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282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docx

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法论一二三四

方法论

(一)─设计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才有着大部分的影响。

蒙氏说:

“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

”上述的两件事实,我们在前面第七章已经分别叙述过,蒙特梭利教学法的首重环境,就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基本地来说,蒙特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

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硬体设备(和附近的环境)“教育环境”教具老师(导师)孩子在一个完美的环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体设备”──慎重选择过的“教材、教具”(静态):

还要有娴淑慈爱的“导师”,在其中担任设计教材和诱导孩子学习意愿、以及在两者之间扮演沟通牵引的角色;当然还有主体人物──充满活力和学习意愿的“儿童”(动态)。

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帮助儿童能够良好发展的环境,蒙氏说的最具体的就是:

“儿童之家”。

我们现在就简单扼要地介绍给中国的母亲们。

它必须像个家

蒙氏说:

“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

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

“不过它必须像个家。

”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摆设。

“家”中的主要房间是智力活动的“工作室”。

另外,再配上较小的浴室、餐厅、会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让孩子活动和生活的空间。

当然,像台北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间狭小,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为他安排一间“工作室”,陈设些经你慎选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市上的电动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绩;另外的一间是专用的卧室兼起居室。

并且要常常带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补没有院子的不足,这样也就是一个很好的蒙特梭利教育环境了。

以幼儿为中心

家中设备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主。

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硬体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

从最简单的说起:

食:

吃饭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应适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设想:

从孩子一上饭桌,到吃饭完后下桌的中间会经过哪些手续?

而哪些是过程中所需用的物品?

以及它们的大小、轻重等等,都必须是适合孩子能够使用的。

衣:

是否已为他安排了一个高度适中的衣柜,让他可以轻易地打开,将自己的衣物放入、挂好……

住:

假如家中有六、七个月大的婴儿,你是否能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间(或客厅改造,卧房改造),至于到婴儿会走以后,客厅、卧室都应特别设计,随孩子的成长而准备、改变……。

行:

除了为他安排了各类适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门外安排了一个空间,可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齐……。

为什么要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环境呢?

因为我们的安排,不是只看见近程目标(适合他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他能够一切自己动手,不会依赖他人的“独立”性格。

我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大部分的妈妈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她二岁半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不但会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脱鞋子,还会打扫环境呢!

关键就在你是否大胆和耐心地给过他机会“自己做”,而且曾否成功地引导过他。

布置要安全、美观、有秩序

至于所有的硬体安排,必须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

你给孩子用的椅子,应避免用夹层的,因为孩子还无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伤,最好是固定型的。

陈设的架子是否稳固,门是否钉牢等等,都是大人必须细想周虑的重点。

要想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养成他爱好整洁的习性,设备布置的美观与否也是重点之一。

应该要朴实亮丽,而不是“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的奢华耀目或复杂灵巧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有秩序”,并不只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

而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都经过大人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归还是否能够方便而言。

因为秩序对幼儿的意义重大,幼儿会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容易经由“自己的观察”,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以及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

同时,有秩序、爱整洁的习性,也都是经由美好的环境而培养的。

总之,预备好的环境应也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地方。

它能

1.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

2.保护孩子,给他安全感。

3.供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场所。

4.美。

5.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

6.有秩序,要随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有渐进地变化。

所以要给孩子智能上的启发,环境中的设计和整备是第一步要您下番功夫的。

方法论

(二)──导师

由于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

所以老师就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

他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

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

所以,蒙特梭利的“老师”在“实验儿童之家”称之为“导师”(在日本称之为“指导员”或“导员”。

由于此书是针对母亲而写,所以此章中所述的导师都是由母亲在家里代替)。

他必须懂得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我们说蒙氏是一个实践家,因为她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我们又说她是教育家、科学家,因为她用观察的方法,发现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长的奥秘。

这是蒙氏理论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据点。

正因为蒙氏实践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意指蒙氏对儿童的发现,亦为名著)而设计的,导师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反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此外,她也要熟悉蒙氏的教育方法。

例如:

家庭主妇想将一块猪肉切丝,假如她能细细地观察了它自然组织的纹路,懂得运用适当的刀法,就可以顺利而且漂亮地切出一条条肉丝;反之,如果拿起刀就乱切一阵,结果的不顺利与难吃是可想而知的!

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导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的“工作”时,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而予以正确地指导,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并提高其智能潜力。

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

儿童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而教具的介绍,必须靠导师适当地提示,所以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

她不但能“简易”、“简洁”与“客观”地示范给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能随时了解孩子对此项教具的反应,以决定启发他继续操作或诱导他暂时停止。

她还要虚心认真地观察面前“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体能的)。

同时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为中心”!

