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传统文化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太公家教《节选》
教学目的:
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资料
3、全班汇报交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1)生平简介
(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
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
西周初为“师”(武官名)。
也称师尚父。
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智勇双全。
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2)汇报内容: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有疑责问,有教责受。
罗网之鸟,悔不高飞。
吞掉之鱼,恨不忍饥。
人生误计,恨不三思。
(3)注释:
4、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
5、师总结
6、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增广贤文》(节选)
一、经典回放: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4页
六、活动广角:
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第4课<<蝉>>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
(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
教师小结:
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第5课 画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跟读背诵《蝉》《咏萤》
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
郑思肖《画菊》并:
靠,依傍。
疏篱:
稀疏的篱笆。
赞颂了菊花宁可枯死枝头也不落地的独立、坚贞的品格,寄寓了决心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
四:
日积月累
五:
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
1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
清?
郑燮《兰》俗尘:
庸俗的尘世。
2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
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清?
郑燮《题兰》友:
作朋友的意思。
炎凉:
气候的冷热,比喻人情势利。
后嗣子:
后代。
婚媾:
婚姻。
3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清?
郑燮《盆兰》末了:
花开尽了。
呆:
待。
荣枯:
盛衰。
盎(àng):
腹大口小的盆。
前两句教人珍惜时光,后两句道出世事枯荣。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
王安石《梅花》凌寒:
冒着严寒。
遥知:
远远便知道。
作者抒写自己坚贞的意志和品格。
六、学生背诵
七、你怎么理解的?
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
第6课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兰草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跟读背诵《画菊》《梅花》
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以兰草自比又以山中的群芳比喻不如意的外部环境,坚贞还自抱写出了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何事斗群芳则反映了作者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四:
日积月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五:
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
分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的诗特别深刻精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流放南方时,他吸收“武陵夷俚”民歌的营养创作的《竹枝词》等,于唐代诗坛别开生面,也显示出他持立独行的个性。
六、学生背诵
七、作业:
背诵本课
第七课 鸡(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学习诚实守信的品德。
唐?
徐夤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
二、教学内容
解析:
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
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
一声啼叫,送走黎明。
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
诗人简介:
徐夤是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多借咏史来反映社会现实,或以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拓展:
花鸭(节选)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自我测评;补全下列关于鸡的成语。
()鸡()舞 鸡()蛋() 鹤()鸡() ( )若( )鸡 鸡( )蒜( )
第8课五月五端午节
教学背景分析: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本课是从学生常见的民俗民情着手,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内的活动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并抓住端午文化习俗,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熟识端午节上民间的一些活动,了解一至二项简单的端午节活动的方法,如包粽子,撞蛋等,在体验性活动中,加深对这个节日的感受。
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传统节日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体验风俗,感受快乐
1、端午知识热身赛。
举手抢答,答对者将龙舟向前划一格。
①端午节在每一年的什么时间?
②下列哪项物品和端午节无关?
A、粽子B、龙舟C、月饼D、雄黄酒
③根据提示说出这是端午节什么物品?
提示一:
由花花绿绿的毛线编成
提示二:
孩子们把它挂在胸前
提示三:
里面放着蛋
④根据图片说出这是端午节什么物品?
⑤说出三种不同馅料的粽子。
2、介绍粽子。
1)介绍包粽子的材料。
2)教师示范。
课件显示过程:
先将粽叶折成漏斗形,然手放入主料及内馅,最后折好粽叶绑好绳子。
3)学生操作。
想不想试一试?
就让我们进入包粽子大赛。
宣布比赛规则。
4)评比反馈。
清点包出的粽子,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欣赏包出的粽子。
4、其他风俗。
还有哪些风俗?
三、介绍来历,提升内涵
1、你知道端午节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吗?
生介绍。
是啊,这些风俗都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
2、介绍来历(课件)
3、听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介绍屈原。
从此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象划龙舟活动还走出国门,成为一项国际赛事。
第九课 中秋节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知识。
2、学习节日绘画题材的表现方法。
3、在绘画活动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二、活动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远古文明的缩影,它展示着人民的传统习惯、风土民情、民族心理及宗教观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人们抒发乡情的时候,人们都想在节日和家人见面,人月两团圆,这亦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性格特征,但对于小孩来说很少经历过生死离别,所以我又允许学生对其他节日进行描绘,甚至想象创造一个你的节日。
三、活动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节日的资料,教师为每人准备一张作业纸,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教师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