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692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docx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讲解

基坑开挖技术总结

陈龙文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监理2标施工3标康大站基坑开挖为例,介绍了基坑开挖施工工艺,和保证基坑开挖施工安全与质量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监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关键词基坑开挖监理工作控制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康大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标准车站,结构形式为明挖双层单柱两跨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25米,标准段宽度为19.7米,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DK58+548.000,有效站台中心里程轨面高程为25.516米,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约为3.350米。

车站共设置5个出入口,2组风亭和1个冷却塔。

设置的出入口分别位于九龙大道两侧。

2组风亭均位于九龙大道西北侧。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形式。

内支撑拟采用竖向3道支撑,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除两端盾构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他主撑采用φ609mm、t=16mm的钢管支撑。

围护结构连续墙标准墙幅按照6m宽分幅,地下连续墙接头采用工字钢接头。

本站主体结构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即开挖至基坑底后顺作车站底、中、顶板及侧墙和其它结构。

本站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监测安全等级:

一级。

康大站平面布置图

1.2工程地质

本站站址范围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4N-1>、<4N-2>、<3-1>、<3-2>、<5H-2>、<6H>、<7H>。

结构底板主要位于<6H>、<7H>花岗岩风化土层。

工程地质剖面图

1.3地层物理参数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1.4水文地质

车站范围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缝隙水,按埋藏条件可划分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第四系冲积一洪积砂层、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属中等~强透水层,地下水较丰富~丰富,若砂层埋藏较浅,砂层孔隙水为潜水,埋藏较深则为承压水;冲击-洪积土层、残积土层和岩石全风化带,含水较贫乏,透水性差。

水的腐蚀性: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基坑降排水以坑内井点降水为主,本基坑采用1000mm管井井点降水,每隔约13.5m设置一口,降水井深度为20-24m;车站主体范围共布置35口降水井,车站开挖总面积约4500m2,平均每128m2一口降水井。

二、基坑开挖及降水施工情况

2.1施工进度情况

名称

康大站

土方总量

约75000m3

开挖时间

2014.7.12~2014.12.30

日出土量

600m3/1000m3

累计出土

至2014年10月15日累计出土45000m3

康大站主要工程量

2.2开挖设备及选型

开挖设备选型表

型号

部分参数

长臂挖机 

重量32.9吨,开挖深度18米,斗容量0.3立方米,开挖第三道土时使用,开挖效率8分钟/车/20m3。

小松PC60

重量6.46吨,斗容量0.28立方米,设备高度2.5米,挖掘半径6.22米,倒土效率50立方米/小时,(小型挖掘机)一般采用在基坑内使用。

电动抓斗

挖掘深度不限米,挖土效率40立方米/小时。

斗容量1.3立方米,在开挖第四道土层的时候使用,一般装土效率12分钟/车/20m3。

小松PC200-6

开挖第一、二道土层,斗容量1.2立方米,开挖效率4分钟/车/20m3

2.3基坑开挖节点验收内容

2.3.1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已通过专家组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已得到回复和落实;

2.3.2基坑围护结构、冠梁及砼支撑施工情况:

基坑围护结构检测试验及围护结构工程质保资料情况;

2.3.3基坑周边及坑内加固情况已全部完成;

2.3.4降水井施工及降水运行情况;

2.3.5现场已设明沟排水,排水措施是否满足基坑开挖要求;

2.3.6基坑周围保护建筑物、管线等。

对开挖深度2H(H表示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房屋进行了鉴定,同时设置了房屋沉降观测点,基坑范围的地下管线已全部迁改、保护完成,管线对基坑开挖无影响;

2.3.7监测点布置及初始值已经完成;

2.3.8围护结构施工阶段无遗留问题;

2.3.9人员、机械、钢支撑已全部到场,满足现场基坑开挖要求

2.3.10卸土点及其运输路径已经完善;

2.3.11承包商基坑开挖现场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到位;

2.3.12基坑开挖风险源分析完成;

基坑开挖无支撑暴露时间及基坑变形的控制;