例如:

不用强迫式的语气命令他这样、那样地去做;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采取高倨姿态;示范时能轻声细语,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导师也都必须注意,才能让孩子明明白白地领受,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

导师的综合特质

她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她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

他要能保证这个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

这些特点,是幼教导师都应具备的素质。

此外:

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导师本人须时常保有谦虚的下台心态。

有许多大人常存着些老气横秋的态度,比如说:

自以为是。

这在蒙氏教室里,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物”,因为它遮蔽了导师对儿童的认识,容易导向武断与强行方法上的错误。

所以在蒙氏教育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导师必须具有谦卑、仁爱之心,要能改变个人传统“唯我独尊”或孩子无知无识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儿童是潜力无穷,前途远大的“未来才俊”;并且要以儿童为师,才能当一个成功的新幼教导师。

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

“启发式教学”的标语,几乎在每一张幼稚园的招生简章上都能看得见。

但是妈妈们得小心,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传授些知识给孩子,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完全不同于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

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当然,得视儿童发展的程度来发问):

▲传统式:

小明,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

哪一个是大的?

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

来!

小明,摸摸看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

前者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

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

再来,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

观点与立场,是多么大的差别呀!

如何启发孩子,是一件颇难的工作,需要相当多的思考与技巧,经验的累积与专业性的训练,都是不可缺乏的修练。

但假如您是一个新手,无法拿捏其中的诀窍,要心里摆着一个谱:

“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去动头脑”,话出口前也先细细咀嚼再三,时日一久总可以揣摩得到其中方法的!

具备爱心、耐心

虽然儿童在本能上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动机”,会驱使他(她)们自动地去接触环境、喜爱环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没有老师用她们的“爱”去关注和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难以持久而“见异思迁”,而使得蒙氏倡称幼儿成长的“工作”(指儿童自己去接触环境,实际地去操作教具而求长远的工作),变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谓的“游戏”;意义和效果就完全变质了。

所以有爱心、耐心、高度教育修养的导师,才能使孩子的智力与体能得到有秩序、有层次的发展。

方法论(三)──教具(上)

▲小明拿着一盒积木,蹲在地板上,一块接一块地往上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就在堆完了一座“城堡”后,他将积木往地板上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华拿了一块地毯铺在地板上,又从架子上将十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了下来,放在地毯的上方,他坐了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又找出了次大块,将它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于是,他以同样的方法,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也完成,又用手检查了一下是否整齐。

做完后,他又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

注意到没有?

这两种活动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小明玩的,我们称为“玩具”?

小华玩的,我们称为“教具”?

教具与玩具的不同

“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意地被安置在厨房或者客厅;也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如此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

再来,由于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例如粉红塔,为了让孩子能以触觉与视觉来分辨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也就设计成单一化,目的在造成注意力的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

但是,在孩子能完全地熟悉这个基本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他种教具变化地使用。

教具具有教育孩子了解大小、轻重、高矮、乃至最大、次大……至最小,让孩子能产生次序、顺位等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这种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围的一切行动。

所以,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

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至于玩具就不一样了!

玩具的制造,虽然有些也带点教育意义,却不是十分明显,它的大部分目的只是想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想赚妈妈荷包中的钱,而妈妈为了暂时免除孩子的纠缠,或是爸爸想同时满足孩子和太太的要求,也就不惜花费地买回家去。

但孩子玩了不久,就想要了解为什么那辆小汽车,既没有司机也不会掉下玩具盒子外面去?

自动会转头,好像轮子上有眼睛?

比爸爸还能干!

究竟有什么道理?

想问明白,却常为难了妈妈;妈妈推爸爸,孩子却等不及,只好动手自己拆,不到两天,“玩具”成了废物;仍旧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而且引起一连串的后遗症,如孩子轻视爸、妈无能,既不能给他满意的解答,又不能替他修复玩具,于是缠着、哭着又要买更“好玩”的。

造成妈妈买也不是,不买,孩子的哭功、缠功更加烦人……所以说,玩具无法满足孩子的道理也在这里呀,它蕴含不深的教育意义是无法带给孩子们成长的!

蒙特梭利教具

蒙氏的教具究竟有多少种?

