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244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docx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

摘 要

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

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东北亚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针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

关键词:

世界经济全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Abstract

Internationalpoliticsmuchpolarizationofworldeconomicglobalizationandregionalintegration,therapiddevelopmentoftoday,withtheaccelerated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worldmarketfastdevelopment,countriesaroundtheworldcontactareconstantlystrengthened,soallthecountriesintheworldandregionaleconomicdependencedeepening,countriesaroundtheworldanddomesticenterprisestoentertheworldmarketopportunitiesarealsoconstantlyincreasedin.Thevariouscountriesandregionsintheworldmarketinordertogaininter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andmarketinterest,organizeorparticipatein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havebecometheinevitablechoiceofcountriesorareas.Itisinthiscontext,constructionofNortheastAsiantradezonewillalsobecomeakindofinevitabletrend,theNortheastAsia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developmentconditionaswellas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theproblemsencounteredwerecomprehensiveexposition,andinthelightofeachproblemtomakesomepersonalunderstandingandanalysis,withaviewtoNortheastAsia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developmentofsometheoreticsuggestions.

Keywords:

Muchpolarizationofworldeconomicglobalization;RegionaleconomyofNortheastAsia;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

目 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3

2 相关理论概述4

2.1 区域经济贸易概念及特征4

2.2 经济贸易一体化相关理论5

3 我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6

3.1 我国现存的企业制度比较落后6

3.2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8

3.3 我国东北地区资本结构相对落后9

3.4 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比较缓慢10

4 提升我国贸易在东北亚区域内竞争力对策11

4.1 加快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1

4.2 加快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速度13

4.3 吸收外来资本引进先进技术14

4.4 加快人才的培养及技术研发18

结 论19

参考文献20

致 谢21

1 绪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目前经济状况来看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是当今发展趋势。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政治经济多样性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国际经济中心已发生转移,所以要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贸易符合东北亚各国的利益、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我们要扩大边境商品贸易、发展科技创新、抓住机遇,加强交流与沟通,增进务实合作不断地改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进程,不断地加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机遇,不断改善与东北亚的发展形式,不断增强对我国贸易的竞争力和影响。

要全面推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不断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分析区域惊异效应制定符合我国发展的贸易形势,不断地提出实现我国与东北亚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措施。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贸易发展水平,促进我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持续、更好、更快地发展。

1.1 研究背景

边境贸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我国的具体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边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重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当今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发展趋势。

我国的边境贸易要不断地扩大和发展,怎样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经济法规,发展形式?

如何就产业改革工业制度改革做出定论?

进而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审度。

要从改善我国贸易政策开始,加强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主体,加快产业改革进程,更要清晰的明白我国贸易发展趋势,不断改进自我,不断地促进和创建和谐的关系,要为加强东北亚与我国之间的合作创造条件。

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中,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并以其巨大的潜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参与这一区的经济合作。

加强边境贸易发展,促进与东北亚地区贸易合作,要不断的而提升竞争力,才能不断的促进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中,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并以其巨大的潜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参与这一区域的经济合作。

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则是近些年来产生和发展的、东北亚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更要积极发展我国的各项优势参与一体化的发展,使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我国贸易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提升我国贸易水平,要提升竞争力,特别是与东北亚地区接触较多的地区,要提升竞争力,才能不断的促进我国边境贸易越快越好的发展。

1.2.2 研究意义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欧盟的成功经验表明,多边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实现了规模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快推动东北亚地区各方要抓住机遇,加强交流与沟通,增进务实合作,加快推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

我国只有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才能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加速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提高东北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012年,关于东北亚地区贸易合作问题日本西南学院大学教授小川雄平认为,面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困难,现实的做法应该是先缔结阻碍因素较少的地方性自由贸易协定(FTA),然后逐渐扩大,建立日中韩三国间的地方性ETA,也就是“环黄海自由贸易地区”,使该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并保证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工程理论与管理方法的试用范围随即延伸到了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随后有形成了诸如“后勤管理”、“商业后勤”等许多新概念。

对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模式,1993年,韩国学者孙炳海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目标模式,即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文化的共通性,地理位置的相邻性,区域经济的多样性、互补性、共益性等优势,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使东北亚地区内的资金、劳动力得以最佳配置,资源、技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发展整个东北亚经济。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007年,对于东北亚地区贸易合作的问题,中国学者刘昌黎以日韩自由贸易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的影响,认为“在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即将提上‘10+3’首脑会议日程的形式下,通过东亚自由贸易区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显然是一个有利的战略选择”[1]。

