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888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9 大小:20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1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嵊泗区域环境发展研究

一、长三角经济继续加速发展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两省14个城市共同组成的大都市经济圈,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25%,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5%,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

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实力雄厚

从经济总量来看,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77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650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达到3000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626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正是国民经济具备了相当实力,进入活跃、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综合实力跃上新平台。

从总量比重分析,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18.7%上升到19.5%,提高了0.8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5個城市中最高增速为18.0%,最低的也达到了11.8%,分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和2.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二)产业结构优化

从产业结构情况来看,随着2003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向高度化方向迈进。

2003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33亿元,比2002年增加2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407亿元,比2002年增加248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35亿元,比2002年增加1142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8∶51.9∶42.3调整为5.0∶54.5∶40.5。

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与全国情况进行对比,2003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52.9∶32.3。

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2003年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的局面。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潜力。

(三)城市定位清晰

  从城市情况来看,长三角发展呈现“一头两翼”的发展态势,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沿江8市和浙江环杭州湾6市为两翼,进一步清晰城市定位,在合作与竞争中有序发展。

15个城市,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形成了四大方阵,第一方阵:

依旧是上海这个“超级巨人”,总量突破6000亿元;第二方阵:

包含超过2000亿元的苏州和杭州,以及超过1500亿元的无锡、宁波、南京等5个城市;第三方阵:

由绍兴、南通2个总量超跃千亿元的城市和常州、嘉兴2个超过800亿元的城市组成;第四方阵:

总量低于7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

15个城市定位的清晰化,有利于长三角地区资金、信息、人才和商品的更合理分配。

(四)交通日趋完善

从交通条件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应先行。

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14个城市都坐落在300 公里的半径之内,长三角都市圈城际公路交通研究方案已在酝酿之中,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

这意味着:

在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间的公路交通往来都不会超过3小时。

最引人瞩目,无疑是连接宁波与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规划中的这座大桥,长近36公里,总投资约160亿元,是“世界第一长度跨海大桥”。

它将被杭州湾阻隔的浙东南与上海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120公里,宁波也因此与杭州一样进入上海的“两小时公路圈”。

交通能保证人流、物流在地区内部的流畅,能保证进出地区的人流、物流的流畅,最大限度做到节约资源。

交通是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

总的来说,长三角的优势仍是无与伦比的,它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产业布局得天独厚,人才资源相对丰富。

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凭借区位互补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长三角城市群一定能够迸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色彩。

本规划区——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即位于繁荣的长三角经济圈这个大区域环境中,度假区借助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必能赢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上海经济持续繁荣昌盛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也是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现辖16个区、4个县,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

至199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06.5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其中市区人口1070.62万。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3年,上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130.7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速受非典的影响而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增势良好

2003年,上海市财政收入2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增值税170.2亿元,增长24.4%;营业税332.31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71.81亿元,增长33.8%;房产税22.41亿元,增长13.8%。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区县财政收入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4.74亿元,增长32.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196.11亿元,增长14.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6.77亿元,增长29.3%。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3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30.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受“非典”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8%。

1990~2003年,上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6%;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4.3∶63.8∶31.9调整为1.5∶50.1∶48.4。

(四)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强大的经济力量孕育了上海旅游市场。

200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超出3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0%;接待国内旅游者约8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持平;旅游总收入1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基本持平。

2004年,上海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为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超出3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力争接待国内旅游者9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100亿元人民币,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6.3%,旅游业从业人员再增2万人,到年底实现上海旅游业的全面振兴。

由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分析,上海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近年来,上海的各种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其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等日益显示。

此外,上海还取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这无疑为上海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

“世博经济”所孕育的巨大商机,不仅上海可以从中受益,而且将惠及江浙地区,直接拉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坐落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与上海芦潮港隔海相望,距上海芦潮港仅31海里,到2005年底,芦洋跨海大桥将上海芦潮港与嵊泗的大洋山和小洋山连成一体,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到洋山,驱车仅需30分钟的时间。

届时,便利的交通将使上海成为度假区主要的客源市场,使规划区有充分的条件成为上海市民海上旅游的平台。

同时,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规划区不仅要吸引上海本地的游人,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分流到上海旅游的外地游客。

三、舟山旅游经济发展看好

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踞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与亚太新兴港口城市呈扇形辐射之势。

舟山是中国新兴的海岛港口旅游城市,距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仅100多海里。

舟山市辖定海、普陀、岱山、嵊泗2区2县;1988年,被国家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96年被接纳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单位,是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和开发的城市之一。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舟山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0.32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68.34亿元,增长13.3%。

