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6929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式营销》笔记.docx

《中国式营销》笔记

《中国式营销》笔记

作者:

刘平

笔记1:

中国式实践中国式学习

笔记2:

精华中的精华

笔记3:

从方法到方法论

笔记4:

到农村去,那里大有可为

笔记5:

新农村新机遇

笔记6:

与流寇思想斗争到底

笔记7:

弱势企业崛起的三大韬略

笔记8:

不对称竞争的战略性战术

笔记9:

国家创造的低价能力和优秀企业的能力低价

 

笔记1:

中国式实践中国式学习

谁也不会否认中国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却有很多人否认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本土企业和其营销实践。

这是多么巨大的悖论呀!

其实,企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细胞,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是以企业为载体的,最近正在热播的《公司的力量》不就是最好的证言吗?

所以,中国经济的繁荣一定是中国企业营销实践的结果,换句话说,中国本土企业整体的营销实践一定是成功的。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能说明什么,也许它是偶然性因素的结果;但是一大批企业的集体性成功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如果众多行业全面的、持续的涌现出成功的企业,那么,一定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必然的因素,就一定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学习、去总结、去探究。

 

很多人爱拿脑白金说事,质疑它的广告,质疑它的产品,质疑它的创造者史玉柱,但脑白金用借来的50万启动资金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做到了年销售额超过10个亿,且长盛不衰10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营销奇迹;问题是你的关注点在哪里?

是它成功的规律?

还是它不敢恭维的问题?

要知道“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只有研究中国营销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规律,才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向成功。

 

是的,我们有比本土更为先进的西方营销理论作指导,我们还有跨国公司攻城略地的经验总结作标杆;这些都比本土的营销思想要成熟、要完善。

但是能最终指导中国营销实践,能最终改变中国营销实践的只能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营销思想。

正如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指导中国当时的革命实践,俄罗斯经验不能改变中国当时的革命实践一样,能让中国革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毛泽东思想。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经典营销思想,因为那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对我们有很多的借鉴意义;我们还需要学习跨国公司的实战工具,因为那是跨国公司多少年积累的成功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标杆意义;同时,我们更需要学习本土优秀企业的营销思想,因为那是直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

 

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和探索中国式营销的规律和思想呢?

我的理解是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经典营销思想的中国式解读,如《营销红皮书》、《切割》等。

这些都是深入研究了一般营销规律和深刻思考了中国营销实践后的丰硕成果,他们是西方经典营销思想贴近中国市场一线后的新的认识。

二是本土企业的直接经验总结和方法提炼。

本土企业一旦成功就会有学者和专家前赴后继地到企业内部进行深入挖掘,虽然有很多总结的不够深刻,但毕竟能反映出企业的营销探索。

如《海尔的高度》、《蒙牛内幕》等。

三是本土营销专家立足于本土营销实践的思考智慧,如《销量为王》、《超限营销》等,这些完全是立足中国于一线的本土化思考,是中国营销一线实践的产物,既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又具有直接的实战操作价值。

 

“《中国式营销》笔记”是我阅读《中国式营销》一书的一些思考,其中有对原有观点的强化,也有对原有思想的延伸,还有对原有结论的扩展和解构;当然也会有一些困惑和质疑。

之所以公布出来,原有有两点:

一个是我虽然我认同其中的思想,但我不敢确定我真的把它读懂了、理解了;另一个是我基于书中观点作的一些思考,我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这些都需要网友来指点、斧正;让我理解正确的能够在认识上更加清晰,让我思考错误的能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我执著地认为:

进步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实现的事!

笔记2:

精华中的精华

《中国式营销》是刘春雄和金焕民两位先生合著的一本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营销实战性专著,除此之外,二人还合作了《销量为王》、《持续增长》、《诊断一线营销》、《营销人生存手册》、《营销红皮书》、《营销前沿》、《营销创新》等数部营销书籍,其中,我认为最值得常读的是《销量为王》、《诊断一线营销》、《中国式营销》三部。

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式营销》做深度阅读呢?

