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习感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0697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习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针灸学习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针灸学习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针灸学习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针灸学习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习感悟》.docx

《《针灸学习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习感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习感悟》.docx

《针灸学习感悟》

《针灸学习感悟》

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接触,才知其深远,无论是针灸发展的历史还是经络穴位排布与主治,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下面就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其中有我感兴趣的,有我解答的疑惑,也有我对针灸的一些看法。

一、再论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宋金元时期是一个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针还是方都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北宋,最重要的创举就是铸造“铜人”和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些在书中有介绍,然而关于南宋的针灸学发展却提及较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宋的情况。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推进了南方的医学文化。

庄绰著《灸膏育腧穴法》,本书介绍了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以及其他各家的取膏育俞穴法,收录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

窦材编写的《扁鹊心书》,提倡多壮灸法。

史嵩将家藏的《灵枢经》公开印行,使一度濒于失传的经典得以重新引人重视。

王执中编著《针灸资生经》。

闻人省年编《备急灸法》一书,介绍痈疽、疗疮、腹痛、泄泻等二十种病症的灸治法。

金元时期,除了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还有一些其他医家也使用针灸。

金代张元素,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该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

)、取同经原穴治疗脏腑病、重视特定穴的放血疗法与灸法。

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河间,著有《儒门事亲》,主攻法治病,多用泻血法。

李杲,号东垣,师从张洁古,著《脾胃论》,也用针法,多宗《内经》。

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辑“东垣针法”。

罗天益,字谦甫,师从李东垣,后又从窦汉卿学针法,在所著《卫生宝鉴》中兼有针灸的内容,可见当时医家对针灸应用的重视。

二、穴名解

三百多个穴位对于我们来说要记住着实有些困难,而对穴名的阐释可以很好的让我们记住这些穴位以及他们的功能,而从富多彩的解穴内容同时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人在穴位命名上的无限智慧。

介绍几个有特色的穴位以帮助记忆吧。

至阳穴穴

至阳穴是督脉的穴位,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症;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

它同时也是治疗疟疾的要穴。

至阳的穴名与其所在部位和作用有关。

至者达也,又极也。

如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

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

阳中之阳,即阳至也,故名“至阳”。

又可意为督脉之气上行至此,乃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阳,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

凡属寒热交争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气之阳,却病邪之阴,俾收汗出而解之效。

譬如阴阳交争之际,势均力敌,各不相下,阳方突得生气增热之助,犹生力军突来增援,则阳之为胜,必可知也。

故疟疾多取此。

因本穴旁平膈俞,则知其内应膈肌也。

神阙穴

神阙穴为任脉之穴,这个穴位所在部位十分特殊,位于脐窝中央,这个穴位一般不针,而是多用艾条灸或艾柱隔盐灸。

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

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

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

《藏》曰:

“神者变化之极也”。

故名之以“神”。

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

人身以神志为最贵。

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

三、针灸指力的练习

老师曾在课上讲过练过气功的人的指力,对下针时的感觉,以及患者的得气与否,疗效等也许会有帮助,经过我的查找,原来国学大师教授早期就是采用医武兼修的学习方法,为其卓越的针灸功底奠定扎实的基础。

贺教授认为针灸医生必须练气,强调“练针必先练身,练气后而运针”。

如能练好气,掌握运气,针灸临床事半功倍。

否则,疗效的取得将大打折扣,不会武术气功的针灸医生经过多年的临床也会有气的产生,但是需要的时间会很长。

贺老练气讲究首要是调息,需腰挺胸直,盘腿屈膝,静坐而心宁意静,眼观鼻,鼻观心,徐徐吐纳,由浅入深,气入丹田。

日久必能体能充沛,运气自如。

针灸的具体操作必然要有手及指的功力。

手指的指力如何,有关进针顺利与否和患者疼痛程度,手指的灵巧度则关乎手法操作。

一般针灸医生的持针操作主要是运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贺老十分强调此三指的练习。

手指的力度练习方法主要是拇指的练习,身体立于桌旁,双手拇指指肚并列放置桌边,两拇指距离与两肩关节宽度相等,拇指关节横纹与桌角成45°,用力下压,不分时间地点随时练习。