依荷兰宁惠斯公司的目录,至今已有三百四十九种之多,但实际上哪些是蒙氏自己所创制,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可见有一些必是经由后人自己发展出来的。

其实这相当符合蒙氏的教育精神,因为她不曾认为蒙氏法是一种永恒的结论。

她明白生命具有变动性,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必会有些因循,也有所创新。

因此我们会说只要合乎蒙氏教育法的要求和作用,妈妈们也可以在家里替孩子做。

但千万别去买那些复杂的,连自己都弄不清楚的电动“玩意儿”,惹得孩子和自己生气。

对“教具”一词,蒙氏本人曾公开地表示,她不喜欢这个名词,正确的名称我们应该叫它“工作材料”。

它的主要作用,是供给幼儿作成长“工作”时所用的“材料”,是兼具增进智力和改善性格的目的,而不愿世人称之为“教具”。

然而这个用法,由来已久,我们为了方便沟通,也就习用下来了。

只不过,使用者的心理,必须非常明白:

它不像老师手中的那根教棒,不是辅助老师教课的物品(“辅助老师授课”就成了以大人为中心),它是让孩子在其中“自我教育”、“自我启发”的媒介物,而非玩具。

教具的特色

(1)蒙氏教具不选用五彩杂陈的色泽,以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

因为它具有教育意义,所以通常用单色调,突显真正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具孤立的特性。

例如:

粉红塔的十块木头全部都是粉红色。

(2)由于教具的最重要目标,是为符合儿童的内在需要,所以在大小、尺寸上,只以儿童的能力为考虑范围,例如:

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可以搬得动。

(3)每项教具都有能够吸引小孩子的因素,例如粉红塔木头的重量、颜色;或者勺豆子时,豆子沙沙的声音。

(4)教具的设计,以供给一个人操作为主要考虑目标。

(5)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

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其主要目的是增减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并间接地培养其“内在纪律”。

(6)每样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

(7)在设计上,具有控制错误的特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能自行改正,例如:

粉红塔有十块,最小的一块是一公分的正立方块,最大的一块为十分公分的正立方体,所以最大块与次大块刚好差一公分。

在堆完塔后小朋友可以拿起最小的那块,量一量各块之间的差距,他会发现恰好都是一公分。

(8)由步骤、秩序中培养孩子的逻辑习性和推理的能力。

方法论(四)──教具(下)

此章我们针对教具的种类分别略作介绍。

依蒙氏自己为儿童之家写的手册上说明,计有动手教育、感官教育、语言与知识、自由、书写、阅读、做算术、及品德教育等八项。

后人为方便陈述,又将它们归纳成以下四项(以学前儿童所用到的教具为主)。

日常生活教具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苏格兰的男人穿裙子”,从这两个陈述中,我们即可引申出日常生活教具的特质:

(1)它依各个文化的不同,内容也就不会完全相同。

(2)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大都可纳入这一项目中。

基于以上的原因,蒙氏并未替这项训练列出教具的目录,而希望导师能协调“智能启发”与“文化常规”的双重要求,自己研制教具,整备环境。

依照美国的分类,将日常生活这项练习分为四大类

(1)动作:

例如,划直线走路等。

(2)照顾自己:

例如,穿鞋脱子、衣服等。

(3)照顾自己的环境:

例如,拔草、浇花。

(4)礼貌:

例如,打招呼等。

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最主要是在于训练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动两者之间的协调。

因为对幼儿来说,动作的平衡会促进智能上的发育,而且手眼的协调也为他们将来的写字画图能力,作了“预备”的工作。

比如说想要写字,就需要手部小肌肉发育起来,而在蒙氏的日常生活教育上,就包括了小肌肉的练习;时日一久,自然水到渠成,正可以发达到有握笔描画的力量,和越来越准确的“有模有样”的程度。

此外,日常生活训练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在人格形成上,培养出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等习性,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

而这些练习也可以培养社交能力,比如说:

活动室里的蒙氏教具只有一套,所以当小明在玩倒水的工作,小华也想玩时,她就必须“等待”。

更如礼貌、问候等日常生活常规也包括在这项练习中,提供了孩子相互交流,彼此配合的机会,俾使他们从中了解社会行为。

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说是蒙氏教育的入手处,假如这个部分没有做好,就出现不了蒙氏现象(秩序→专心→反复练习→协调),而往后的感官、数学教具部分也就不能做得很好,无法达到最大的开发效果了。

感官教具

这类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知的敏锐性,为进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

例如:

“嗅觉瓶”练习辨别气味浓淡,及各种气味间的感觉不同,让孩子经由亲自的体验而有清清楚楚的辨认能力。

所以,这项教育的作用是:

(1)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帮助感官本身的发展。

(2)形成婴幼儿“自发性”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让婴幼儿会自动地观察和思考。

(3)为使幼儿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因而必须先奠定他(她)们对环境有卓越的观察力,养成从观察到试验的科学习性。

