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152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掌握并分析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措施。

3.掌握西汉灭亡的原因。

4.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

5.掌握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等史实。

德育目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人民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这集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东汉统治,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光武中兴”的出现。

4.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和社会政局混乱的根源。

能力目标

1.结合文中所给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2.通过对文景之治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5.通过分析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治、经济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

2.全面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3.理解光武中兴是如何出现的。

4.理解外戚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难点

1.西汉政权是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

2.豪强地主势力的特点和发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

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

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评价汉武帝等。

3.讲读法: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4.讲述法:

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教师主要通过讲述法组织教学,要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知识点非常多,教师要紧紧抓住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特点来组织教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讲述两汉的兴与衰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兴”——强盛、大一统的局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封建生产方式日益成熟的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的前提下,土地兼并等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阶级矛盾必然日益激化。

2.对“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要作一个全面的认识。

3.关于豪强地主势力要将清楚来龙去脉。

4.对于外戚宦官专权等现象要作准确的分析。

总之,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教材有关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对史料的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

导入语例示

在经历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西汉时期。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是如何迎来它的强盛的呢?

强盛的西汉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西汉的兴与衰。

之二:

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曾经显赫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教师提问]秦朝在灭亡之后,西汉王朝是否马上建立起来了呢?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那么,在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到公元前202年西汉正式建立这段时间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呢?

[学生回答]当时在进行楚汉战争。

[教师讲述]在经历了楚汉战争之后,西汉的政权才正式建立起来。

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

1.楚汉战争(前206~前202)

[教师提问]楚汉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大家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了。

在秦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之后,刘邦和项羽为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一打就是四年。

刘邦在起初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那么,刘邦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

a.刘邦获胜的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刘邦注意收揽民心,而项羽则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二十多万,进入咸阳后,又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

第二,刘邦善于用人,周围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而项羽骄傲自大,听不得不同意见。

第三,刘邦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

第四,刘邦的战略比较正确,能分化敌人。

[教师补充]大家回答得很好。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就是楚汉战争的性质。

[板书]b.战争性质

[教师讲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的统治,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在推翻秦的统治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真正代表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利益的政权。

秦亡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刘邦被立为汉王。

这样他们已经不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而是蜕变成为新的封建统治者。

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做皇帝展开的这场战争,其性质已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是封建统治者相互争夺帝位性质的战争了。

[教师讲述]楚汉战争结束时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

[板书]西汉建立(前202年,都长安)

[教师过渡]秦朝“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

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覆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必须采取的统治政策。

[板书]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实行的原因

[教师讲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震荡和楚汉战争的长期战乱,打乱了原来的封建统治秩序,使刘邦建国之初面临着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和边境不宁的复杂局面。

当时,一些异姓王割地称雄,对国家统一和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

匈奴又不断南下侵扰,威胁着西汉的安宁。

刘邦逐渐铲除异姓王,以削弱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采用“和亲”政策,暂时稳定了边疆的局势。

但是困扰西汉政府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内的经济形势。

战争使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成为了流亡者,战争使汉初的人口数(或者说是政府控制下的人口数)大大减少,社会残破不堪,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使得经济凋敝,国家财政紧张。

如何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巩固西汉政权的头等大事。

如果此时继续采用非常严厉的政策来剥削人民的话,必然会使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这样做对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是极其不利的。

秦朝灭亡的教训,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刻骨铭心,他们自然不会走秦的老路。

为此,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至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形势,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归纳。

[板书]

[教师过渡]大家可以发现不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要求恢复社会经济,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请大家先阅读一下课本上有关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

[板书]2.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罢兵归农、复故爵田、释免奴婢、抑制商贾、减轻田租

[教师讲述]首先罢兵归农,让士兵复员回家转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

其次,复故爵田,就是使流亡归来的人重新获得丧失的爵位和田宅,这一条措施对谁最有利呢?

