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326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概念1.物质/2.运动/3.静止/4.时间/5.空间/6.意识/7.第一信号系统/8.第二信号系统/9.人工智能/10.本原/11.一元论/12.二元论/13.主观能动性/14.党的思想路线/15规律/16世界的统一性问题/17自觉的能动性/18时间、空间的绝对性/19时间、空间的相对性/20时间、空间的无限性/21时间、空间的有限性/22反映简答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特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优点、局限性/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5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7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8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9社会的物质性/10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2意识的本质1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1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5意识的能动性(或作用)及其表现//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2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观点/13阐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14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它同尊重知识和人才有何关系

第二章概念1.物质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是宇宙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事物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静止亦称相对静止,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种相对稳定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事物之间未发生位置移动,处于机械平衡状态;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保持质的稳定性。

4.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5.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6.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意识同人一样,都是自然性长期发展的产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实物的刺激为信号而引起的条件反射,这是一般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是动物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文字等)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是人脑所特有的。

9.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

10.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由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

11.一元论是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是由精神派生的。

12.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它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

二元论最终必然倒向唯心主义和神学。

13.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14.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概括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5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等特点。

规律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亦称客观规律。

16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本原的问题。

即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有没有共同的本原?

如果有,这个本原是什么?

17自觉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或叫做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它是人之所以有别于物的特点。

18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指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客观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人们的时空观念只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的反映。

19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指不同事物的时间、空间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有条件的,可变的,是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改变而改变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是可变的、发展的。

20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所谓时间的无限性指整个物质世界运动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穷无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

21时间、空间的有限性所谓时间的有限性,是每一具体事物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边有际、有穷有尽的。

22反映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摹写、映象。

人脑对外界事物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简答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特点

(1)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那里,由于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他们只能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例如:

古代希腊米利都学派把水当作是原初物质,后来有些哲学家把火、气等具体形态的实物等同于物质。

在中国古代有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土、金、木、水、火所构成,也有人主张气是万物的本原,在古代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把物质理解为地、水、火、风。

(2)特点:

它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特点,但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们都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解释自然,这同当时用神解释自然的神学自然观和用理念、精神解释自然的唯心主义自然观相比,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将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并将其当作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他们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原子是具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优点、局限性

(1)优点:

这种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传统,并以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成就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和朴素性,突破了物质等同于具体实物的局限。

这是人类对物质认识的一个很大进步。

(2)局限性:

有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混为一谈,因而经不起科学发展的检验。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1)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

(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是:

第一,它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揭示了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和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第二性和依赖性,从而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认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客观存在,能为意识所反映,这就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物质是一个哲学范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共性的最高概括,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作了科学的区分,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5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1)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普遍的。

物质结构理论讲的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这是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的个性、特殊性。

(2)二者的相互联系是。

①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的认识为前提,并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史表明,没有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没能哲学物质观;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不可能产生。

②哲学的物质范畴能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的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7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和静止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②二者的联系是:

其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没有运动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法理解运动;其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质的差别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则夸大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否定事物绝对运动,把相静止绝对化,从而得出绝对不变的事物,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等错误观点。

8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1)物质运动的客观性、永恒性、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永恒性、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的相对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集中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既有开始又有终结,在空间上是有边界的。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有限去把握、认识无限。

这就是时间和空间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9社会的物质性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而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动。

劳动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2)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

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总之,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态。

10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人脑这种意识器官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

所谓反应特性是指一切无生命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一方留下另一方的印记或痕迹的特性。

这种反应特性正是有生命物质反映形式的前提和基础。

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发展是物质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与这次飞跃相适应的是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低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

刺激感应已经包含感觉的萌芽。

动物的感觉器官、感觉能力随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提高。

神经系统是感觉产生的物质基础,并为动物的感觉向动物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3)由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动物心理有仅包括感觉、表象、认识和某种情感,甚至已包含初步的形象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人类的意识就是在动物心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1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关键在于理解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一方面,劳动是人们的集体协作;另一方面,在劳动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发生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意识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1)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使得进化中的人直立行走,手脚分工。

