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970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六则》教案.docx

《《论语六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六则》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六则》教案.docx

《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

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

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

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

曰:

动词,说。

时:

副词,时常,常常。

习:

动词,温习,复习。

说:

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

相当于“吗”。

朋:

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

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

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

“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

动词,温习。

故:

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

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

动词,做。

矣:

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通“惘”,迷惑不解。

殆:

危险。

翻译: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动词,喜爱。

乐:

愉快,快乐。

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

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

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

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

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

疑惑。

耳:

听觉。

逾矩:

超越法度。

逾,超越,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认真思考:

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明确: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3、掌握“而”字的用法

而:

连词。

①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

②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⑴学而时习之

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温故而知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答案:

⑴而:

连词,表承接。

⑵而:

连词,表转折,却。

⑶而:

连词,表承接。

⑷而:

连词,表转折,却。

⑸而:

连词,表承接。

⑹而:

连词,表承接。

四、思考练习: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六则》;

2、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

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

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

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

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

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

生字词,课文。

方法:

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

尊君在不fǒu陈寔shí太丘舍shě去

(2)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时年/七岁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

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

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期:

约定,动词。

(今为日期,名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

舍:

舍弃。

去:

离开(今义为前往)

友人惭,下车引之: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歉意。

惭:

惭愧。

引:

拉。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

顾:

回头看。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

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你对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事件的起因: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经过:

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

事件的结果: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

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五、当堂训练

讨论:

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对吗?

(提示:

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板书设计】期行

元方:

聪明机智明理诚信

客人:

无信无礼改过

第二课时《乘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

生字词,课文。

方法:

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

华歆xīn辄zhé邪yé

(2)王/欲舍/所携人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

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

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有一人欲依附: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

依附:

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

幸尚宽,何为不可?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幸:

幸而,恰巧。

可:

肯,同意(今义为可以)

后贼追至: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

贼:

作乱的人(今义为偷东西的人)

正为此耳:

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耳:

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

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思考下列问题: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学生自己复述。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提示:

华的信)

(3)启示:

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五、当堂训练

讨论交流:

〈〈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点拨:

1、写法上短小精悍,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2、主旨:

〈〈期行〉〉讲守时,〈〈乘船〉〉讲守诺,都是诚信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乘船

难之在前

   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乘后则救助

船纳之在前

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

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24《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

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

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情境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问: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背景解题,了解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

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

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

教师重点强调: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学生认真听课文,勾划词语。

  

  学生各抒己见,点评。

  学生指出自己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其它同学帮助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学生比读,互读互评。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整体感知,走近花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  )

  决心(    )

  从军(  )奔赴(  )

  十年(  )拒赏(    )

  与亲人(  )。

   

  提问两名同学复述。

之后,其它同学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请几名学生回答。

  “叹息”、“替父从军”

  “准备”、“战场”

  “征战”、“高官厚禄”

  “团聚”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

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方面的特色,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

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通过情境教学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总结存储,加深印象

  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