中指和食指的练习与拇指相同,日久功成,操作自如,进针如飞,如与运气结合可充分调动内气。

贺教授进针之快号称飞针法,又称无痛进针法,其操作令观者目不暇接。

无论何种皮肤可轻松进针,患者不痛不出血。

手指的灵巧度练习方法主要是拇指、食指自然弯曲,将拇指指肚与食指近指尖端的指横纹桡侧面接触,两指接触力度相当,轻触捻转,捻转频率一致。

每分钟250次以上。

长久练习手指灵巧软如棉,强劲硬如铁,操作如绵里藏针,外柔内刚,有利于各种补泻手法的操作。

应用运气与针刺操作结合是贺老治疗难治之症的方法之一。

四、针灸操作中的禁忌

针灸操作虽然相对安全,但是有些穴位也是十分危险的,如风府、哑门操作不好会伤及延髓。

在我国唐代王熹对针刺疗法持反对态度:

“经云:

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

若欲录之,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王熹之所以反对针刺疗法,也是唯恐出现针刺事故(“恐伤性命”)。

所以针灸操作的禁忌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现将操作技术层面的针灸部位禁忌分述如下:

(一)脏腑针刺禁忌

《内经》特别强调不得刺伤体内脏腑,伤之每成死症。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曰:

“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明确提出了内脏是人体的要害部位,针刺时必须认真对待。

针刺伤及内脏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在短期内导致死亡。

胸部隔肓的上面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在针刺时应当慎重,否则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针刺胸部,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不良反应,从“喘逆仰息”“咳”等临床症状来看,应为误刺肺脏之后发生气胸。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现代针灸一般通过针刺少腹之前排尿的方法来预防刺伤膀胱。

(二)神经中枢针刺禁忌

《内经》己经注意到误刺脑部和脊髓神经中枢的严重后果。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脊间中髓为伛。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三)周围神经针刺禁忌

某些部位特别是头面部,神经比较密集或较粗大,误刺就可能会损伤神经,导致不良后果。

(四)大血管与小血管针灸禁忌

古代冶金技术的制出的针具,由于材料及工艺等原因,针身大都比较粗,因此针刺时必须注意避开血管,尤其是大血管或重要部位的血管。

否则,可能导致出血死亡、肿、哑等事故;如果刺伤小血管,可以导致瘀血为血肿。

(五)关节腔针刺禁忌

刺中关节腔,如节液流失,将导致关节屈伸不利,跛足等医疗事故。

预防针灸意外最重要的就是医生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和医术水平,良好的医德才能真正的重视病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生命;而医术的提高是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此外,还应注意针具的消毒,避免传染。

当然,病人一定要配合医生,听医生的要求,这样才能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五、激光针灸

在美国,针灸治疗使用实际的针具进行针刺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采用激光进行针灸的。

激光针灸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它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的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谈一下激光的治疗原理。

从物理方面看,激光照射主要是通过热、力、电几种效应来调节机体的反应。

激光照射时的压力作用,大致有光压、散射力、气化反冲压力和膨胀力、激光超声波压力和电致伸缩压力等几种。

激光照射过程中有传热特性,包括多层结构模型,一维瞬态温度分布规律等。

激光照射时还有电磁效应,由于穴位处细胞的电可兴奋性,可把细胞膜等效为电路来研究。

从生理方面看,激光主要可能有以下几种作用,如肌皮神经的作用,影响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神经递质释放等;大脑皮层的刺激可能是激光针灸治病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激光针灸可能通过

调节体内激素的分泌,调节淋巴系统如巨噬细胞生长、阿片肽系统等来调节机体免疫;激光穴位照射可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

目前临床上的激光针灸治疗仪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配穴的问题,针刺力度的标准问题,针刺手法,针刺深度的量化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第二篇:

学习针灸学感悟xx-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课程学习梳理感悟:

随着时针滴答摆动,我们的针灸课程也逐渐接近尾声。

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已与这门课程解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畏惧到后来的接受再到现如今的喜爱,不得不说感悟颇丰,现将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学前认识一提起中医,大家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是扎针和开方子。