钢支撑吊装、架设、拆除的安全监控;

雨季施工及防台、防汛的应急措施;

出土车辆的运输安全;

2.3.13远程监控系统已经建立并已正常运行,各监测点初始值已采集完成,已开始上传;

2.3.14基坑开挖的相关质量保证资料已经监理部审批;

2.3.14监理部按要求对承包商进行基坑开挖技术交底。

2.4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监理控制要点

钢支撑轴力计安装

砼支撑应力计安装

钢支撑轴力施加旁站

旁站轴力计施加情况

2.5钢支撑架设质量控制

2.5.1合理安排每段及每层土石方的开挖顺序。

检查钢支撑拼装质量,特别是高强螺栓的安装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2土方挖至钢围檩底标高(托架位置需挖出将托架安装完成)再将围檩架设完成后,使用C3O混凝土进行填充。

并及时架设钢支撑,并按设计要求对钢支撑施加预应力(监理全过程旁站),以减少支护前墙体的变形,避免连续墙失稳。

在该层支撑完成后方可进行下层土石方开挖,禁止超挖,做到随挖随撑;

2.5.3检查钢支撑并试拼装,保证支撑有适当的长度和足够的安装精度,以满足基坑开挖进度需要;

2.5.4钢支撑安装必须保证钢支撑和墙面均匀接触,并保证支撑与墙面垂直,固定端接头与活动端接头在同一平面上,不能出现歪扭现象,以防止偏心受压;

2.5.5斜支撑支承前应先支承斜支撑附近的直支撑,直支撑的数量不得少于斜支撑;

2.5.6千斤顶本身必须附有压力表,使用前需在实验室进行标定,千斤顶施加顶力达到设计值后,塞紧钢楔块才能拆除千斤顶;

2.5.7检查钢支撑与的连接,钢支撑与柱桩连接处的细部处理是否到位,并及时施加预应力,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支撑轴力。

施加预应力监理部要求全过程旁站,旁站点具体如下:

2.5.7.1钢支撑施加支撑轴力应用的一台200T的千斤顶是否经过标定;

2.5.7.2支撑加力之前,必须迅速设定围护结构收敛量测点及支撑轴力监测点,取得初始读数后加力,加力后测试实际预加力,以此控制预加力施加准确;

2.5.7.3严格要求承包商分级施加支撑轴力,一次施加轴力不小于设计值的50%,然后按100%设计值逐级增加支撑轴力。

最终施加轴力值根据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轴力监测等监测确定;

2.5.7.4施加预应力设备必须专人负责,且应定期维护(一般半年一次),如有异常应及时校验;

2.5.7.5施加预应力后,必须再次检查并加固,其端板处空隙应用微膨胀高标号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实;

2.5.7.6在施加预应力时要密切注意支撑全长的弯曲,所加预应力值应满足设计要求。

并及时压紧固定斜口钢锲;

2.5.7.7在每安装完下一道钢支撑后,相应上道钢支撑复加预应力,复加预应力设备同上。

2.6基坑开挖施工质量控制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条件,初步拟定车站深基坑开挖决定采用一个工作面进行,即从北端头井处开始,由北向南进行。

总体施工顺序如下:

2.6.1端头井处:

降水施工→第一层土方开挖→冠梁、混凝土支撑施工→第二层土方开挖→第三层土方开挖→第二道混凝土支撑施工→第四层土方开挖→第五层土方开挖→第三道混凝土支撑施工→第六层土方开挖→第七层土方开挖→开挖开底、人工清基、验槽→施作第一段底板。

2.6.2标准段处:

降水施工→第一层土方开挖→冠梁、混凝土支撑施工→第二层土方开挖→第三层土方开挖→安装第一道围囹及钢支撑、施加预应力→第四层土方开挖→第五层土方开挖→安装第二道围囹钢支撑、施加预应力→第六层土方开挖→第七层土方开挖→人工清基、验槽→施作底板→重复上述从北向南推进,完成整个车站的基坑开挖。