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国式营销》基本上涵盖了上述论著的主要思想,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大成式的作品。

以之为基础能较好的把散落在各个作品中的思想统一起来。

二是因为作者的其他作品总的来说是“有思想无体系、有逻辑无结构”(个人看法),《中国式营销》在体系和结构上较其他作品系统、严密了许多。

三是因为《中国式营销》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本土企业在30年的营销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本土成功的营销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国式营销》中我最爱读的是“中国式营销命题”一章,尤其是开篇以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来剖析中国营销实践,读来一气呵成,让人顿生酣畅淋漓之感。

这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点,也是书中主要思想起作用的基本前提。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读懂、读透这部分思想,很难系统深入的理解并实践全书的战略性战术和方法论。

但是全书对企业的营销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式营销的智慧”、“中国式营销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式营销的演进图谱”三个部分,可以概括为“19条营销智慧”、“6大战略性战术”和“6类17张演进图谱”。

我把它们称为“精华中的精华”。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些在本土企业以前的营销实践中曾经起作用的智慧和路径,在新的环境下、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否还依然有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环境虽然变了,但是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差距仍然巨大,本土企业的实力和跨国企业相比仍然相当弱小,中国企业总体上来说依然是在实践“弱势营销”;中国的二元结构型市场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依然有效。

也就是说这些智慧和策略起作用的基本前提没有质的改变。

 

也许还有人有顾虑,如果大家都开始实践这些策略和智慧,那么,不是大家又都在走同质化的老路,难以建立比较优势?

大家都在用同一种套路打架,那不是很难分出胜负?

我从来就没有过这种顾虑。

因为知道是一回事,运用又是一回事;把一个智慧运用到极致不容易,能组合运用也很不容易。

孔子后的儒家学子都读《论语》,千余年也只出了两个差可比肩的人,一个是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另一个是荀子,下开法家一派。

上学时大家都是同一个老师,却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的区别,等高考后有的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有的只能进入普通大学,还有很多人名落孙山。

 

千万不要忘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笔记3:

从方法到方法论

如何看待《中国式营销》一书?

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需要什么样的营销理论来指导?

我想刘春雄老师已经给出了答案:

方法论。

 

刘春雄先生前段时间有篇博文,题目叫“为什么总缺方法?

”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结论:

结论一、方法的局限,其实是思维方式的局限。

结论二、那些总是缺方法的人,其实缺的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

结论三、做事的思考模式应该是:

方法→方法论→无数方法。

 

按照这一逻辑来盘点坊间的营销书籍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属于认识论层面的,主要是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其追求的境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如里斯的《品牌之源》和《董事会里的战争》;第二类是属于方法论层面的,侧重于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追求的境界是“从具体到一般”,如特劳特的《22条商规》和《与众不同》;第三类是方法性层面的,最好上午学了下午就能用,追求的是“从理念到动作”,如魏庆的《经销商管理动作分解》和《新产品上市完全手册》。

当然优秀的书籍多是智慧型的,就是在一本书里会同时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三类内容;但侧重点会有差异。

如《营销红皮书》是以认识论为主导,同时贯穿着一些方法论;《中国式营销》是以方法论为主,同时融合着一些认识论。

作为营销管理者或者说每一个追求进步的营销人来说,这几类书籍都需要,作为老板可能更愿意看一些认识论方面的书,对于基层人员而言,可能更喜欢直接讲方法的书。

但是不管是哪一层面的营销管理者,我都建议他多看一些阐述方法论的书籍。

因为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中不缺少认识论,有一大批专家在那里高谈阔论;也不缺少方法,我们已经摸着石头在河中泡了30年,自创了不少的“葵花宝典”。

我们缺少的是方法论,让方法可以曾出不穷,让理念可以转化为动作

 

那么方法和方法论有什么不同呢?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

方法:

解决思想、行为等问题的具体门路和程序。

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二者的关系用刘春雄老师的解释就是:

方法论是成功与失败背后的道理,是对方法规律性的抽象。

那么方法论从哪里来呢?

只能从实践中来,只能从营销的实践中来;我认为方法就是实践的产物,只有成功的方法,才有可能升华为方法论,所以方法论是从成功的方法中来。

《中国式营销》就是中国营销实践的方法论,它来源于营销实践却高于营销实践,尤其是“精华中的精华”堪称是方法论的方法论。

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不能依靠方法,而必须依靠方法论;必须依靠方法论的不断升华和转化。

因为一个时期的方法论可能就是下一个时期的方法,须知固守模式(方法)固然做不长、固守方法论很可能也做不长。

 

最后,我从方法和方法论角度说一下我对一些营销行为的理解,敬请大家斧正:

铺货是方法,回货是方法论;

1.5批是方法,市场下沉是方法论;

渠道联销体是方法,最后一公里的利益分配是方法论;

高定价低成交价是方法,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是方法论;

协销助销是方法,帮助客户销售是方法论;

终端拦截是方法,终端销售是方法论;

新产品爆发式铺货是方法,市场快速突破是方法论;

先做终端后做二批是方法,倒着做渠道是方法论。

笔记4:

到农村去,那里大有可为

“中外家电企业火拼农村市场”

“连锁手机卖场进军农村市场”

“家乐福抢食农超对接”

“海尔成立销售公司专拓农村市场”

看了这些新闻标题,作为企业营销的掌舵手你会怎么想?