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9.3:

40.9:

39.8,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分布格局。

人均生产总值17633元,突破2000美元。

舟山财政收入也有大幅增长,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8.98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1.39亿元,增长31.8%;支出23.1亿元,增长15.5%。

(二)旅游产业长足发展

  在舟山经济整体发展的带动下,舟山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已位居舟山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

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

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辟的二个国家级和二个省级旅游风景区,1999年游客量397.48万人次。

经过多年的努力,舟山已经初步形成了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岱山东海蓬莱海洋生态旅游区和定海海洋历史军事文化旅游区等独具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舟山的旅游产品也已从单纯的朝圣、观光型逐步向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舟山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2002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24.1%,2003年舟山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2.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0.6%,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地位。

浙江舟山是长三角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惟一海岛城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很有潜力,作为舟山市管辖的嵊泗县,也把滨海旅游业发展作为兴海强县的重要内容来抓,并被定位为以“碧海奇岩,金沙渔火”为主要景观特色,融海岛文化与渔家民俗风情为一体,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列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舟山市对海洋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对于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而言是个重要的契机,有利于规划区打造游览观光、运动娱乐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嵊泗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概况

嵊泗位于舟山群岛北部,长江口和杭州湾汇合处,即东经121°30’——123°25’、北纬30°24’——31°04’之间。

东临大海,到童岛(海礁);南至马鞍山—白节山一线,与佛教胜地普陀山相峙,和岱山县隔水为邻;西起黄盘山,与上海金山卫相望;北起花鸟山,接黄海,扼长江、钱塘江之咽喉,是国际远洋轮船出入长江、吴淞口的必经之路。

全县陆海总面积达882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与岛屿面积67.95平方公里,滩涂地面积18.2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80余公里。

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共有394个,其中18个大岛有人居住,总人口8.6万余人。

泗礁岛最大,面积21.2平方公里,花鸟山主峰前坑顶最高,海拔236.9米。

另有面积不到500平方米的岩礁千余块。

(二)地质地貌

嵊泗列岛属浙闽地质隆起向东北海域的延伸带,是浙东天台山主脉沉陷入海的外露部分。

诸岛地质条件相似,岩层以花岗岩为主,土层薄,地质条件较好。

受地体变化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近年来常发生小震,北部近海在1974年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

嵊泗列岛由泗礁岛、崎岖列岛、马鞍列岛等多个岛群组成,各岛的地貌结构特征基本一致,由内到外、从高到低大多依次为山脊、坡地、谷地(陡崖)、滩涂、海洋的顺序。

山岩峻峭,丘陵起伏,山地高度不大,一般海拔在几十米到一百多米之间,境内最高峰为花鸟岛上的前坑项,海拔高度为236.9米。

山地多而谷地狭小,岛屿四周多成陡崖,平地较少。

各岛境内均无河流水系,岛屿四周海水环绕,海湾曲折,岸线长达380余公里。

(三)水文土壤

嵊泗陆地多为海岛丘陵,岛小而散,无水系,只有少数短浅直接入海的间歇溪。

淡水资源靠天然降水。

嵊泗列岛海底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深7米到60米之间。

10米等深线位于大洋、小洋、徐公、北鼎星诸岛以西海域;20米等深线在泗礁、黄龙与绿华花鸟、枸杞之间;30米等深线紧贴绿华、花鸟、枸杞、嵊山诸岛;最深处在海礁以南O.5公里处,水深为70米左右。

海底底质多为泥沙。

水色东西有明显区别,一般以20米等深线为界,等深线以西海域水色混浊呈黄色,以东海域水色澄清呈碧蓝色。

嵊泗列岛的土壤主要分为红壤土、潮土、盐土、水稻土四大类。

红壤土类面积75375亩,占土壤总面积80.9%,分布在各岛地势较高的山坡上。

潮土类面积2468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6%,主要分布在菜园、五龙、马关和大洋。

盐土类面积1430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3%;水稻土类面积1091亩,占土壤总面积1.2%,这两类土均分布在各岛地势较低的平地和滩涂。

土壤的成土母质分为浅积和运积两类。

土壤地形有高地低田,从山岗到平地的土属各不相同,山岗主要为白岩砂土;山坡主要为黄泥砂土、黄砾砂土;平地主要为黄泥砂田、滨海砂田等。

(四)气象气候

嵊泗列岛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四季气候宜人,冬夏长,春秋短,光线充足。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季节出现时间落后于大陆;相对湿度大,无霜期长,雾日较多,常有大风、台风;降水量一般春夏多于秋冬。

