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460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新课标.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新课标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将随叶圣陶爷爷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

那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出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

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三、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师谈话: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四、课堂小结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自查课文中的字词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好吗?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

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第四段(5)介绍孔隙。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内容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洞口是什么样子?

外洞有什么特点?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大、像大会堂

三、学习第五六七自然段

孔隙有什么作用?

有什么特点?

指导朗读。

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内洞“奇”在何处?

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讨论:

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

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

小、窄、矮、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四、学习第八自然断

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

我仰卧小船了洞。

五、回顾延伸

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