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058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重点

第一讲导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IPE),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首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和欧洲,其主要任务是探索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互动机制,就是研究国际关系中追求财富和权力之间相互的动态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权力的配置状况导致多种多样的产权模式,这些产权模式决定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对资源的获取,从长远来说影响到权力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

指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一直主导着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工具帮助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具体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是迫使人们思考使其状况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第二讲古典重商主义

国家机器的强化

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急需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

这就不仅要求统一商业往来的度量衡,还要求废除由于地方割据而导致的繁琐的、不合理的地方费税,并建立和改进相应的交通通讯设施。

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更新使战争的成本急速增加,而大多数封建领主和国王的传统财源越来越难以企及,从而导致日益频繁和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应对随时爆发的战争,必须建立新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形式。

(1)官僚化:

现代国家的本质在于,它由一套法律、信仰以及创设和运用法律的机构组成。

通过出卖官职,既可以扩大统治基础和对社会的控制,又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使这些官员依附于国王,从而削弱那些贵族或有权势家族对国王权力的制约。

(2)军队的垄断:

频繁的战争和技术进步,客观上提出了军事职业化的要求。

以前那种军事采邑制下的平战结合的方式已不合时宜。

招募雇佣兵,既可以增强国家权力,特别是对贵族的控制力;又可以增加就业,缓解社会危机;还刺激了与此相关的各方积极性,如雇佣军的组织者及其装备给养的提供者。

(3)合法性的创造:

国家合法性的创造,必然包括创建一种具有强大逻辑说服力和道德感召力的意识形态,使社会大众,特别是关键阶层或集团认同其权力的合法性。

(4)人口的同化:

为了加强对境内不同民族群体的直接统治,各主要王国都加强了对民众的文化同化。

跨地域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促进了不同地域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了解,为人口同化提供了必要前提。

宗教改革、文化传播、人口普查和行政体系的普及等促进了共有文化、意识和情感的传播。

(5)主权原则的逐步确立:

早在16世纪中期,法国重商主义者、被誉为现代国家主权思想之父的让·博丹(JeanBodin)就主张,国家应该拥有绝对的主权以确保其领土安全。

经过宗教改革和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公约》(1648)确立了现代主权的基本原则,即对内至高无上,国家成为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者;对外,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自主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外来权威可以凌驾于一国之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古典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是确保国内秩序稳定和公共福利以及避免外来侵略的基础,国家的一切内外经济活动都应服从于促进国家富强及战胜外国劲敌这一目标。

为此,必须反对国内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散的封建经济,整合民族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

同时通过对外经济交往增进国家财富。

重商主义者,特别是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所拥有的金银的绝对数量。

除了开采金银外,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最有效手段。

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

奖出限入”,保护国内工商业,确保贸易盈余。

(1)奖励输出主要针对国内大多数出口产品或为出口而进口的某些产品,为此采取减税或免税、发放奖励金(出口补贴)等办法。

(2)限制输入主要针对那些与国内存在竞争的产品,或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产品,一律征收重税,甚至直接禁止输入。

总的目的是确保国家贸易盈余。

奖入限出”,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1)奖励输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国内需要而又供应不足或无法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关税优惠或奖励金鼓励进口。

(2)限制输出的主要是针对那些确保国内产业优势的原料供应、技术人才和生产工具,通过重税、罚金和判刑等手段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

其目的是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1)建立起一个排他性的、封闭的工商业帝国。

不仅要使宗主国的货物和商人享有某些特权,而且往往使他们取得独占权,以确保稳定的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

(2)为了加强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各国大力发展海军和航运业,并采取相应措施排斥竞争对手。

他们认为发展航运事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它不仅由于强大的舰队给国家带来荣誉,而且运输收入也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利益。

国家通过允许某些资本家成立公司和拥有出口某些产品的特别权力。

为了降低海外贸易的壁垒,政府之间通过谈判签署通商条约,相互给予对方某类商品在进口时的优惠,以保证各自对该类商品的垄断权。

通过有利的通商条约,本国的货物或商人在某一外国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货物和商人所不能享受的特权。