年平均气温15.8℃。

最冷月平均气温4.9℃(一月),极端最低温度-7℃;最热月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温度36.7℃,年温差25℃。

海岛日照时长,降水偏小,年平均降水量968.4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148.7小时,日照率48%。

全年平均无霜期256~268天,年平均结冰日数19.8天。

全年晴日161.5天。

春夏季多海雾,年平均45天雾日(能见度≤50米),最长雾日持续8天。

年平均风速7.1米/秒,最大风速达57米/秒,年平均大风日147天(平均风力6≥级或阵风≥7级),年平均风力五级,风浪三级,大风日多出现在十月至次年四月间。

列岛夏秋之交常有台风袭扰,年平均受台风影响4.3次,风力最大的在12级以上,台风时常夹带有大雨或暴雨,并出现狂涛。

嵊泗县一年四季有雾出现,春夏多于秋冬。

年平均雾日为55天。

雾日以3--6月最多,占年雾日总数的68.4%,本县出现的雾,绝大多数为平流雾,范围较广,浓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最差时小于30米。

嵊泗县风向随季节而变,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凌乱多变。

8级以上大风,年均为145天,年平均风速7.2米/秒,风能资源极其丰富。

(五)动物植物

嵊泗海域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96种,虾类19种,蟹类15种,海藻类118种,还有软体动物和贝类。

陆上动物主要为禽类和昆虫类,据明《(天启)舟山志》载:

嘉靖年间曾捕获大白鹿。

昔猴类甚多,今已绝迹。

现嵊泗兽类只有鼠类、黄鼬、蝙蝠、水獭等。

嵊泗列岛的植被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海岛植被总面积61726.5亩,植被覆盖率为60.5%。

针叶林是海岛植被的主体,森林植被的核心,共有41557.5亩,占海岛总面积的40.7%,占天然植被面积的73.2%左右。

其中黑松林最多,杉木林次之,主要分布在泗礁岛、枸杞岛、黄龙岛、花鸟岛和大洋山岛。

阔叶林面积仅120亩,主要有麻栎林和苦栎林两种,零星分布在驻军部队营房周围山脚下。

竹林面积604.5亩,分布集中在白节山。

各岛的草丛分布极为普遍,从东到西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4454亩,仅次于针叶林。

滨海沙生植被分布在沙滩上。

栽培植被有经济林植被,果园植被和作物植被,种植面积各为60亩、204亩和4663.5亩。

(六)波浪潮汐

波浪一般可分为风浪、长浪、拍岸浪。

嵊泗海域以风浪为主,一般是南风浪大,北风浪小,外海浪大,近海浪小。

年平均波高为0.8~1.2米,风暴和台风可造成大浪波高7米以上。

嵊泗海域沿海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涨、落潮时间间隔为6小时12分。

年平均高潮位3.82米,低潮位1.49米。

平均潮差2.95米,最大潮差4.22米。

海流流速2—13节,年平均波高1.3米。

夏季潮位高,冬季潮位低。

每昼夜发生两次高潮和低潮,潮汐涨落一潮约12小时。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域

1、历史沿革

嵊泗列岛的历史较为悠久。

据查考,远在三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岛上已有人居住;菜园镇的基湖村就曾发现原始人使用过的石斧、石锛、印纹陶片和完整的鹿角;同时还发现有战国前期人类居住的遗址。

古籍记载,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航海事件,如唐朝鉴真大师六渡扶桑,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明末郑成功征伐台湾岛等都曾途经嵊泗。

嵊泗的历史沿革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嵊泗列岛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东部边境。

秦、汉属会稽郡鄮县。

隋废鄮属句章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舟山置翁山县,嵊泗属之。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舟山复置县,称昌国县,嵊泗仍为所属,系蓬莱乡北界村。

明洪武二十年(1378年),昌国县废,嵊泗遂属定海县(今镇海)。

清康熙二十年(1690年),江浙两省分定洋汛界线,嵊泗列岛大部分岛屿划属江苏省崇明县辖。

民国23年(1934年),嵊泗为崇明县第五区。

1937年,嵊泗被日军侵占。

汪伪时期为定海县第十区。

抗战胜利后,建制复同战前。

民国35年(1946年)改崇明县第五区为江苏省直属区,次年9月改为设治局。

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逃亡至嵊泗,于1949年10月以嵊泗列岛置县,设治于嵊山镇,名嵊泗县,此为嵊泗县建县之始。

1950年7月7日,嵊泗解放后,废县,设为嵊泗特区,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辖。

