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083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

第6课逍遥游

(一)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mínɡ)    尘埃(āi)

坳堂(ào)抟扶摇(chuán)

B.鲲鹏(kūn)夭阏(yān)

蓬蒿(hāo)学鸠(jiū)

C.晦朔(shuò)泠然(línɡ)

决起(jué)宿舂粮(chōnɡ)

D.蟪蛄(huì)榆枋(fānɡ)

蜩(tiáo)数数然(shuò)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B.①夫列子御风而行②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C.①未有知其修者也②乃重修岳阳楼

D.①适百里者,宿舂粮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之积也不厚

B.之二虫又何知

C.甚矣,汝之不惠

D.定乎内外之分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翱翔蓬蒿之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课外阅读】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

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

“子独不见狸狌⑦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⑧。

今夫犛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 ①瓠(hù):

葫芦。

②瓠落:

宽大的样子。

③呺(xiāo)然:

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④洴(pínɡ):

浮。

澼(pí):

在水中漂洗。

(kuànɡ):

丝絮。

⑤蓬:

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⑥樗(chū):

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⑦狸(lí):

野猫。

狌(shēnɡ):

黄鼠狼。

⑧罔:

网。

罟:

网的总称。

⑨犛(lí)牛:

牦牛。

6.下列语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

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一:

相同。

C.立之塗,匠人不顾顾:

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夭:

夭折。

7.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①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今子之言大而无用②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①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子善于“化无用为有用”思想的一组是(  )

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③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⑤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⑥

9.下列对原文内容或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龟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的理性概念强调每个人都优先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假设表面上是理性的,但其中的利益概念却是非理性的,结果严重误导了理性。

(甲)他们所理解的“利益”—般指个人可以独占的利益,往往没有把对个人甚至更有利的共享利益计算在内,或者至少默认独占利益优于共享利益。

这是一种自绝于他人的非理性。

(乙)较大利益优于较小利益,这个判断是理性的:

可是独占利益优于共享利益,这个判断就不是理性的了。

事实上每个人可指望获得的大多数最大利益,都属于只能存在于相互关系之中的共享利益。

(丙)一旦试图独占,那些利益就涣然冰释了,例如亲情、爱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等等:

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

可见,利益不能理解为“独占利益”而应该理解为“可及利益”:

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应该重新定义为追求自己可及的最大利益,这才是符合理性精神的选择。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导B.至少C.自绝于D.涣然冰释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传说埃及艳后的美容秘诀之一就是每日用酸驴奶沐浴。

皮肤科医师证实,牛奶营养丰富,洗牛奶浴确实具有减少皱纹、去除死皮、提亮肤色,让皮肤变得更光滑、更有弹性。

B.城市内涝,被戏称为“我们去看海”,已经成为城市顽疾之一,它由多种因素造成:

极端天气、城市排水系统低效、城市绿化减少、地面渗透能力降低等等。

C.G7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D.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是一个集大数据监管与开放式服务为—体的政务平台,于7月1日全面启用,标志着我国旅游市场监管加决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

因此,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就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②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3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

“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

”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③今天,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

原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地位后,面临着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

例如二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等等。

这说明当今文化并未因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而趋同,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和反殖民主义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

④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

逻辑学范式用浓缩的方法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某种绝对原则。

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

世界上存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个体,这些个体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现象学研究的是一个不断因个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

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它叙述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主体如何去认识一个相对确定的客体,从而将它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

现象学范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

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⑤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

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

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

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然后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

可见,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也就是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⑥在人类寻求差别共存、互相尊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必然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同情了解。

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

(摘编自《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殖民地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彰显和“统一中心论”的解体,标志着文化互通共存遇到了阻碍。

B.在现象学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形式和绝对原则加以概括。

C.逻辑学范式认为主体去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确定的,而现象学范式强调主客体双方会随认知而变化。

D.“生成性对话”的目的不是无差别相融,而是对话者们一起用扬长避短的方式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恩贝托·埃科演讲中的话,表明了他的观点与我国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谋而合。

B.文章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现象学范式具有合理性并对文化互通共存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C.文章从社会发展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文章第⑤段阐述的“生成性对话”的特点,是进一步论述“主体性”的内涵及其成因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无差别事物简单叠加,不是真正的发展和创新,可见“和六律”“和五味”才是和谐融合之道。

B.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在中国寻找到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

