公英等。

132.柔荑花序:

花轴直立(雌花序)或柔荑下垂(雄花序),花轴上生着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小花无花被霍具单花被,开花后,一般是整个花序脱落。

如杨,柳,枫杨等。

133.复伞花序:

包括复伞形花序和复伞房花序。

复伞形花序是花轴顶端丛生若干长短相等的枝,各分枝又成为一个伞形花序,如胡萝卜,小茴香等;复伞房花序是花轴的分枝城伞房状排列,每一分枝又自成一个伞房花序,如花楸

134.花药:

雄蕊的一部分,着生于花丝,华药内含有花粉粒。

每个花粉粒内有两个精子。

135.裸子植物:

胚珠裸露,无种皮包被的植物,大都是具有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有庞大根系。

无真正的花,只形成孢子叶球或球花。

136.被子植物:

胚珠外层有种皮包被的植物,有真正的花,具有雌蕊,双受精作用,能够发育出果实。

137.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又叫羊齿植物,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有真根,繁殖依然靠孢子,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类群。

138.初生木质部:

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

木质部的发育顺序是内始式,即原生木质部在内,后生木质部在外,使初生木质部中起重要作用的部分,由管径较大的梯纹,网纹或孔纹导管组成,其中孔纹导管最普遍。

木薄壁细胞是活细胞,具储藏作用,木纤维集中在后生木质部中,具支持作用。

139.次生木质部:

维管形成层活动时,向内形成的细胞较多,构成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含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导管的数目,大小及分布情况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

木纤维较发达,是次生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

140.初生韧皮部:

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共同组成的复合组织,主要作用事输导光合作用产物。

韧皮薄壁细胞体积较大,并散生在整个初生韧皮部中,有储藏作用;韧皮纤维常成束分部在韧皮部外,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

141.鳞茎:

是由肥厚的鳞叶包围着的扁平或圆盘状的地下茎,如百合,洋葱,蒜等。

142.形成层:

又称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发生始于成熟区,是维管柱以内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

形成层是一个完整的圆环,位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能产生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143.回交:

为孟德尔首创,是指F1个体和隐性纯合亲本建的交配,可以推测子代个体的基因型。

144.测交:

子一代和两个亲本的任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叫做回交。

在育种工作中,常利用回交的方法来加强杂种个体的性状表现,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