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151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

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

除草。

  3、绩麻:

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

不懂。

  6、供:

从事,参加。

【古诗释义】

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

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虽不知道却也跟着一同耕耘。

傍晚在桑树下学种瓜。

【古诗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做一做】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题目中“杂兴”的意思是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所展示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

注释

  1、脱晓冰:

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2、铮:

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玻璃(瓈):

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4、稚子:

指幼小、天真的孩子

  5、磬:

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古诗释义】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古诗赏析】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

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做一做】

1、题目中的四个字,在《新华字典》中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稚子弄冰B冰弄稚子C弄冰子稚D冰弄子稚

2、你怎样理解后两句诗?

3、当稚子“敲成玉磬穿林响”的时候,他们会是怎样的神态与表情?

第四句描述的情景发生后,他们又会出现怎样的反应?

请写出你的想象。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1、陂(bēi):

池塘的岸。

2、衔:

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

淹没。

4、寒漪(yī):

水上波纹。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5、腔:

曲调。

6、信口:

随口。

7、归去:

回去。

8、池塘:

堤岸。

【古诗释义】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

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做一做】

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也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吟:

诗体名称。

2、临:

将要。

3、意恐:

担心。

4、归:

回来,回家。

5、谁言:

一作“难将”。

言:

说。

寸草:

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6、报得:

报答。

三春晖:

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

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古诗释义】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古诗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

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做一做】

1、解释“三春晖”的意思。

2、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诗篇。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作者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塑造了母亲的高大形象。

诗的后两句,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整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1、鸟鸣涧:

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

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3、春山:

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4、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5、月出:

月亮升起。

惊:

惊动,扰乱。

山鸟:

山中的鸟。

6、时鸣:

偶尔(时而)啼叫。

时:

时而,偶尔。

【古诗释义】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古诗赏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

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

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

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做一做】

1、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3、《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释义】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古诗赏析】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并不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一二两句含蕴丰富、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做的铺垫。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做一做】

1、本诗的作者是____朝著名诗人______。

2、试用现代文翻译第一二句。

3、第三四句表现出征将士的什么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3、浥(yì):

湿。

4、客舍:

旅店。

5、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释义】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古诗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好天气。

渭城的早晨,飘过一阵春雨,此对,空气特别清新,路上的浮尘都打湿了,正是出门的好天气;旅舍旁边高大的柳树青绿可爱,柔细的柳枝随风飘拂,像是为远行的客人送行。

第一句中的“渭城”,秦代叫咸阳城,汉武帝时才改称此名。

第二句中的“柳”,当时就有种植。

古人送别有折杨柳话别的习惯,表示挽留加惜别的意思。

诗里写柳即喻此意,情和景交融,与主题扣得十分紧密。

诗的后两句写作者殷勤地再三敬酒,表述惜别之情。

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深厚的友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和前路珍重的祝愿都在这一杯浓酒里了。

这一层里,是一个送别场面,作者略去其他,突出人物的动作语言。

此时,行装上车,驿马待行。

作者与友人驻足执杯,面色凝重,忍住一别天涯的分离感,只是敬酒再三。

“西出阳关无故人”,言简而情深,惜别之情尽在其中。

第三句直接表述以酒告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结尾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说出送行者与被送者的共同心声,话语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全诗格调清朗,情景交融,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深切动人,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又因其末句反复叠唱,音节舒展,风韵超凡,脍炙人口,故成为送别时传唱的名作。

【做一做】

1、我会读。

(给正确读啬打“√”)

浥轻尘(sìyì)客舍青青(shěshè)

更尽(jǐnjìn)朝雨(zhāocháo)

2、精挑细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渭城朝雨浥轻尘”中“渑”的意思是()A.城市B.湿润C.吹洒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A.饮完B.全,都C.尽头

③“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A.死去的人B.老朋友C.故事中的人

3、诗句诊所。

(在错字下画“——”,并改正在下面)

①胃城朝雨邑清晨,客社清清柳色新。

②劝军更近一杯洒,西出洋关无顾人。

4、《送元二使安西》与《荚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你知道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与区别吗?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古诗释义】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

【古诗赏析】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做一做】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

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2、“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简要赏析点评

3、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古诗释义】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古诗赏析】

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

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

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

结篇“含不尽之意”。

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做一做】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2、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古诗释义】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古诗赏析】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词人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通篇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词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

这种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做一做】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1、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2、花千树:

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雨:

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4、宝马雕车:

豪华的马车。

 

5、凤箫:

箫的名称。

⑥玉壶:

比喻明月。

6、鱼龙舞:

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

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7、蛾儿、雪柳、黄金缕:

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8、盈盈:

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9、暗香:

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10、他:

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11、千XX:

千百遍。

12、蓦然:

突然,猛然。

13、阑珊:

零落稀疏的样子。

【古诗释义】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

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古诗赏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

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做一做】

1、“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

2、“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情景?

全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古诗释义】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

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古诗赏析】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

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

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这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词作,不仅语言通俗,句式重叠,增强咏唱情调,而且构思独特,尤以情语见长。

全词以长江为抒情线索,起二句由长江直接引出江头与江尾的千里遥隔,从而引发“日日思君”的情愫。

他们“共饮”一江水,每见江水,便想起情人,不尽的思念如同江水悠悠不断,却又永远不得相见,其哀怨、别恨又长于江水。

换头用接字法,再借江水比兴,推进一层。

“此水”二句的反诘语,宕开一笔,把自身无形的思绪化作有形的江水,表意更为直观与明确,也增强了咏唱力度,使感情显得更细致,更深厚,同时与上片内容相呼应。

其实,水不会涸竭,相思苦恨也无尽头。

于是引出下文对爱情的表白与对君的期望,惟愿君心永远似我这般痴情,彼此不辜负相思的情意。

词情也因此由怨恨变为旷达,显得活泼轻快。

所以前人评其词云:

“(姑溪词)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

”“至若‘我住长江头……’,直是古乐府俊语矣”(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姑溪词跋》)。

【做一做】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本诗写于公元1103年,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爱情诗。

2、本诗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古诗释义】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

怎么才能出去呢?

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古诗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