你是否还看不起农村市场?

 

尽管从中国农村市场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但很多企业的高管和营销管理者还是对农村市场心存偏见。

他们中,有的认为农村市场购买力低、消费力低,所以不愿意做农村市场;有的认为做农村市场是土豹子行为,是没有格调的营销行为。

这一方面是受了跨国公司的误导,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一般都是从省会级开始采用从中心辐射周边的市场策略;另一方面是缘于中国人的面子潜意识,在中国城市生活一直都是农村人的向往,有不少人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今让他们去做农村市场,岂不是“水翁里养王八,越养越缩”?

事实上,跨国公司很可能从来都没有低看过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而且近十年来也从来没有放松对农村市场的争夺,可口可乐的“一元下乡活动”,宝洁的9元9飘柔和四次“攻镇战役”就是证明。

只不过低线市场和一线市场遵循的营销逻辑不一样,城市中的那一套来到乡土之间无用武之地罢了;正如鬼子进了村,面对地雷战和地道战不知所措一个道理。

另一个更大的事实是,农村市场是营销的广阔新天地。

这里不仅托起了华龙、白象等一大批本土优秀企业,成就了三株神话和娃哈哈帝国;而且很可能从这里造就一批“中跨”公司——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

 

为什么说农村市场是营销广阔天地呢?

原因有四个:

一,农村市场是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

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村市场做了一个规划——“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消灭城乡产别”。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农村相当于城市2.5倍的消费人群,其消费一旦升级,其消费方式和城市一样时,他形成的是一个怎样巨大的市场?

二、农村市场是竞争最不激烈的市场。

营销的真谛不是要在过度竞争的市场攻城掠地,而是要找到竞争微弱的营销战场,在这样的市场中,只要很小的投入或许就能奠定胜局。

相对于城市市场而言,农村市场就是竞争微弱的营销战场。

虽然这里也存在这不少的巨头,但是这里依然存在着大量他们无法覆盖的空白区域和人群。

相对于城市市场的“二元定律”,这里最少可以同时容纳三家超级企业鼎足而立。

三、农村市场的现实消费能力惊人。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注“三农”,启动了一系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程和措施,消除了农民很多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另外,很多农村人口一直都是双收入,——打工收入和务农收入,而且可支配收入比例要比城市人口多的多,——很多东西,如蔬菜,可能不用去购买,自己就能“生产”。

四、农村市场是利润最丰厚的市场

很多人农村市场只能卖便宜货,所有无利可图。

这是大大的错误,农村市场的利润率远远大于一线市场。

一方面,农村市场的推广费用比较低,不用为了所谓的“阳春白雪”般形象广告上央视、请明星代言;另一方面,不用像在一线城市那样像孙子般给终端交巨额的逐年翻滚的“孝敬费”,即使有要进店费、赞助费的,很多也只是象征性的,比起一些市场来,九牛一毛而已。

 

农村市场曾经成就了华龙、娃哈哈、三株等优秀公司,未来为何就不能托起更多的优秀公司?

国外的农村市场走出了沃尔玛、松下等跨国公司,中国的农村市场为什么不可能走出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那么多行业领先企业都把未来的增长点放到了农村,开始全力抢攻农村市场,本土的中小企业还在等什么?

 

到农村去,那里大有作为!

笔记5:

新农村新机遇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

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

《中国式营销》说:

战术性的机会需要找,战略性的机会需要等。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战略性机遇。

 

那么“新农村”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并村现象。

越来越多的迁移村、新建村平地而起,标志着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农村高度分散的格局正在改变。

2、 消费方式城市化。

随着农村到城市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归和到城市上学人员的增多,不仅直接在农村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接近城市消费方式的消费群体,而且带动了更大规模的对城市向往的消费人群的消费模仿。

3、 收入增多、负担减轻。

现在农村人口不仅不用再交纳延续了数千年的“皇粮国税”,而且很多地方还有种地补贴。

上溯十年,你能想到?

4、 消费格局的变化。

一方面沃尔玛、国美等大型零售终端挺进三四线市场,带来了零售终端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三四线市场很多传统的零售终端开始向现代零售终端靠拢,进行开架售货。

5、 通信和娱乐项目的普及化。

越来越多的农村建起了信号塔,普遍使用手机,收看卫星电视。

 

自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的报道也俯拾皆是,新农村的新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以上仅是我个人亲自观察到的一些变化。

 

新农村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昭示着什么样的新机遇?