唱新则从比较分析东北亚贸易结构出发,提出了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前提,开展多层次的贸易活动,建立统一市场,实行区域贸易优惠政策,以促进东北亚地区贸易迅速发展的政策性构想。

2008年,中国学者王胜今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探讨了目前东北亚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了未来东北亚地区劳动力资源合理使用的设想以及合作的基础模式[2]。

201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的张蕴岭、沈铭辉的《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提出了对区域合作的发展和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具有深度和具有政策可操作性的建议,分析和研究了东北亚的发展及未来。

2011年,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的学者李冰,提出了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东北亚各国应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增进政治与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对话,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培育和塑造地区共有理念,形成国家间的集体认同,共同构建公正合理的东北亚地区安全新秩序。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概述和介绍。

第二部分主要对有关贸易的基本概念加以概括和介绍,对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作了简要论述。

第三部分主要从东北亚对我国发展贸易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我国和东北亚贸易之间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基于对上一部分的分析,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就如何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在东北亚区域内竞争力的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提出了解决我国与东北亚贸易发展不利影响的相关对策。

1.4.2研究方法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对我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为依托和根据,结合我国目前的存在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研究的结果能使我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起到帮助作用。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区域经济贸易的概念及特征

2.1.1 区域经济贸易的概念

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的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几年出现的。

经济学家开始将其定义为将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削弱或者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是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互相之间的经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来超越国家的组织机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形式的经济集团的建立。

2.1.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

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

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

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平等、自愿协议的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负责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并且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力机构:

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高阶段。

它包括各成员国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一体化。

这类同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了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同盟机构,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一体化,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经济政治同盟。

在经济政治同盟中,各成员间不仅实现了经济政策的统一,一些政治政策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主要是指按其一体化水平来划分的。

2.2 经济贸易一体化相关理论

2.2.1 古典关税同盟理论

半个世纪前,从雅格布·维纳(JacobViner)等人的著作中产生了一体化贸易理论(现代称之为古典关税同盟理论),此后的一体化理论以此为核心不断扩充,范围不断扩大,至今,一体化理论涉及了共同市场、投资、货币、政治等各个领域,但是现有的比较成熟的一体化理论主要还是一体化贸易理论。

随着经济理论的迅速发展,一体化贸易理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分析福利收益时,传统的完全竞争分析方法已被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等模型所补充,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规模经济已成为一体化空间影响新模型的核心内容;同时,世界各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也被重新认识[3]。

因此,对一体化贸易理论进行深入和细致分析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和价值,而且也符合实际需要。

一体化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本质特征:

对从世界其余地区的进口,关税同盟成员国征收共同对外关税,而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各自有权决定关税税率;关税同盟没有原产地原则,而自由贸易区适用原产地原则,即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

2.2.2 一体化新贸易理论

一体化新贸易理论放松了一体化古典贸易理论各个次要假定前提,从而得出了某些新的观点。

这些放松的前提比较符合实际,它们是:

世界其余地区的供给曲线不是完全弹性的;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或边际成本递增);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

一体化新贸易理论是在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的框架下扩展的。

由于前提条件放宽了,所以集团和集团成员的专业化和社会福利都会发生变化。

首先,由于世界其余地区的供给曲线不是完全弹性的,所以就需要考虑贸易条件效应。

其次,由于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意味着,当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产量增加时,本国总会在该优势行业尚未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以前边际成本就上升到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从而本国的生产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贸易结构和收益会有某种程度的变化,所以要考虑成本效应(或收益效应[4])。

再次,由于现实中资本是可以在各国之间流动的,它的流动能够给有关企业带来较多的收益,当商品的自由流动遇到障碍时,资本流动将代替商品流动实现各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因此要考虑投资效应。

第3章 我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我国现存的企业制度比较落后

3.1.1 未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国际上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都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视作特别重要的事情。

我国企业过去也不是没有战略,但是,或由于研究得不透、战略过于笼统或大而不实;或由于国家宏观环境条件不具备,企业战略不可能制定准确。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企业同国际企业的竞争在所难免,这些都迫使企业要有足够准备,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落实就显得特别迫切。