这三种目标,都可在蒙氏教具的教育效果中产生出来。

例如,导师在以教具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必须让孩子从中辨别相似物和对比物,来诱导儿童进一步形成研判,在心智上产生“推断”,而能做成“决定的思考”和行为。

再以典型的视觉感觉教具(圆柱组)说明:

它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儿童能将每一个圆柱体,放回适当的洞里,而是在精练儿童的观察力,培养他们能辨别相同性(都是圆柱体)、相异性(或高度不同,或直径不同等)、次序性(由左到右或由大到小),引导儿童能够由[了解]和[思考]来判断事务。

所以蒙氏教具操作,着重训练儿童的“工作历程”(秩序观念和习性的培养),远比要求他的“工作结果”(会作)更为重要。

这点意义,希望母亲和一般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才不致于“本末颠倒”。

出于感官教育的部分教具,是母亲们可以在家中自行研制的,我们将另章专门讨论。

语文教具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基本上,常常是运用“间接”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的发展,在语文练习上更是如此。

她先不直接教儿童拿笔写字,而是远从日常生活练习开始,就已经开始“预备”了(例如勺豆子时的肌肉控制、协调)。

并且主张在孩子一出生,大人就应该提供一个充满语言与文字的环境,让他自然地由“感觉”到“领悟”周围的一切。

例如,自小就不断地对他说话;大约在孩子会走路以后,就在孩子用的毛巾上写上他的名字……等。

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当的时间,因而要逐步渐进地去培养,由大人的间接预备功夫,养成孩子具有直接的学习与领悟的能力。

又由于儿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就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为他预备一些以“间接”训练的道理所制作的,培养孩子书写能力的“教具”。

例如常见的“砂纸字板”,是让孩子用手指去触摸砂纸中的字开型(不用细笔,用手指),利用这种预备写字的间接练习,养成他头脑对眼力和肌肉间“发号施令”的协调能力。

另外大人也可在“环境”中,预备许多不同内容的书籍、图片,让孩子去接触、去翻阅,使他们的常识能逐渐丰富。

然而,该注意的是,外国文字的构造与我国文字完全不同,为发展孩子的本国语文能力,在此项教具的制作上,虽然有一些大原则可以移植运用,在发展上却必须与我国文字与文化相配合,这部分也是目前我们正积极努力的目标。

数学教具

蒙特梭利常常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学习的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

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再自然而然地连想起实象与抽象间的关系。

比如说为了要孩子了解0、1、2、3、4等五个概念,在“纺锤棒箱”的设计上,我们就分别在5个空格的上方,标出0、1、2、3、4;然后再依据每个数目的多寡,放入同数量的棒子。

这样可以使孩子切身看到1、和2、3、……之间多少的比较,而知道什么是“1”、“2”和“3”,结合起“数量”(1根棒子)与“数字”(1的字形)。

所以,蒙特梭利采用“数棒”为学习数概念的先锋步骤,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导幼儿了解数的意义(量)与数的字形(符号),而最后进入加、减、乘、除的千位四则运算。

这类教具,包括了数学上的许多基本概念,能为孩子奠定下良好的数学根基。

虽然现在人类的计算已走上电脑化,似乎数字已不再构成威协,但在这里我们愿意向“聪明”的父母们提出警告:

“电脑是‘人’脑设计制造的”,你不能因为世界上有了省心省力的电脑,就让孩子的“人”脑渐渐地去接近“猪脑”,而变成“死脑”呀!

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步骤

   在我们了解了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之后,才可以开始着手于教育方法和教具操作。

在作施行步骤的介绍之前,我仍想再一次地纠正: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幼儿园,在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进一步彻底地探索她的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了。

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小孩子,使小孩子养成不用思考只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

甚至于误解老师,误解老师的头脑,教育方法简单而且呆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

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在引发孩子的“内在”认知时,也不清楚一件教具都拥有秩序、创造性的基本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她可能对一个正在堆红长棒(图)的孩子,发出“先放这个”、“再放这个”……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教”又有何两样?

孩子仍旧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的道理,无异于是在作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

不但孩子觉得教具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到老师的头脑也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会诱导你进入下一步能正确地实行教育孩子的进程。

五大步骤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的方法可分下述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都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

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备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而提出适当的教具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进入“工作”情况,导师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

其表现在外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尽情地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

‘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

“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他的“专心与耐力”的程度成正比的。

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于几十遍。

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

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

我称之为“心智的韧性发展”。

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和进步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