1、 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使得以前在农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企业的先发优势变的不再明显,为后来者提供了挑战和颠覆的可能。

比如,二批群体的进一步衰退,很多地方三尺柜台的消失,都使以前依此成功的企业优势不在。

2、 农村变化不大的时候,跨国公司搞不懂,那么对于现在正在而且在未来相当场一段时间内还将变化的农村,跨国公司搞不懂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毕竟只是向城市生活靠拢和缩短城乡差别,却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城市。

这就为本土弱势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宝贵的时间。

3、 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必定带来消费能力的升级,从而形成井喷需求和赶超式消费空间。

这样巨大的现实消费能力和更大的消费潜力可以托起任何级别的企业,谁能抓住农村转型中的增长机会谁就能赢得未来。

4、更加重要的是,这么重大的机遇,居然很多企业不以为然,就是现在很多开始下乡的企业也仅是把它做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城市市场的一个补充,并没有提到战略的高度。

所有在一定程度上说,这还算是一个“大众认知的盲区”。

《中国式营销》中早就提醒我们了:

大家已经认识到的机会已经不再是机会。

 

已经进入农村市场的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原有营销模式的优势成了包袱,跨国巨头因为不熟悉这块市场很难进入,你说这不是战略性机遇是什么?

这样的机遇会给你保留多长时间?

微生物奠基人巴斯德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笔记6:

与流寇思想斗争到底

总的来说,本土企业中,在农村市场打拼的要多于在城市作战的。

原因有两个:

一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厂子本身是建立在乡镇里面的,都是从家门口的市场起步,做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的向周边县乡辐射;二来是多数本土企业家本身也没多少野心和水平,仗着一身的胆气,办了个企业,规模有限的很,人员有限的很,资金自然也有限的很,只是生产点便宜货在农村混口饭吃。

既然在农村市场上打拼的企业数量是如此之多,为什么我们还鼓动“到农村去,那里大有作为呢”?

因为我们指的是到农村去作市场甚至是经营市场,这些企业是谈不上作市场的。

如果用军事力量论来衡量的话,他们只是土匪和流寇,而不是政权。

这正是我们要警惕和批判的。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着不足1000人的红一团,上井冈山“占山为王”,掀开了红色革命新的篇章。

从那以后毛泽东一直在党内、军内的不同场合反对、批判流寇思想。

而事实上,流寇从来都没有取得过最终的胜利。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在当时攻城略地,何等凶悍,最终都功亏一篑。

失败的原因自然有不少,在毛泽东看来,根源在于他们的流寇思想,——只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军事政治上固然需要反对流寇主义和流寇思想,在营销实践中同样需要警惕、反对、批判流寇思想,并作坚决的斗争。

流寇思想在营销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在市场上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市场基础。

不少企业的市场范围不小,整体销量也不小,但单个市场、单个产品的销量却小得可怜。

这个现象只要到三四级市场转一圈就可发现随处可见。

他们的经营哲学就是对市场只骚扰不占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能卖点就去哪里,卖不动再换个地方。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青岛山寨啤酒(典型的产品名称是青岛XX)就是此类。

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强大无比的企业,市场覆盖大江南北的企业会在瞬间崩盘?

不就是因为市场根基不稳、流寇主义泛滥吗?

2、 完全依赖经销商,每个业务员管辖几个地区,有的甚至是几个省。

不去掌控市场,不想培育市场,和经销商只是简单的交易关系,和员工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依靠不断地为经销商放政策促进销量。

要做大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地盘,要做强就要有不断壮大的属于自己的队伍;刘备半生碌碌东逃西窜,一直“有薄名无作为”,直到请诸葛、收法正、得荆州人士,壮大了自己队伍,才有了图霸西川的资本,才有了鼎足三分的可能,仅靠它张关赵那几个马仔,何时能成气候?

南昌起义前,中国共产党几乎没有自己的武装队伍,完全靠农民起义、工人暴动,(相当于企业的经销商)取得过什么成就?

3、 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只生存不发展的山大王作风。

土匪的指导思想依然是流寇式的,他们只是一群建立了山头的流寇。

梁山108将曾让宋室寝室难安,多次征剿未果,最终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很多人对宋江不齿,为好汉们扼腕,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说就是“我能猜得到这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其实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他们的命运在最初就已经注定了,他们就是一群“有山头无奔头”的流寇。

为什么一些区域强势企业最终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了梁山军团的结局,你还想不到答案吗?