这就促进了脑的进化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

(2)劳动促进了语言的生产。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有会有思维和意识,而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人们借助语言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部联系抽象概括出来,形成概念。

概念的运用和展开便是意识。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变化,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料,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复杂起来。

这一切意识和思维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总之,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离开劳动,脱离人的社会性,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1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这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

人脑的神经细胞有着非常细致、严密的分工,它组成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成为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人脑不仅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意识活动正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神经反射活动,这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

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同时,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也可能不一样。

1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意识同“机器思维”有相似之处,由于意识和信息都是物质的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

但人类思维和“机械思维”又有本质区别。

(1)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2)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脑的意识活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

电脑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对人脑意识活动的模拟,不具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的内容。

(3)人脑的意识活动则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它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

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它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开始工作。

(4)人工智能永远超不过人类的意识,人类意识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认为“机器思维“将会完全取代人脑的活动,甚至统治人类是荒谬的。

1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

这种对立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是绝对的;只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是确定不移的。

但是,在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问题的范围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则具有相对的意义。

(2)物质和意识又是统一的,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

①所谓互相依赖指:

意识由物质派生后,就和物质处在不可分割的社会生活这个统一体中,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改变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创造世界上所没有的物质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物质自身的改变,又是离不开人的意识的。

②所谓互相转化是指:

通过社会实践,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这就是通常讲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5意识的能动性(或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它的具体表现有: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意识通过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揭示出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还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

意识还能追忆过去预测未来。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性的。

而且,人们的实践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目的和计划进行的。

而且,人们的实践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指导下进行的自觉活动。

(3)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反映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意识虽然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但它和实践相结合就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一个人的精神是否愉快,心情是否舒畅,意志力的状况对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行为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为前提,坚持从物质到精神的认识路线,即坚持反映论原则。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既能动地改造客体又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双重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阐明了认识是在实践中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深化的辩证发展,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这一规律既坚持了反映论和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又揭示了反映过程的能动性和辩证性的统一,也揭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12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观点(1)任何实践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也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真理性认识。

(2)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才能正确反映不断发展的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理论落后于或超越于实践,就会离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左”倾冒险主义或右倾保守主义错误。

13阐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的,也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只有解放思想,使我们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思想理论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与变化发展着的实践相统一,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于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解放思想。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能动的反映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正是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4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它同尊重知识和人才有何关系(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现在: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哪些事物成为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表现在: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不断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和认识工个,推动着人们的认识的发展;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着认识的不断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④实践 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整个认识活动以及认识层次的深化和认识形式的演变,都服从于实践目的及其发展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再好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尊重实践是内在统一的。

①任何知识都来自实践,任何人才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把实践经验概括为科学理论或掌握着科学理论的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就是尊重实践;②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或知识的指导,离不开有知识的人才的活动,所以尊重知识和人才,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尊重知识和人才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我们党坚持把二者统一起来,这对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二章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6意识的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和途径1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8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19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静止/2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22规律定义及它的特点/2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24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5运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26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定义及其哲学意义/27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哲学意义/28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29时间和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30意识的本质的含义/31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论述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2理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3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5说明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7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关系/1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二章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物质观的表现。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能离开物质的运动,从简单的机械位移直到人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意识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要使这种改造获得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使意识能动性在实践中实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2)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意识能动性就不能发挥。

(3)必须考虑到事物所处环境的制约。

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必然受周围事物的影响。

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事物,就必须正视并处理好该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4)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的途径。

意识本身只是精神、思想、观念等精神力量,要把它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只有通过实践使主观作用于客观,才能实现改变客观事物的愿望和目的。

1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在形态上是多样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是多样的。

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有统一性。

物质世界也是运动变化着的统一体。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科学的哲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了的。

18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②它是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它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运动变化的现实状况出发,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

否则就要遭受挫折。

因此,我们在改革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反对保守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19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