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131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docx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

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地位

姐妹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家庭教育。

刚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不安,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研究,能讲好吗,心里很忐忑。

但是第二个感觉是想讲,因为我是母亲,在座的大家有做了母亲的,有将来要做母亲的,在孩子的教育中,我想我们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都会有许多需要交流的共同话题,有许多须要了解或者掌握的方式方法。

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会从中学到很多我需要的东西。

我这里讲的基本上都是借鉴别人的,但是我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思维:

把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好皇帝身上,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好学校好老师身上。

但是,你能左右了这一切吗,你能保证你的孩子一定会上一所好学校、遇到一位好老师吗,你能把孩子这个宝压在别人身上,别人好孩子就好,别人不好孩子就出问题吗,不能~你能说了算的只有你自己的教育方法。

所以,家庭教育首先是我们家长的尤其是母亲的责任,不可替代,更不能推卸。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为什么家庭教育能成为古今中外共同关注的永恒话题,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像孔母教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离开哪一方面都不行。

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为此,我没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这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从而成为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性格的逐渐形成等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

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

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

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

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

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

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

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

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

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也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如:

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

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3、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4、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

常言道: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而学校教育,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第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我国现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

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而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也不是单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能办到的。

能否把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福禄贝尔说过: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庭尤其是母亲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教育必须从婴幼儿抓起,必须从母亲抓起。

母教工程是一切基础工程中的基础工程,重点工程中的重点工程,优质工程中的优质工程。

早在1914年就写出《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的美国人斯特娜夫人曾深刻指出:

“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重要性。

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

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影响最深。

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

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

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到桌上,问我和弟弟:

你们想要哪个,我刚要说想要最红最大的那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

小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也有红有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窃、抢劫,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

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

“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现在进行劳动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

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

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你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上进的人。

在孩子的教育中,母亲的责任永远重大而且不可替代~可以说,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

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第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将由家庭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

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会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只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包括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

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

古人云: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二、中国的家庭教育为什么会成为全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哪里,

对两则报道的反思:

1、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

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高中生。

统计结果:

日本学生答„最尊敬的人?

中列前三位的是:

父亲、母亲、坂木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105名美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

中,列前三位的是:

父亲、迈克尔乔丹(球星)、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

中,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甚至不如一位电影明星。

2、河南《教育时报》曾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

文章写道:

“日前,常州市妇联对有在读学生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

调查的结果发人深省:

有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

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

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

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

“为了孩子,我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钱都愿意化。

”尽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仍省吃俭用地给孩子补充营养,为孩子请家教。

有的家长甚至比着让孩子穿名牌鞋,穿上千元的名牌衬衣,几千元的名牌皮外套。

家务事更是家长包办,有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彼,觉得那是为了孩子的学业,那是爱孩子。

家长们这样“无私奉献”,可为什么会造成调查中这样的后果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让我们先听听孩子们的意见。

这是一家青少年研究机构对孩子对父母意见的调查。

意见不少,但比较集中、比较普遍且位于前几位的意见是:

1.唠叼。

确实,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对症下药,总是翻来复去的那么几句话。

得努力学习呀~不学习将来没前途……这些话也许已经重复过几千遍了。

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常常来一番忆苦思甜:

我们下乡上山那时候,菜汤都喝不上;我们当年,玉米面都吃不饱……而这些“我们当年”的故事,细细算来,也已经给孩子也讲了上千遍了。

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当年听上一代讲那些讲了上千遍的故事时,不是也不喜欢听吗,不少学生都说:

“我最怕爸爸妈妈忆苦思甜。

2.埋怨、指责。

孩子犯了错误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一些家长听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一通,训斥一通。

许许多多孩子犯了错误都很害怕,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

他们渴望得到帮助,得到帮他们战胜错误,走出误区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又偏偏得不到。

回忆一下,咱们读书时考试失误,在学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又受到一顿指责、训斥,那时咱们不也是不喜欢吗,

3.打骂。

有个别家长态度更加粗暴,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与同学吵架,说谎等,不问原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骂。