制定战略或建立战略机制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二是企业的战略涉及到产业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如何判断和决策;三是企业的战略和企业重组要结合起来。

关键在于要从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权衡利弊,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1.2 企业管理缺乏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凝聚力的大小对企业的效率、利益、长远发展以及企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企业成员本身的心理、行为,又包括企业外界对企业的影响。

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凝聚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

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几个因素有一下几点:

企业成员的相容性:

企业成员的相容性即企业成员的相互接纳程度,表现为各企业成员的同质性与互补性。

企业成员之间的爱好、兴趣、目标、信念等具有同质性,而性格、知识则具有互补性。

同质性的多少与互补性的大小,关系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

企业成员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5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发展性[5]。

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假如要让一个薪水很少的人经常参加娱乐活动,一般很难,他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多挣钱上,以首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企业领导的行为与方式:

领导是企业的核心。

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内部不团结,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成员。

而一个精诚团结、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领导群体会对企业成员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企业成员的内部团结,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2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2.1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而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得农产品的成本不断提升。

成本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农业生产的纯收入难以增加。

而在区域集团化的条件下,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将丧失优势,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技术,使得同时,东北亚区域经济集团的市场主要是我国东三省,而这三个省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占据人口的较大部分,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够扩大市场需求,使区域经济了持续发展。

农产品的单位价格远低于我国。

这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面临销售难的困境,从而降低农业的发展速度,不利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东北地区的热量不利影响:

不能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仅能种植一些喜温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易出现低温冻害;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寒问题;北部不能发展种植业,只能发展林业。

3.2.2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由于农民素质、山区地理位置、科技投入等诸多原因,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率不高,农业机械利用、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多数地方仍然依靠原始的人畜耕作方式进行生产。

还有部分农民至今没有掌握已经推广多年的常规农业生产技术,如农业生产规范化栽培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

3.2.3 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退化;水森林破坏,;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森林减少;湿地和沼泽破坏等。

社会环境的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而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得农产品的成本不断提升。

成本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农业生产的纯收入难以增加。

而在区域集团化的条件下,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将丧失优势,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技术,使得同时,东北亚区域经济集团的市场主要是我国东三省,而这三个省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占据人口的较大部分,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够扩大市场需求,使区域经济了持续发展。

农产品的单位价格远低于我国。

这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面临销售难的困境,从而降低农业的发展速度,不利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东北地区的热量不利影响:

不能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仅能种植一些喜温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易出现低温冻害;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寒问题;北部不能发展种植业,只能发展林业[6]。

现代经济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可持续发展观是现代人类发展观的伟大变革。

它扭转了经济活动的传统观念,即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追逐到的物质财富多少来判断其价值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观否认自然资源供给具有无限性。

一方面认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受约束的,另一方面认为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是需要自然环境来容纳的,而自然环境的可容纳量相对于经济、社会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增大的废弃物排放来说,是越来越有限的。

以可持续发展观来观察国际资源转换,就不能仅仅注意到物质财富增值或经济发展的利益,还必须注意到生态、环境利益。

3.3我国东北地区资本结构相对落后

3.3.1 经济结构不合理

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如此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当落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大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特征。

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3.3.2 经济体制不合理

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将从生产力的具体运行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

由于经济体制上缺乏对部门、地区结构调整的机制,调整手段基本上是依靠对投资规模、投资项目和对国有银行信贷规模的行政性控制,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3.4 人才培养及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它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目前东北的人才发展现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吸引人才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3.4.1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行业、产业布局不合理。

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工程、卫生等传统领域,高新技术、农业产业等重点发展行业的人才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传统产业人才相对较多,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二是所有制间分布不合理。

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非国有企业人才不足;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产学研脱节问题比较突出。

东北三省拥有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也较多,但商品化率低,理论研究型、基础性学科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单一方向的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较少。

3.4.2 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重

近几年东北大量人才流向外省,与区外的人才流动呈现“逆差”现象。

以黑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里,黑龙江省人才总流失量达20万人,占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1/6。

每年有200多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流到省外、国外。

由于工业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都离不开人才,人才的短缺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经济的增长及进一步的影响国民的经济水平所有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势在必行的。

所以对于当今现状必须要注重人才,大量人才的流失也是我国人才及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