我们大一上学期学习的医古文、医学史和中基,它们都从理论层面把我们这些初探中医奥秘的孩子领进了门,但对于中医究竟是如何用来治病的,我们却知之甚少。

随着课程的日益增多,我们对中医的认识也逐渐从书本上转变到了日常生活中,学会了学以致用。

针灸无疑就是这样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我们可能还要经历好几年临床的摸爬滚打才能开出自己的方子,因为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等并不是简简单单靠模仿前人就能行得通的,而且病人的症状很难达到教科书上那么“标准”,由此看来成方的加减也是需要我们耐心琢磨的。

而针灸是一门入门很快的学科,掌握了进针方法,熟知了腧穴方位,我们就可以自己上手扎针,给自己扎也给同学扎,小小的体验一把“成就感”。

正如古人所说的“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深知了这门课程的趣味及重要性,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

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

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

其实在接触针灸前,我是个“谈针色变”的人,从小就比较怕疼,想都不敢想自己能把那亮亮的银针扎到自己肉里。

要命的是自己还怕火,拔罐这一类的也不敢尝试。

心想这可不行,本来自己领悟能力就不强,接收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等大家都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我可能还在起跑线挣扎,这样只会越落越远。

于是我屁颠屁颠跑去保康针灸科跟诊,初来乍到时学姐只让我行针、起针,起初就连干这个我都畏手畏脚,生怕自己用劲一不对给病人造成痛觉。

我就观察病人的表情,一咧嘴就知道起针弄疼人家了,结合课本和学姐传授的经验,经过一次次尝试,我发现病人再无痛感的表情,心中不禁窃喜。

随着上手次数的增多,我也从最初的畏惧转变为了后来的“胆大、心细”,我不禁对这门课程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学习中的感悟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框架。

现如今老师对针灸课程的讲解已经接近尾声,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力。

纵观全书,在上篇针灸理论中,介绍了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刺灸法总论为我们讲述了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涵盖了针具、灸具的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要求我们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等;在下篇针灸应用中,介绍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

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绪言部分——

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经络总论。

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

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腧穴总论。

重点讲解了腧穴的分布、分经和分部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的定义、作用、具体穴位和其应用,熟练背诵了特定穴的歌诀,熟练掌握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四)刺灸法总论——

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五)刺灸法各论——

1、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b、手法练习c、自身练习。

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

5、毫针刺法。

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6、行针手法。

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

7、得气。

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的反应。

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

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

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

11、针刺注意事项。

(六)灸法。

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

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

(七)拔罐法。

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

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

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八)其他针法。

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九)经络腧穴各论——我们要掌握每条经中重点穴涉及到的解剖标志,重点穴定位,每条经的循行路线、主治要点及刺灸的注意事项等。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十)针灸治疗。

包括针灸治疗头面躯体、内外妇儿、五官及急慢性病证等。

三、学以致用随着知识的慢慢积累,我们现在已经能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这几天宿舍有扎“脐周八穴”来减肥的,“患者”的食欲得到了有效控制;我自己最近消化功能不太好,嘴里总感觉有异味,我就给自己选了九个穴:

内关,大陵,足三里,上、下巨虚,三阴交,公孙,阴、阳陵泉。

效果还不错。

现在家里的朋友也都在等我寒假回家给他们“扎两针”,我想,这也正是我学习针灸的乐趣所在。

小小的一根针也能发挥无穷的效应。

针灸入门快,但想要学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路虽漫漫但我愿携着信念与毅力踏上旅程。

手起针入,针到病除。

希望我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篇:

针灸学学习感悟针灸学学习感悟

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

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

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

于是,我们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到了期末了,这门课也才开始入门了。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

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

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

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

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

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

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

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

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

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

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

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

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

同时还要理解文意,在身体上找到经络大致循行路线,如此亦可协助加深理解。

经过大量的重复之后,能够所背所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程度,这便达到了可以永久记忆的条件了。

对于腧穴,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归经和定位。

掌握好这两项后,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主治特点。

对于定位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莫如点取,若是能够点取准确,其基本定位也就掌握了,而且不至于枯燥,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定位的描述稍加温习,便没有什么问题了。