可是后果呢,孩子服气了,改正了,

4.管得过细。

一个孩子说,我妈妈每天规定必须几点回家,吃饭了,她非要给我盛好,还要给我夹菜,给我梳头,甚至我穿什么衣服都给我规定出来,真是讨厌死了。

家长过分的关爱,孩子不但体会不到,反而觉得那是一种负担。

我们静心反思一下,孩子们提出的这些,我们是不是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让我们再看看家长们的做法。

从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方法看:

一是小时候过于娇宠。

主要表现为家长不重视孩子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满足。

有专家指出,“娇生惯养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叛徒,就是家庭的暴君。

”大家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孩子小的时候,所有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聪明、最值钱的,百般溺爱,要脚舍不得给手,所有的毛病都借口小而不及时纠正,于是,习惯成自然。

等到孩子上了学,便逐渐对孩子的许多行为不满意,觉得孩子这个方面不遂人愿,那个方面不尽人意,便开始唠唠叨叨。

等孩子长到十几岁,横向一对比,人家的孩子那么懂事、能干,又会疼父母又有责任心,知道学习,成绩又好。

而自己的孩子,懒惰、自私、骄横、冷漠-----于是,一瞬间心理严重失衡,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甚至粗暴打骂、无端指责。

孩子也痛苦万分,但又无能为力。

因为,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纠正的。

这样,父母的不满与孩子内心的痛苦郁闷碰在一起,往往一触即发,导致两败俱伤。

世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自己最心爱的人伤害,为此,父母的心碎了。

但这能怪谁呢,孩子的任何一个好品质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孩子的任何问题的根源度在父母身上。

记得周宏说过:

孩子最初就是一张白纸,成长的过程中,由父母一手在上面勾勒形状,再涂上颜色。

到作品成型了,突然发现有问题了,你说是怪作者呢还是怪作品?

答案也是肯定的。

据资料统计,少年犯的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是两种人:

一是缺乏母爱的孩子;二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

所以,中国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把对子女的爱分为溺爱、血缘爱、教育爱。

溺爱培养出的是骄横任性的无能儿,血缘爱培养出的是平庸之辈,教育爱培养出的是天才和伟人。

所以,他主张升华血缘爱,提倡教育爱,杜绝溺爱。

二是生活上包办代替,管得太细,使得孩子没有锻炼机会。

中国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只要孩子绝对地听话,一切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或者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会一手遮天,从小到大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给孩子削铅笔、系鞋带,代替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制定作息时间表,有的甚至去学校代替孩子搞卫生让孩子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孩子没有自己做主、自己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随着四肢的懒惰,意志也懒惰了。

试问这样的孩子他们会想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吗,正如一个中学生作文中写的:

看着自己堆的小山似的脏衣服,不由得想起了妈妈。

试问:

生活上这样懒惰的孩子,学习上可能勤奋吗,老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试问几十年以后,当我们无力持家时,这样的孩子有能力撑起这个家吗,有胸怀心系全社会吗,

三是好高骛远,不能实事求是看待自己的孩子。

具体表现一个是着急,从孩子一出生就急着搞超前教育。

一岁学三岁该学的,三岁学五岁该学的,操之过急,逼得孩子失去了兴趣;第二是攀比,不跟自己差不多的比,而是专门跟比自己好的比。

这是中国家长尤其是中国妈妈们普遍的心态,越比越着急,越比越泄气,越比跟孩子的关系越紧张,最后比得孩子没有了自信;第三个表现,对孩子要求过高,所谓过高就是超越了孩子的实际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多高才算合理,尺度应该是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让孩子跳一跳就够得着。

太低等于放弃,太高会挫败孩子的勇气。

四是过于专制,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搞一言堂,恪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

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

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

五是过于放任。

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家长是因为平时工作繁忙,也有的是对孩子失去了信心,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还有的是严重依赖学校,逃避家庭责任,以为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

殊不知,教育的最佳期是6岁前的家庭教育。

我有一个同事,为了生一个儿子,就把二女儿一出生就送给亲戚抚养,直到四岁才领回来。

但这个孩子直道上大学前没叫过她一声妈妈,而且与家人之间总有一种距离感。

相反,与只生活了四年的养父母一家人关系至今都非常亲热。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足以说明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教的重要性。