汉密尔顿的主要观点

古典重商主义的辩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汉密尔顿承认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认为,一个拥有制造业和农业的国家,比那些只有农业的国家更富有。

制造业不仅将扩大社会既有生产和收入,还将获得比没有制造业时更多的产品和收入。

政治上,农业生活虽然提供了“最有利于人类自由和独立的状态。

民主制度的功能发挥需要有受过教育和有专业知识的精英,而不仅仅是农民和工匠。

汉密尔顿指出,新建一种制造业,不仅要应对自然的不利,还要应对其他国家的大量保护,以及先进国家强大的竞争压力。

与那些制造业发展成熟已久的国家在同等条件上进行竞争是不现实的和不公平的。

这种不公平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本国政府的额外援助和保护,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本国的制造业,当然也不存在竞争。

要建立本国制造业,并使之尽快成熟起来能够承受社会竞争,本国政府就必须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和援助。

这种干预和援助相当于给予某种产品生产者以垄断优势,必然引起价格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但从长期看,这些弊端最终会消除。

a.对与国内竞争的外国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或禁止进口。

b.禁止制造业原料出口,并对制造业原料进口实行减税、免税和退税。

c.对国内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

d.鼓励新发明和发现,禁止生产工具出口。

e.监督制成品,防止欺诈,维护竞争。

f.为资金汇兑和商品运输提供便利。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

古典重商主义的辩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尽管重农主义(Physiocrasy)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同,但是都主张自由贸易。

作为这一共同主张的前提是,他们认为,各国在利益上是一致或者说是可以协调的。

李斯特并不否认和平的必要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但是认为,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所认为的普遍和谐与和平的世界在当前是不存在的。

他们忽视了当今世界正被国家间激烈的竞争所分裂,简单地认为只要将国内自由贸易原则扩展到国际上,各国将能够像实行自由贸易的各省或州那样获得巨大收益。

李斯特认为,一般是先有政治联盟,然后才会有真正的经济联合。

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内在的冲突,以及对各国实力和财富至关重要的工业在其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自由贸易只会促进发达国家(如英国)的利益最大化和永久化,而妨碍落后国家(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将落后国家置于与发达国家平等地位的唯一方式。

保护主义的成本收益

a.通过将外国制成品逐步排挤出国内市场,既为本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市场,又促进了外国工人、技术和资本的流入。

b.关税保护对原始生产,如农业可能有害,但对工业未必尽然。

对一个工业上落后的后起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在自由竞争下根本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尽管保护工业给农业带来了暂时的损失,但工业一旦发展起来后,将会给农业带来大得多的收益。

c.保护造成的对国内工业的垄断可能导致懒惰,但是国内竞争对工商业者的竞胜心也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并将超过前者。

——有选择的关税保护。

(1)空间上的选择:

“只有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时,才有理由采取保护措施;

(2)阶段上的选择:

第一个阶段是对比较先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个阶段,利用商业限制,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阶段后,再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限制的竞争,使从事农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至于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

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虽然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国君主对金银的本能需求,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这种需求充当了推动现代民族经和实现工业化的不自觉的历史力量。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成熟和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断强大,重商主义越来越具有现代意义。

古典重商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重商主义强调制造业比农业更具有优先地位。

而二战后的新重商主义,则更加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讲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产生于18世纪晚期。

随着工商业资本的兴起,古典重商主义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理论观点上,都不断受到挑战。

古典自由主义主张通过赋予个体经济行为体以自由,古典自由主义开始取代传统的地主阶级与商人的重商主义理论与主张,要求建立有限政府和实现自由企业。

古典自由主义基本观点:

(1)在政治哲学上信奉约翰·洛克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政府的作用仅限于保障人们的生活、自由和财产权利。

(2)研究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国家。

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假设是“理性的、自利的个人”。

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对个人利益的自由追求将增进公共福利,最终实现国内和国际繁荣的最大化,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和恢复”功能。

而“非理性”政治干预或经济共谋则破坏了自由市场的良好后果

(3)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

强调经济与政治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则。

经济不应该受政治的过分干预。

市场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自发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功能,能够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在国内限制政府专制,在国外阻止相互之间的战争。