[学生回答]对逃亡的地主最有利。

[教师讲述]对,所以这一措施能够起到保护地主经济的作用,从而稳定封建社会秩序。

第三,释免奴婢,把因为饥荒自卖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既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又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

第五,抑制商贾。

当时对商人的限制是很多的。

例如,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商人不得拥有土地;商人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等。

当初这种做法对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六,减轻田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使农民自留产品有较大增加,从而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提问]在了解了政策的内容和各自的具体作用之后,大家能不能来概括一下整个休养生息的政策能够产生怎样的作用呢?

[板书]3.作用

[学生回答]第一,有利于新的统治秩序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第二,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过渡]从对政策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中大家一定会发现,休养生息政策实际上体现了统治者对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

高祖刘邦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确实起到了恢复发展生产、巩固西汉王朝统治的作用,他的这种治国政策被后来的几个皇帝沿用,出现了“文景之治”,使西汉走向了强盛。

[板书]三、文景之治

[教师提问]什么是“文景之治”?

[学生回答]“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而出现的一种治世局面,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治世。

[板书]1.第一个治世

[教师补充]“文景之治”可以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由恢复到迅速发展。

[教师讲述]汉初几十年里能够出现这样的社会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由于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坚持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并且不断地调整发展。

[教师讲述]很好。

虽然汉初的内外形势一直很严峻,但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

那么,“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或者说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政策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2.文景时期的措施

[教师讲述]文景时期的措施与汉高祖时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我们的课本上表述得比较详细,有重视农业、鼓励生产、改革法律和提倡节俭等方面的内容。

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显示]

减免田租赋役

开关梁、山泽之禁

“宽商”政策

废酷刑、宽刑罚

提倡节俭,紧缩开支

[教师讲述]投影上显示的是当时文景时期实行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有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境况;有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还有的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于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日益安定,国家财富日趋增多。

正如《史记·平准书》上记载的那样: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文景之治”为西汉武帝时期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板书]四、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师提问]在经历了汉初六十多年的恢复和发展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形成了。

那么,何谓“大一统”呢?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能够实现“大一统”呢?

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这就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

[板书]1.大一统的背景

[教师讲述]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就是指当时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教师讲述]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残破景象,到了武帝即位时,已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时,西汉的国势已趋强大,但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匈奴不断劫掠,边境不宁;王国势力的发展危及中央统治;商贾膨胀,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等。

因此,汉朝的社会矛盾再次加剧使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客观现实的要求。

此时,请大家不要忽略杰出人物的作用。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正是他的文治武功促使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

汉武帝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板书]2.大一统的措施

[教师讲述]我们的教材对大一统的措施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让我们一一看来。

[板书]改革各级官制

a.政治方面

[教师讲述]有关西汉的政治制度在本章的第四节有专门的叙述,在这里就不多展开,只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改革官制的主要措施有在中央重用尚书令,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在选拔人才方面,实行察举制。

这是汉武帝为了广纳人才,建立的一种由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其目的就是通过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的有用之才,扩大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以巩固专制统治。

第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曾逐步铲除了异姓王,同时又大封同姓王,于是地方上建立了许多王国。

这些王国势力逐渐壮大,威胁到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汉武帝上台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第四,当时土地大量兼并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汉武帝时强化完善法制,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地主进行了打击。

因为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造成了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农民因此破产,阶级矛盾尖锐。

汉武帝抑制豪强地主的举措,有利于维护小农的经济地位,稳定劳动力的数量。

既可保证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又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板书]b.军事方面

[教师讲述]在军事方面,汉武帝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并且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有效地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板书]c.经济方面

[教师提问]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很有特点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统一过货币,当时统一后的铜钱叫什么?

[学生回答]秦半两钱。

[教师讲述]那是一种圆形方孔钱,这种形状的钱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汉武帝改革币制时,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五铢钱”,也是这种形状的。

汉初币制极为混乱,影响国家的财政管理。

汉武帝宣布禁止民间铸钱,取消各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当时把“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将各种旧币销毁。

这样,克服了币制混乱局面,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稳定经济,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二、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

盐和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汉初,煮盐和冶铁是资金雄厚、利润最高的部门。

富商把持盐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往往招募流亡,人数聚百上千,对社会治安有妨害。

