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643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学复习要点 版.docx

市政学复习要点版

市政学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1)作为执政党的**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

(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

2.      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

(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

3.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

(2)市政客体(3)市政管理规律

4.      市政学的研究范围: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5.      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6.      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2004年4月考题)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      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历史条件:

(1)战争性质的变化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3)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3.      城市发展的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

(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

4.      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5.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2005年4月考题)

6.      城市化的动力: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7.      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8.      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9.      市场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10.      城市化的类型:

(1)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分为积极型的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

(2)按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发向来考察,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11.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级(1949-1957年)

(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年)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2.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4月考题)

13.      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的内容:

(1)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

(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

(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4)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

14.      中国城市化的方针: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2003年4月考题)

15.      大城市的优势: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

16.      中等城市的优势:

(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

17.      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

(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

(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

第三章    城市功能和结构

1.      城市功能的特征:

(1)整体性

(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

2.      城市功能的类型:

(1)共同功能

(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

3.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

(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

(3)行政区划

4.      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已经出现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2)在工业社会时期,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5.      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6.      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7.      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

(1)经济结构

(2)社会结构(3)空间结构

8.      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

(1)城市的产业结构

(2)城市的企业结构

(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9.      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

(1)城市的政治结构

(2)城市的文化结构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10.      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

(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

(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

11.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

(1)城市密度

(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

12.      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2004年4月考题)

13.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发展

(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

14.      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15.      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应遵循的要求: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16.      城市体系的特点:

(1)整体性

(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

17.      城市空间作用能否发生的条件:

(1)互补性

(2)中介性(3)可输性

18.      城市空间分布必须遵循的原则:

(1)市场原则

(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

19.      城市体系的类型:

(1)金字塔型

(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

20.      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

(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21.      经济区的基本结构的内容:

(1)经济中心

(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22.      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

(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

(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2005年4月考题)

23.      中心城市的含义:

(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24.      中心城市可分为:

(1)全国性中心城市

(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

25.      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

(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

(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

(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

26.      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27.      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1.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

(2)在多职能的城市,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

(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联系

(1)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并寓于城市主要职能之中

(2)在单一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一致的。

而在多种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2.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3.      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

(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

(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4.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5.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6.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意义:

(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

(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7.      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

(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8.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自然资源和能源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9.      城市规模效益的特点:

(1)规模性

(2)空间性(3)外在性

10.      从城市厂商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主要有:

(1)厂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市场需求的扩大

11.      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

(1)外部成本

(2)“门槛”成本(3)疏解成本

12.      城市分类的意义:

(1)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城市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13.      城市分类必须遵循的原则: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4)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14.      国外城市分类的方法:

(1)奥罗索分类法

(2)哈里斯分类法(3)纳尔逊分类法(4)莫塞和斯科特分类法(5)马克斯韦尔分类法

15.      按照城市性质或功能的不同,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

(1)综合性城市

(2)工业城市

(3)矿业城市

(4)交通港口城市

(5)商业金融城市

(6)风景旅游城市

(7)科学文化城市

16.      按照城市行政地位不同,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

(1)直辖市

(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

17.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

(1)特大城市

(2)大城市(3)中等城市(4)小城市(5)镇

18.      按照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

(1)沿海城市

(2)内地城市(3)边境城市

19.      按照城市结构的不同,城市可以分为:

(1)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

(2)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

(3)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第五章    市政体制

1.      市政体制的含义:

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2.      市政体制的内容:

(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3.      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1)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因此,国家政体的内容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形式必然与国家政体的形式相统一

(2)市政体制一方面与国家政体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与国家政体相比较,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4)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政体的具体化

4.      市政体制的作用:

(1)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

(3)市政体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

(4)市政体制通过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结构,适应城市政权行使统治和管理职能的需要

(5)市政体制通过促进城市政权有效地行使统治和管理的职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

5.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形式多样化

(2)政党在城市的组织通过竞选,在市议会拥有多数议席,主导城市的议决权;当选市长,主导城市的行政权

(3)西方国家的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一般分别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各自对选民负责,并且相互制衡

(4)城市一般不辖区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府是独立平等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的领导