(4)世界主义世界观。

从绝对收益出发,强调国际关系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相互交往能够使各方受益。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重商主义是专制和帝国争霸的必然要求,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然结果是所有人共享的理想效益,从而去除了帝国赖以存在的借口。

亚当斯密的政策主张

(1)必要性: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产量和国民财富。

(2)可能性:

劳动分工源自于交换,而交换则是人类所共有和特有的一种倾向,在其他动物中找不到。

(3)交换使每一个人的才能显示出差异,而且使这种差异有用。

哪怕是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

范围越广,相互差异也越大,分工就可能越发达。

因此,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1)交换价值的尺度:

劳动是商品的真实尺度,构成其真实价格;货币是其名义尺度,构成其名义价格。

(2)交换价值的构成:

地租+工资+利润。

(3)商品的价格:

自然价格、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等于生产、制造乃至运送这种商品到市场所需的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市场价格是指其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

供求变化导致二者经常发生背离。

但总的趋势是导向自然价格。

实际上,这在理论上已经提出劳动价值论,在实际中,有助于消除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财富的错误观念,也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君主和国家关于铸币所含的纯金量越少越好的观点。

亚当·斯密对古典重商主义的批评。

在斯密看来,自由主义与重商主义在富国裕民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对于财富是什么和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途径上有不同主张。

(1)对财富的认识:

古典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取决于货币的多少,特别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数量。

斯密认为,财富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而这些物品来自于劳动和土地,即“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

(2)增进财富的方式。

重商主义者主张严格限制金银的流出和确保贸易盈余。

斯密认为,只有劳动分工和交换(包括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

“绝对优势”与自由贸易

国家财富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力量,而且还依赖于自由贸易。

斯密把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着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所消耗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各国都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各国都可以获得绝对好处。

自由贸易的例外

a.基于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可以限制自由贸易。

斯密强调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

b.为了避免给进口产品提供过分优势,可以对其课以等同于针对国内产品的国内税的关税。

c.作为对在外国市场受到不公平限制的报复,可以施加关税,但仅仅是作为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的手段。

报复本身的害处大于好处。

d.自由贸易应该逐步实施循序渐进,以使国内工业和劳动力有时间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既然交换是人的自然本性中的倾向,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货币是自发发展起来的,由交换而形成的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政府除了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外,不应该干预市场的运行。

a.国防的需要:

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为此,必须实行强制性军事训练,建立民兵,并建立和维持一支常备军。

b.建立和维持社会公正:

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c.建立和维持特定的公众工作和公众制度:

便利社会商业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以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宗教设施。

“斯密悖论”:

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

理性利己的“经济人”是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假设。

他认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而在此之前,即1759年出版并经过5次修改的《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又提出“利他”的假设来。

大卫·李嘉图政策主张

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二是指出亚当·斯密“地域分工”的局限性,提出了着名的“比较优势论”;三是反对国家在货币流通问题上的有害干预,主张建立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农场主认为应该加强谷物法。

其理由是,强大的农业对于英国的国防和传统的保护以及国家的繁荣是必要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的自然增长力。

李嘉图站在工商业资产阶级一边反对谷物法。

他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将推动地租和工资上涨,从而破坏工商业资本家的利润。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尺度;除了极少数商品是由于其数量的稀少性决定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李嘉图进一步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即使一国没有绝对优势,仍然能够从贸易中获得好处。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思想比较

相同点:

都看到了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利益,都赞同个人自由选择、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过分干预。

差异性:

(1)方法上:

斯密采取的是哲学的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将政治经济置于一个道德和历史的语境之内;而李嘉图的分析焦点相对狭窄,但更加严格细致。

他将经济问题从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分离出来,得出了更加有限的解释。

(2)内容上:

a.由斯密的“绝对优势”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增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力,扩展了其适用范围;

b.斯密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自然延伸,其所带来的市场扩大使所有的能力都能得到实现。