开挖施工严格按“竖向分层、由上而下、先撑后挖、分层开挖”的原则进行,开挖时应充分考虑时间、空间效应,按一定长度分段施工,每段开挖应分层(2~3m高)分小段(6m长),随开挖随支撑,限时安装钢管支撑,做好基坑排水,减少坑底暴露时间。

及时安装预应力钢支撑和准确施加预应力:

第一层砼支撑开挖至支撑底标高后浇筑,第二层及其下面各层均分小段开挖和支撑,每小段(约6m长)土方于16小时内开挖完。

随即在8小时以内安装两根钢支撑并加好预应力。

预加轴力为设计轴力的40%~70%。

基坑开挖横剖面示意图

康大站基坑开挖平面示意图

康大站基坑开挖纵剖面示意图(2道钢支撑)

康大站基坑开挖横剖面示意图

2.7车站降水

康大站站基坑降水施工采取以管井降水为主,排水沟为辅的降、排水的方案。

2.7.1排水沟降水施工

基坑内排水系统的布置,虽然基坑开挖前已进行了井点降水,但由于存在不透水和弱透水层,且围护结构本身可能存在漏水点,基坑外地下水也可能通过连续墙墙底绕流等,开挖过程开挖面上难免还会有明水存在,因此仍须在开挖设计基底面后设置基坑内水平排、引水系统。

本工程根据基坑特点和开挖方式采用分区段设纵横向排水沟槽的坑内盲沟排水系统,及时将明水集结于降水井内,再由潜水泵抽出坑外,防止基底受水浸泡而受到破坏,并利于下部工序施工。

基坑内水平排水系统示意图

排水系统的技术要求

排水沟纵向设置于基坑两侧和中间,主要汇集连续墙渗漏水和地表水,并将其引入降水井内,沟深0.5m,底宽0.5m,水沟的边坡为1:

1~1:

1.5,向降水井方向设0.5%的纵坡。

降水井点每个降水范围不大于140m2。

井点埋设深度L=h+4m(h-基坑深度)。

铁管内径400mm,包尼龙网,并用12铅丝扎紧。

滤网缠绕时,重叠1/3幅面。

底部用数条钢筋焊死,并包两层铁丝网。

铁管与井壁间用粒径5-15mm的圆形、亚圆形砂卵石滤料填放至距井口500mm后,用水冲洗以保证滤料下沉密实。

降水井点井口位于地面以上0.70m,以防止地表污水渗入井内,一般采用优质粘土或水泥浆封闭,其深度不小于3.00m;井壁管采用焊接钢管,直径Ф400mm(内径);采用圆孔滤水管,滤水管外均包一层30目~40目的尼龙网,滤水管的直径与井壁管的直径相同;沉淀管接在滤水管底部,直径与滤水管相同,长度为1.00m,沉淀管底口用铁板封死;从井底向上至滤水管顶部以上1.0m均围填中粗砂;在中粗砂的围填面以上采用优质粘土围填至地表并夯实,并做好井口管外的封闭工作;

井位在基坑范围内基本均匀布置,并避开支撑及结构梁、柱等。

地面钻孔前,须探明孔位处确无地下管道管线后方可钻孔,否则调整井位。

2.7.2坑内降水井数量与布置,采用围护明挖施工时,需及时疏干开挖范围内土层中含水,保证基坑干开挖的顺利进行。

因此,开挖前需要布设若干降水井。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本次降水工程降水井单井有效抽水面积a井取140m2。

坑内降水井数量计算公式:

n=A/a井

式中:

n—基坑内降水井数量(口);

A—基坑面积(m2);

a井—单井有效降水面积(m2);

降水井的数量设计以上述计算为依据。

综合考虑潜水含水层地质条件、基坑形状及开挖因素,本工程降水井数量布置情况如下表:

降水井数量设计

工程部位

面积(m2)

计算井数(口)

实际井数(口)

井号

主体结构

4590.4

32.8

35

JS1~JS35

降水井深度设计

基坑开挖范围内土层的水位应控制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