再说,学校教育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加上班大人多,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在中小学课堂上,一种情形是司空见惯的:

课堂上要解决一个问题,聪明的孩子经老师一指点很快就懂了,有的孩子讲几次也不明白。

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后一类孩子身上。

因此,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感觉很无聊,一会儿说话、一会儿向后看,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所作为中度过。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有秩序的无所作为不但会使孩子难以忍受,而且会促成不良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一部分聪明学生成为庸人,甚至成为不守纪律的坏孩子。

正如《哈佛教子枕边书》上说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是用来批评兔子骄傲的。

但是,试问乌龟和兔子赛跑,能有几只兔子不睡觉呢,是睡觉的兔子不好呢,还是让兔子和乌龟赛跑的制度不好呢,学校要求兔子和乌龟齐头并进兔子的能力能不萎缩吗,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各有所长,缺一不可~

从家庭教育的内容和观念看:

一是重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轻心理素质的培育;二是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一个好的身体和开发孩子智力,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甚至全部内涵,忽视了全面培养,如能力、活力、毅力、兴趣、性格等的培养,这就造成了现在不少青少年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腰圆膀宽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夜郎自大。

我们不妨剖析一下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上小学的时候数学全班第一,曾获得过小学中南五省数学竞赛一等奖,初一获南宁地区数学竞赛一等奖。

在班上每次考试数一数二,从来不低于第三。

上了大学学习依然不错,可是大家却无声地宣布:

他是不受欢迎的人。

因为他有两样突出的缺点:

一是卫生习惯差,二是不会遵守游戏规则。

宿舍里,他是受嫌弃的对象,这个嫌他被子脏,那个嫌他袜子臭,有的嫌他床铺乱,有的嫌他不打水,同学们都看不起他,都嘲笑他,他是别人指责的对象。

另外,他不会遵守游戏规则,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作为毕业班的大学生他们提前两个星期来到学校,除了联系实习、找工作,有时还玩一玩。

他们一起打扑克的时候,发生了不愉快。

马加爵因心理脆弱,失败不起而耍赖。

其中和他关系比较好的邵瑞杰,狠狠的骂了他几句:

“你这人人品这么差,连玩扑克都玩假,难怪人家龚博过生日的时候唯独没有请你。

我们说这些话分量重不重,太重了。

当一个人被人指责为人品差的时候,就等于把这个人否定完了,而且还有根有据。

同学过生日没有请马加爵,已经成为他深深的心灵伤疤,今天也被揭了出来。

这一来,马加爵彻底被打垮了。

他整整一个下午躺在宿舍里痛苦的想:

大家不喜欢我,我已经很努力了他们还不接纳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决定不想活了。

可转念一想,我活不下去,也要让你们活不成。

于是,他决定杀人。

计划第一个要杀的,就是邵瑞杰。

他买好了榔头,结果等来的第一个不是邵瑞杰,而是找邵瑞杰玩的另一个同学,他糊里糊涂就被打死了。

第二个杀的是邵瑞杰。

就这样一连杀了四个。

第五个又来了,在下手的一瞬间,马加爵脑子转了一下:

这个人平时待我还不错,给我打过饭,送过饭票,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过分的指责我,算了吧,不杀了~于是第五个活下来了,他凭什么活下来,就凭他的与人为善、宽厚待人、关爱弱者、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

所以,好品质是占便宜的,这个同学凭他的好品质占了这么大的便宜,保全了性命。

做为家长,你的孩子会成为马加爵吗,我相信不会。

你的孩子会遇到马加爵吗?

说不定。

希望血的教训能让我们深思~

其实,决定人成功的因素有两个: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中智力因素只占20%,意志力、吃苦精神、积极的心态、合作精神之类的非智力因素占到80%。

调查发现杰出科学家有相当一部分智力平平,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突出的非智力因素。

早在1950年,智力量表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斯勒,就对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智力进行过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创造性人才的智商水平没有一个是超常的,恰恰相反的是他们都有突出的非智力因素。

他的这个研究结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启发着人们,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光靠智商是远远不够的。

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其实比培养智力更重要。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七个方面:

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

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发展和发挥。

反之,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