而在李嘉图看来,国际经济学不像国内经济学。

一国经济受其资源有限和利益冲突的限制,世界经济为各国的增长和扩张提供了不受限制的宽广大道。

他没有思考全球性资源枯竭这个在当时看来还比较遥远的问题;

c.斯密反驳重商主义商人,而李嘉图将地主的利益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更大障碍。

第四讲古典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评价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它使人口集中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各地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3)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相互依赖的加深。

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放,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的了。

(4)在征服东方国家的同时,充当了推动其进步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

一方面,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它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基础,从而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以武力实现了一些国家的政治统一,并以经济纽带将其固定下来;它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为这些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1)在国内,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导致周期越来越短、破坏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断激化社会阶级和政治矛盾。

(2)在国际上,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将资本主义内的矛盾扩展到全球。

(1)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2)生产关系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人无祖国

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己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适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

如何处理民族解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要使各国真正联合起来,它们就必须有一致的利益。

要使它们利益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一些国家剥削另一些国家的条件;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只有工人阶级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生产和资本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逐步取代过去的自由竞争:

“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这样高度,产生了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垄断”。

(2)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之上,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合并创造了金融寡头(FinancialOligarchy)”。

(3)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

“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变得越拉越重要”。

(4)国际资本主义垄断形成:

“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联盟出现”。

(5)主要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必然规律

(1)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2)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3)德国——容克帝国主义

(4)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1)三类矛盾不断激化:

a.西方各国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b.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c.帝国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2)解决途径:

a.“战争引起革命”——一国胜利论

b.“革命制止战争”——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五讲相互依存理论

依赖

依赖(Dependence)是指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到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就是彼此相依赖(MultualDependence)。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源自于跨国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的交流。

但是仅仅相互交流和联系并不等于相互依存,只有当相互交流发展到需要彼此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时,才能形成相互依存。

(1)均等依存:

在某一领域具有同等资源的国家之间,如美苏之间的核均势;

(2)绝对依存:

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不相称资源的国家之间,日本对美国在核安全;

(3)相对依存:

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但又不像绝对依存的差距那么大。

相互依赖的性质

(1)敏感性(Sensitivity)相互依存:

在某种政策框架范围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

衡量敏感性并非只有跨国交往规模一个尺度,交往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衡量尺度之一。

(2)脆弱性(Vulnerability)相互依存:

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

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种行为体为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

从长期来说,取决于政治意愿、政府能力和资源能力。

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

(1)各国之间联系渠道的多元化,各种跨政府联系和跨国联系兴起。

(2)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非总是所有国家之间的首要问题。

(3)军事手段的适用范围缩小,效用下降。

国际机制的涵义:

“相互依赖关系发生在调节行为体行为并控制其行为结果的规则、规范和程序的网络之中,或受该网络的影响。

我们将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些列控制性安排(GoverningArrangement)成为国际机制”。

第六章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都强调霸权的存在与国际体制的稳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

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有主导地位。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霸权稳定论;另一个是后霸权合作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际秩序的意愿。

霸权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金德尔伯格人为,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导地位的强国来维持,提供资本贷款,建立汇率机制、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市场开放和充当“最后贷款者”,具体包括:

(1)保持资本流向贫穷国家;

(2)至少使几种主要货币的汇率保持井然有序;

(3)使重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适度协调;

(4)对呆滞产品开放市场,对紧缺商品提供额外供应,并进行统一分配;

(5)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须成为最后贷款者。

(1)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

a.帝国结构:

一个强国控制较多弱小国家;b.二元结构:

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控制和调节各自势力范围内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c.均势结构:

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施展外交、更换盟友以及挑起公开冲突来控制相互行为。

(2)国际体系中的威望:

威望,一个具有一定的特殊内容的命令将为一定的人群所服从的可能性。

威望并不等同于实力,但最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是实力的声望,是国际关系中的通用货币。

(3)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与规则:

a.涉及外交和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b.涉及某些战争的法规;c.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交往。

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吉尔平认为:

a.领土征服,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b.扩大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c.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或至少是施加影响。

沃勒斯坦:

有选择地干预市场,急速资本积累

(1)自由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