 

《中国式营销》在“中国营销批判”中对“左倾”和“右倾”主义已经做了深刻的揭示和冷峻的批判,我想对于流寇思想、流寇主义我们也要警惕、也要批判,而且要时时警惕、时时批判,因为它的潜伏更深、更隐蔽、更不易被察觉,而它的危害却不是耸人听闻。

笔记7:

弱势企业崛起的三大韬略

本土中小企业如何做到“蚂蚁绊大象”?

盘点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案例和企业的持续崛起过程,我们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元素:

策略、战略和韬略。

其中韬略的重要性更大。

韬略就是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知道过程是不可逾越的,知道路经比结果更重要,知道成功比神圣更有意义。

 

那么,本土企业的崛起需要什么样的韬略?

在过去的成功中,很多本土优秀企业普遍运用了三个韬略:

创造性适应、不对称竞争和匿名而隐身。

我觉得我们以后的营销竞争还有赖于这几个韬略。

一、         创造性适应。

在营销实践中,本土企业是典型的“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管它短线的长线的、崇高的功利的,只要是适合当时的发展环境的,只要是适合市场需要的,统统拿来使用。

创造性适应的本质是从实践出发选择策略,选择竞争的方向,而不是从教条出发。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原有的体系策略不加修饰的移植过来,没有考虑中国的特殊环境。

可口可乐和宝洁在城市市场攻城略地是因为他们创造性的适应了城市的实践,兵败低线市场则是因为它违背了适者生存这一基本的自然规律。

二、         不对称竞争。

不对称竞争是在与跨国公司的同台竞争中创造性适应的理性选择。

不对称竞争的一个策略体现就是“避实就虚”。

不和跨国公司硬碰硬,不在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发起猛攻,而是“跨国公司怕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跨国公司不擅长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跨国公司做城市市场,我们就做农村市场,以农村包围城市;跨国公司的优势是品牌,我们就做产品,打掉他的品牌附加值;跨国公司是品牌驱动,我们就是渠道驱动,搞渠道为王、搞终端制胜;跨国公司有规模,我们就用速度抗击规模。

用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叫化子不能与龙王爷比宝。

三、         匿名而隐身。

匿名而隐身,通俗地说就是做“静悄悄的黑马”,不张扬、不冲动;在特定的阶段低调、示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成熟的表现。

南京雨润成为低温肉制品老大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而它的主要对手第一次听说他的时候,雨润的规模已经是10多个亿了。

所有弱势企业的崛起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通过时间的积淀,在这个进程中最怕的就是遭到强势对手的狙击。

在这个方面我不太赞成赵强先生说的,“击败弱小的敌人,不如输给强大的对手。

”(见《绝对营销密码》)只有匿名而隐身才不会引起强大对手的关注,赢得发展的宝贵时间和际遇,然后“在隐身中爆发”才会更有颠覆性。

 

我个人理解,创造性适应、不对称竞争、匿名而隐身构成了整个中国式营销思想的三个理论基点,是《中国式营销》的真正核心;其中的战略性战术、营销智慧和图谱式发展路径等方法论都是围绕三个韬略为核心的。

理解了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就理解了《中国式营销》的大半。

创造性适应、不对称竞争、匿名而隐身,是方法论,也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的方法论。

笔记8:

不对称竞争的战略性战术

很多专家在争论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有哪些优劣势。

其中有一个观点很突出:

跨国公司重战略,国内企业擅策略。

所有“跨国公司给人的印象是大象无形的厚重,本土企业则更多是令人惊艳的激情。

这一个结论在专家多个场合的宣扬下,搞得大多数的企业家很沮丧,——什么时候咱才能依靠战略来个大象无形的厚重呢?

但是我们却在策略的惊艳下持续了三十年的激情,这有让不少取得持续成功的企业家很困惑,——“有策略无战略”不是应该难以取得持续胜利吗?

不是应该没有未来吗?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中国营销历史的进程中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战术和策略,我们才发现,本土企业的策略并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提到了战略的高度。

终于我们在里斯和特劳特的《营销革命》中找到了谜底:

有一种战略是从成功的战术提升来的,是成功的战术的一致化。

在《中国式营销》中把这种战术的一致化和提高到战略高度的战术,称为战略性战术,并且总结出了支持本土企业取得成功的6种战略性战术。

 

一、 “创造性模仿+快速式跟进“的产品跟随战略。

本土企业在产品战略上选择了“以模仿跟随创新”、“以产品快速设计体系”应对跨国公司的“经典产品研发体系”,“以产品丰富化”淹没领先企业的“经典型产品”的路径。

娃哈哈老总宗庆后把这称为“小步快跑”和“产品长蛇阵”。

近几年山寨手机如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在各个层次的市场,让我们领略了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