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434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docx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欣赏多篇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肖伟平

    

    [内容提要]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性。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可以从知识起点、探究过程、体验成功和磨练意志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生自信心培养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探究活动中如何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

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中树立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找准起点,激发自信

  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

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看作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

起点恰当与否,对学生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教学上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来设计教学,让他们面对新知识能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案例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

  师:

先板书75,然后问:

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

  生:

在7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7.5。

  师:

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

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100就是。

  师:

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

加百分号。

  师:

请你来加一加。

  教师别出心裁地进行新课引入,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把“75”变小?

学生凭借着原有的知识基础,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来帮忙。

而只有一小部分同学知道添上“%”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此举一方面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再次掀起探索的热情。

这样达到了真正让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不断生成新的困惑,使学生的探索热情逐步提升。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尤其要不断地去了解学生的探索需求,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激发自信心。

  二、利用过程,树立自信

  1、肯定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抓住这种天性,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疑难困惑处、法则规律处和教学重难点寻找突破口,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提问题,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提问题。

学生只有经历这样活动,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案例2】学习了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0,15∶0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于是有学生提出“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等问题。

教学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在质疑问难中树立自信。

  2、赞赏学生的发言和见解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中,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并及时作出评价。

  【案例3】在一次公开课中,老师在讲“和”比较大小时,一位学生回答:

“<。

”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说错了,而是让他先听听同桌的回答:

“>,我是这样想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涂其中的一份,涂色部分比平均分成四份涂其中的一份面积大。

”刚才那位学生听完后笑着说:

“我明白了。

”看着那位答错的学生茅塞顿开的笑容,自如地坐下,老师微笑的点点头。

  我们在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尊严,给予充分的赞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限乐趣,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要探究到底。

  3、重视学生的探究方法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教学材料,使学生对所选材料发生兴趣,以便学生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活动。

  【案例4】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类”的教学片段,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问题。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许多材料,提出要求:

“桌上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很乱,请大家动手把它们整理一下,并摆放好。

”然后老师提问为什么这样整理。

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生1:

我们组把所有纸片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一样大的纸片,只是上面画的东西不同而已。

  生2:

我们组分成三类。

第一类上面全是画的图形;第二类是各种动物的照片;第三类是各种各样的叶子。

  生3:

我们组一共分成五类。

按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动物照片和叶子来分。

  生4:

我们也是分成五类。

但这些图形我们不是按形状分的,而是按颜色分的:

红色,蓝色,黄色,其余也是动物照片和叶子。

  ……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的摆放情况,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去操作探究,充分肯定不同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明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中我注意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有施展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究,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励学习信心和意志。

  4、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交流、讨论、合作,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案例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在学习了新知识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一种磁带长12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

①现在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

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重叠处忽略不计)②若有8盒磁带,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重叠忽略不计)

  在课堂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研究,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让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看待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了科学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要求。

  三、体验成功,巩固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不断给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加自信心。

  【案例7】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块红布长20米,宽1.2米,可制作几面底0.5米,高0.4米的三角形小旗”的实践题。

当大部分学生沿用“总面积÷每块的面积=块数”的模式解答时,而班上有几个成绩不理想同学,却列出了:

(20÷0.5)×(1.2÷0.4)×2的正确算式,并说出了算理,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他们说是联系手工制作的过程来想的,原来他们是学校手工制作小组的成员。

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使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实践表明,经常有学习成功体验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即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还不够努力。

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有特长和潜能的学生都能脱颖而出,夺魁夺奖,发现真实的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自尊心。

  四、磨练意志,增强自信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期目的和任务的心里过程。

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培养意志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也能使人坚强许多。

”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

因此,锻炼学生的意志是个性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案例8】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做一做的题目: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

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做这样的题比较棘手,容易错误地理解成“种了36棵,就有36个6米,得6×36=216(米)。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36棵之间的间隔数是35段(即35个6米),所以应列式为:

36-1=35(段),6×35=210(米)。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最终解决了问题。

长此下去,学生就能逐步形成学习上的顽强意志。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逐渐形成的,是自己经常克服各种困难使意志得到自我锻炼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的探究活动和有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习,更关系到一生的发展。

因而教育者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特点,从细微处着手,持之以恒,采取多样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他们数学学习以至于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黄大清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迫使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索——把权力让给孩子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

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1、妙导巧引,激发兴趣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巧妙的导入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浓厚的情景中学习,会大大减轻自己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在开课引入时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字经常出现,可是在字典里却没有这个字,你能猜出是什么字吗?

”同学们猜不出,又想知道的那种急切心情,难以想象会给后面的新课带来怎样的效果,就这样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

这样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整个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游戏,吸引参与

  游戏,就其本身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为学生们所喜爱,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例如:

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我设计了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

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根,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

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3、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己学问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下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

这时老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

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

这样,把课堂研究的阵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脑又使手得到发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愿意说、愿意做、愿意交流,是学生最喜欢表现的一种形式。

所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拼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

并分小组填写实验记录。

这样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拼摆,有的记录。

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

最终他们领会到:

在3种拼法中,无论长、宽怎样变化,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

  二、走向民主——把课堂还给孩子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动。

  1、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

为此,我大胆的设想做一些改革。

如:

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

  2、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活泼、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说:

“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

”“想。

”学生欢呼道。

于是我转身一裁,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故意问:

“这个魔术好玩吗?

”学生马上抢道:

“老师,我们也会。

”“哦,真的吗?

我可不相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

”于是,学生果然“上当”,每个人都完成了这一过程。

我便故意沮丧地说:

“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

”“哈哈哈”学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老师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

  3、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

  在孩子们的眼里。

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

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95<□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可以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反馈交流,起初我把数的顺序从小排列,问:

你还能有其他的填法吗?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一大串101、102、103……那是远远超过当前所学的范围的数,接着我说:

“还有写吗?

写得完吗?

”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余地,学生竟然有说出“无数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张扬个性——把发展留给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

”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

  1、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且要创造性的用活教材。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进行科学的艺术处理,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如在教学“求近似数”时,教师用问题引入:

今天上班路上,老师买了一串香蕉,请同学们帮我再称一下,算一算,猜猜我付了多少钱?

(取出电子台称和香蕉放讲台上)

  立即有两个男生自告奋勇冲到讲台上:

我来我来……先让同学们说出各种不同的想法,最后老师总结。

这样教学不局限于教材,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2、开放空间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

而是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如教学“乘加乘减”时,出示主题图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所以减去一条)。

甚至有学生说把第4个鱼缸里的三条金鱼分到前面3个鱼缸里。

因此可以列5×3=15。

看!

这是孩子个性的展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一些引导、点拨,少一些讲解,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3、尊重差异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

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

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第二层次:

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每个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张扬的一面。

  总之,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多点击下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秀论文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