再来说归经,任督二脉的穴位归经自是简单,不必细说。

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也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在定位大致清楚地条件下,再对归经稍加记忆,掌握也不是难事。

对于背胸部的经脉分布,也是颇有规律可循的。

例如,在腹部正中旁开2寸,胸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胃经;腹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脾经;腹部正中旁开0.5寸,胸部正中旁开2寸,则属肾经;在背部,就是正中旁开1.5寸和3寸两条膀胱经侧线了。

接下来是对腧穴主治的记忆。

腧穴主治不外三条——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握好了腧穴定位,其近治作用也就不在话下了。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归经明了后,腧穴的远治作用也便有了大致的方向。

而对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就需要单独记忆了。

在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变换各种方式,以调动大脑的兴奋性,保持较高的记忆水平,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细说来,在纵向比较上,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纵向总结比较每一经的腧穴,在这个过程中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在掌握十四经脉循行的基础上,以十四经脉循行体表部位为主要依据,在腧穴分经主治规律的指导下,纵向学习总结每一条经脉的腧穴。

如此,以经统穴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对每一经腧穴的大体分布位置及主治病症有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

如同将食材烹饪为佳肴一般,将先前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灵活化、生动化。

在横向比较中,我们可以在腧穴主治规律的指导下,横向归纳腧穴的主治作用。

凡是腧穴都有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的普遍规律。

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将人体全身各部的腧穴进行归纳:

头面部腧穴主治头面病症,躯干部穴位主治脏腑病症等。

如,胃脘部的中脘、上脘、建里、梁门等,主治胃腑疾病;眼周围的精明、承泣、四白等,主治目疾。

十四经脉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尤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更为显著。

横向归纳总结这些穴位的远治作用,能更好的掌握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例如太冲、行间可清泄肝胆火热,故可治疗头痛、眩晕、胁痛和目疾等,公孙、足三里可补益脾胃,故可治疗腹胀、腹痛、呕吐等。

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或是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这是小部分腧穴主治的特殊规律。

例如,天枢穴对肠道蠕动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止泻;内关可以双向调节心率;至阴可以调整胎位,大椎可以泻热,隐白善治崩漏等。

把这一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归纳在一起集中学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在横向比较上,也应该注意位置相近、取穴标志相关的穴位之间的比较。

把这些穴位进行对比和总结,可以有效避免部位相近的穴位之间的混淆。

如位于腕横纹上的阳溪、阳池、神门、太渊等,位于肘横纹的尺泽、曲泽、曲池等,以及平脐的天枢、大横等。

另外,在横向比较上,还应该注意相似穴位名称的穴位比较。

这些穴位因名称相类似,所以极易混淆,应单独总结,强化记忆。

例如:

与风有关的穴位,风池、风府、风市、风门等;与气有关的学位,气海、气冲、气户、气舍等。

接下来还有对特殊穴要有了解,如五输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因为这些穴位对腧穴的治疗作用有着总结和指导意义,而且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所以了解了这些腧穴的主治和应用规律,对腧穴的记忆大有裨益。

例如,筋会阳陵泉,血会膈腧,如此便对阳陵泉和膈腧的治疗特点有了认识;再如,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掌握了这些,对于五输穴的治疗特点会有较为全面认识。

此外,还要加强实践,多多进行针刺练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针灸治疗身边同学的一些常见疾病,在实践中去感悟针灸。

最后,扩展课外阅读,也不容忽视,课外的涉猎可以加强对针灸学的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如此便可事半功倍。

以上便是自己一个学期以来在针灸学学习方面的一些感悟。

有关至阳穴的梳理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黄疸;脊背强痛;咳嗽,气喘。

以下是有关至阳穴穴义的一些解释:

(1)至阳。

至,极也。

阳,阳气也。

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

(2)金阳。

金,肺金之气也。

阳,阳气也。

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

理同至阳名解。

〖别名〗金阳穴。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至阳穴治疗带状疱疹有独特的疗效。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皮疹以水疱、疼痛为主要特点,属于西医学的病毒类皮肤病范畴,青年人发病,因其体质强壮,疼痛尚可以忍受,对于老年人来讲,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瘀滞于局部,不通则痛,疼痛可呈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