(5)西方国家城市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既直接向城市的国家机构表达利益,又通过动员选民投票,制约着政党组织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影响力

6.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1)市议会制

(2)议会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市经理制

7.      西方国家改革大都市地区管理体制的途径有:

(1)极少数大城市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理城市公共事务

(2)大城市兼并周围的中小城镇,即大城市在行政区域上包含县乡镇,导致大城市政府与县乡镇政府具有不同程度的上下级关系

(3)大都市地区多数县乡镇的居民不愿意所在地区被并入大城市的行政区域,而是支持县乡镇政府在适宜由大城市政府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的领域,与大城市政府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

8.      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1)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地领导中共区、县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5年4月考题)

9.      我国各地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的原因:

(1)统一的市政体制为统一的国体服务

(2)我国的市政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在城市的延伸

(3)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规定市政体制是中央政府的权力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市街体制进行的改革:

(1)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从而扩大它们的范围

(2)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适当下放权力

(3)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法制化、制度化

11.      市领导县的类型:

(1)地市合并型

(2)划县入市型(3)升市领县型

第六章市政管理机关

1.市级组织机构的组成:

(1)市党代表大会

(2)市委员会(3)市委常委(4)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2.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治领导

(2)思想领导(3)组织领导

3.城市**党派组织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发展城市社会主义**

(2)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出力

(3)协助城市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4.根据工作需要,市**常委会可以设立以下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

(1)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2)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3)工作委员会(4)综合性办事机构(5)研究机构

5.按管理的领域与性质,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可以分为:

(1)综合经济管理机构

(2)专业经济管理机构

(3)监督管理机构

(4)社会管理机构

(5)安全司法机构

(6)内务管理机构

6.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1)需要原则

(2)精干原则(3)法制原则(4)效能原则

7.现有城市政府职能和机构存在的弊端:

(1)政企不分

(2)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3)现有城市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8.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城市政府组织机构

(3)深城市人事制度改革

(4)调整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

(5)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9.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

(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

10.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应坚持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检察独立原则

(4)法制原则

(5)双重领导原则

(6)互相配合原则(2004年4月考题)

第七章    市民与市民参政

1.作为市民应具备的条件:

(1)从身份上看,城市居民的首要条件是持有效的城市户籍

(2)从地域上看,市民是指居住和生活在市辖区或城区范围内的居民

(3)从职业上看,市民是指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职业群体

2.从社会学角度看,城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1)在职业上,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城市则以非农业生产为主

(2)在环境方面,乡村以自然环境为主,城市则以人造环境为主

(3)在人口密度和规模上,乡村规模小,人口密度低,而城市则相反

(4)在居民构成上,乡村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特点,而城市则以异质性和变动性为特点

(5)在社会关系方面,农民的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人均社会关系数也少于市民

3.市民在人格构成上的主要和特征:

(1)理性重于情感

(2)时尚重于传统(3)个人主义倾向(4)消费主义倾向(5)较强的心理调试与平衡能力

4.影响市民素质的主要因素:

(1)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对城市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

(2)市民素质状况取决于市民的语言、地理、历史和传统的情感与意志特征

(3)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的文化、价值、知识和能力素质状况

(4)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的道德水平和城市精神的塑造

5.市民素质的特点:

(1)市民素质具有整合性特点

(2)市民素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

(3)市民素质在其发展中具有可塑性特点(2004年4月考题)

6.市民参政与市民素质提高的关系:

(1)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政的培养和提高

(2)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频度和程度

7.市民的基本权利:

(1)市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2)市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市民享有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4)市民享有劳动、休息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5)市民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6)市民的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2005年4月考题)

8.国家怎样保障市民的政治与自由权利:

(1)保障公民的选举权

(2)保障公民的罢免权

(3)在市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市民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法规,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4)市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也有法律和制度保障

9.市民经济与劳动权利保障如何实现:

(1)市民经济活动权利的保护,主要涉及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

(2)在市民劳动权利的保护方面,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是劳动立法的根本依据;而劳动权利的保护,又是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3)市民的知识产权也有相关法律和法规的保护

10.市民怎样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