C.在文化互通共存和“生成性对话”的过程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必然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D.了知自身文化的“特点”,以他者视角观察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不同”,才可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

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

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

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

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

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

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

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

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

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

由于

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

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

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

“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

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

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

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

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

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

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3、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卞衮,字垂象,益州成都人。

父震,工为诗。

举蜀进士,渝州刺史南光海辟为判官。

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而州兵重伤,卷甲宵遁,刺史陈文袭不能遏贼,遂入据郡城,以伪官厚贿诱震,震皆斩其使。

贼有东章者,本州兵校也。

因遣人述朝廷威德,谕以祸福,章惧且信,因伏兵击其党类。

承褒之众素不为备,即时大溃,震与文袭分部余卒夹攻之,贼众遂平。

文袭坐陷失州城,削籍为民。

震以前功得赎,以虢州录事参军卒。

太平兴国八年,衮登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知将乐县,改光禄寺丞、通判泗州。

迁著作佐郎、广南转运司承受公事,俄通判宣州。

淳化中,上命采庶僚中廉干者,给御书印纸,俾书课最,仍赐实奉以旌异之,衮预焉。

改太常丞。

咸平初,迁监察御史,为淮南转运副使、同荆湖发运使,以干职闻,就加殿中侍御史。

入判三司开拆司,再为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

咸平六年,并三司使之职而分置副贰,以衮为刑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景德初,疽发于背卒,年四十五。

录其弟扆为临颍主簿,子咸为将作监主簿。

衮明敏有吏干,累掌财赋,清心治局,号为称职。

然性惨毒,掊克严峻,专事捶楚,至有“大虫”之号。

真宗尝谓近臣曰:

“衮公忠尽瘁,无所畏避,人罕能及,然顷在外任,颇伤残酷,所至州县,纤微之过,无所容贷。

大凡督察部下,纠逖愆违,非有大故,所宜矜恕,官吏自当畏威怀恩,不敢贰过,公家之事亦无不济。

乃知为吏之方,适中为善也。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B.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C.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D.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古代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

B.伪官,指不是正统的朝廷或官府授予的官职,而是由叛军任命的官员。

C.进士第,指古代科举考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次。

D.三司,指唐、宋时期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三个部门,合称三司,主理财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卞衮父辈英武,作战有勇有谋。

卞衮的父亲卞震在遭到贼军围困时,亲临前线,奋勇抵抗,身受重伤;后使用离间之计,反败为胜,一举击溃了贼军。

B.卞衮政绩突出,官职屡次升迁。

皇帝让百官推选政绩优秀的官员,卞衮入选其中,受到朝廷俸禄嘉奖,屡次担任要职,后因病而英年早逝。

C.卞衮办事干练,为官清正廉洁。

他在任淮南转运副使等职时,就因办事干练让皇帝知晓,从而得以加封官职;他虽然连续掌管财赋,但清白为官,颇为称职。

D.卞衮性情残忍,征税严厉刻薄。

他虽为官干练,清正廉洁,但性情尤为残忍狠毒,常用拷打之刑,以致有了“大虫”的外号,但深得皇帝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褒之众素不为备,即时大溃,震与文袭分部余卒夹攻之,贼众遂平。

(2)大凡督察部下,纠逖愆违,非有大故,所宜矜恕。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零陵①

欧阳修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②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注】①零陵:

永州在隋朝以前的称谓。

②柳侯:

即柳宗元,他曾被贬永州,在愚溪买地安家,写下大量山水游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总写对零陵的感受,作者认为真实的自然山水胜过画图上的。

B.零陵依山傍水,山川景色优美秀丽,就好像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

C.零陵有幽雅寂静的驿亭,宽敞明亮的岩洞,是垂钓读书的好去处。

D.作者决心像柳宗元一样在愚溪买几亩地,亲手建起茅屋到这定居。

E.本诗即兴即事,自然率真,道出作者欧阳修对零陵郡山水的向往。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对零陵郡的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互文的手法,以将士们的感受侧面描写了边地天气的苦寒。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在《离骚》中,屈原面对国君昏庸,奸侫当道,小人竞相取悦于人的社会现实以这一句“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烦闷失意。

五、语言表达

7.青春匆匆将我们推上高三的列车,转眼高中的时光即将和我们说再见。

在学年设置的留言板上,很多同学写下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请你选择其中两种情况进行回复。

要求:

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每则不得超过40个字。

①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内心焦虑的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分别在即而心情烦躁的同学:

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