汉武帝下令把盐铁业收归国家专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由中央实行专卖,这样做的结果,既削弱了地方封国的经济力量,又为西汉财政增加收入,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

三、汉武帝针对各地物价腾贵,采取了平抑物价的措施;为了打击富商大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行了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的政策。

这些措施打击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大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教师提问]在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过程中,曾经在思想方面有过举措,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焚书坑儒”。

[教师讲述]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但却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西汉初期,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渐渐活跃起来。

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汉初所奉行的“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的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新儒学产生了。

[板书]d.思想文化方面

[教师讲述]汉武帝采纳了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以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投影显示]

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请谈谈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教师讲述]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董仲舒是一位儒学大师,他把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法家等思想成分的新儒学,他提出了大一统思想,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为封建皇权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这些主张为汉武帝所称道。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汉武帝还尚法,尊儒尚法是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从此以后,经过改造以后的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还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上兴办郡国学校,以“五经”为教材教授学生。

既培养了大批封建统治人才,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教师提问]在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后,我们如何来看待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呢?

如何来评价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呢?

请大家展开讨论。

[板书]3.评价汉武帝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回答]汉武帝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这个中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

[学生乙回答]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君权,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使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对处在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生丙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是成功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发展了经济,壮大了国力,使西汉王朝进入了强盛时期。

[学生丁回答]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政策,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促进封建社会前进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那些文化专制措施,会禁锢知识分子和人民的思想,是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

…………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

在前面评价秦始皇时,我们已经讲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掌握一个什么原则?

[学生回答]就是把这个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处的那个阶级和时代去分析。

[教师讲述]很好。

汉武帝是一个封建帝王,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他所制定的政策必然是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

例如,他的政策一切均着眼于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专制,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致使阶级矛盾逐步激化,为日后王朝的政治危机,埋下了隐患。

但同时汉武帝又是一个处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帝王,因此评价他的时候更主要的是看他在位时的作为,对于西汉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是延缓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措施的内容来看,汉武帝根据当时西汉的实际情况,吸取了前几代皇帝执政的经验教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合理、适时地调整了统治政策。

可谓“兴建功业”,多方建树,使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统治因此而达到鼎盛,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了。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汉武帝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板书]五、西汉的衰落和灭亡

[教师讲述]汉武帝在公元前141年即位,统治时间长达50多年。

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如重用外戚和宦官等,土地兼并也日趋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到了公元9年,西汉外戚王莽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乘机夺权,自立为帝,建立了短暂的新朝。

新的建立,标志着西汉灭亡了。

[板书]公元9年,新朝建立,西汉灭亡

[教师讲述]王莽上台之后,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改制,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东汉。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了解到了建立在残破的经济基础上的西汉王朝,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强盛的,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局面的。

统治者的政策,再加上人民的辛勤劳动,是西汉强盛的重要原因。

但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生产关系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可能通过局部的调整、暂时的调整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强盛的西汉终究会走向灭亡。

[布置作业]

1.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阶级矛盾尖锐B.社会动荡不安

C.经济破坏严重D.封建统治不稳

答案:

C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儒家“仁政”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C.只有信奉儒学者才能做官

D.它符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

D

3.《贾谊·治安策》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D.汉武帝的“附益之法”

答案:

C

4.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

(2)结合秦汉时期有关史实,说明造成儒家在秦汉不同命运的原因。

答案:

(1)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实质: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受命于天,依照天意进行统治,神化君主权力,是唯心主义思想。

影响:

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秦朝适应创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实行焚书坑儒、崇尚法家的政策。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黄老思想。

随着经济的恢复,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孔孟儒学,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两汉的统治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

1.楚汉战争(前206~202年)

a.刘邦获胜的原因

b.战争性质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实行的原因

2.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罢兵归农、复故爵田、释免奴婢、抑制商贾、减轻田租

3.作用

三、文景之治

1.第一个治世

2.文景时期的措施

四、汉武帝的大一统

1.大一统的背景

2.大一统的措施

a.政治方面

b.军事方面

c.经济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3.评价汉武帝

五、西汉的衰落和灭亡

公元9年,新朝建立,西汉灭亡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

[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