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116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8分)

1.(4分)(2019高三上·南开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毛家峪是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来到这里,迎接你的是葱绿的绵亘山峰、粗犷的乡野民居、悦耳的潺潺泉水;环绕你的是清新的空气,缥渺的山水,累累的硕果。

尽管是秋天,但绿水和青草依然崭露着它们的风彩;澄澈的溪水         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深邃幽静的山谷远处偶尔传来的山鸟的啁啾,给大山带来生机活力。

闲瑕时来毛家峪小住,可读云,可饮泉,可听籁,令人耳根           、神轻气爽、          ,静下心好好品味“             ,野人居处决尘嚣”的山野情趣。

(1)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绵亘(gèn)     品味      世外桃源    

B.粗犷(kuàng)   缥渺      山清水秀    

C.尽管(jìn)     风彩     硕果累累(léi)    

D.啁啾(jiū)      闲瑕      神轻气爽    

(2)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映照    清净   见而忘俗   云里寒溪竹里桥    

B.映照    清静   脱胎忘俗   柳烟横飞满城絮    

C.映衬    清静   见而忘俗   柳烟横飞满城絮    

D.映衬    清净   脱胎忘俗   云里寒溪竹里桥    

2.(2分)(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中)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音乐伴奏、没有出旗仪式,但操场上同学们的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我们应该感谢媒体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他们,该电影即使大腕云集、娱乐界名人竞相亮相,也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房收入。

C.生活中有些人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D.郁达夫曾有美文《方岩记静》,大赞方岩的幽静与古朴。

方岩山中奇景异石,随处可见,擢发难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断。

3.(2分)(2016高三上·焦作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风电属于绿色清洁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把握机遇,发挥我国幅员辽阔、风能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电。

B.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有4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

C.只有当繁荣促进艺术电影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厉的监管、更严格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4.(6分)(2019高一下·张家口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

“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

“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

“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评诗人写物》云:

“诗人有写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送参寥师》诗云: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

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

而要使心境“空且静”。

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

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

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

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

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

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且这个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

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三、古诗文阅读(共1题;共9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

观察,了解    

B.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

缓行    

C.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罹”,遭受    

D.芳菲菲其弥章     弥:

更加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3)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四、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共2题;共16分)

6.(8分)(2017高二上·赤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

《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

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已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田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E.“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通过对朱户画楼的描写,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了委婉批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8分)(2017·房山模拟)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李白的《子夜吴歌》(其四)使人联想到不少有关战争的诗文,比如《国殇》中有“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________,________。

”又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郁孤台下清江水,________?

西北望长安,________。

”再比如《书愤》中有“________,________。

”又让人联想到《曹刿论战》中关于人民为什么拥护战争的论断:

“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3题;共13分)

8.(3分)(2016高一下·孝感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①________,电子商务也随之不断发展。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②________。

网络购物价格低廉、方便快捷,正好符合年轻人观念新潮、追求高效的特征。

网购的特点之一是效用递增规律。

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

当你吃第一颗糖时感觉最甜,吃第二颗糖感觉甜度稍逊,以后逐颗下降,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效用递减规律。

而在网络经济中则不然:

当你尝第一口新餐时感觉有点香,尝第二口时觉得更加香甜,③________,这就是网络消费的效用递增特点。

9.(5分)请把下面一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移民金大花》是一部大型方言话剧,创作者是万州本土作家。

作品叙述了发生在双河镇的移民外迁的故事,弘扬了三峡移民精神。

因为时代特色鲜明,三峡地域风情浓郁,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10.(5分)根据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拟写题目,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漫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表明你的看法。

题目:

看法:

六、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9分)

11.(19分)(2019高一上·杭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

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

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

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

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

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

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

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

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

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填入恰当的表示情感的词语,梳理作者行文思路。

对于广东新会老家,“我”感到________;对于洛舍镇外婆家,“我”曾经________;对于出生地杭州城,“我”________;对于插队的北大荒,“我”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写道: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阅读相关文段,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联系语言环境,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②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4)结合文章和你的人生经验,分析作者的“故乡”和“第二故乡”的共同点。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6高一下·市中期中)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落在土壤里

你是甘露

洒在江面上

你是小水珠

这首小诗给你带来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8分)

1-1、

1-2、

2-1、

3-1、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4-1、

4-2、

4-3、

三、古诗文阅读(共1题;共9分)

5-1、

5-2、

5-3、

四、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共2题;共16分)

6-1、

6-2、

7-1、

五、语言表达(共3题;共13分)

8-1、

9-1、

10-1、

六、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9分)

11-1、

11-2、

11-3、

11-4、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