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994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说明:

本次考试共五大题、17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

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

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

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

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

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

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

由此,以新文化运

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

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

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

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

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新廓清内涵的空间。

C.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结构。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

“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

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

“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从之。

除户部侍郎。

时盐课大亏,衡奏:

“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

起复,除枢密都承旨。

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

“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

”乃赐垕制科出身。

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

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

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

“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

”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即日罢相。

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①常平:

常平仓。

②亭户:

古代的盐户。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

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

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

《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

”也是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

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能够唯才是举。

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

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

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

“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吊万人冢

[唐]张虫宾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8.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9.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古人云:

“___________。

”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③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④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____________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⑥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

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

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

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

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

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

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

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

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

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

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10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

“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

”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

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

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

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

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

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

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

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

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

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

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

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

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

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

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

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

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

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

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

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

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

我明明看见你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

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采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吧!

我幡然醒悟。

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的。

于是,我没有继续申辩下去。

那个揪我脖领子的年轻人以为戳穿了我肮脏的伎俩,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姿态,恶狠狠地从嘴里吐出一个字——滚!

其实,他不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这里的。

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寻找生机了。

于是,整个冬天.我辗转于整个城市的各条街道。

然而,每一条街道,我最多只能待上一个星期,因为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了,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判断成一个骗子。

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运气一直是不错的。

因为我总能在饥肠辘辘时得到10美元,而且不失去我的皮大衣。

哦,或许这样说对于那些掏钱的人不够公平,应该说,是那些掏了钱的好心人又把他们的皮天衣施舍给了我。

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不止一次试图让那些掏了钱的人把我的皮大衣拿走,可是,我一直是个失败者。

无奈,我只得采取另外一个办法:

我坚持三天才卖一次皮大衣.而且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钱。

尽管如此,当春天到采的时候,我还是被迫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去了。

因为几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了我一一用皮大衣采骗钱的骗子。

他们已经把戳穿我骗人的把戏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节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及发生的地点,另外有渲染悲凉凄清气氛的作用。

B.小说讲述了“我”沦落为骗子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C.“我”无偿得到10美元后,向一家食品店走去,看出其有惰性,“我”在别人不断地怜悯和施舍中失去底线与自尊。

D.小说结尾“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巧妙呼应了开头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春天”意在指“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E.作者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6分)

(3)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6分)

(4)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宇运用(20分)

12.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皋(ɡāo)觌面面面相觑(qù)捉对撕杀

B.盘诘(jié)赢弱风驰电掣(zhì)寄人篱下

C.旋风(xuán)文身古刹钟声(chà)封万户侯

D.骁将(yāo)鼎盛飞扬跋扈(hù)朝野震怒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男高音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推托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B.《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等。

C.罗贯中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

D.作者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逸闻,塑造了人民喜爱的绘声绘色的传奇英雄的典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沿海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

新形势下,无论是维护海洋安全还是保护海洋生态,任务也相当艰巨。

B.城镇化虽然是城市综合性功能不断完善提升的长期过程,但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等政绩的推动下,过分依赖房地产的发展路径,不利于新型城镇化长期健康发展。

C.据江西、湖南两省民政厅报告,截至6月21日10时,灾害已造成江西省抚州、吉安等8市43县78.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5.7亿元以上。

D.这种新旧整合以让老馆在新时代重焕活力的做法,对现在“流行”的大拆大建博物馆的行为

是一种质疑。

15.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比语段。

(6分)

雪中送炭总能给人以心灵的温暖;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让他走出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让他看到希望。

16.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

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5分)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

(不超过3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不超过2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

“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等我从那条弯路走出来时,已是伤痕累累。

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

“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选择题部分(第11

(1)题为5分,其余题为3分,总计32分)

1

2

3

4

5

6

11

(1)

12

13

14

主观题部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

“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古人云:

“_______________。

”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④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⑥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11.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