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388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docx

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

 2012教育学强化复习选择题

1、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__________,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1632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英国哲学家是( )。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 )。

  A.教师  B.学法  C.课程表  D.学校环境

  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5.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

  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

  9.学生的质的规定性是( )。

  A.以学习为主 B.具有独立人格 C.学生是未成年人 D.具有儿童天性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1.“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 )。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提出的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

  1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1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 )。

  A.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B.以智育为主  C.以教学为主 D.以活动为主

  16.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17.“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

”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18.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在(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C.文艺复兴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

  19.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所以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 )。

  A.领会  B.检查  C.巩固  D.理解

  20.“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这是为了保障儿童的( )。

  A.生存权  B.隐私权 C.受尊重权利 D.身心健康权

21.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____确定主题______、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22.教学原则是对_______教学规律___的反映。

  23.遗传是个体发展的____物质前提______。

  24.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_____间接经验_____,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25.学生档案有两种:

____集体档案______和个体档案。

  26.班主任是___学校学校_______、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7.课程的设计要正确估计儿童的____智力______与能力,既不可估计过高,也不可估计过低。

2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___教学任务_______而采用的办法。

  29.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______自主___、多样、持续的发展。

  30.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_____准确_____、明了、有逻辑性。

、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

  A.德育的社会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政治功能

  3.“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 )的名言。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作用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5.下列属于供答型试题的是( )。

  A.选择题 B.论述题 C.填空题  D.判断题

  6.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省级课程  B.地级课程  C.县级课程  D.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

  7.课题计划即( )。

  A.单元计划  B.教案  C.课时计划  D.教学大纲

  8.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检查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复习

  9.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10.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1.平常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12.17世纪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是( )。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遗传决定沦的观点  

C.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D.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13.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

“人任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薰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称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

”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形象是高大的,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15.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孔子  B.荀子 C.扬雄 D.韩愈

  16.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提高学生感觉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审美观

  17.以下属于道德讨论中深入提问的策略有( )。

  A.突出道德争端  B.政治思想  C.澄清与总结  D.使情境复杂化

  18.托物言志是( )的方式之一。

  A.示范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9.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0.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

  A.途径与目的  B.部分与整体  C.过程与结果D.现象与本质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2.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原则

  3.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是( )。

  A.教育研究  B.实践操作  C.课堂教学  D.课外活动

  6.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7.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8.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具有( )

  A.双向作用  B.指导作用  C.重要作用  D.决定作用

  9.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

  A.形象性与兴趣性 B.娱乐性与生活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  D.知识性与个性

  10.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11.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

  A.教学目的  B.教学计划 C.教学课程  D.教学大纲

  12.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

A.班级教育活动中  B.思想品德课中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D.班会和校会中

  13.下列课程体现了我国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的是( )。

  A.活动课程  B.校本课程  C.综合实践课程  D.选修课程

  14.目标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

  A.斯克里文  B.泰勒  C.杜威 D.斯塔弗尔比姆

  1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6.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17.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 )。

  A.结果  B.基础  C.途径 D.关键

  18.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包括( )。

  A.管理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型

  19.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0.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土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21.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的是捷克教育家___夸美纽斯

  22.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____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23.__教学_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外铄论_、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25.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_____自我评价_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构成。

  26.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____理解教材

 27.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_品德评价___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9.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___操行评定_等方式。

30.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1.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学生的思想不成熟B.学生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自觉性

  3.由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 )。

  A.自律意识  B.维权意识 C.自我意识 D.服务意识

  4.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B.编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6.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侧重于间接经验的获取与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取的关系

  B.侧重于书本公共知识的学习与侧重于个人实践知识的学习的关系

  C.关注经验的逻辑方面及关注经验的心理方面的关系 D.注意思维与注重行动的关系

  7.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8.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9.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关键性的要素是( )。

  A.行 B.情 C.意 D.知

  10.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

这项工作是(。

)。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11.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

  A.促进教育发展 B.促进个体发展 C.促进文化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12.课外活动不包括( )。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这两个高峰期内,他们的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快得多,这种现象说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整体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盲观性原则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对教育上的( )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A.自然性与社会性 B.受动性与能动性  C.共性与个体  D.方向性与现实性

  17.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8.学生李伟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

“你又违反纪律了?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

你的脸皮实在太厚!