1951年3月复置县。

1951年12月,属定海县的黄龙、大洋两乡,划归嵊泗县。

1953年6月划属浙江省舟山专区。

1958年10月,废县为人民公社,属舟山县。

1960年1月划属上海市,为上海市嵊泗人民公社,后改名为嵊泗列岛委员会。

1962年4月复置舟山专区,嵊泗亦复县,由上海市划归舟山专区。

1970年4月舟山专区改为舟山地区,嵊泗仍属之。

1987年3月,舟山地区改建为舟山市,嵊泗县仍为所属。

2、行政区域

嵊泗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交汇处的东海之中,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一个海岛县,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管辖,由嵊泗列岛、马鞍列岛、浪岗山列岛、崎岖列岛等404个岛屿组成,海陆面积882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86平方公里,有“一分岛礁九分海”之称,常住人口8.6万,下辖菜园镇、嵊山镇、洋山镇和五龙乡、黄龙乡、花鸟乡、枸杞乡3镇4乡。

县政府设在陆地面积最大的泗礁岛菜园镇。

嵊泗与上海隔水相望,最西部距上海芦潮港仅17海里,南邻“南海佛国”普陀山、背靠旅游名城杭州,地处中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州经济区的前沿。

菜园镇是嵊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泗礁岛上,嵊泗渔场中心。

西距上海芦潮港仅31海里,南距舟山市74海里,扼长江航道东出太平洋,是上海经济区“金三角”的门户。

早在南宋就已有人居住。

1950年建镇,1992年青沙乡并入,面积10.85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6个居民区、9个行政村,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水陆交通便利,海上交通有到上海、舟山两条航线;陆上交通有3条主要公路联系泗礁岛各乡镇。

镇东、南、西三面山上,分别建有风力发电站、电视卫星接收站和全县最大的气象站;风景优美,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方北戴河”之称。

远东长滩海滨旅游度假区位于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中的泗礁岛南部,行政区划上属于菜园镇高场湾村与石柱村范围。

(二)经济水平和产业特色

1、经济水平

2002年,嵊泗县综合经济实力继续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达17.98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达258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港口、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新的领域不断拓展,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38.2%,上升到2002年的42.1%;工业地位迅速崛起,2002年工业总产值达12.4亿元,比1997年增长1.9倍,初步形成了资源型工业和非资源型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渔业和渔村经济调整有了良好开端,2002年渔业总产值为10.8亿元,比1997年增长22.7%,养殖面积首次突破万亩,传统捕捞渔业向现代效益渔业转变的步伐加快。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44.7∶17.1∶38.2调整为2002年的31.6∶26.3∶42.1。

2、产业特色

嵊泗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渔业是嵊泗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渔民转产转业、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休闲渔业和渔村经济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

以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的特色效益渔业,使嵊泗成为面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绿色海产品供应基地。

嵊泗鱼类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有海蜇皮、虾米、石斑鱼、紫菜、梭子蟹、鳗鱼、带鱼、墨鱼、海蜒等海洋特产,嵊泗是浙江沿海渔区海蜇的主要产区和出口基地。

嵊泗海洋生物丰富,鱼类、贝类和经济藻类资源蕴涵量和生产量居全国首位,不可比拟的海洋生态优势促进了嵊泗海洋经济的发展。

同时,嵊泗蕴藏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海岛风光,海洋文化,海洋生物、海洋饮食文化、海洋运动等,内容丰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为嵊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嵊泗正致力于将传统的渔业文化,发展为新型的开放型的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衬托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海洋文化对嵊泗城市形象、产业城市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作用。

三、社会文化习俗

渔业是嵊泗的支柱产业之一,渔民靠海吃海,以海为生。

渔业生产产生的独特的渔家习俗构成了海洋文化中最璀璨的文化珍宝,渔民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低带有强烈的亲海性。

海岛人民,蹈海为生,形成有别于大陆的文化特征,其一为共享自然,私享观念不强,聚财意识淡薄。

其二为合作精神。

海洋如此之大,常有不测变故,人们在船上唯有真诚合作,才能顶风破浪,排险解难,获得丰收。

“风雨同舟”、“同舟共济”这些源自海洋实践的成语,历来是启发人们合作精神的典型词语。

其三为超越的品格。

人们在大海里被激起了勇气,塑造了超越有限的一切的精神。

其四为海商天赋。

渔业和海运与农业有一个显著的不同。

它天生需要交换,或本身便是进行着交换。

人可以终年食五谷而生,却不能终年食鱼虾为养。

因而自古以来,以鱼易物是嵊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培育了近现代舟山籍的商界巨子,诸如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