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826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docx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共17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0字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读后感大全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

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不无道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且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

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

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称赞:

司马懿“乃世之英雄”。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气量狭小。

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

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

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    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儿。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

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

他坚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术就是:

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

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

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

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

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

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

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

古人说:

“料事者先料人。

”要预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

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    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

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是粮食。

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难。

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

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

所以说:

诸葛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

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个战争。

    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

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

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

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情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

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

北伐时,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

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亮。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

    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

所以我认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他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二: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这一千古绝唱。

因为他们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始终团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

后来的结拜都夹杂着个人利益,没有被后人认同。

我们现在结交朋友也是一样,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远,才能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拼搏。

千万不要结交那些为了吃喝玩乐而走进你的人,更要远离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

    2、《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为曹操捏一把汗。

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但是曹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

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他有正义的一面。

这就告诉我们:

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认定他是一个毫无是处的人,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决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主将作战故事。

虽然三个人和一个人作战,    但吕布毫无怯意,而且越战越勇,勇气和胆识让人钦佩。

我们学习和生活也要这样,要苦练能力,要踏实地学习,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艺高人胆大,不怕任何考验,不惧怕挫败,永远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

    4、《三国演义》第八回讲到董卓身为太师骄横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礼仪出行,还把自己的所有亲属安排到朝廷。

另外,还建设豪华的宫殿,贪污财宝不计其数。

多行不义必自毙,正因为董卓的骄奢淫逸使他被大臣们所唾弃,最后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

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自认为自己有了权力与金钱就等于有了资本,目中无人,过着奢侈不劳而获的生活,最后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要学习那些勤俭节约,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被人所尊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5、《三国演义》第十回讲到曹操举贤纳士,真心诚意的广泛招纳贤能,是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

这期间,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贤士之间相互举荐,互相推举的感人局面。

荀彧最先来到曹操门下,他举荐了程昱,程昱举荐了郭嘉,郭嘉举荐了刘晔,刘晔举荐了满庞、吕虔,二人又共同举荐了毛玠。

这种连环举荐实际上为曹操确立三分天下的形势打下了人才基础。

可以看出,当时的贤能之士都是比较大度和宽容的,能够在封建社会下,做到不嫉妒他人的才能,还敢于举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现在人,多事互相猜忌,相互妒忌,更难做到推荐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来领导自己,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古代贤能之士学习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讲的是曹操用计大败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武夫始终只能当将军。

吕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勇无谋,空有一身武艺和力气,在深谋远虑、诡计多端的曹操面前,就显得很笨拙,很无能。

其实,吕布的谋士陈宫几次很好的建议和计谋,但不被重视,最可气的是吕布与曹操会面,竟然不知道是曹操,还放走了曹操,看来真的是空有一把子力气是不能成就大事啊!

现今时代,我虽然不需要用什么计谋,但是也要做到既要有一身本领,更要有智慧和思想,要懂得用恰当的方法去赢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7、《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讲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吕布攻取了徐州城。

从中我们看出吕布是反复无常,重利轻义的人。

以前认丁原为义父,因董卓以财宝相送,吕布便杀了丁原。

后番又认董卓为义父,因王允和貂蝉巧使连环计,又杀了董卓。

今番投奔刘备,因刘备、关羽不在,张飞醉之,趁夜把徐州拿下。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社会,都要固守诚信,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因为有了利益就背信弃义,最终会落得千古骂名。

    8、《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讲到孙坚之子孙策,年18岁,为不能继承父亲遗志,图霸一方而着急落泪,旧部朱治、吕范献计,向袁术借兵。

孙策以父亲的传国玉玺为证,借兵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并击败吴郡严白虎叛乱,至此在江东开创了基业。

孙策18岁就有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他礼贤下士、严整军纪、爱护百姓,被东吴百姓称为“孙郎”。

现今时代,18岁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远_。

    大志向。

周总理留学的时候,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志,最后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

我们要学古人,学习革命先烈,从小立志,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9、《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到曹操在行军路上见麦田成熟,下令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