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

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上学了。

”学生低着头离开了办公室。

从上面例子分析,你认为要使李伟同学守纪律应采用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9.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

  A.爱国主义教育B.劳动教育  C.宗教教育  D.民主和法制教育

  20.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计划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1.“教育能够干什么”是【C】

  A.教育的属性B.教育的目的 C.教育的功能 D.教育的效应

  2.教育活动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是指教育要适应【A】

  A.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一个好教师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C】

  A.帮助 B.规训 C.促进 D.发展

  4.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象是【D】

  A.家长 B.管理者 C.教师  D.学生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说明教师劳动具有【C】

  A.复杂性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效性

  6.作为新时期教师角色重要补充的是【C】

  A.心理治疗者  B.被攻击的对象C.研究者D.学校管理者

  7.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C】

  A.客体 B.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C.主体 D.从属者

  8.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D】

  A.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B.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C.教师与校长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9.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A】

  A.领导的作风 B.教风  C.学风  D.教师的作风

  10.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C】

  A.教学目标 B.教学组织形式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11.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A】

  A.杜威、克伯屈 B.杜威、杰克森  C.克伯屈、杰克森 D.克伯屈、夸美纽斯

  12.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是【C】

  A.工具类学科 B.知识类学科 C.技艺类学科 D.综合类学科

  13.“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D】

  A.孔子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维果茨基

  14.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符合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15.“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传授学习方法”的学法指导方式【A】

  A.系统传授式

  B.专题讨论式 C.学科渗透式D.学习诊断式

  16.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A】

  A.维持课堂纪律 B.教师人格力量 C.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D.明确教学目标

  17.教会学生做人属于【A】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8.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D】

  A.审美教育  B.文化教育  C.道德教育  D.素质教育

  19.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20.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是【D】

  A.陶冶 B.惩罚 C.人格感化 D.说服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21.教育的基本因素包括【ABC】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 

 D.教育目标  E.教育原则

  22.教师要承担“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应该重点履行的职责有【AE】

  A.决定人的人生方向问题 B.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 C.校本研究

  D.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期待 E.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

  23.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

  A.父母的表率作用 B.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C.父母的文化修养D.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E.父母的职业类别

  24.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包括【ABCD】

  A.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B.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C.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D.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E.坚持讨论式学习

  25.素质教育的特点包括【ABCD】

A.素质教育必须整体化

B.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C.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具有

  D.涉及家庭、学校与社会及学生个人等综合影响因素 E.学校升学率高

1.“教育的效应”是指【C】

  A.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B.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C.教育实际干了什么 D.学校培养了多少人

  2.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A】

  A.德智体美劳  B.德智体美  C.德智体 D.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话表明教师的劳动具有【C】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4.教师角色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A】

  A.教员角色B.领导者角色 C.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D.心理医生角色

  5.学校微观环境对于学生个体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下列选择项,不属于这种影响的是【D】

  A.同伴影响 B.花盆效应C.期待效应 D.教学成效

  6.学生的主要任务是【A】

  A.学习  B.人际交往  C.升学  D.参加社会实践

  7.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的阶段是【B】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C.中学阶段 D.高中阶段

  8.语文、数学和外语是【B】

  A.知识类学科B.工具类学科  C.技艺类学科 D.实践类学科

  9.校风的中心是【A】

  A.学风和教风 B.班风  C.教师形象  D.领导形象

  10.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A】

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 

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D.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11.教学设计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学生情况  D.教学评价

  12.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B】

  A.领会  B.选择  C.保持  D.应用

  13.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因素包括【C】

  A.身体的健康  B.知识、智力等  C.情感、兴趣、态度等  D.能力和技能技巧

  14.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A】

  A.奥苏贝尔  B.布•鲁纳 C.皮亚杰 D.杜威

  15.“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是学习方法指导的【A】

  A.目标 B.内容  C.过程  D.原则

  16.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是【A】

  A.学习活动总量  B.学时  C.学习强度  D.知识学习量

  17.青少年品德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